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滿洲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偽滿洲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璐寫的 雪的俘虜 和陳三井的 青年黨史家:沈雲龍先生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偽滿洲國」與「偽台灣國」 - 捕夢網也說明:有鑑於外國軍人及政客即將進駐蔡政府,一位歷史系教授告訴我,這情景像極了當年「偽滿州國」歷史重演! 「偽滿洲國」之所以為「偽」,主要是該「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曾守正所指導 尹諾的 陳曾壽七律研究 (2021),提出偽滿洲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陳曾壽、七律、詩之虛者、詩之實者、枯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張中復所指導 劉耘豪的 從帝制到共和:滿洲的國族認同與滿洲國復國運動 (2021),提出因為有 滿洲、國族認同、滿洲國、滿洲復國的重點而找出了 偽滿洲國的解答。

最後網站當年度經費: 1247 千元則補充:關鍵字:儒學;抗戰時期;汪偽政權;華北偽政權;偽滿洲國;解放區;郭沫若;聞一 ... 《偽滿社會》《殖民政權》等;中央檔案館編,《偽滿洲國 的統治與內幕-偽滿官員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偽滿洲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雪的俘虜

為了解決偽滿洲國的問題,作者李璐 這樣論述:

新銳作家李璐,以虛構逼探真實,思索族群身分與時局流變 打開偽滿洲國歷史 既耽美又寫實之短篇歷史小說力作     新銳作家李璐有著洞察世事與歷史的老靈魂,繼文學公路電影般的長篇小說《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之後,再推出題材截然不同的歷史短篇小說集《雪的俘虜》。     這部作品以臺灣人在滿洲國的經驗為主軸,創作一系列小說。一九三二年,日本在中國東北的長春建立了一個新國家──「滿洲大帝國」,魁儡領導者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這個偽政權給了長期在日本殖民下不得抬頭的臺灣人、朝鮮人許多新希望,他們離鄉背井來到滿洲,在天寒地凍的雪國中漸漸發現他們懷抱的希望可能也

是虛假的泡泡。     整部作品如同一齣豐富的「群像劇」,七個短篇看似各自獨立,讀下去會發現角色們其實互有串聯,環環相扣。每篇以不同主角帶出其處於滿洲國的特殊處境:臺灣人、朝鮮人及日本人的命運,在這個新生的、充滿理想性的國家交會。表面上是嶄新的機會,但身為被殖民者,最終還是別無選擇。臺灣人在滿洲國究竟可以擺脫自己身為被殖民的次等人的宿命,還是在陌生的蒼茫大地上成為「雪的俘虜」,捲入自己也說不清的國族糾葛中?又或者找到新的認同?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戰雲密佈之下,這些都還是未定之數。諸位角色之間除了國族之間政治與軍事的糾葛,也充滿了情感的連結和種種愛恨遺憾,有如電影般的畫面隨情節起伏浮

現,讀之令人一邊神往那段久為遺忘、彷彿掉入黑洞的神祕歷史和土地,一邊為大雪下渺小的宿命與人生嘆息動容,不捨掩卷。   一致肯定推薦     何玟珒(小說家)     盛浩偉(作 家)   陳又津(小說家)           張嘉真(小說家)   楊双子(小說家)   瀟湘神(小說家)     陳力航(日治臺灣史研究者) 專序推薦     臺灣還有太多歷史記憶尚待追索。在《雪的俘虜》裡,李璐一如既往不懈地以虛構逼探真實,以滿洲國為舞臺思索族群身分與時局流變,在名為遺忘的大雪覆蓋以前,替我們贖回了那些熾熱的身影,燙手的心。

──盛浩偉(作家)     關於閱讀歷史小說,我想借用阿菊的想法:當她待在溫暖的房子裡,有時會想,她的心也許被遺落在滿洲的荒原,大聲唱著進行曲。   我們永遠無法看盡所有版本的歷史詮釋,《雪的俘虜》仍然奮力蒐集了一些無人聞問的角落——殖民地的同性戀與女人。最壞的狀況擺在一起,命運兩手一攤,沒有僥倖的空間,他們輕巧地消失,就像那些沉重的盼望從不存在。   幽魂的姓名被重寫一遍能夠變重幾分?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看見的人。   當代是那個溫暖的房子,不是我們執意要回顧痛苦的源頭,而是我們從未走出曠野。──張嘉真(小說家)     寫小說有諸多「鋩角」,其中

