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生育觀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傳統生育觀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曉江寫的 生育的禁忌與文化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大學 護理學研究所 楊雅玲所指導 蔡縵琳的 探討育齡期乳癌婦女接受生殖保留術之經驗歷程 (2019),提出傳統生育觀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乳癌、育齡期婦女、生殖保留、經驗歷程、照護需求。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心理輔導學系 黃政昌所指導 陳惠婷的 不孕夫妻壓力源、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之調查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不孕夫妻、壓力源、壓力因應策略、身心健康的重點而找出了 傳統生育觀念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傳統生育觀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育的禁忌與文化

為了解決傳統生育觀念的問題,作者鄭曉江 這樣論述:

從生殖崇拜以及求孕祭祀、感生神話、孕產禁忌、接生禮俗、誕生禮、滿月周歲禮俗、生肖文化、取名習俗、啟蒙教育等多方面展示中國生育文化的源流,揭示其豐富的文化意蘊,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很有價值。鄭曉江,專門從事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研究,尤擅生死哲學與生命教育的研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專家,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江西省教學名師。現任江西師范大學道德與人生研究所所長、哲學系教授,武漢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已出版專著:《中國人生精神》、《中國死亡智慧》、《生死智慧》、《善死與善終》、《超越死亡》、《生命終點的學問》、《生死學》、《中國生命學》等著作,另

在《哲學研究》、《文史哲》、《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雜志發表論文數十篇。 第1章 引言:中國生育文化概觀一、中國傳統生育文化之觀念淵源:【生生】之德二、中國傳統生育文化之基本觀念:【陰】與【陽】三、中國傳統生育文化之神秘性質四、本書的結構和基本內容第2章 生殖崇拜與求孕的祭祀禮儀一、女陰及其象征物的生育功能二、男根崇拜的生殖意願三、古代性愛節日和婚禮中的求孕行為四、保育神祗信仰與供奉儀式五、民間求孕的途徑和手段第3章 感生神話和奇異的生育傳說一、中國感生神話及其種類二、異類求婚結婚生子的傳說三、【神童】出現的傳說四、帝王將相、仙人道士奇異的誕生現象第4章 傳統生育觀念與祈男習

俗一、傳統的生育觀念二、中國民間祈男習俗三、祈男習俗的文化內涵第5章 胎神、胎教及孕婦的禁忌一、胎神信仰與民間護胎方式二、胎教的歷史演變三、傳統胎教的內容四、民間的胎孕禁忌與孕婦的言行約柬第6章 催生禮及傳統的分娩【接生】習俗一、催生禮和各類催生方法二、分娩習俗的民間特色三、分娩過程的禁忌民俗第7章 誕生禮與【月子】期間的晡乳方法一、洗兒禮的內涵和成因二、誕生禮儀的一般過程三、新生兒的哺乳與相關的喂養習俗四、誕生禮的社會功能及其發生原因第8章 滿月、周歲的慶賀及納吉一、漢民族各地的滿月禮習二、各少數民族的滿月禮俗三、周歲【抓周】儀禮的由來及【抓周】禮俗四、滿月、周歲的心理文化意蘊第9章 生肖文

化及取名風俗一、生肖的起源二、生肖的基本功用與衍化三漢民族嬰孩的取名風俗四、中國取名風俗的文化意蘊第10章 小兒存活的靈物崇拜及辟邪一、民間護兒諸神二、小兒護生的納吉手段三、小孩鎮鬼祛病的巫術行為四、民問育兒保健的科學方法第11章 孩童的啟蒙教育、家訓與游戲一、德行操守的啟蒙二、灑掃應對進退的啟蒙三、處世之道的啟蒙四、歷史興廢的啟蒙五、知識名物的啟蒙六、女童的啟蒙七、循循善誘的古代家訓八、開啟心智煉人體魄的兒童游戲

傳統生育觀念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高房價、低薪、政府托育政策不夠完善…導致年輕人退卻生孩

就算讓薪資調整到一定水平,增加公托數量或育兒補助,也可以買得起房子,恐怕對於解決少子化也沒太大幫助
因為這一代年輕人的心裡,對於傳宗接代,養兒防老傳統觀念,已產生質變了,更注重自己生活需求與追求自我理想

早一代的婆婆,大部分人當時把成家、養育下一代視為人生必經過程,糊裡糊塗再苦也要撐過,時代不一樣想法也完全顛覆了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機會,甚至在民國三十年匱乏時代還是可創造許多奇蹟,所以任何時代都可把握機會

探討育齡期乳癌婦女接受生殖保留術之經驗歷程

為了解決傳統生育觀念的問題,作者蔡縵琳 這樣論述:

