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禪寺住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凌雲禪寺住持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薛華中寫的 台灣臨濟宗派與法脈 和華非的 彌勒佛百聯書法集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楞嚴閣 - 文史脈流網站也說明:緊鄰開山院的楞嚴閣,是凌雲禪寺為提供信徒禪修的地方,「楞嚴」兩字乃出自於佛教 ... 其由第二代住持本圓法師於民國15年(西元1926年)興建,建材採觀音山石砌成二層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元書局 和蘭臺網路所出版 。

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釋澈定薛華中博士所指導 陳紀南的 齋醮在台灣發展演變之研究一兼論台北碧潭地區四大古寺院導師之卡理斯瑪現象 (2014),提出凌雲禪寺住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卡理斯瑪現象、齋教、齋堂、龍華派、金幢派、先天派。

最後網站凌雲禪寺 - 自立廟宇網則補充:凌雲禪寺 位於五股鄉觀音村凌雲路三段116號,就在凌雲寺的後方。宣統元年,三重埔菜寮寶海法師得知大稻埕富商劉金波喪父,親訪說動其建新寺供養亡父,林知義等捐出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凌雲禪寺住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臨濟宗派與法脈

為了解決凌雲禪寺住持的問題,作者薛華中 這樣論述:

  原始佛教根本分裂成部派佛教,上座部與大眾部又各自分裂成二十多部派,瑜伽、中觀與秘密大乘相繼產生,南傳佛教在各國各地分出各派系,北傳佛教到中國後,佛教中國化過程中更產生學派與宗派,之後傳到韓國、日本、越南、台灣…等國皆循分裂的模式,造成佛教四分五裂。我們探討這問題時,知道僧團的分裂,從大天「五惡見事」之僧爭開始,這些分裂背後不難看出,也就是僧團權與利之爭,根本原因乃是犯戒律、貪圖財物、貪求名聞利養…等,肇事者沒有外道皆是自家人。隨著時間過去,佛陀的教誨已被名聞利養給取代了,當然佛在天邊,出家修行離佛越行越遠。   為勉勵來學,特以台南開元寺其一重要住持布聞傳芳為例,以其

法脈傳承上至釋迦摩尼佛及西天二十八祖,銜接中土五祖及六祖後臨濟法脈,於清末民國初鼓山湧泉寺傳法至台灣,傳芳徒真精、玄精派下,台南開元寺派、九股山吉祥寺派、五股凌雲禪寺觀音派與諸衍申派下,應團結融合貫通,才不致日趨衰落。雖然法之義理與修持已經淡薄了,但皆是以傳法派輩詩為表徵,僧團僧人依此名相,還可以溯源持戒修行,希望藉由象徵佛陀之直接傳承,喚起布聞傳芳之徒曾孫後輩等及後學,我們不要再分裂了(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也藉此提醒未來徒眾,勿執我見盲修瞎練致修持法門與法要亡失,藉由其剃系或法系之名號派輩,溯源搜祖芳名續佛慧命,可免未來徒眾失去傳承而忘失源流,執我見重回盲修瞎練,避免再一次開啟分裂之錯誤。

齋醮在台灣發展演變之研究一兼論台北碧潭地區四大古寺院導師之卡理斯瑪現象

為了解決凌雲禪寺住持的問題,作者陳紀南 這樣論述:

當人類遭遇疑惑、困苦、煩惱時,就會有內心的思維,運用概念來判斷、推理,從感官知覺的認識,加上身外的法界、科學技術不斷的研究,期望證明一切事物的本質和法則。然而人類肉身的感官知覺和當今的先進科學技術卻仍然有很多無法超越的極限;尤其是超自然現象的迷惑,只有依賴宗教的祈禱祭祀來安心立命了。 在地理上,臺灣島四面環海,雖然是位於大國邊陲之海中,但自從東西洋各國貿易、文化等交流活動以海路為主後,卻因處於交通要地而登上國際舞台。 歷史上隨著政權迭次,新政策、新移民、新宗教等登陸臺灣後的融合影響,自然形成了本土意識的傳統文化,尤其是本土民俗宗教與佛教的淵源。 嘗試釐清在台灣,自明末清初以

