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endnote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endnote - 商業貼文懶人包也說明:提供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endnote相關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國際期刊查詢、國家圖書館進入、台灣文獻徵稿相關商業資訊或書籍,就來商業貼文懶人包.

中國醫藥大學 護理學系碩士班 林雲萍所指導 陳薏如的 坐式運動對接受長照服務老人功能性體適能之成效: 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 (2021),提出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endnote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坐式運動、長照服務、功能性體適能。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碩士班 釋永有所指導 周心琳的 受持《地藏經》感應者之感應經驗及生命意義之探討 (2014),提出因為有 地藏菩薩、地藏經、感應、宗教經驗、生命意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endnote的解答。

最後網站資料庫檢索、資源探索、雲端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只有主題確認 ...則補充:政府資訊資料庫; 新聞報紙資料庫; 期刊雜誌資料庫; 學位論文資料庫 ... 系統索引. 檢索結果分類; 主題知識地圖; 詳細書目之「主題」. 控制辭彙工具. 索引典(Thesaurus).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endnote,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坐式運動對接受長照服務老人功能性體適能之成效: 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

為了解決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endnote的問題,作者陳薏如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 規律運動對接受長照服務的機構老人功能性體適能的維持很重要,但常見的運動設計都以站姿為主,不適合平衡與活動能力較弱的老人。針對接受機構服務且活動能力較弱的老人,若執行坐式運動能達到和一般運動相同的效果,其實是相對安全的運動方式,目前雖有多位學者曾探討老人執行坐式運動的成效,但文獻中鮮少提供具體實證性結論。研究目的 採用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的方式,分析坐式運動對接受長照服務的機構老人功能性體適能之成效。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EMBASE、CINAHL、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華藝線上圖書館等7

個電子資料庫進行搜尋,搜尋至2022年4月間發表的文獻,將文獻匯入EndNote X9版本後,遵循P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指引進行文獻篩選,使用考科藍誤差風險評估工具第二版(Cochrane risk of bias tool, RoB 2)評斷文獻品質,以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Software V3版本進行統合分析。研究結果 共納入16篇研究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以其中15篇研究進行統合分析,結果發現,坐式運動可顯著改善機構老人跌倒

風險(p = 0.035)、動態平衡(p = 0.004)、靜態平衡(p = 0.00)、上肢肌肉耐力(p = 0.001)、下肢肌肉耐力(p = 0.02)、上半身柔軟度(p = 0.01)、下半身柔軟度(p = 0.039)、日常生活活動(p = 0.002)、肩關節屈曲(p = 0.000)、肩關節外展(p = 0.000)。坐式運動對住在護理之家的老人之成效優於非護理之家者、對年齡大於80歲以上接受長照服務的機構老人之成效優於年齡65至80歲者、執行坐式彈力帶運動的老人之肌力成效優於非坐式彈力帶者。結論與建議 坐式運動為安全且可行的方式,可改善接受長照服務的機構老人之功能性體適能

,本研究建議機構以提供多元坐式運動為主,至少執行12週、每週2次、每次30分鐘,累積每週至少60分鐘;若以單一坐式運動介入,可推動坐式太極拳至少12週、每週3次、每次60分鐘,累積每週至少180分鐘,或是推動坐式彈力帶運動,至少執行12週、每週2次、每次60分鐘,也可以每週3次、每次40分鐘,累積每週至少120分鐘。然而本研究的坐式運動多為專業人員帶領執行,建議未來研究可分析不同執行介入措施的人員(例如:志工、跟著影片做、外聘專業人員、機構工作者)是否會影響研究結果,讓坐式運動普遍實施於機構中,以減緩害怕跌倒、不敢參與運動的老人之失能速度。

受持《地藏經》感應者之感應經驗及生命意義之探討

為了解決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endnote的問題,作者周心琳 這樣論述:

  地藏菩薩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在民間已具備相當數量信眾基礎,感應事蹟不同年代皆有所聞。國內有關地藏菩薩感應經驗之文獻,多以佛教系統詮釋因果法則為主之宗教傳記,研究論文尚均闕如。有鑑於此,本研究以修持地藏法門之感應者為研究對象,運用質性研究詮釋現象學方法,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法蒐集資料,歸納研究參與者感應經驗。藉由文本資料整理、分析與詮釋,瞭解本經典感應經驗之特色及對感應者之生命意義,進而探索其背後所蘊含之宗教內涵。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一、探討《地藏經》感應者之感應歷程。二、探討《地藏經》感應者之感應內容。三、探討感應者如何透過信仰力量得到感應。四、探討感應經驗發生前後對生命態度之看

法。  本文研究結果可歸納為五個層面:一、感應經驗為一種持續性潛移默化的歷程,其效應來自誦經功德暨行善。二、感應內容多元,包含不可思議的經驗、疾病不藥而癒、走出憂鬱症的陰霾、求學障礙減除、正面能量的提升、視野變明亮、遇貴人相助、所求如願等。三、參與佛事及法會的過程,有助於提升認同與歸屬感,體悟佛法的不可思議,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並擴展視域。四、瞭解生命之意義與價值,尊重與關懷生命,不執著及太過自我。五、對生死觀念更清楚,瞭解生死只是生命階段之轉換,透過誦經消業,達到延命或提升生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