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取暖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圍爐取暖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許赫寫的 郵政櫃檯的秋天 和敏鎬的黑特事務所的 人生自古誰不廢:或懷才不遇,或落榜情傷,古代魯蛇的人生堅強講義【限量特仕版:作者親蓋章印扉頁+古人喊話便條紙】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女人打油詩 - 第 99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 圍爐取暖。面對嬌媳,邪念頓生。於是在炭灰中寫了兩句詩,試探兒媳的反應。兒媳婦讀完當然了解公公的意思,立刻寫下後兩句。 這時忽然有一鄰居進來,問他們二人在做什麼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 和究竟所出版 。

最後網站圍爐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則補充:圍爐 裏(日語:囲炉裏/いろり irori ),又作居爐裏(居炉裏),阿伊努語稱為「アペオイ」,是日本大和族和阿伊努族傳統住宅中一種設置在屋內的永久性家具。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圍爐取暖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郵政櫃檯的秋天

為了解決圍爐取暖意思的問題,作者許赫 這樣論述:

  透過短期大量寫詩的行動,發現詩也可以是一種寫故事的體裁。透過一首組詩,可以把許多聽過的故事,表現為一種充滿留白與餘韻的文學作品。   詩的特色,既精確又能引發思索,讀者也擅於在文字的留白之間,透過想像力,完成各自不同的情節與意義。《郵政櫃檯的秋天》這本書有10首組詩,每首組詩由20首短詩構成,共分成街譚、巷議、神話、聽說四輯,「街譚」的兩首詩,是我日常生活中聽來的故事,「巷議」的三首詩則是我因為人類學背景,田野調查期間採錄的趣事加以改編。「神話」是我的幻想故事,採用神話研究的原則來鋪排。「聽說」則是自己與家人的故事。本書構想幸獲國藝會出版補助,得以順利出版。   《郵政櫃檯的秋天》

這本書有10首組詩,每首組詩由20首短詩構成,共分成街譚、巷議、神話、聽說四輯,分述如下:   1.「街譚」的兩首詩,是我日常生活中聽來的故事。   (1)年菜:社區裡有一位經常拜訪的獨居老婆婆。甚至有一年我們幾個同學與老婆婆一起圍爐。本詩記述老婆婆分享生活與記憶的點滴,發展為一篇餘韻幽深的作品。   (2)郵政櫃台的秋天:一萬首詩計畫開始之後,因為計劃設計的緣故,我們會與讀者聊天,把她的故事寫成詩。這是一個南部大男孩的故事,與我身邊幾個朋友一樣,有屬於鬼島世代無法掙脫的無奈,在龐大的大蕭條景象底下,要抓住小確幸,又衝反對未來毫無頭緒的徬徨。   2.「巷議」的三首詩則是我因為人類學背景,

田野調查期間採錄的趣事加以改編。   (1)土地公廟紅燈閃爍:1998年,我跟著政大民族系上的老師們,到台灣各地尋訪廟宇,記錄台灣各地有趣的傳說。這個故事,是某個小鎮,地方公廟(土地廟)與庶民傳說的有趣田野紀錄。民間盛傳,這地方的土地公,因為幫助信徒解決困難,到酒家出任務,雖然任務圓滿,但土地公從此染上粉味習慣,不可自拔。   (2)妖行采風錄:求學時代,田野調查期間,許多鄉間耆老,會把村落大小事,比父為妖怪現象。恰逢1990年代,台灣環保公害問題嚴重,本詩將許多公害比附妖異的有趣見聞(從1998年到2016年),加以改編,成為台灣鄉間妖異傳奇。   (3)通靈人:依樣在廟宇調查期間,拜訪許多

