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政府公車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如何進一步提升民眾搭乘大台南公車意願也說明:台南市政府 為提升民眾搭乘公車意願,除辦理幹支線公車基本里程優惠及轉乘 ... 本市公車站位係依據服務人口數及潛在乘車需求人數初步評估站位新增之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建築藝術研究所 曾旭正所指導 穆陸瑯的 陌生的美: 日常生活美學陌生化作為營造社區的起點 (2021),提出台南市政府公車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區營造、日常生活美學、環境美學、陌生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黃舒楣所指導 李應承的 設計都市的前世今生:由台北市西區門戶計畫檢視都市設計的多重過程 (2020),提出因為有 西區門戶計畫、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鐵路地下化、公民參與、參與式設計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市政府公車站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南市的市區公車與客運路線則補充:H31台南市政府-台86線-高鐵台南站(市區公車). 興南客運行駛. 高鐵台南站(沙崙火車站)-台86線快速道路-奇美博物館-台南航空站-仁愛里國泰社區-生產路口站-大林新城-.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市政府公車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南市政府公車站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02:05
#品格教育可能是宗教入校破口?
今日市議員林易瑩針對國小校園晨光時間志工入校教導品格教育的課程內容提出疑慮,根據中央品格教育網內容指出,品格教育具體推動內容結合了三好校園、靜思語、彩虹品格教育、弟子規及讀經教育等,其中三好校園的前身為1998年星雲大師與時任國民黨副總統連戰共同推動的三好運動,其他項目亦帶有強烈宗教色彩,若循此教學內容所言,難保成為志工入校傳教的破口。
 
市議員林易瑩再三強調,此次質詢非針對特定宗教,而是教育基本法明確指出教育本應中立,不得為特定宗教宣傳,林易瑩更要求教育局應隨時掌握現況,以預防心態嚴謹審查所有志工團體入校使用的教材,保障學童的受教權。
 
06:25
#強制講習,勞權教育超前部署
對今年台南勞檢員正職員工比例在市政團隊和勞工局的努力下即將提升一事,我予以肯定,但台南勞權現狀仍有不少待改進的部分,從去年勞檢清冊,可知仍有許多雇主因不同原因被多次開罰。因此,我提議市長和勞工局在台南勞權教育部分超前部署,比照現行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的道安講習模式,訂定地方自治條例,強制台南雇主於違反勞基法等相關法規時除現有裁罰外必須另參與勞權講習,這樣的做法除使中小企業和新創產業雇主可獲得完整的勞基法基本認知,避免再犯外,更可讓知法犯法的大企業付出額外的時間成本,相較於目前動輒重罰兩萬的勞基法,更能對其達成警戒目的。
 
依照目前地方制度法,勞資關係及工商輔導本為地方自治事項,且台北和台中都對此有比中央更嚴格的自治條例,在已有前例的情形下,我要求市政府研議於地方自治法規中,在不變動現行勞基法罰則前提下,增加強制勞權教育的可能性。
 
11:05
#社會住宅,越蓋越多還越少?
興建社會住宅部分,台南市政府都發局於2019年11月22日「台南市社會住宅包租代管第二期計畫記者會」指出公辦都更部分將可提供210戶的社會住宅,但根據2020年5月20日報導,台南市公辦都更完成招商簽約可提供戶數為180戶。黃偉哲市長表示,會在今年內達成210戶的目標,並努力爭取更多的興建戶數。都發局長指出,180戶社會住宅僅是第一期的部分,將在暑假前後開始第二期招商,預期總戶數可以超過210戶,並在3年內完成興建。我再三強調社會住宅的滾動式檢討,總是越滾越少、越滾越慢,台南在社會住宅議題上本就發展較慢,請都發局加緊腳步,迎頭趕上其他城市,另外滾動式檢討應該是隨時現下狀況做策進,而不是當成果未達期許就將未來尚未發生的事物納入現下的政績。
 
