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書院 茶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台北 書院 茶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谷芳寫的 茶禪 和古武南的 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譯林 和臺灣商務所出版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 吳岱融所指導 張槿澍的 茗韻拼圖:臺灣烏龍茶文化體驗課程在國小的實踐 (2020),提出台北 書院 茶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茶文化、體驗教育、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核心素養。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何俐安所指導 梁婉茹的 混成學習對國際高中ESL課程學習態度及成果之行動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混成學習、螺旋式課程、數位學習科技 (Edpuzzle)、ESL課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 書院 茶藝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 書院 茶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茶禪

為了解決台北 書院 茶藝的問題,作者林谷芳 這樣論述:

在中國文化里,茶禪「並不如許多人,包含茶界與佛門所以為的,是在恢復一其來有自、卓然而立的固有文化,它其實更是一種文化創建。」林谷芳在新作《茶禪》中,就「茶禪」概念做了清晰辨正。他認為茶禪的初始關鍵,就在於於此有心的茶人能「以禪入茶,以茶契禪」。在《茶禪》一書中,林谷芳從茶道文化與禪宗精神的流變出發,以「茶」「禪」「茶禪之立」「茶禪之成」四個章節步步深入辨析,目的在於為中國之茶禪立基,希望能有志於此的茶人,「立正知見,作深行履,驀直而去」,成就中國茶禪。 相對於日本茶道立基於禪,中國茶文化之精主要緣于文人之參與,用事極盡世間之美。近年來中國茶有復興之趨勢,于道也較前多有觀照,卻往往「以禪為學、

以禪為趣、以禪為美」,禪只作為生命裝點,囿於表象,以致朱紫不清。究其緣由,一是因為禪在宋代以後衰落,如今中國茶文化的面貌成型于明代,另一則因後世文字禪、口頭禪大興,明季文人美學且趨於幽細唯美,在茶,上固人文揮灑,怡情悅性,下則溺於所執,玩物喪志。於此,林谷芳在書中從「茶之事」「茶之行」「茶之思」三方面切入,指出「茶,可以是生活,可以是藝術,可以是修行,世間人盡可以在此擇一而為。而茶禪,核心自在於修行,但此修行既是禪,就須三者一事,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在生活,茶禪正就是茶家的日常作務。於此,雖有聚焦之鍛煉,卻不能將生活與修行視為兩事,必于生活中修行,最終方能契于全然是道之境。」

林谷芳,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台北書院山長。六歲有感於死生。高一見書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有 省,遂習禪。同時間,亦因一段因緣走入中國音樂。四十年間,于音樂,始終觀照「道藝一體」;在修行,則「出入禪、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後,方知自己是無可 救藥的禪子」,遂對向上一路,多所拈提,常以劍刃上事砥礪學人,標舉宗門不共,所做恰可治時人「以禪為生命裝點」之病。在禪與藝術外,1988年後又以海 峽開放恰可印證生命所學之真實與虛妄,頻仍來往兩岸,從事文化觀察與評論。 序:道器得兼,茶禪一味 上篇:茶‧禪 引言 茶 主體與載體 茶事、茶行、茶思 茶禮、

茶藝、茶道 中國茶與日本茶 文人與禪家 禪 破與當下 臨濟與曹洞 中國禪與日本禪 劍客、詩人、老婆 壺中日月與物外山川 下篇:茶禪 引言 茶禪之立 禪藝術與禪修行 禪藝術之特質 茶事 取物平常 立境簡約 茶行 運法無隔 待眾無別 茶思 道契不二 一期一會 茶禪之成 道人風光 工夫鍛煉與風光映現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茶禪與農禪 禪意、禪心、禪生命之茶 茶禪一味 跋 茶雖日常,舉其大,則道器得兼。 茶之道,原非一定在禪,但以禪入茶,茶之味,乃真能應於當下,其極致,更就“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禪契究竟,核心原在了生死。但既契于本心,就能人于諸事,茶固只其應緣之一端,但以茶契禪,

則顯日用是道,恰映宗門“凡聖一如”之旨。 以此,乃有茶禪之立。 談茶禪,諸方常舉趙州“喫茶去”之公案,但此原為作家應機啐啄之拈提,其舉也,原不須就在茶。真在茶,且形成樣貌清晰之文化,則為日本茶道。 日本茶,由中國傳人,從明菴榮西將茶事與禪作初始之連接起,經三百餘年,至千利休乃有日本茶道之大成,其後綿延四百年不絕,而為一卓然以立之文化,成一信然可征之行門。 相對於日本茶道之立於禪,中國茶文化之精主要緣于文人之參與,其用事固極盡世間之美,但亦常在此耽溺。近世中國茶之復興,則有不同於以往而欲顯其日用是道者,因有茶禪之舉。惟在此,於禪,固常不知祖師禪之立基,率以一般禪修為禪,更多者尤喜“以禪為學、以禪

為趣、以禪為美”,只於生命裝點中轉,朱紫不清,終難免於江湖者流。 原來,中國茶千姿百態,於世法固多有豐富於日本者,但世法既盛,亦常淪為玩物之舉,茶禪之立,原最可治此病。然若未能有如實之禪觀照,也恐重增追逐。而就此,日本茶道正可為借鑒。惟中日茶樣既異,禪風又各有所重,文化特質尤自不同,則中國茶禪之立,乃必有別於日本茶道者。因以禪家之基,舉宗門不共,對應中國茶之可能,而成《茶禪》一書。寄望有志於斯之茶人,立正知見,作深行履,驀直而去,有日,於個人,固能契於茶禪一味,于文化,亦得成就中國茶禪,而由此或能出得利休之輩,亦未可知!

