Satisfaction questio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吳和堂所指導 楊錦登的 大學生生命意義感、正向情緒、生活適應與心理幸福感關聯之研究 (2017),提出Satisfaction questio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學生、生命意義感、正向情緒、生活適應、心理幸福感。

而第二篇論文輔英科技大學 護理系碩士班 王琳華所指導 劉俐蓉的 產後婦女之社會支持、母育信心與母嬰連結之相關性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產後情緒、婚姻滿意度、社會支持、母育信心、母嬰連結的重點而找出了 Satisfaction questio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atisfaction questio,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學生生命意義感、正向情緒、生活適應與心理幸福感關聯之研究

為了解決Satisfaction questio的問題,作者楊錦登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地區公、私立大學校院學生生命意義感、正向情緒、生活適應與心理幸福感之關聯,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調查研究法,並以結構式問卷,進行實徵性的問卷調查。本研究為達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對象的代表性,首先,蒐整與歸納相關的文獻,依據文獻探討之結果,選取適用的研究量表,分別包括:「生命意義感量表」、「生活適應量表」、「正向情緒量表」、「心理幸福感量表」等四類,並依研究實需修編部分的量表;繼之,採用分層立意抽樣於臺灣地區之北、中、南等三個區域之大學院校,抽取研究樣本並進行預試,問卷調查表共發出300份,回收276份,回收率為92%,實得有效樣本數250份,可用率為90.57%;然後,再依

所獲得的實徵問卷,進行量表的項目分析、因素分析,以及信度分析之考驗,以編製具信、效度之正式量表。其次,本研究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於臺灣地區之北、中、南、東等四個區域,依各地區之學生人數比例抽取參與的研究樣本,問卷調查表共發出1400份,回收1279份,回收率為91.35%,實得有效樣本數1152份,可用率為90.07%。問卷調查所獲得之實徵性資料,運用SPSS 22.0版,以及AMOS 21.0版之統計套裝軟體程式,進行實徵資料的統計與分析,採用的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以及結構方程模式等,以驗證研究假設。再者,根據研究結果,歸納主要的研究發

現並做成結論:現況方面,台灣地區大學生之生命意義感、正向情緒、生活適應、心理幸福感之現況,都達中上程度的認知。差異分析方面,台灣地區大學生之生命意義感會因其年級、宗教信仰、戀愛經驗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而正向情緒會因其學校性質、年級、性別、宗教信仰、戀愛經驗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另生活適應會因其年級、參與社團、宗教信仰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至於心理幸福感則是會因其學校性質、學制、年級、戀愛經驗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典型分析方面發現,台灣地區大學生之生命意義感、正向情緒、生活適應與心理幸福感彼此間,具有顯著之典型相關存在。中介效果方面,台灣地區大學生之正向情緒與生活適應在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幸福感之

間,具有完全中介效果。

產後婦女之社會支持、母育信心與母嬰連結之相關性研究

為了解決Satisfaction questio的問題,作者劉俐蓉 這樣論述:

目的 : 產後階段是女性角色轉換成為母親的關鍵時期,產後婦女母職角色能否妥善適應,深切影響母親與嬰兒關係之建立。與母嬰連結相關的因素十分多元,值得深入探討,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個人背景因素、母育信心、社會支持與母嬰連結的關係以及重要相關因素。方法 : 本研究以橫斷性研究設計,以便利取樣,採結構式問卷,包含基本資料、社會支持量表、母育信心量表和母嬰連結量表(Postpartum Bonding Questionnaire , PBQ),調查211名產後婦女的母嬰連結相關因素。結果 : 產後婦女社會支持和母育信心得分屬於中高情形,母嬰連結的得分屬於偏低情形,亦即產後婦女母嬰連結異常屬於低風險的程度。

以Pearson積差相關進行考驗,結果顯示社會支持(r= -.45,p<.01)和母育信心(r= -.60,p<.01)與母嬰連結已達到顯著負相關,亦即社會支持和母育信心愈高,母嬰連結愈正向。多元線性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母嬰連結並達到顯著差異水準的因素,依序為產後婦女之情緒(很好)(︱β= -7.31︱,p<.00)、教育程度(研究所)(︱β= 6.44︱,p<.00)、情緒(好)(︱β= -5.32︱,p<.05)、婚姻滿意度(普通)(︱β=4.96︱,p<.05)、產次(︱β= -3.32︱,p<.05)、母育信心(︱β= -0.84︱,p<.00)和社會支持(︱β= -0.15︱,p<

.05)的影響。母育信心對社會支持與母嬰連結之關係具有部分中介效果(β=-0.84, p<.001)。結論 : 產後婦女社會支持和母育信心得分屬於中高情形,母嬰連結屬於低風險的程度。社會支持和母育信心與母嬰連結有顯著負相關,亦即社會支持和母育信心愈高,母嬰連結愈正向。母嬰連結的預測變項包括:產後情緒、教育程度、婚姻滿意度、產次、母育信心和社會支持。母育信心對社會支持與母嬰連結之關係具有部分中介效果。亦即提升母育信心可顯著增進母嬰連結,而社會支持對母嬰連結的影響力雖仍顯著,但影響力則已明顯減弱。實務應用 : 本研究發現產後婦女的產後情緒、教育程度、婚姻滿意度、產次、母育信心和社會支持是母嬰連結最

主要的預測變項,因此進行母嬰連結的教育介入應採取合宜的策略,首先應了解產後婦女的情緒、教育程度、婚姻滿意度、產次、母育信心和社會支持,尤其應加強母育信心,再提供合宜的社會支持,方能有效促使正向母嬰連結,降低母嬰連結損害的風險。本研究結果亦能運用於臨床實務、護理教育、研究、政府或醫療機構各方面,進行產後婦女母嬰連結相關議題探討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