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燈會2025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許宗興所指導 賴秀菊的 茶藝之技法與心法研究 (2020),提出台灣燈會2025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茶、茶藝、技法、心法。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鄭志明所指導 劉玉惠的 以「十牛圖頌」探討聖嚴法師的生命經歷與修行 (2019),提出因為有 十牛圖頌、禪宗、聖嚴法師、如來藏、般若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燈會2025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燈會2025,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燈會2025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創作發起人 #楊元慶

《翻譯溜溜球計畫》是我溜溜球生涯的新里程碑,過去這個計畫的資訊幾乎藏在限時動態裡,所以多數人看到這篇文章時,應該是第一次知道我有這個想法,先說清楚,這類的創作不再服務社會大眾,而是捫心自問:「什麼是溜溜球?」

玩溜溜球21年了,前年耿一偉老師在馬戲平台演出後問我:「楊元慶你想做創作嗎?」我才意識到,我早已具備了可以朝創作邁進的資格。或許你會問我:難道學過劇場,不就早已具備資格了嗎?

說實話,當年考台藝戲劇系的時候,我有設想教授如果問我為什麼要考戲劇系,我一定回答:我想結合劇場和溜溜球。這句話帥是帥啦!但當時的我壓根不知道該怎麼做,也是這幾年出國看了很多大師的作品,才逐漸明白創作是怎麼一回事。

再加上近年來跟著街頭作品實驗室扶植不少超好看的街頭作品,更加深我想向上一層樓的衝動,就在疫情爆發之際,工作瞬間停擺,才讓我有機會能靜下心來看看這個陪伴20年的夥伴。

報名了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馬戲棚計畫,展開22週的馬戲探索之旅,過去我曾試著想定義溜溜球為某一種藝術形式,但回過頭來,手裡拿著溜溜球的我是多麽地無法取代,不如「翻譯」我最愛的事情讓大家也愛上溜溜球吧!
後來為了創作經費,參加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高雄雄厲害演出創意計畫,這是我第一次在藝文圈的評審面前,說出一連串天馬行空的想法,最終獲得了10萬元的補助,想也沒想到,就像當年在愛河看見打賞箱出現零錢一樣驚訝。

在創作前期,我必須好好了解溜溜球,才知道我有哪些素材可以使用、有哪些理論能跟其他藝術家工作,不只考察溜溜球的歷史、發展脈絡、也從林人中老師分享的物的體態、聲響、動態、性格、符號五大層面開始翻譯溜溜球。

最後你可以在影片看到,我如何定調翻譯溜溜球計畫,我不想貪心,一年只要發展5到10分鐘的篇章就夠了,今年我先解構溜溜球,下一步將藉由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馬戲等形式切入當代藝術創作,預計2025年翻譯完畢並售票演出。

希望大家喜歡翻譯溜溜球的《序章 - 拆解》,我是創作計畫發起人楊元慶,如果你想跟我合作,或是贊助我的創作計畫,歡迎與我聯繫,也期待你願意跟我分享看完序章的想法,或是分享這個影片。

特別感謝
耿一偉、王嘉明、周伶芝、林人中、Baboo、石佩玉、洪郁媜、方意如、張忘、林原上、陳武康、巴魯瑪迪霖、藍雪茹、楊硯、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 高雄雄厲害演出創意計畫、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馬戲棚計畫、還有8歲遇見的溜溜球🪀~~~👋

FB粉專 / https://goo.gl/dRfJuQ
IG / https://goo.gl/1UtZSy
Line@ / @yoyoyang
教學 / https://hahow.in/cr/yoyoyang
演講邀請 / https://goo.gl/forms/EQPUHUmUUpNx5zIE3

茶藝之技法與心法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燈會2025的問題,作者賴秀菊 這樣論述:

茶,發乎神農,聞于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而普及於明清直至今日。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揉合儒、釋、道思想於其中,是融道於藝的一門深厚學問;自從唐代茗茶方家文人雅士的大力鼓吹,此後茶的精神便滲透到文化各領域,包括宗教、詩詞、繪畫、書法、藝術中。因其有著深厚的底蘊與價值,所以茶文化一直延續及流傳千古!而在茶文化中茶藝與茶道精神是其中最核心部分,故本論文便針對茶文化中的茶藝之技法與心法做深入探析。第一章緒論,考察茶文化之源流以及說明1978年後台灣茶文化的復興風潮;接著探究飲茶法的三次演變:從「生煮羹飲」到唐代陸羽《茶經》的煎茶法;再到宋代「點茶」、「鬥茶」;最後則是明太祖廢團茶,改為「壺

泡法」而沿襲至今。此外本章亦說明製茶法的演變,以及能工巧匠創造出各種茶類,還介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茶器。第二章「茶藝四部曲」,以工夫茶為例;從「選茶」、「焙茶」、「泡茶」到「飲茶」,詳論各步驟的竅訣,若能依此而行,便能泡出炭焙茶的香與味,進而在香裡凝出氣、聚起道,而讓品茗者進入身心靈的覺受中。第三章說明泡茶除「技法」外,更重要的是「心法」,必有心法才能使茶湯既好喝又能感動人。從泡、飲過程中追求心的專注、覺察、與放下,茶人凝神靜氣,透過簡樸、靜默、澄明之美,以完成自身修養,再由此演繹出無限意境之美。第四章總結全文,說明經由心法之運用,茶已由外在形式,循序進入內在的精神層次,而將品茗者的身語

意化為清淨、柔軟與自在的境地。透過平常心、以茶悟理,而達到道藝一體,禪茶合一的淨定境界!

以「十牛圖頌」探討聖嚴法師的生命經歷與修行

為了解決台灣燈會2025的問題,作者劉玉惠 這樣論述:

摘要禪宗自菩提達摩(?~535年)東傳以來,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是以《楞伽經》的如來藏思想為修行的依據;直到六祖慧能(638年-713年)後,在思想與修行上逐漸轉變成《金剛經》的般若空性思想。這樣的轉變同時也影響了後來的禪宗,在心性的修鍊上從「修心」到「守心」,再以「非心非佛」破除「即心即佛」達到「無念、無相、無住」的般若空義。在修行上,從次第的漸修禪法轉向成頓悟的禪法,影響了後代的禪門弟子在修行上的轉變。聖嚴法師承繼了曹洞宗與臨濟宗的法脈,他的一生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旅程。禪宗的圖畫所表達的是禪師們的禪學思想,其中以普明與廓庵的《十牛圖頌》最為完整並流傳最久,兩者在圖像上的呈現極不相同

,然其中蘊含的禪學思想的實踐,都不離如來藏與般若的思想。本文藉由探討《十牛圖頌》中的禪學思想;而後分析聖嚴法師的生命經驗與禪學思想;從中發現,聖嚴法師所弘揚的漢傳禪佛教,是依循著印度傳統的緣起法為基礎,從而結合了大乘佛教的般若空義與中國佛教的圓融,將緣起性空與如來藏的思想結合起來,提出「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的理念,將禪宗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如實的體現出來。關鍵字:十牛圖頌、禪宗、聖嚴法師、如來藏、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