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鄉公所社會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申辦業務 - 南澳鄉公所也說明:首頁 · 課室單位 · 民政課 · 申辦業務 · 單元查詢. 發佈時間, 標題. 105-10-14, 加強對新移民宣導我國選舉投票流程及應注意事項. 103-11-26, 役男體位變更複檢申請.

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陳有貝所指導 姚書宇的 花蓮縣富源遺址發掘與史前遺構初探 (2015),提出南澳鄉公所社會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富源遺址、縱谷、麒麟文化、巨石文化、單石、石板結構、鐵器時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楊懿如所指導 林麗君的 地方本位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以泰雅民族植物為例 (2006),提出因為有 地方本位教育、民族植物、行動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澳鄉公所社會課的解答。

最後網站可憐ㄡ!南澳鄉公所≠代表會~『喬不攏』沒錢支薪又有員工被 ...則補充:南澳 代表會李元亮主席在臉書表示:代表會堅持南澳鄉長薛秋花,自107年4月1日起重新公開遴選,每月薪資28000元的清潔隊11名臨時人員,讓全鄉更多需要工作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澳鄉公所社會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花蓮縣富源遺址發掘與史前遺構初探

為了解決南澳鄉公所社會課的問題,作者姚書宇 這樣論述:

富源遺址為東部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據研究結果至少有兩個史前文化層,分別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素面陶文化與鐵器時代文化,年代早至3000年左右。由於位置偏僻,為山坡水土保持區域,故除了日治時期曾為神社所在地,及後期人群開墾種植檳榔、山蘇園等作物外,並未受到過度開發破壞,保存狀況堪稱良好。根據過去以來的認識,本遺址存有石壁、單石、石板,及各種考古遺物。2014-2015年國立臺灣大學考古隊在富源遺址的發掘工作中,亦出土了豐富的地下埋藏,包含大量陶片、石器及玉器等。而石壁周圍以及其它地點亦發現了整齊的石板結構,顯示史前時代人群在此定居、生活的榮景。本遺址具有豐富的單石遺留,根據地表調查

結果即計有百餘件單石,發掘過程中亦出土多件,且形式多元,頗值得注意。過去研究多關注於東海岸區域之單石遺留分佈,近年來縱谷區域調查研究增加,亦開始累積縱谷地區單石遺留分佈資料,而富源遺址豐富的單石正可提供此一問題研究的重要參考。 本文以2014-2015在富源遺址進行之考古研究成果為基礎,加上相關遺址與早期民族學的調查資料,整理與討論縱谷型單石的形態與出土脈絡,並以類比的方法比較早期原住民與富源遺址所見利用石板與單石的方式,嘗試解釋本遺址出土結構與遺構的可能意義。在餘論的部分則對於「巨石文化」與石質遺構的定義,以及富源遺址的文化意義提出一些看法。

地方本位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以泰雅民族植物為例

為了解決南澳鄉公所社會課的問題,作者林麗君 這樣論述:

台灣原住民族善於運用環境周圍的植物於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民族植物文化,正在日漸消逝中甚為可惜。本研究以泰雅族民族植物為例,運用地方本位教育做課程設計,觀察學生的學習反應及成效,並探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成長,提供未來學校課程設計之參考;並藉由民族植物之教學,希冀能在泰雅孩童的心中播下民族自信之種子傳遞下去。依據地方本位教育之精神,研究中延請部落耆老參與教學,嘗試將泰雅孩童生活中容易接觸到的民族植物文化,融入泰雅族國小5年級課程中,收集資料計有教學者省思日誌、協同者教室觀察、學生學習單與學習日誌、訪談資料筆記、現場錄影、錄音、照相等。透過研究者的教學省思日誌、學生學習反應,以及學校教師、行政人員給

予的意見做三角檢證。藉由此行動研究發現,地方本位教育課程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與成效,而能讓學生親自操作的課程,最能引發學習動機,自主學習的效果最好;地方本位教育課程讓社區人員扮演起教師的角色,將自己的民族文化傳教給下一代,提升了孩童的自主學習、肯定了家長的能力,也拉近了學校與社區間的距離;經過此歷程,教師更深入了解部落文化,有助於設計更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課程及教學,提昇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另外,民族植物取材自大自然,其中蘊含的生態智慧正適合進行環境教育;而以民族植物為題設計的地方本位教育課程,讓部落文化藉學校教育實踐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