茗韻拼圖:臺灣烏龍茶文化體驗課程在國小的實踐

為了解決台北 書院 茶藝的問題,作者張槿澍 這樣論述:

Formosa Oolong Tea曾經在世界的頂級飲品名單中占有一席之地,19世紀末歐美各大洋行紛紛來臺灣設立據點,以取得這珍稀物資。但隨著時代的演進,戰爭的破壞、統治者更迭,和社會的變遷,臺灣烏龍茶似乎離現代臺灣人的生活愈來愈遠,尤其年輕一代的臺灣人對臺灣烏龍茶的認識幾乎皆來自於手搖飲店與罐裝茶飲料的商品名稱。如何讓新一代的臺灣人也能認識臺灣烏龍茶文化,是研究者非常關心的議題;近年來教育部積極推動的十二年國教所強調的核心素養則為跨領域、跨學科的自編主題式學習提供了發展的沃土。因此,本研究以文化體驗學習語雙語教學做為課程設計的主要方針,發展出「茗韻拼圖」課程,嘗試帶領學生透過實際的體驗與反

思建構出對於臺灣烏龍茶文化的認識。根據「茗韻拼圖」教學實踐,學生學習成果的資料蒐集與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一、透過體驗課程,學習者從自身的語言描述臺灣烏龍茶的文化特色。二、結合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深化臺灣烏龍茶體驗課程,提升學生的應用與表達能力。三、體驗課程啟動多重感官學習,有效引導學生由內而外建構知識。最後,本研究亦提出相關的建議以做為茶文化體驗相關研究與實務教學者未來設計類學習活動的參酌資料。

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

為了解決台北 書院 茶藝的問題,作者古武南 這樣論述:

北埔事茶人古武南老師最新作品 啜飲一口東方美人,喚起唇齒的記憶   常常把製茶人之前賣給我們的好茶,   經放一段時日後重新讓他們再嘗一遍,   看他是否記得住當時的茶味,   發現再厲害的製茶人,也有忘記自己茶味的時候,   因為時間會改變茶,會改變人,也會改變人與茶的價值。   茶是文化,是藝術,是味蕾的記憶;   家是眷戀,是傳承,是畢生的記憶!   你是否記得啜飲一口好茶時,那種唇齒留香的餘韻?   你是否記得想起家鄉時,那種刻骨銘心的記憶?   一口好茶,一刻記憶。一種生活,一種文化。   用東方美人茶,憶起北埔的美,和難以忘懷的好味道!   以及近鄉情怯的遊子心情。  

 膨風茶,就是白毫烏龍茶,也就是習稱的東方美人茶。   藉以通過一種茶、一本書,認識一個地方,理解一個行業,   體會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   本書以事茶人、文史工作者古武南為敘事者,以職人之眼,帶領讀者看見一個臺灣客家鄉鎮,看見一個傳統產業,看見一個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書中加入大量圖片,除北埔的茶園風光、製茶過程之外,更有多張烹茶、品茶、玩茶、賞茶、藏茶的照片,藉由文字與圖片的編織,營造生活禪的閱讀氛圍。   本書可以作為供給都市讀者的生活提案。   台灣烏龍名貫天下,在眾多烏龍茶中,以白毫烏龍最著名。   早期台灣北埔盛產的白毫烏龍,行銷世界多國,1950年代後期台灣茶葉開始

往內銷發展。1960年代後,茶商為了行銷,特別以美化商品的概念,將白毫烏龍又取了一個新名稱,叫作東方美人茶。   著煙過的白毫烏龍茶,沖泡後散發出獨特的鮮花、熟果、高級氣蜜香,是北埔特產的白毫烏龍所獨有。日本古美術收藏家曾說:這是她這輩子感受過最完美的香味。 關鍵特色   ★本書以事茶人、文史工作者古武南為敘事者,以職人之眼,帶領讀者看見一個臺灣客家鄉、一個傳統產業、一個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書中以大量圖片呈現,除北埔茶園風光、製茶過程外,更有多張烹茶、品茶、玩茶、賞茶、藏茶的照片,藉由文字與圖片的編織,營造生活禪的閱讀氛圍。 名人推薦   李曙韻  北京茶家十職 人澹如菊創辦

人   小  蟲  華人音樂教父   張安佐  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系所兼任副教授 前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彭溫雅  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   廖榮鑫  漢翔航空公司董事長   蔡榮光  新竹縣文化局局長  

混成學習對國際高中ESL課程學習態度及成果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 書院 茶藝的問題,作者梁婉茹 這樣論述:

由於台灣國際學校的正規課堂都是以外籍教師全英語授課的方式進行,學生容易因為英語程度不夠,跟不上班級學習進度,上課容易分心,導致學習興趣缺缺,尤其是經學校入學考試評估需要修讀ESL課程的學生。因此,為解決學生英語程度不足銜接全英語授課的困境,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螺旋式課程的特性和教學原則為課程設計基礎,在與數位學習科技(Edpuzzle)結合而成的混成學習課程,希望能提升處於數位時代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成果。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為期2週共6堂課的混成英語學習課程。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的高中十一年級一個班共3名學生。資料蒐集方法包括觀察、問卷與文件記錄,即學生英語學習背景問卷、學生英語學習單、教師

教學日誌、訪談、錄音、學生課堂表現等。主要研究結論有:一、混成學習方案能有效幫助國際高中ESL課程的學生提升英語學習成果;二、混成學習對國際高中ESL課程的學生有正向的學習態度;三、混成學習研究能提升教師專業成長。  研究者以本研究的研究結果為依據提出建議,供未來欲進行混成學習相關研究的學者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