來,宗教上屬主流,奉行祭拜釋迦牟尼佛、觀音佛祖等與佛教有淵源比較特殊之齋教團體,主要為龍華派、金幢派、先天派三派,隨著時代潮流,政權移轉,意識形態之利害關係,因而與佛教禪宗四大名山法脈等古寺院的互動淵源探討。 齋教發展進入日治時代以後,由於日本佛教的引入,在其逐漸掌控並主導台灣宗教發展的情形下,導致了許多的齋友陸續剃髮出家,成為佛教徒。靈泉禪寺的善慧法師、凌雲禪寺的本圓法師、超峰寺的永定法師,法雲禪寺的妙果法師等,都曾經是齋教徒的一員,他們都成為帶領該派系開花結果展露頭角,甚至是台灣佛教界登峰造極的開創者。 故擬從碧潭地區四大古寺院具體的宗教場域、人物和思想來入手,以釐清其間之差別點;

其脈絡之演變和各宗教派系的導師、領導人之卡理斯瑪(Charisma) (カリスマ)現象;研究在不同時空背景、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影響,展開而形成佛教新興團體的趨勢,作為本論文之研究範圍,期望進一步對應《大乘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等相關經文中,真實義的研究。

彌勒佛百聯書法集成

為了解決凌雲禪寺住持的問題,作者華非 這樣論述:

作者簡介 華非   華非先生是著名書畫篆刻家,出版的目的是以自己多種字體書寫楹聯供讀者習字或欣賞,本書內容題材以中外百餘佛教寺院大王殿彌勒佛楹聯即將付梓,以弘揚彌勒笑容滿面、心量廣大、推動和諧社會。 發揚彌勒慈心觀 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李可家 〇〇四 筆墨與佛教結緣:字字顯功力 幅幅稱精品 李正中 〇〇六 印光大師撰聯 001 北京雍和宮 002 北京潭柘寺 003 江蘇地藏寺 004 山西五臺山 005 山西五臺山 006 山西五臺山 007 山西大同華嚴寺 008 河北省尉縣千佛洞 009 山西朔縣崇福寺 010 山東濟南興國寺 011 甘肅蘭州廣福

寺 012 山西朔縣崇福寺 013 吉林孤山寺 014 遼寧遼陽龍泉寺 015 江西九江東林寺 016 安徽天長護國寺 017 江西廬山東林寺 019 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 020 安徽九華山 022 甘肅蘭州金山寺 023 河南民權白雲寺 024 雲南魏山準提閣 025 河南洛陽白馬寺 027 雲南華亭寺 028 雲南魏山觀音殿 031 雲南通海湧金寺 032 雲南 山觀音殿 034 雲南鷄足山鉢盂庵 035 雲南昆明華亭寺 036 福建莆田慈壽寺 038 福建詔安報國寺 039 福建潮州開元寺 041 福建福州湧泉寺 042 臺南開元寺 044

福建莆田廣化寺 045 福建南平開平寺 047 福建福州湧泉寺 048 福建福州崇福寺 050 福建廈門鴻山寺 051 湖南衡陽西禪寺 052 湖南衡陽西禪寺 053 湖南衡陽羅漢寺 055 湖南醴陵護國寺 056 湖北仙桃廣長律院 058 武漢歸元寺 059 湖北當陽玉泉寺 060 廣州光孝寺 061 廣東潮陽茶亭庵 062 廣東汕頭青雲禪寺 063 廣東雷州天寧寺 064 四川峨眉山 065 四川峨眉山 066 成都昭覺寺 067 四川巴中南泉寺 068 四川峨眉山 069 四川峨眉山 070 四川峨眉山 071 四川什邡羅漢寺 072 四

川成都龍藏寺 073 四川峨眉山報國寺 074 四川樂山凌雲寺 075 四川新都龍藏寺 076 四川新都龍藏寺 079 江蘇南通彌勒院 080 江蘇泰州白雲寺 081 江蘇海安觀音寺 082 江蘇高郵護國寺 085 江蘇吳縣靈源寺 086 四明雪竇寺彌勒道場 089 江蘇邳州徐塘三聖廟 090 江蘇揚州天化寺 091 江蘇鎮江金山笑佛庵 092 江蘇儀徵隆覺寺 094 江蘇揚州興教寺 095 江蘇常州天寧寺 097 浙江杭州靈隱寺 098 浙江杭州靈隱寺 100 浙江江山仙居寺 101 杭州靈隱寺 103 浙江普陀山 104 浙江杭州靈隱寺 107