乩童、風水師、通靈人,以他們的遭遇、閒聊、垃圾話為基礎,想像他們現在的處境,發展為通靈人這個故事。   3.「神話」是我自己的幻想故事,採用神話研究的原則來鋪排。   (1)通勤死神:因為神話故事研究的興趣,發現神話充滿了當代性。於是想像了三個與神有關的故事。聊聊身邊的奇幻想像。通勤死神,講的是作為死神,每天引導這麼多的鬼魂,他們的遭遇,有血有淚的體驗。   (2)上班族阿智:上班族,工作壓力大到身心受創,一個滿身身心創傷的上班族,真是可怕的存在啊。這個故事想像一個壓抑的上班族,擁有毀滅世界的力量,多麼的可怕。而現在網路上的情緒發洩,力道也一樣,足以毀滅一個陌生人。   (3)十二生肖:天地

初開,萬物童蒙。這是一個人類稅開始之前,動物們與神的相處故事。   4.「聽說」則是自己與家人的故事。   (1)我有毛病:近年因為開設書店,接觸故事療癒、敘事療癒的領域。遂把相關理論,與自己的生活壞習慣結合,描述一個人格多重分裂的人(自己),展開認識自己,自己與自己認識彼此的多重對話。   (2)媽媽:我的身世,猶如一場肥皂劇。這次用詩,記錄我肥皂劇般經歷的雙親。  

圍爐取暖意思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哪裏可以吃到最正宗的日本菜?相信除了日本以外,就是香港了。壽司天婦羅鐵板燒鰻魚飯……連較冷門的爐端燒,都可在香港找到。爐端燒源於東北一帶,在傳統房子中,圍爐取暖,中間放滿農家的蔬菜食物,炭火烤而吃之,溫暖感十足。後來傳至北海道,更添加了不同種類的海鮮,調味更是簡單,只下丁點鹽和醬油,獨吃食材之鮮。

這種既有特色,又有氣氛的餐飲體驗,可在東京六本木名店田舍家享受得到。數年前,田舍家落戶香港,在環球貿易廣場101樓開店,更添了景觀和貴氣,可算是天價打造了,食材、做法、酒單、廚師手藝自然跟足日本本店。

主廚牛尾昌一,做爐端燒已有11年,2007年開始在東京總店工作,後到倫敦紐約分店打工,因為說得一口流利英語,香港店開幕,他被調來擔任總廚,成為大番頭(爐端燒中總廚的意思,二廚名為燒方)。年紀輕輕即成總廚,他坦言,壓力很大。「我是幸運的,但同時壓力好大。客人每次看着我板上大番頭的三個字,都在提醒我自己,每個細節都不能出錯。」


做爐端燒師傅,要由職位較初級的燒方做起,準備食材、清潔、落單、招呼客人,各種細碎工作都要做,都要學。到成為主廚,就要在客人面前即席燒烤,還要跟客人互動,更要命的傳統,是需要全晚跪着燒烤。「我見過不少師弟,跪不了多久,最後當不成大番頭。」

為保持店的質素,牛尾師傅每天中午就回店準備,因爐端燒沒甚麼調味,食材的新鮮度最為重要。爐端燒也沒餐牌,只將最時令的食材放在枱上,任客人選擇。廚師們每天回來,都會細心檢查食材,確保新鮮。下午時,各人分工,切牛肉,雞肉,並小心串起備用。蔬菜、菇類,要用濕布保持濕度。魚鮮貝類洗乾淨,並用冰鎮保持溫度。連雞肉串蘸的蛋汁,都要預先蒸,令味道更濃,每一細節都要做得好。接近黃昏,開始把食材放到枱上,迎接賓客的來臨。

當然,燒烤手法都很重要。因為火爐並不大,但一整晚要燒出各種食物,而不同食物都需要不同火候。時間、溫度的管理,是致勝關鍵。燒蔬菜,會取甚鮮嫩部分,用大火,但短時間快燒,令人入口感受到細嫩。燒海鮮的話,部分會先蒸後再燒,數分鐘內完成,取其香味。燒肉的話,也是會用大火燒香表面,保持內裏嫩滑。


