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現代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七夕現代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錫霞寫的 客家聲聲慢:林錫霞客語詩集(隨書附北四縣腔客語朗讀CD) 和葉雨南的 盲從如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景 和零極限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林淇瀁所指導 黃詠琳的 起跑線 (2021),提出七夕現代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創作、詩集、起跑線。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蔡振念所指導 陳莉萍的 浙東現代作家對當地民間文化的書寫(1911-1949) (2019),提出因為有 民間文學、民俗、民間文化、現代文學、浙東的重點而找出了 七夕現代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七夕現代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客家聲聲慢:林錫霞客語詩集(隨書附北四縣腔客語朗讀CD)

為了解決七夕現代詩的問題,作者林錫霞 這樣論述:

  本書獲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贊助出版。   本書為一部「客語詩集」,內容取材自生活,由小而大、由內而外,從母族風雲刻劃族群情感連結,從客家「細妹」情愫描繪細膩女兒心,於詩句中融入「客家魂」,讓我們在客語質地與文字間,感受客家文學之美與藝術性。

起跑線

為了解決七夕現代詩的問題,作者黃詠琳 這樣論述:

本詩集為申請「以專業實務報告代替碩士論文」之「文學創作類」成果,定名為《起跑線》,期許在人生的跑道上,寫詩是一場不斷努力超越自我的馬拉松,藉由這本詩集的完稿,是追尋夢想的起點,未來也將持續勇往直前。 詩集內容主要收錄在三、四年級期間(2020-2022),所撰寫的50首華文現代詩,其中25首已獲刊登於各家詩刊,另外25首則尚未發表。全部共分為三輯:「輯一‧天色」,屬於言志析理、習禪自修之作,計15首;「輯二‧地景」,關注環保意識、地誌寫景、詠物寄情,計16首;「輯三‧人海」,書寫生活記事、人際關係、回憶懷舊,計19首。

盲從如粥

為了解決七夕現代詩的問題,作者葉雨南 這樣論述:

  若要停止盲從、若要認識思考—葉雨南的第八本全新詩集   絕對是2021年末文學與思考類書籍的救星     「什麼是想像?比什麼是知識還來得重要」   葉雨南的詩塑造世界元素之外的堅韌   像一棵種在末日背脊的樹支撐每一刻的風雨   讀一句他的詩獲得一霎那的勇氣   讀一首他的詩感觸一盡頭的光影     需要揮別盲從的時代,詩像自由式   而葉雨南正以想像吐納眼前的霧氣   以自己的味道游向沒有影子的水源   即使未來的樣子還不輕易被成形   葉雨南相信創造、相信人類還需要獨特      詩集中的「口罩是最美的信仰」、「全球暖化並不重要」   「十字韌帶斷裂」、「為什麼人要喝水」   更

從如今對災變的守護和全球暖化不能只淪為口號   透過葉雨南對詩的塑造變身為一種全新的吶喊   彷彿在包容著光合作用混雜著廢棄的如今   需要有一個聲音來蓋過烏雲裡的盲從     而我們雖追不上科技的心跳   但從葉雨南詩中的脈搏裡   我們可以披上希望的聽診器   用最緩慢的想像和明亮   在葉雨南凝視過的那條清澈河川   讓他的詩聽出希望的聲浪

浙東現代作家對當地民間文化的書寫(1911-1949)

為了解決七夕現代詩的問題,作者陳莉萍 這樣論述:

現代作家中浙東作家佔據了相當的分量,其在現代文學史上整體崛起是值得關注的現象,這一現象背後是浙東地方文化的滋養、近現代社會的率先轉變所提供的際遇及其個人的出身、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浙東現代作家隊伍龐大,創作觀念、風格不盡相同,但都在對浙東民間文化的書寫中體現出濃郁的「浙東風」;對浙東民間社會的關注也是他們思考立人、啟蒙與救國的重要途徑。本論文以浙東現代作家創作中具有鮮明浙東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內容為主要討論對象,從社會結構,民俗及民間文學等方面,對其在作品中的具體表現及其意義分別做了梳理。以周作人、魯迅等為代表的浙東作家創作中的地方色彩,突出表現了該地區最早被開放後,商業經濟的發展促使

其生產方式、經濟觀念發生轉變,導致社會結構隨之變化,作家們敏銳地捕捉到人們在近現代化進程中各種心理。浙東民間文化中的民俗無疑在經濟基礎的轉變下也在更新,浙東作家筆下的各類人物是在具有浙東特色的民俗環境下形成的;他們作品中民俗既表現出浙東人的審美,民俗的糾葛也是作品中敘事的推動力。浙東的民間文學豐富多彩,現代作家們充分利用了這些資源,利用其重構了民間文學成為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並透過對民間文學精神的吸收和轉化,達到了對民間價值的認識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