社會住宅包租代管部分,由台南市政府提供資料中顯示,第二期包住代管計畫截至109年3月31日共媒合146件、達成率約12.1%,我能理解在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下,業者在開發新房源及媒合房客勢必更加困難,但達成率不佳仍舊是現實狀況,都發局應審慎思考策進方法。都發局長表示,第二期包租代管媒合數量截至今日已有242件,會再繼續努力讓媒合數量提升。
過去我在業務部門報告及總質詢皆多次提起社會住宅相關議題,希望台南市政府可以將好的政策持續推廣、普及,落實居住正義,也感謝在基層共同努力的夥伴,期待未來可以看見更好的達成率。台南的社會住宅或許是剛開車、開慢車,但只要目標不變,終究可以抵達終點,大家一起努力。
 
17:35
#消防員勸募住警器也要算評核?
針對住警器預算,在108年消防局共編列100萬元以及中央補助暨地方自籌29萬6000元購置5115顆住警器;109年消防局無編列任何預算,中央補助暨地方自籌21萬6千元購置857顆住警器,消防局長指出,目前住警器裝設率已達百分之七十幾,裝設次序第一優先的部分也幾乎完成,由於在庫存還有民間捐贈的2萬6千顆住警器,因此尚不需要編列預算購置。
 
我非常感謝民間團體捐贈物資、協助市府推動市政所需,我也曾在疫情期間媒合民間力量捐贈C級防護衣予消防局,然而根據「台南市政府消防局109年度防火宣導執行計畫」,消防局將勸募住警器做為消防人員業務評核標準。民間團體的付出我深表感謝,但不該以要求或記功嘉獎的方式促使基層消防夥伴必須負擔勸募的業務。消防局長指出,該份評核表是在過去裝設率較低的時空背景下訂立,目前已經沒有需求,會在總質詢後迅速將該部分廢止。
 
此外針對住警器裝設部分,我認為消防局在裝設住警器過程中最常接觸的三大族群,過去多由其他局處如民政局、社會局等辦理相關業務及清冊製作,消防局相對不熟悉,民眾也較為陌生,消防員登門輔導裝設住警器被當成詐騙集團或因恐懼拒絕裝設者時有所聞。希望其他局處可以更主動協助消防局,訂立明確執行計畫、建立制度,避免因各區域消防同仁與當地里長或區公所熟識程度不一,造成裝設情況出現區域差異。
 
透過區公所社會課通報需求、里辦公處開放民眾申請回家自行裝設、里長里幹事陪同消防員到府安裝、社會局社工與消防員聯合到府併行訪視三大族群業務等方式,在不過度增加基層業務的前提下促進各局處的互助協力,形成良性循環,才讓台南市政府的市政推動更加順暢。
 
27:34
#公園違停怎麼辦?
目前台南公園綠地中常有駕駛或違停汽機車之情事發生,儘管公園管理上有負責巡查之人員,但無法24小時都在原地守候,因此常需要倚賴民眾通報或檢舉,來協助取締。
 
我接獲陳情,陳情人以清楚拍到機車及行為人的照片向工務局檢舉,但卻獲得工務局以「《臺南市公園綠地管理自治條例》內規定違停的罰則對象是行為人,而照片只拍到機車,難以認定機車持有者是否等同行為人。」為由拒絕開罰;但就去年的開罰記錄來看,只要檢舉人提供拍攝到機車的照片就可開罰,並未要求將行為人入鏡,這樣的結果,很明顯有標準不一的狀況,因此我要求工務局對此情形徹查檢討,讓檢舉成案的標準一致,同時也應檢討台南各公園周遭的停車空間,並加強對公園內違停和駕駛的取締,把公園還給使用公園運動、休憩的市民。
 
34:43
#T-bike站點怎麼架?
上述公園違停外,其實台南的人行道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汽車、機車、攤商違停嚴重,民眾無法安心行走在人行道上,常必須冒著危險走至車道外,造成諸多不便及意外險象環生。另外,人行道數量不足也是一項困擾台南很久的大問題,這兩個問題也間接導致T-bike站點的架設無法普及,因為公共自行車站點依規定須設站於公有土地,其中最為常見的公有土地便是人行道,自行車站體的設置要求最少要長度22米、寬度3.5米以上,若人行道長寬不足,便會影響到設站,同時,越少的人行道也就代表越沒有空間可供公共自行車設站,那我們的站數當然也就長不起來了。
 
