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 注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凉 注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芳萍寫的 稻草人想說的話:林芳萍散文詩集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林修澈所指導 黃季平的 彝族的源流史詩 (2009),提出凉 注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彝族的源流史詩、祭祀長詩、指路經、民族史、文學史、「彝族認同」過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凉 注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稻草人想說的話:林芳萍散文詩集

為了解決凉 注音的問題,作者林芳萍 這樣論述:

金鼎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得主 林芳萍 36首適合中、高年級的兒童散文詩 完美玩轉 觀察力X想像力X創造力   為什麼我們要讀詩?   兒童散文詩的文字精煉,即使簡白仍意境深遠,   不但能無上限增進、活化孩子的語文能力,   同時激發出更具深度的想像力和幽默感,   更可以形塑、培養真誠情感與美感素養。   詩,給予孩子面對未來人生的真善美能量。   一起來讀詩,感受文字的魔力!   金鼎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得主 林芳萍   特別為中、高年級量身創作的36首兒童散文詩   兒童文學作家林芳萍完美玩轉觀察力、想像力與創造力,特別為中、高年級讀者量身創作這本兒童散文詩集,讓孩子透過簡白、

充滿童趣的詩句,在優美或幽默的詩境中,感受文字的韻律趣味和無限想像,了解如何使用文字表達內心想法和情感,同時潛移默化,形塑、培養真誠情感及美感素養。而繪者恩佐的清新插圖,適當烘托出詩中的純真氣息,更讓孩子對這36首好詩念念不忘。   書後的創意附錄,則引導孩子學會「剪貼寫作」,輕鬆創作出一首散文詩,體驗成為小詩人的成就感;還可以製成卡片禮物,分享個人創作的愉悅,從此不再排斥寫作,更懂得善用文字表情達意。   自小養成讀詩的習慣──也許只是喜歡重複唸某段詩句,或曾深刻體會一首詩的意境,甚至懂得寫首小詩排遣喜怒哀樂……真善美,會在無形中陪伴孩子一生,給予他們面對未來的正面能量。一起帶著孩子來讀

詩吧! 得獎紀錄   ★作者林芳萍曾榮獲金鼎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陳國政兒童文學獎散文類首獎、信誼幼兒文學獎首獎、「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開卷年度最佳童書獎 好評推薦   如果你喜歡讀詩,希望在這本書裡,你可以找到詩……讓文字溫暖變身成大魔術師,在你的腦海中畫畫,創造一個又一個說不完的故事。──林芳萍   詩人總能為我們捕捉到許多:曾有的舌間微甜、遠去的笑聲、心頭的暖意,甚至小小心痛。這些、那些,詩人芳萍微笑點點頭說:「我以文字織網,為大家捕捉。」網子裡可豐富了。有影子與跟蹤;有花果、動物與海;有雲在飄、星子閃著光;有純真生活的歡樂,也有懂得他人辛苦的不忍。讀它們,就是

在讀童稚純美與長大的淡淡感傷。──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王淑芬   *有注音

彝族的源流史詩

為了解決凉 注音的問題,作者黃季平 這樣論述:

本文以「彝族的源流史詩」做為研究對象,透過這個研究,然後更進一步重新省視「彝族」能否歸類為一個「民族」的民族理論上的根本概念。一、Approche: 文獻大彙整與地圖套疊源流史詩,內容著重在神話、英雄、族源、遷徙、祭祀等等,其內容非娛樂性質,更因演唱的場域(年節祭祀、喪禮)而有其莊嚴性,也能得到群體的認同。本論文選用源流史詩文本來觀察與解釋彝族,就是基於相同民族應該會有共同的文本,產生共同的感受,包括「創世」的哲學觀、「族源」的歷史認同、「祭祀」的宗教經驗。首先,從零散文獻裡整理出108篇的文本,並加以體系化。這種體系化,對於目前的民族學/人類學的田野觀察,或文學史/民族史的整體敘述,都是更

