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結鄉公所社會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民政課 - 內埔鄉公所也說明:內埔鄉公所民政課 ... 三七五租約續訂、變更、終止租約登記, 1、申請書。 ... 原住民技術士技能檢定獎勵金, 1、申請表(含領據、無重複申請切結書)。

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林美容所指導 楊金源的 宜蘭「文化立縣」的經驗及其民俗過程 (2017),提出五結鄉公所社會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民俗過程   、文化立縣、宜蘭經驗、文化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教育研究所 陳利銘、蔡清華所指導 林振華的 排灣族圖紋教學教材編製與應用研究─以太陽國小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原住民教育、行動研究、排灣族圖紋、族語教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五結鄉公所社會課的解答。

最後網站108 年度宜蘭縣五結鄉樂齡學習中心簡介則補充:108 年度宜蘭縣五結鄉樂齡學習中心簡介. 承辦單位:五結鄉 ... 五結國民小學:五結鄉五結中路二段88 號 ... 2、其他方式:五結鄉公所社會課,連絡電話(03)9501115#176.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五結鄉公所社會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宜蘭「文化立縣」的經驗及其民俗過程

為了解決五結鄉公所社會課的問題,作者楊金源 這樣論述:

本研究聚焦宜蘭復振與應用民俗元素,建構「文化立縣」經驗的民俗過程為中心。以公共民俗學及本土人類學等綜融研究取徑,設定台灣解除戒嚴令前夕,陳定南在宜蘭以本土價值及地方主義,開創政治抵抗與文化轉向的階段為背景舖陳;進而深入揭露1989年12月以降,游錫堃承續地方自主路線膺任宜蘭縣長後,以民俗主義為中心的地方文化重建過程與文化治理邏輯,藉以探討地方社會的可能範式。1980年代以降,宜蘭的發展路徑與特質有了與台灣社會殊異的發展理路,研究從游錫堃運用政治資源,旗幟昂揚的經由民俗資本的轉化應用,力推「開蘭195週年紀念」定義宜蘭生日,開拓文化政治場域的「文化立縣」傳統的策略脈絡展開,探討其以民俗作為本土

化、地方化重建經驗模型的新民俗屬性與結構紋理。本研究架構,從第二章宜蘭地方主義的興起與「文化立縣」經驗的形成背景入題,溯尋陳定南所啟動的新政治風格、新治理思維的本土化策略基礎,再以第三、四、五、六章正式進入本研究的核心主題,探討宜蘭如何經由傳統節日的復振,重塑地方集體記憶;如何透過空間記憶與再詮釋,形塑地方認同;如何承續傳統戲曲,成為地方識別符碼;如何重修地方史及動員社區基層社會,進行社區鄉土化的營造等文化治理政策。實徵研究成果歸納,宜蘭「文化立縣」經驗,主要係藉由民俗資本通過民俗過程發展新文化,形成抵抗政治的發展邏輯與社會特質。這地方性的建構,是一個體制外而體制內的文化穿透過程;是掌握地方文

化領導權的黨外菁英,循著特定的價值策略,展開民俗資本採擇、干預與創造的民俗過程。這漸進演繹的價值策略,有力形構了屬於宜蘭的地方知識、地方意義系統與地方情感。

排灣族圖紋教學教材編製與應用研究─以太陽國小為例

為了解決五結鄉公所社會課的問題,作者林振華 這樣論述:

自2001年台灣原住民族族語復振運動以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每年投入新台幣1.2億元來推動此計劃,直至2012年教育部所編著的「100學年度原住民教育調查統計」族語成果統計顯示:國中原住民「聽辨能力」加上「口說能力」不及格者,佔了75%左右,幾乎不使用族語的就有44.36%,幾乎全講族語的只有2.94%。從以上數據可知,10年的族語教育成果令人堪憂。 研究者從族語復振運動以來,就開始從事族語教師的教育工作,就現場教學和部落體驗,經多年的田野調查,採集資料,發覺排灣族圖紋是語言,文字,家徽,徽號,記錄的文化資產,是排灣族原始文字。 本研究認為排灣族圖紋是排灣族重要的文化之一,研究者將排灣族圖

紋以合乎課程設計原理的方式,編製成排灣族圖紋教學教材初稿,並以行動研究法將此初稿在楓林國小實施現場教學,觀察學生的學習成果,以教師訪談、學生訪談、研究日誌、排灣族圖紋教學教材課程評鑑表等方式,研究結果發現:一、排灣族圖紋教學教材課程設計,採用多媒體教學,課程內容簡單明瞭,各年級學生都可以輕易學習,排灣族傳說故事豐富,教材容易發揮,課程設計可依照年齡設計來符合十二年國教課綱,做出十二年級的排灣族圖紋教學教材。二、排灣族圖紋教學教材實施教學結果發現,本教材理論與實踐相互應用,使圖紋教學營造出虛擬部落的教室,學生在理論上達到認知的目的,在實踐中發揮部落的意義與社會功能。三、排灣族圖紋教學教材實施後學

生會有文化的了解、民族認同感、族語興趣的提升、族語學習的進步多面向的學習效果。 經行動研究法回饋後的排灣族圖紋教學教材修正後的版本,使研究者發覺教材不僅是文化教育,也是族語教育,更可以應用在產業,文化,觀光,導覽的培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