之一是氛圍的營造,氛圍之難在於小說的幻象中,只要有個細節或用字稍稍不慎,便會使讀者掉出作者精心營造的時代氛圍,但李璐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溫柔謹慎地用一張過去的網包裹讀者,確保大家沒有掉隊。她用內斂含蓄的筆調說出不同身分、不同處境下的小人物故事,打造一個時代群像,在李璐織出的世界裡面,讀者產生一種「在那個時代,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過也說不定」的想法,可能也會有稍微被萌到的感覺喔!(*´艸`*)──何玟珒(小說家)  

偽滿洲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陳曾壽七律研究

為了解決偽滿洲國的問題,作者尹諾 這樣論述:

陳曾壽,字仁先,號蒼虬閣。他是清末「同光派」詩人中的重要一員,其個人命運和詩歌成就均有值得注意處。就身世來說,陳氏少時得意於科舉,在清廷中大受賞識。然而隨著清廷的覆滅,他選擇在年富力强時以遺民自居,並持節終老。一生之內,他還曾切身地經歷過辛亥革命、丁巳復辟、偽滿洲國成立等較大的政治事件,這使其詩歌充滿了遺民身份下的獨特情志和世變背景中的複雜內涵。就詩歌成就來說,陳曾壽曾和陳三立、陳寶琛一起被人並稱為「海內三陳」,在清末民初的詩壇上頗具地位。此外,他的詩歌被陳衍認為既具「韓黃之筆力」又有「陶杜之心思」,即兼有拗怒鬱勃的表現風格和溫厚感人的忠愛之情。這兩者的同時存在,構成了其詩一大的特色。綜合來

看,陳曾壽的詩篇頗有細玩深味的價值。而上述兩個值得注意之處,便在他的七律中同時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七言律詩是其《蒼虬閣詩集》中的一個較為獨特的體裁。一方面,它在詩集的諸體中佔比最高,數量眾多,涵蓋和展現了陳曾壽的一生行藏;另一方面,它體現出了陳曾壽豐富而高超的詩歌技藝,並被後世學者認為是陳曾壽成就最高的一體。因此,七律可以說是《蒼虬閣詩集》中一個頗具代表性的體裁。然而,學界尚無對陳曾壽詩歌的分體研究。本論文即擬以其七律為研究對象,結合陳曾壽的生平、行實、詩學取徑、創作觀念等要素,對其詩的「詩之虛者」和「詩之實者」作一較為全面的分析,並運用所得的研究成果對陳曾壽詩中「枯」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由此,

來對陳曾壽詩歌的研究作一深化和突破。本論文共分六章,約十三萬字,大要如次:第一章、緒論:本章首先說明研究背景、研究動機、問題意識,並對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顧和檢視。此後,界定研究範圍,並確立相關的研究方法。最後,對陳曾壽的生平經歷作一精要的介紹。第二章、七律的發展歷程、類型與蒼虬七律的取徑:本章首先說明七律這一體裁在中國詩歌歷史中的淵源,及其從定型至成熟的發展過程。之後,通過與五律的對比,來對七律獨特的「詩型個性」進行說明,並用龔鵬程先生的「唐型七律」和「宋型七律」兩個概念對七律的兩大類型加以解釋。最後,在此基礎上探討陳曾壽七律的詩學取徑,並指出其七律「以宋參唐,熔鑄百家」的總體風格。第三章、

蒼虬七律的「詩之虛者」:本章首先對何為「詩之虛者」和「詩之實者」進行界說。此後,將結合蒼虬七律中的具體字句,從「虛字」、「倒裝與節奏」、「獨立性句法與推論性句法」、「對仗」、「拗救」這五個層面來探討蒼虬七律的「詩之虛者」,分析其形式藝術上的表達特徵和表達效果。第四章、蒼虬七律的「詩之虛者」:本章將結合具體的詩作和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來從「題材類型及其內涵」和「意象類型及其意蘊」這兩個層面來對蒼虬七律中的「詩之實者」展開分析。本章會在所區分出的題材類型和意象類型中,更復細分子類,以期巨細靡遺地梳理蒼虬七律中的豐富細膩的情思和內涵。第五章、蒼虬的「枯論」和「枯境」:本章首先指出,《蒼虬閣詩集》中存在