我要求市府,末端運輸網路的規劃要盡快完成,行人的路權當然也不能忽視,透過人行道跟公共自行車站的建設以及違規取締,才是快速建置完善大眾運輸系統的捷徑。
 
38:41
#永康親子館咧?
永康的新生兒數量,近幾年都是台南市行政區裡數一數二多的,卻一直無法設立在地的親子館,在上次我的總質詢當中,市長也提到目前的方向之一,是針對現有閒置空間進行盤點,從中尋找適合的場地,而我在這次大會期間也督請財稅局盤點永康地區的低度利用空間,我們若有閒置的空間,就應該要有效率的運用。
 
在總質詢當中,我也質詢社會局長,目前永康設立親子館的規劃進度到哪裡了,局長提到在未來可能會朝向搭配社會住宅新建的空間,規劃設立親子館。我理解目前永康寸土寸金,在找尋適合設立親子館場地的方向上,不管是搭配新建社會住宅,還是閒置空間再利用,都希望市府可以加緊腳步找到適合的空間進行規劃,讓永康的小朋友能夠早日擁有自己的親子館。
 
40:11
#無障礙廁所空間有障礙!
永康探索公園內的無障礙廁所長久沒有維護,廁所內堆積雜物、欄杆鏽蝕嚴重,根本幾乎無法供身障者使用,且緊急按鈕離馬桶過遠,若如廁發生意外,身障者也難以觸碰求援,我認為這些缺失如果是台南各地區公園的常態,那是對身障者的需求極不尊重,因此要求工務局針對全台南所有無障礙廁所進行盤點,務必將失修的設備改善,讓身障者的生理需求也能受到保障。
 
41:30
#祥合公園景觀做半套!?
公七公園在今年二月風光地啟用,但近期有民眾和我反映,公園周遭的排水渠道環境仍然處於未完工狀態,今天在總質詢確認該區的負責單位為水利局,我希望市府盡快解決,應將公園裡進入排水渠道的入口圍籬設置齊全,以免有民眾或孩子誤入發生事故;接下來是登革熱好發的季節,未完成的疏濬工程導致水流阻塞易孳生蚊蟲,應盡速處理,莫讓渠道環境成為病媒蚊繁衍的溫床。水利局長則承諾,會責請相關廠商進行改善。
 
42:57
#公車站整修,公車停不停要說啦!
我接獲民眾陳情,近日永康區內因為有道路工程施作導致公車暫停靠站的狀況,民眾早起出門工作才發現公車不會經過,必須步行到下一站才可以搭乘,並且該路公車行經奇美及成大醫院是許多需要看診的長輩時常搭乘的路線,公車管理處卻沒有在站牌有任何標示告訴大家暫停停靠的預計時間,也沒有任何臨時停靠站的設置,造成許多民眾的生活受影響。
 
我一直希望台南能夠逐步培養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觀念,但倘若政府不將大眾運輸的品質提升,我們如何讓市民產生對大眾運輸的信賴感,我相信許多人都有因為公車誤點或班次過少造成時間安排延誤的經驗,這也是我一直提出要檢討的問題,希望交通局好好努力。
 
45:08
#工策會,若亂來不違法?
工策會長年爭議不斷,我已經在之前的會期中指出工策會的諸多疑問,但至今仍沒有改善的跡象。於是,我於今日質詢時提出幾個疑問,針對工策會成員是否為公務員及兼職是否違法一事,詢問南市府人事處、法制處及政風處,並得到三個局處回應,表明工策會並非市府法定機關,因此也不具有公務員身分,在該情況下若兼職經營其他生意,無違法問題。
 
這樣的狀況非常荒謬,工策會請領市府數千萬經費補助,其成員卻不像公務員受法規規範,若利用職務之便經營自己的事業也無法可罰、完全無法監督,這些結果的出現都係因於:目前台南沒有針對工策會的法源依據,對此我也一再要求市府,盡快完善工策會的相關法源,同時也要納入日落條款,讓工策會業務逐步回歸經發局。若經發局因為業務回歸而導致工作量增加無法負擔,也應該盡快研擬增加員額編制,以補齊空缺。請黃市長拿出道德勇氣,解決工策會長年爭議!