當中最難燒的是北海道來的喜知次魚。要先將魚串起來,呈S形,串時不能弄散魚肉,令魚保持活潑形態;燒好後就似活的一樣,像游水中的魚。之後放鹽在魚鰭位置,燒魚時才不會燶,他們叫這做make-up salt。燒的過程,不能太大火,也不能太細,令魚肉保持嫩而不硬。
而燒時只會轉動一次,燒完A面,反轉燒B面,才能保存魚油,如果不停轉的話,魚油就會流失。燒約45分鐘,完美的魚就可上桌。吃過後,就覺魚肉滑,魚油香,是逸品。另外和牛、帆立貝、舞茸、青椒、栗子,都是必吃的。結尾最好來碗釜飯,同樣是即場炮製,飯香暖胃。

到晚上十點多,酒酣耳熱,客人都已吃得差不多,牛尾師傅已經跪了4-5小時,可他們還是會跟些食客玩遊戲,用木槌打年糕,做甜品。這樣盡興的一頓,自然價錢不菲,但來的都不是遊客,是香港本地客人,這令牛尾師傅覺得最滿足。

田舍家
地址:尖沙咀柯士甸道西1號環球貿易廣場101樓A鋪
電話:2972 2666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2nn-2:30pm;星期一至日6pm-10:30pm
詳情: http://bit.ly/2OTju8H

採訪:呂嘉俊
拍攝:鄧廣基

人生自古誰不廢:或懷才不遇,或落榜情傷,古代魯蛇的人生堅強講義【限量特仕版:作者親蓋章印扉頁+古人喊話便條紙】

為了解決圍爐取暖意思的問題,作者敏鎬的黑特事務所 這樣論述:

  ★超人氣 #敏鎬體 創作人,令廢青們雙頰一紅、擲果盈車的絕世才子,千呼萬喚首次出擊!   ★重新認識古代文學家、重讀經典古文的另類讀物!且看古人如何奮力掙扎、勇敢耍廢,從而留下千古名篇!   ★【網路書店限定】今天的你不孤單,限量好禮1+1!   〔好禮一〕敏鎬愛亂蓋:特製「UCCU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章印扉頁。由敏鎬本人懷著滿滿的愛意和祝福親手蓋印,每次翻閱,都能讓你面頰一紅!   〔好禮二〕盡在不言中:說不出來的時候,就用寫的吧!限量贈送「古人喊話」便條紙2冊。讓你耍廢不耍冷,開心不傷心,留言記事都有型!      ◆孔子擅長被霸凌,孟子靠著爐火純青嘴砲技不斷跳槽?   ◆屈原專長教

人撩妹,竹林七賢上班摸魚最行?   ◆韓愈柳宗元發高級廢文一等一,而《聊齋志異》其實是大清最狂BBS?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讓人只想耍廢很久很久。   只是當生命挫折接二連三來襲,   該如何接招拆招,如何在心酸心碎之餘,   還能含著眼涙帶著微笑堅強活下去?   現代耳熟能詳的文學家,在當時往往都是不得志的魯蛇邊緣人,除了不斷遭遇各種令人厭世的悲摧事,也擁有傲嬌易碎的玻璃心。他們的人生和我們一樣,同樣有愛恨情仇,同樣有風有雨;甚至還會颳起暴風雪,冷到像是待在北極圈。   這些擅長發廢文、開酸、被邊緣,即使不得志也依然故我的古人們,留下一篇篇證明自己如何努力活著的紀錄。然而後