著一個「懸而未解」的問題,即蒼虬晚年詩中的「枯」的相關問題。此後,本章將從陳曾壽的詩歌理論「枯論」和審美詩境「枯境」兩個層面來探討該問題,說明「枯論」的內涵與創新之處,以及「枯境」在蒼虬七律中的具體表現和文化意義。第六章、結論: 統整上述五章的研究成果,對緒論中所提及的課題進行回應。以此來總結蒼虬七律的獨特成就和豐富價值,並對陳曾壽詩歌的相關研究提出未來展望。

青年黨史家:沈雲龍先生傳

為了解決偽滿洲國的問題,作者陳三井 這樣論述:

  沈雲龍(1910-1987),筆名耘農,江蘇東台人。從中學時代開始,他就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青年,投入了中國青年黨的懷抱,從此頂著「匹夫無罪,愛國其罪」的大帽子,與「國家主義」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生長在一個動盪不安、戰亂頻仍的大時代,內有軍閥混戰,繼之以中國共產黨叛亂,隨之神州沉淪;外有日本窺伺,先是日軍阻撓北伐,製造「五三」濟南慘案,繼之引爆「九一八」、「一二八」,乃至「七七」等事變;並組「偽滿洲國」,行「大陸政策」,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最終侵略者雖然投降,自食其果,而慘勝的中國亦告民窮財盡,百孔千瘡。此時,北鄰的蘇俄也蠶食東北各項利權,逼迫我國簽訂「中俄友好同盟

條約」,趁火打劫。終至國土不保,剩下台澎金馬復興基地。   綜觀沈雲龍一生,飽經顛沛流離,挫折連連,隨著大時代的洪流翻滾。他雖然早年留學日本,但仕途官運並不順遂;他也是過去萬年國代的一員,卻長期在公務衙門「坐食」修行,終日無所事事,學非所用,壯志難伸。   只是,他有不屈不撓的意志,而且家學淵源,可以博覽群書,並練就筆桿當寶刀。來台灣以後,他先轉換跑道,為報社撰寫社論,又在雜誌發表時評。後來改行教書,兼做近代史研究,左右開弓。所幸,天無絕人之路,他終於在壯年之際,於華人傳記文學圈開闢出一條與眾不同的坦途,在台灣近代史學界佔有一席之地。   作者陳三井,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六任所長,

剛進近史所工作時,就是追隨沈雲龍做口述訪問工作,與沈雲龍有非常多的互動,「亦師亦友」、「忘年之交」。本書除了是沈雲龍待人處世以及治學的吉光片羽側影,也是想將沈雲龍一生學術上的貢獻,再傳授給後輩史學工作者。

從帝制到共和:滿洲的國族認同與滿洲國復國運動

為了解決偽滿洲國的問題,作者劉耘豪 這樣論述:

隨著近代國家與民族思潮的傳入,「中國」一詞開始發展成現代國家的意涵,革命黨人也創造出「中華民族」一詞來凝聚漢民族,以此作為推翻滿洲政權的第一步。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對國家、民族的認同也跟著因運而生。除了漢人在發展自身的國族認同外,滿洲是否有發展出屬於自身的國族認同?這大致能分為兩個問題來討論,一個是民族的認同,滿洲的民族認同究竟是偏向中華民族,還是滿洲民族。國家認同上,是忠於清帝國,還是轉向中華民國的懷抱。這兩個認同的發展,或多或少都影響到了1930年代,以溥儀為中心的滿洲國之建立。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對於少數民族政策的緊縮,導致中共治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西藏、新疆、內蒙古,開始在境內與海外,推

動獨立自覺運動,以求能與中共當局相對抗。除了前述的民族自治區外,還有一個地區正以有別於前述地區,以某單一民族獨立自決為號召的方式,而是以恢復過往政權的訴求在行動,那就是主張恢復1930年代的滿洲國,也就是「滿洲國復國運動」。該運動的發展與當初滿洲的創建,在清末民初的認同發展,以及滿洲國時代的國族建構,都有著極大的關聯性,因此要想了解當代的滿洲復國運動,滿洲的國族認同與滿洲國的國族建構都是必須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