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燈會2023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2023普濟燈會即將登場黃偉哲承諾加碼支持盼光照全台也說明:邁入第11年的「普濟殿燈會」即將登場,今年除了燈籠數量更勝往年增加至1600顆 ... 今天廟方舉行「2023第十一屆普濟燈會&主題曲發表」記者會,台南市長 ...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林鎮國、李玉珍所指導 劉興松的 雲棲袾宏與禪淨雙修 (2018),提出台南燈會2023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晚明、雲棲袾宏、禪、淨土、念佛。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宗教學系 游祥洲所指導 蔡富澧的 台灣現代詩中的禪境探究─以四位詩人的作品為例 (2008),提出因為有 禪詩、現代禪詩、周夢蝶、楊惠南、劉易齋、黃誌群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燈會2023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3台灣燈會閉幕!黃偉哲親自接燈相約2024台南見則補充:2023 台灣燈會在台北今(19)晚閉幕,台南市長黃偉哲率領市府團隊到場,從交通部長王國材、台北市長蔣萬安手中接過燈籠信物,象徵傳承與接棒,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燈會2023,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雲棲袾宏與禪淨雙修

為了解決台南燈會2023的問題,作者劉興松 這樣論述:

論文認為學界創造了「禪淨雙修」的名相,但卻未發展成為一個新的研究範疇。本質上「禪淨雙修」違反了佛教「一門深入」的修行概念,然而宋元明以來的禪師卻屢有提倡念佛而有禪淨兼帶的現象。由於在立意或目標上的不同,禪淨的兼帶,不免可能造成衝突或混淆的危險,然而在此同時禪師的提倡念佛,卻仍然堅持和同申「一門深入」的修行。另一方面,學界對此並未存有警覺性,而已然造成了「禪淨雙修」一詞的混用或濫用。這代表著在思想史的研究上,禪淨交涉的修行問題仍然存在著一個重大的研究缺口。論文首先揭示「禪淨雙修」的疑義,藉此以破題、顯題,並對照在「一門深入」中的考察。以雲棲袾宏為中心的整體研究,探討禪淨各自的身份或認同,以及禪

淨關係的對論,因此可以突破過去在思想史上研究的受限:除了考察雲棲袾宏的法脈傳承與歷史定位,從宋元明史觀的研究視域中,分析學界「禪淨雙修」的言說,並且從明清史觀的宗教實踐中,在袾宏參禪與念佛的兩個面向上作系統性的分析。筆者認為正是禪淨二門各自面臨的困境,一方面促成了禪淨交流的發展契機,然而在同一趨勢下,不可避免地,另一方面也是各自朝向更加地分歧化和世俗化的發展。同樣地,這也是說,禪淨的兼帶修行可以是協同的綜效,也可能帶來混淆的危險。不同於前代禪師的只是提倡念佛,雲棲袾宏雖以參禪悟道,卻一皆示人以念佛,然而袾宏念佛的思想與實踐,一直是對向著禪門的發展而成立的。袾宏創新了不同於前代淨土的實踐方法,同

時並在與禪師的舉揚和唱合中,促進了禪淨彼此的交流和成長。如:袾宏以《楞嚴經》為經證釋疑:「參禪」的合法性,以及「方便多門」的禪淨兼帶現象;在「念佛法門」實踐中,袾宏身體力行地教示參究或體究念佛和只管念佛的不同揀擇;不同於禪家僅止於了心、悟心的目的,袾宏更高唱「願生淨土」的宗教觀。因此他的方法和實踐可視為禪淨對論的新淨土教。雲棲袾宏不僅樹立了禪淨修行的方法或模式,也成為近世佛教人物的重要典範。因此諸方推崇雲棲袾宏除了德清的「禪淨雙修」,另外有禪淨雙照、禪淨雙徵、禪淨雙通、禪淨雙掃等的讚譽,或說禪淨雙美亦可。實質上,袾宏是在一心理事中的創意詮釋中達致「禪淨同歸」。

台灣現代詩中的禪境探究─以四位詩人的作品為例

為了解決台南燈會2023的問題,作者蔡富澧 這樣論述:

摘要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從日治時期至今,在文學類型中已足以承傳詩經以下的中國傳統「詩」的血脈。惟「禪詩」無論創作或評論,卻都稍顯薄弱。本研究從現代詩的創作群中,找出對「禪」有一定程度的體悟,且禪詩的作品達到相當數量的詩人周夢蝶、楊惠南、劉易齋、黃誌群等四位,針對其禪詩作品加以探討,試著析論其中的禪境,為台灣現代詩的禪境勾勒出初步的輪廓,以啟後來之研究者。周夢蝶、楊惠南、劉廣華、黃誌群四人的人生背景互異,寫詩的因緣也各不相同,「禪」的表現上,每個人的風格與境界也各有擅場。周夢蝶呈現在「生命的觀」、「生滅的超越」、「物我的統一」三方面,顯示出禪者的慈悲與超脫;楊惠南則著力於「解脫的徑路」和「參究的次

第」上,展現禪者追求自在解脫的心切;劉易齋以「本來面目的探究」、「苦原是空的體悟」、「實相無相的真諦」凸顯其在詩與禪兩者兼修的境界;黃誌群將禪修心得融入表演藝術中,使「空無非無的參究」、「不二法門的追尋」和「從藝入禪的修行」能夠具體呈現在詩與擊鼓藝術中。本研究發現,台灣現代詩人對於「禪」的體悟之深刻,使得現代禪詩有些藝術成就已不輸古詩,即使身處學術界而詩藝仍在、禪悟更深,或者不見得以詩藝見長,但在禪境的表現上卻深刻紮實,使台灣現代禪詩雖然在數量上為數不多,但在質的方面也能展現一定程度的成就。除了本研究四位詩人之外,台灣現代詩壇仍有值得繼續探討的詩人與現代禪詩專輯,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