人只忙著背誦作者注釋題翻譯,卻忘了他們和現代人沒什麼兩樣,在無法施展自己抱負時,同樣會忍不住指桑罵槐、悲憤怒吼、上演小劇場!   取暖找不到伴?灰心找不到力量?厭世找不到解方?「敏鎬的黑特事務所」為你點亮一盞盞隱藏在古人詩文中的人生光明燈,除了取暖討拍、趨吉避凶、提高人生耐震係數,還能讓你瞬間和古人心靈相通,不再感覺孤獨寂寞冷!   魯蛇酸民自古有之,嘴砲開噴更是傳統美德(無誤);   文起八代之衰往往誤會一場,發出不平之鳴才是真心誠意。   從現代角度重看古人生命歷程,感受隱藏在文章裡各種不得不的堅強! 各界推薦   祁立峰、厭世哲學家、謝金魚、巴毛、豆苗先生──廢而忘憂,驚喜推薦

  作者簡介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   暱稱「敏鎬」,據說與長相有關,人品極佳,目前單身,「敏鎬的黑特事務所」現任所長。開所目標是想傳達和平跟愛,自詡為「廢青光明燈」,在厭世成為全民運動的今天,除了將發廢文的空虛分享給社會,也想讓大家知道耍廢可以耍出新高度,可以在感嘆「好廢好廢」之餘,胸口仍有一絲暖意和光亮。但喜新厭舊,所以常常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興趣是除暴安良、扶老太太過馬路,遇到國定假日還會多做兩三次。(你原本不是寫讀書、看老電影跟喝咖啡嗎?)常常睡醒後在床上思考人生然後遲到,陷入無盡的苦惱中。(等等,這種東西能寫在作者簡介裡嗎?)   偶爾寫寫東西,喜愛在正經題材裡插入小劇場

,然後一個人看著螢幕傻笑。   因為老是把古典題材跟現代鬼島放在一起,弄得混濁不堪、亂七八糟,遭到無數少女唾棄,但本人仍不知悔改,樂此不疲。   目前因學妹不讀不回訊息而心情煩躁中。   臉書粉專:敏鎬的黑特事務所   推薦序 敏鎬體古文新解上線啦 祁立峰 推薦序 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    厭世哲學家 自 序 來點盞「廢青光明燈」吧! Part 1 江湖險惡,防身就靠嘴砲技 為嘴砲而生的男人 嘴砲這件事/鄒國有個小孩叫阿軻/最強流浪傳說/ 孟子的職場生存法則/孟子這個人/真.戰國無雙/ 先別提這個了,你有聽過仁義嗎?/喧囂的落幕 韓愈的貶官馬拉松 天才可以滾

遠一點嗎?/進化的代價/馬的是你逼我的,靠北之路,由此開始 你敢嘴我?我要十倍奉還/佛道再狂,都沒有我韓退之狂啦!/要打就來打啦 朝廷給我燥起來!/潮州其實沒有很潮/最後的狂人 Part 2 人生無奈,連當個好人都很難 孔子的聖人指南 偶像的平民生活/春秋霸凌血淚史/邊緣人的畢業旅行 聖人霸凌血淚史/仲尼的戰鬥之路/仲尼與他的男人們 我的老師怎麼可以這麼任性/老師的小小祕密 屈原的情場戶外教學 端午節你應該關心的事/告白的藝術/情書與老派約會 遇上情敵怎麼辦?/如何成為恐怖情人之紓壓篇/粽子有南北,人生有離別 如何成為恐怖情人之詛咒日記篇/青春期的傻事/風中的楚歌 柳宗元的漫畫人生 真

正的結局/少爺的職場菜鳥日記/漫畫大唐改革史 沒有耳朵的日子/媽,我真的有朋友/悲憤遊記寫作教學 衡陽道最寂寞的一夜/如果還有時光機 Part 3 世事無常,只求一點小確幸 莊周的放空日記 單身與聖人模式/蝴蝶哥哥莊周來囉/不要問我快樂從哪裡來 酸民莊周與他的人生笑話/跟隔壁棚比,我們算良心學說/我廢物我驕傲 尷尬怎麼辦?交給莊子就夠囉!/霸氣遊民小宰相/夢醒時分 上班不能說的小事 上班這件事/過勞的誕生/司馬氏報復計畫 上班偷偷做的事/茶水間的故事/辦公室不能說的事 大叔時代的來臨/翻白眼吧!阮籍先生!/阮籍的辦公室戰鬥之路 童年的畢業典禮 Part4 我魯我驕傲,做邊緣人超潮的