陌生的美: 日常生活美學陌生化作為營造社區的起點

為了解決台南市政府公車站的問題,作者穆陸瑯 這樣論述:

有感於臺灣社區營造的走向,漸趨向追求產業與在地經濟的發展,偏離要反思環境危機及「造人」的社造本質,本論文討論的社區營造起點,從「人」與「環境」之間的巧妙連結為始,並將人們對此本質的疏離解釋成「對美陌生」。此處所指涉的「美」不僅是地域環境所散發出的美感,而是擴及日常生活中的人文環境、社會學美學,以及大眾的審美趣味。對美陌生亦即對生活無感,故本研究提出為破除傳統美學限制的「日常生活美學」(everyday aesthetics)理論,使用陌生化手法(defamiliarization),試圖藉以更廣泛的審美角度恢復人們的原始知覺,重新覺察所處的生活環境。本研究的核心想法為:社區營造、日常生活美學

以及陌生化三者,透過文獻分析加以研究人們對美陌生的關鍵原因:(1)因熟悉感造成美感的消解影響、(2)審美距離太遠或太近的外在干擾、(3)風景美學影響人們對風景定義的大眾偏好審美。進而歸納出三點陌生化原則:(1)從熟悉中陌生、(2)出自於善意、(3)適當的距離。再從筆者本身於2018年至2021年間在臺南市的三段實踐經驗:從最初的發想起源到進入第二階段的初衷實驗,以及最末使用陌生化理論為實驗進行修正操作,達成與社區對話的經驗詮釋及反思實驗過程,探討人們在社造活動中如何破除對美陌生,進而推敲出在社區中要使人們對「美」有感,需歷經三段層次,其為:(1)他人視角、(2)經驗回饋、(3)自我和地方認同感

。這三種陌生化的層次表現,揭示執行者所扮演的角色,從最初提供不同視角的「外地人」,轉為能進階發展活動或是製作教案提供在地人體驗的「引路人」,最後再逐步降低介入的程度,目的在於促發在地居民以自己的觀點對日常生活有感而發,唯有如此,社區意識的覺醒才能真正的歸反營造社區的初衷。本論文期許能為研究世界貢獻一己之力,提供新進入社造領域的社區多一種社區行動的參考方式,在這求新求變的時代中同時將研究視角回歸初始,重新審視人、環境與社區三者的關係,破除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冰層」。

設計都市的前世今生:由台北市西區門戶計畫檢視都市設計的多重過程

為了解決台南市政府公車站的問題,作者李應承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2015年台北市政府啟動「西區門戶計畫 」的參與式設計為起始,追蹤本案都市設計特定區的推動與落實,試圖掌握「都市設計」其中的內涵與意義。回顧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的興迭與整體空間的變遷;該區作為城市首要的交通功能,不僅是市區居民主要的日常通勤,更逐漸在都會化的脈絡中,發展成城際轉運的重要樞紐,甚且在今日更成為國際往來的交通節點。其重要性也反映在每個時期的治理政權,將該區拿來用作思量政治、經濟等空間再生產之重要支點。本文架構方式,以分章展開多重的都市設計論述,由歷史空間的演繹;計畫與設計的專業領域過程;實踐與營造發展的過程;公共性的參與及其空間政治之過程為框架,分層書寫都市設計的多重過程。

本文採取質性方法,透過參與觀察民間組織如何論述挑戰西區門戶計畫;以工讀方式參與本案規劃公司;以及具體檢視歷年的設計文件分析其設計策略,回應此案所發生的都市設計發展。回顧歷年研究範圍內所劃定的配置分區,幾經轉折定位也幾經調整;若仔細檢視其規劃內容,每一個空間功能的賦予都可折射出特定時代思潮的特徵,同時也反映出政治的、經濟的、文化上的影響,而非單純只是「使用」、「交通」、「公共空間」等單純的分區管制的設定。文中試圖從中看見,都市設計的構想定位到具體落實,其中的廣泛與複雜。2015年再次啟動的「台北車站特定計畫區」,與過去發展不同,相較過去重於探討方案構想,新計畫更著重於核定開發分區及工程落實。以往

三案皆是為期一年的設計與規劃,而本案合約則長達三年。每次工程或程序進度都是一次階段性成果,都市設計與工程實踐的混合,看見了官方執行的效率,但卻產生分別開發的現象,這使得原來整體的都市設計特定區整體不再是同一的圖像。2015年啟動的都市設計特定區,看起來像是一個滾動中,隨著開發亦步亦趨構成紋理,最終於三年後的2018年設計結案作為都市設計的成果,本論文梳理在此過程中究竟都市設計在此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