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美勞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國小美勞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中島麻美寫的 極簡風X普普風:布膠帶貼出質感包包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蕭寶玲所指導 廖彥涵的 國小視覺藝術課程結合學習遊戲化之行動研究 (2019),提出國小美勞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視覺藝術、課程設計、學習遊戲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 黃心蓉、張弘旻所指導 蔡俐媛的 跨領域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視覺藝術與社會領域結合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十二年國教、藝術教育、跨領域、社會課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小美勞課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小美勞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極簡風X普普風:布膠帶貼出質感包包

為了解決國小美勞課的問題,作者中島麻美 這樣論述:

  極簡風&普普風的創意搭配   只要收集家中的簡單素材,馬上就能作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非常適合討厭繁複手續的現代女性,簡單化、普普風的作品更適合有個性的妳,閒暇的時候就動手作一個可愛的小包包打發時間吧!不出門在家也可以很有趣。   簡單易懂的解說,不用費心準備就能馬上動手製作,非常適合從國小美勞課後就自認為手拙的妳,花上短短10分鐘,就能完成讓人驚艷的作品、美術等級大躍進,趕快做好帶著出門,心儀的他會立即發現妳喔! 本書特色   迷人極簡風外加普普風:簡單的素材拼貼、不需要繁複的手續。色彩鮮艷但造型素雅的拼貼膠帶包,普普風的作品更適合有個性的妳。   簡單易懂的解說與製作:

短短10分鐘,依照圖解按部就班地就能完成令人驚艷的作品,成就感瞬間大躍進。 作者簡介 中島麻美(Nakashima Asami)   手創家,生於1977年,從事雜誌採訪、編輯工作期間即開始以膠帶製作包包,包包製作經歷3年,每年都以日本關東地區為中心開辦工作坊。興趣為收集古董數位相機和烹調。   [email protected] 手作膠帶包正專利申請中。

國小美勞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國小視覺藝術課程結合學習遊戲化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國小美勞課的問題,作者廖彥涵 這樣論述:

隨著時代氛圍及價值觀的改變,我們對於教學方式與課程內容,也有了不同的期待與標準。在「翻轉教育」崛起的此時,強調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法紛紛出現。我們對於教育的期望開始偏向生動活潑的教學、主動自發的學習,甚至大力抨擊傳統的教育方法。然而教育的改革是如此巨大的工程,牽動的除了在教室內的老師和學生,更衝擊著整個社會。究竟怎麼教育我們的孩子才是最好的?恐怕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由於研究者擔任國小美勞教師一職,希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意願與效能,於是對高年級學生進行了多個與競賽式遊戲結合的美勞課程,並在期末以問卷探究學生對於前述課程的好惡和想法。從問卷結果可以發現,研究者得到的回饋以正向居多,然而研

究者想進一步探究的是「這樣的設計對學生的學習到底有多少助益?值不值得老師們在遊戲式教學上投注更多的心力?」本研究設計適合國小中、高年級視覺藝術結合學習遊戲化之課程教案,探討視覺藝術課程結合學習遊戲化之實施歷程,據此,研究目的有二:一、 探討視覺藝術課程結合學習遊戲化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意願之影響。二、 探討視覺藝術課程結合學習遊戲化對學生的認知思考之影響。本研究由以下二個面向進行研究:首先,透過文獻回顧,收集並研究與主題相關的文章與書籍,以及不同教師的教學案例。其次,以行動研究為主,將設計之課程實際帶入國小美勞課教學,再加以進行研究與分析。研究者經過研究與教學歷程並對教學成效進行整理與分析後

,歸納本研究結論如下:依據學生課堂回饋及訪談等資料,可以明確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喜愛並能接受此種上課方式,並認為有挑戰性與適當的困難度。於是研究者歸納出「參與研究的學生多數喜歡此種學習方式,進而得以提升參與課程之意願」。根據以上所觀察到的研究成果,研究者認為這些都是足以證明以學習遊戲化的核心設計視覺藝術課程,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動機與參與學習的意願。「視覺藝術知能之認知思考」部分,著重在學生能依目的判斷工具的選擇與使用方法;在「問題解決之認知思考」部分,學生會依照自身能力試圖解決不同層級的問題,乍看下每一組都在做一樣的單元,卻能因應自身能力的差異化挑戰不同難度的問題,而根據本研究顯示大部分學生認

同自己有解決創作時所遭遇之困難的能力;而「人際互動之認知思考」是本研究中最重要,也是與普遍視覺藝術課程有最大差異之部分。經過本次課程,有許多學生分享了觀察與認識彼此的經驗。同儕間的合作教學應該是融入在整個生活之中,所以在視覺藝術課程中當然亦很合適。

跨領域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視覺藝術與社會領域結合為例

為了解決國小美勞課的問題,作者蔡俐媛 這樣論述:

臺灣國小藝術教育起源於1912年的手工圖畫科,1993年國小美勞課程的修訂納入DBAE(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理論,2001年九年一貫的實施更進一步將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統整為藝術與人文,至此視覺藝術教育才獲得全面性的重視。雖然藝術與人文的願景為課程統整,但實質上仍屬於分科教學,且在節數不足下,教學容易陷入技術的學習,忽略了「心」和「智」的培養。然而,視覺藝術與許多領域都有相互輔助的潛力,如社會學科能提供人類生活經驗的知識,而藝術則能透過個人經驗來對知識產生見解。因此,本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的社會課與視覺藝術做跨領域課程統整設計,並以開設藝術性質課後社

團的方式實施。本研究基於十二年國教裡「多元共識-參與成員涵容藝術、教育、社會及 跨領域之屬性」的概念,採行動研究法探討跨領域藝術教育的執行,結果如下:一、藝術與社會領域統整有助於提升學生對社會課的理解、記憶及藝術的表現能力,並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及發言意願。二、藝術與社會領域統整可以提供教師從學童角度來進行教學的機會,並提升學生的學習廣度。三、實施藝術與社會科的統整,能促進教師專業及所跨領域知識的成長。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對教學者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關鍵詞:十二年國教、藝術教育、跨領域、社會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