蘇軾的荒島求生計畫 轉大人檢測量表/國考終結者/當天才遇上天才 北宋幼稚園(上)之搶零食大戰/北宋幼稚園(下)之嘴砲接力大賽/烏臺盃接力大賽 飛鴻踏雪泥/愛的大逃殺/天涯淪落人 極限求生遊戲/赤壁的夢遊 重考生的悲情日記 地獄級國考遊戲/全大清最狂BBS上線啦!/恐怖都市傳說 魯蛇取暖遊戲/菊花瞳鈴眼/兒童睡前不要亂聽版《聊齋》 鬼抓人?人抓鬼?   自序  來點盞「廢青光明燈」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廟裡點過「光明燈」?   光明燈是一種大家耳熟能詳的宗教儀式,據說有消災解厄的功效,而我每逢犯太歲的年份,就會去廟裡點盞燈。   有沒有消災解厄我不知道,但看著燈火亮起,心裡自然

踏實很多。   等長大後才發現,廟裡的太歲,每幾年才犯一次,而人生大概是無時無刻都在犯太歲。   我曾聽一個朋友提過「廢物青年」這個詞。   對事物無奈、對人生失望、每天只是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夢想似乎也變成毫無價值的人生成本。   後來想想,理由其實很無奈。   成長的衝擊、社會的變化、對舊價值觀的不予認同(還有討厭的人出沒)⋯⋯   老實說,這些因素都讓人無法燃起對生活的熱情,而甘願成為廢物。   說到底,就是人生很幹。   「敏鎬,這本書想要把剛畢業的大學生、高中生當成主要讀者。」一開始開會時,編輯曾跟我這麼說過。   「好。」我一口答應。   幾個月後,稿件截稿日到了。   「敏鎬,

我們想要能激勵人心的文章,你寫這什麼鬼東西?」編輯一臉無奈(編輯表示:我真的沒說過這種話)。   「反正都要畢業,乾脆讓他們一起從美好的人生畢業好了。」   這就是這本書的起源。   其實一開始會寫古文系列真的是個意外。   本來只想談談時事、聊聊文白之爭,隨手寫篇「廢文」來紓解壓力。   而在一個偶然下,「古文廢文」系列就這樣開始了。   這種意念也成了我那陣子的創作主題。   我本來就不太喜歡嚴肅的東西,生性又愛嘲諷社會,理所當然,我的古文摘錄大部分都是用搞笑的筆法去寫作,搞笑中卻又帶著滿滿的惡意跟嘲諷。   「文章跟本人一樣糟糕啊。」每次看完文章,我都為自己的惡劣不斷搖頭。   在「嘲

諷至上」的方針引導下,孟子便成了我第一位訪問嘉賓。   說是嘉賓,其實也不太對,因為孟子老師還是來教人的,但不是教我們如何復興王道,而是如何「打嘴砲」。   這本書的其他來賓也一樣,韓愈教大家怎麼不屈不撓地吵架;屈原教大家怎麼撩妹,然後華麗地失敗;《世說》教大家怎麼當薪水小偷;《聊齋》教重考肥宅怎麼解悶⋯⋯   「敏鎬,你是不是一直教壞我們家小孩啊?」   「放心啦,你家小孩本來就壞了,不會更糟。」   跟被寵壞的孩子一樣,人類本來就有種壞習慣,就是會不斷重複錯誤。   你現在做過的低能事,請放心,古人也都做過;換句話說,你擁有的苦悶,古人都曾為之嘆息。   「人類好像都沒什麼進步呢。」