為宏觀的整合。其次,本論文共繪製21張地圖,並歸納三種套疊形式,讓史詩文本的呈現,多了一項「空間」的概念,製造與彝族的「語言」和「支系」相遇的「空間」,讓我們有機會可以在空間中尋找三者關係的意義,這是前人研究上未能釐清的概念。三個物件套疊圖:分別是「彝族支系VS六語別VS創世史詩分佈圖」、「彝族支系VS六語別VS創世史詩三大敘事系統分佈圖」、「彝族族源史詩VS六語別VS六祖分支分佈圖」。我們可以看到北部彝語、東部彝語的作品、語言、支系三者可以重疊,但在雲南這三者套疊後,顯得凌亂無法重疊。造成三張圖無法套疊,支系的複雜應該是主因,反映出作品、語言的歸屬問題,而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本論文想探討的彝族究

竟是「一個民族有多個支系」,還是「一個民族集團有多個民族」?二、源流史詩的價值與意義源流史詩包括創世史詩、族源史詩、祭祀史詩三種。它們都反映出彝族祖靈崇拜的宗教根底,也跟民族史緊扣相連。本論文依據108篇的源流史詩作品,做全面性體系化的整理。(一)創世史詩分成三大敘事系統本文以自創「情節板塊」的單位來分析39篇創世史詩文本,據此,劃分三個具有特色的敘事的傳統:四川的勒俄特衣系統、貴州的宇宙生成變化系統、雲南的換人種系統。在彝族的多元敘事裡,看到許多不一樣的風格與特色,對一個民族而言,要同時具備所有的特色,誠屬困難。創世史詩的三種敘事系統,可以推論,彝族至少可以再區分三個不同的民族。(二)族源史

詩是以家族史為中心彝族族源史詩是建立在彝族因父子連名制度而形成的譜系基礎上,由畢摩編纂記錄而產生的作品。整理確定的21篇的族源史詩,集中分佈在貴州畢節與雲南武定。族源史詩以六祖分支故事為核心,在雲南可能受到傳播的影響,故事不夠完整而呈現凌亂的狀況。從集中發展的角度來看,篤慕與六祖分支的故事,是東部彝語區獨有的文本。本文以當代7本彝族史著作來檢驗,可以看出「篤慕與六祖」已經脫離「傳說」而蛻變成「歷史」的一部份。(三)祭祀長詩充分展現祖靈信仰彝族宗教類的典籍文獻的重心是在祭經,祭經的內容以祭祀為主,祭祀長詩即是祭經的內容。全面整理後,確定有64篇的祭祀長詩,其中「指路經」文本佔多數,共有36篇。本

文試圖從「祖靈觀」、「喪禮葬儀」、「祭祀」三個面向來看各語別彝族之間的差異性?筆者認為,靈魂不滅的觀念是全族所共有的,返祖意識北部彝語區最明顯,東部彝語區只有部分地方有,其他彝語區的返祖意識幾乎沒有,但是從部分儀式內容來看,還保留返祖意識的痕跡。三、「彝族」傾向為由「多民族」組成的一個「民族集團」 創世史詩的三套疊地圖,證明彝族的支系與語言的關係混亂,因此作品是無法和支系對應。其中最複雜的地區在雲南,北部彝語的四川與東部彝語的貴州,還能產生對應的關係。族源史詩的三套疊地圖的案例,卻是作品與支系與語言可以三者對應。檢驗結果,可以對應的關係是在東部彝語區的諾蘇、納蘇支系的彝族,其他語別區並沒

有族源史詩作品,進而提出該支系已發展為彝族的主體支系,其家族史也成為彝族民族史的主要依據。祭祀長詩則是在時間的觀念中去釐清彝族的歷史認同記憶,透過「父子連名」與「指路經」的連結,以及祖靈信仰的宗教觀,藉由畢摩的穿針引線,彝族的支系們似乎又可以在「宗教」的影響下,連結在一起。源流史詩展現民族的歷史觀,足以反映及代表民族的思維,因此源流史詩可以說是文學史與民族史交集下的結晶。因此,筆者將「源流史詩」做為檢驗「彝族」的一種標準。經過這麼多層的討論後,證據是傾向「彝族」是「由多民族組成的一個民族集團」而非「擁有眾多支系的一個民族」。這一個結論,可以讓我們重新拿來檢驗現有的關於「彝族」的「民族史」與「文

學史」,同時可以用來檢驗「彝族民族識別」之後的「彝族認同」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