乳癌檢測和治療的進步,第零至二期乳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可高達89%以上。當面對癌症診斷的衝擊,又因癌症治療誘發了卵巢功能早衰和引起不孕,讓他們再次面臨生殖保留治療的決策,對育齡期乳癌婦女與其家人不外乎是再度的打擊。基於對生育的渴望,她們承擔著復發或延遲治療的風險,選擇生殖保留治療來捍衛自身的生育能力,治療過程中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和經驗,治療後如何評價治療結果,這中間的心境轉折仍不清楚,故本研究目的是探討育齡期乳癌婦女接受生殖保留術的抉擇和治療歷程之經驗感受與評價,以了解她們接受生殖保留術的動機、感受經驗,和照護需求。 本研究以前瞻性研究設計並以質性訪談的方式以了解接受生殖保留術的育齡期乳癌

個案的生命歷程,研究情境為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方式,研究者透過三次半結構性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蒐集資料,共收集8位乳癌個案 (3位採冷凍胚胎保存及5位冷凍卵母細胞保存),以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的分析,呈現育齡期的乳癌個案接受生殖保留術歷程真實的經驗與感受。 本研究結果發現育齡期的乳癌個案接受生殖保留術歷程的主觀經驗歸納出,一個核心主題和三個次主題。核心主題:人生逆境,圓滿自我;三個次主題:(一)抉擇期:自我性命與使命間拉鋸;(二)治療期:檢視風險並轉移生活重心;(三)治療後期:懷抱希望面對乳癌治療。生殖保留術的照護需求:(一)抉擇期:專屬癌症病患的生殖保留術衛教資訊;(二)

治療期:全面瞭解治療的現況;(三)治療後期:懷瞭解冷凍胚胎/卵泡的品質。 育齡期的乳癌患者在接受生殖保留術歷程中,身心靈都面臨重重的考驗和挑戰,需要專業醫療人員了解其內心的衝突與不安,且提供正確的生殖保留術相關資訊,以及持續地關懷、支持鼓勵,方能協助她們渡過此危機,以提昇癌症治療後的生活品質。

不孕夫妻壓力源、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之調查研究

為了解決傳統生育觀念的問題,作者陳惠婷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調查不孕夫妻的壓力源、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程度之現況,以及不孕夫妻之性別差異狀況。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針對生活於台灣之不孕夫妻以網路滾雪球取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獲得有效樣本150人。研究工具,採研究者自編「不孕夫妻壓力調查問卷」、鄭泰安與Williams於1986年所翻譯之「華人健康問卷」(CHQ-12)進行測量。資料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多元迴歸等。本研究的發現如下:1. 對不孕夫妻而言,壓力源主要來自「等待結果的煎熬」、「擔心錯失受孕最佳時機」的不確定感以及「無法面對一再挫敗」的挫折感,另外還有「生育年齡的壓力」、「檢查與治療的壓力」等。面

對上述的壓力源,不孕夫妻最常使用的壓力因應策略,有積極問題取向的「認知上的接受」和「收集有效的資料」,但也會使用「減少參加家族聚會」、「不願意或選擇性透露不孕訊息」以及「減少接觸與生孩子有關的訊息」等消極問題取向來「減少面對壓力的機會」。2. 女性在(角色期待的壓力、檢查與治療的壓力、不孕的心理壓力、社會觀念的壓力、生育年齡的壓力、人際關係的壓力)六個層面的壓力源都顯著高於男性,但男性則在「害怕妻子檢查與治療所造成的疼痛」以及「無法得到另一半的瞭解與體諒」壓力源,顯著高於女性。顯示女性的壓力源層面較廣,但男性的壓力源則較多來自心疼妻子的感受上。3. 女性在各層面(認知上的接受、收集有效的資料、

逃避現實、減少面對壓力的機會、尋求情緒支持、從事抒壓活動、壓抑個人的感受、不當的發洩情緒)的因應方式皆有項目顯著高於男性,尤其使用「減少面對壓力的機會」層面的因應方式為最多。另外女性會以「放聲大哭」、「發脾氣、罵人或不理人」來做因應,而男性則較少使用此因應策略。男性則在「無奈接受命運的安排」的壓力因應策略上,顯著高於女性。顯示女性所使用的因應策略種類較多,而男性在逃避現實的策略上使用頻率較女性為高。4.不孕夫妻中,僅有少數人參加心理健康活動及尋求心理師協助。沒參加的原因並非沒有需要,而是因為「不知道有這些活動」、「時間不能配合」、「不瞭解心理諮商的專業工作細節內容」、「收費過高」以及「不清楚到

那裡找心理師」等因素。顯示多數人對於此類因應策略較為陌生與不熟悉。5. 女性在「華人健康問卷」總量表與「身體症狀」、「憂鬱及家庭關係不佳」、「焦慮」等分量表的平均得分上,均顯著高於男性。顯示女性較男性有較高的心理失調情況。6. 「性別」、「不孕心理壓力」、「減少面對壓力的機會」以及「不當的發洩情緒」對於不孕夫妻的心理健康狀態具有預測力,共可以解釋華人心理健康量表總變異量的25.3%,且「性別」這項的單純預測力達總變異量的11.8%。顯示不同的性別、「不孕的心理壓力」數量、使用「減少面對壓力的機會」和「不當的發洩情緒」二項因應策略的頻率,均會影響不孕夫妻的心理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