上海龍華寺 108 上海靜安寺 109 寧波天童寺 111 浙江奉化雪竇寺 112 浙江寶山淨宗寺 113 浙江奉化雪竇寺 114 杭州靈隱寺 115 浙江新昌大佛寺 117 澳門佛寺 118 福建莆田龜山古剎 120 臺灣臺南開元寺 121 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 123 臺灣臺南龍山寺 124 新加坡妙香林 125 越南河內龍華寺 126 泰國曼谷龍蓮寺 127 美國紐約東禪寺 128 泰國曼谷龍福寺 129 日本長崎聖福寺 130 日本長崎福濟寺 131 後記 132   序 發揚彌勒慈心觀 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欣聞著名學者書畫篆刻

大家野予老人所書中外百餘佛教寺院天王殿彌勒佛楹聯即將付梓,實乃津沽佛門喜事也,此舉佛天雲護,人天歡喜。   彌勒信仰在我國源遠流長,影響巨大,佛教寺院天王殿供奉彌勒佛,信眾進入寺院最先朝拜的就是大腹便便、笑口常開的彌勒佛,使人有登歡喜地、樂而忘憂、身心輕安之感。   彌勒是彌勒帝隸、梅低黎的譯音,是其姓氏;「阿逸多」,意為「慈氏無能勝」或「慈無能勝」。在過去多生多劫中他的修行都側重在「慈」心利物,偶爾現作國王身的話,也多用「慈」的政策來化育萬民。   彌勒是釋迦佛座下的大乘弟子,曾受過釋尊的授記,繼承釋迦佛法王法位,為賢劫千佛之第五位佛。據《彌勒上生經》云,彌勒在釋尊滅度以前先行滅

度并上升兜率天,住在兜率內院。他將於釋迦佛滅度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降娑婆世界,在龍華樹下成佛,三會說法,度無量眾生。因此我們又稱彌勒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實際上他是一位等覺菩薩,又名補處菩薩。佛教三藏十二部講彌勒的經典有《增一阿含經》、《佛說彌勒下生經》、《彌勒當來生經》、《彌勒成佛經》等三十七種之多。可見彌勒佛在佛教中的地位之顯赫。   彌勒信仰貫通三乘,融攝顯密,曾三次現於我國。其中,五代時今浙江奉化和尚契此,體型肥胖、腹大如孕、笑口常開,但稱其為布袋和尚,常手持錫杖、身背布袋出入聚落、田野間。不管到什麼地方就向人乞討,哪怕魚肉也在所不忌。酒廬屠肆皆恣其飲啖。遇雨,晨起曳高齒

木履,豎股臥大橋上,是日必晴;遇晴,繫草履疾走,是日必雨。其應化聖跡多多。晉天福初,莆田縣令王仁煦,遇其於江南天興寺,後又遇於福州官舍,出懷中圓封書,誡王曰:「我七日不來則開看。」王如誡開看曰:「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皆不識。」方知布袋和尚為彌勒也。宋崇寧三年,住持雲振募捐建閣於岳林寺,塑布袋和尚像於閣內,天下佛寺山門供奉彌勒佛,肇始於此。   當前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和新六和即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文明和諧、世界和平之際,年屆耄耋的野予老人苦心孤詣以如椽之筆書寫禮贊彌勒之聯句,以弘揚彌勒笑容滿面、心量廣大、給人皆大歡喜之善行,發揚彌勒慈心觀,推動和諧社會建

設,其功德并日月爭輝焉。 天津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天津居士林林長 李可家   序   作者援引《布袋和尚與彌勒文化》之全國各佛教寺院彌勒楹聯匯集,選出百聯書寫裝池成本書。   華非先祖李荷生,為著名花鳥畫家張和庵入室弟子,曾為慈禧太后作畫,名重一時。外祖華世齡,乃清廷二品內閣閣丞,是著名書法家華世奎族弟,乃民初天津八大家「高臺階,華家門」一族。華世奎與嚴修、孟廣慧、趙元禮,被譽為清末民初「天津四大書法家」。   李正中先生與作者交往多年,以為佛教對藝術的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佛教對藝術創作者的生存經歷產生多維度的影響,調整或改變了人生價值取向乃至生命歷程;二是與佛教相關題

材進入藝術創作者的視野,並成為其藝術觀照的對象;三是釋家教旨或思想,予藝術創作者巨大啟發,從而提升後者的藝術境界。   本書作者華非先生,皈依佛門,於世俗境況多有突破與超越,擺脫了功利性的追求,所持筆墨、刻刀旨在傳遞真善美。集書、畫、印和陶瓷四絕於一身,被譽為「四絕一統」,常年精研佛學,晚年皈依佛門,成為虔誠居士,書畫篆刻技藝更臻至境。 截自本書李正中先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