一想到這裡,心中不禁湧現濃濃的厭世感。   「很煩的中二、貶官魯蛇、酗酒公務員、浪漫的流浪漢、被嘲諷的萬年考生⋯⋯」這本書所要談的人物,都是曾被這個世界視為「廢物」的人。      但這些人背後所要傳達的人生目的跟思想,對於讓我們了解自己堅持什麼、人生到底要什麼,卻很有幫助。      像一盞光明燈,很渺小,但多少能照亮眼前的路。   讀這本書時,千萬不要用以前的視角去讀。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很討厭吹捧古人,而另一部分則是因為書裡充斥我滿滿的「幹話」跟「崩壞」的人生觀。   「敏鎬,真的是一直在教壞小孩呢。」   好啦,縱然整本書傳達著「奇妙」的氣氛,但我們基於「散播歡樂散播愛」的理念,

還是要告訴大家,即使古人有著很「奇妙」的另一面,我們仍可以從中學到一些人生小撇步。   不過是好是壞我不敢保證啦。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究竟出版社的各位編輯跟協助過我的所有人,這本書才得以完成。   「敏鎬,你好像想說什麼。」   「我比較想感謝在我寫稿時陪我聊天的學妹。」   「可是人家有男朋友了。」   「當我沒說過,謝謝。」   欸欸,會不會有人看完〈自序〉就跑去投訴我啊? 推薦序  敏鎬體古文新解上線啦!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   這幾年來古文新解蔚然成風,包括我自己在內,當真有好幾本以鄉民語言、流行時事重新翻轉古代經典與國文課綱的著作。   而「敏

鎬的黑特事務所」這粉專,大概是古文普及社群裡最惡搞的一體,我就跟眾鄉民一樣都讀過他那些瘋轉的腐腐神文,關於蘇東坡和王安石,子路和孔子,那些若有似無的淡淡情感和蛋蛋哀傷。   我們常說歷史求真,文學求美,但社群媒體聲量決勝的年代,惡搞戲謔的歪讀,有時候或許不盡然符合傳統的解釋,也未必是最正確的理解,但不可否認它都是一個重新閱讀經典、賦予古籍新變的契機。   在《人生自古誰不廢》書中,從孔子孟子莊子、屈原而到竹林七賢,從韓愈柳宗元蘇東坡到《聊齋志異》,這些只要讀過中學國文都耳熟能詳的古人們全成了渣渣廢廢,他們講幹話、發廢文,遭遇了所謂耍廢厭世的悲摧事,也擁有傲嬌易碎的玻璃心。   大家都說「

文白之爭」後反而造成古文風靡流行,過去課本有時對古聖先賢推之過重,於是乎難免有反作用力一派,對古文苛之過重。擁文言文派將對方視為拆牆毀磚之舉;而廢文言派則稱對方為抱殘守缺之學。   只是從更迢遠的歷史縱深來看,這種復古與針鋒,漢代今古經學爭過,唐代古文運動也爭過。似乎不必急著喊「葛格母湯喔」,因為這不過是正常能量釋放罷了。   但許多古人與古文確實沒那麼嚴肅,沒所謂文以載道,更遑論黨國枷鎖。   敏鎬介紹的這些廢文那些蠢事,這些欲說還休、寄比興於戲謔,託真心於嘴豪的文章,其實陰錯陽差敲擊中了奉古文為圭臬者所忽略的某一個、或許誤讀卻不失考據與同理的側面。   於是我遠遠眺望著敏鎬的這些離

經叛道、驚世駭俗的文章,雙頰羞紅了起來。   一瞬間,整個世界萬籟無聲,只剩下寫滿了古文的線裝書紙頁被歷史的風一頁頁翻動著。(#幹嘛學人家敏鎬體啦)(#被拖出去)。 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 厭世哲學家(現職高中國文教師)   我不認識敏鎬,所以當編輯部跟我說敏鎬還是學生時,我真的嚇了一跳,因為敏鎬對古文的掌握十分嫻熟,已經到了運用自如、妙語紛呈的程度,連很多中文系的畢業生都比不上。 其實,我已經追蹤敏鎬的粉絲專頁一陣子了,發現這個小子竟然真有「後來居上」的姿態,寫古人的文章寫得十分到位,儼然是要來跟我們這些國文老師搶飯碗的,而且他用的譬喻或「哏」更貼近年輕人。   比如敏鎬說韓愈是

「聖粉」,意思是「聖人的粉絲」,而時下有很多年輕人也是「聖粉」,但卻是「聖結石的粉絲」;把韓愈比擬為「聖粉」,雖然會導致「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的莊嚴氣魄頓時破滅,但一方面也不得不說這個比喻真的很傳神,畢竟只要是人,就會有崇拜的對象:現在的年輕人是聖結石的腦殘粉,韓愈則是聖人的腦殘粉,這個邏輯是一致的。(呃,難怪韓愈當時會被大眾視為「狂人」,畢竟當「聖粉」真的是太潮太狂了令人有點難以理解⋯⋯) 在這本書中,這種傳神又有「哏」的比喻俯拾皆是,時常令人會心一笑,我就不在推薦序中破哏了,就請各位讀者親自體會這種閱讀樂趣吧。我在這邊要特別提出來討論的是這本書的另一個特點,那就是會令

人「笑著笑著就哭了」⋯⋯ 現在網路上有很多名人、作家特別喜歡在解讀古文的時候刻意降低古文的層次,好像把古人都當成廢物,跟現代網友一樣喜歡整天發廢文,沒有什麼特別的價值—說實話,這種行為總是令我感到厭煩。   無論這些人是出於譁眾取寵的心態,或是他們真心這麼認為,這種閱讀態度除了增長現代人的傲慢與無知之外,並沒有讓我們學到更多東西,也不會讓我們變得更有智慧。   我常常覺得,閱讀古文(無論是文學性或思想性的讀本)其實是一種心靈的鍛鍊,考驗讀者如何在完全不同的時空背景之下,恢復古文的情境脈絡、去貼近一個古人的心靈;如果能抱著這樣的態度閱讀,不僅會大幅增長我們的同理心,也能體會古人所堅持的生命

價值是什麼,進而反思當代的價值觀,變得比較不那麼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活得更加清醒而真實。   表面上看起來,敏鎬這本書好像也很喜歡把古人說成廢物、整天發廢文之類的,但這其實是想先抹除一般世人對古人的盲目崇拜心理,把他們還原成一個一個活生生的「凡人」—原來古人不僅會說幹話、會嗆人、會厭世、會耍廢,甚至也有被「邊緣」的時候。   正因為古人跟我們「都一樣」,遭遇挫折的時候會痛,被邊緣的時候會感到寂寞,有時候也會變得軟弱、想要逃避,所以他們對一己生命價值的堅持才更令人感到震撼。若不明白這一點,那麼孟子「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的氣魄、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的情懷、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貞,又

怎會如此感動人心?   人生自古誰不廢》這本書的看點就在這裡。雖然表面上是一本輕鬆、好笑的書,但敏鎬真正要傳達的,其實是「感動」。趕快翻閱本書,從第一篇開始閱讀吧,想必這本書會讓你重新認識古人,發現他們的可愛,以及令人敬佩之處。     根本比心靈雞湯什麼的更勵志啊! 巴毛(作家、律師)   第一次看到敏鎬的粉絲團,是在臉書動態牆上看到朋友分享一篇「子路握著孔子的手說要和他『一起脫魯』」等文章,當下就對這人的文學內涵驚為天人。   因緣際會下,跟他一起進行直播,更發現敏鎬是外表具有深厚的文學歷史底蘊,內心其實充滿學妹的奇葩,混搭的結果下,便是出現了本書這種曠世奇作。   本書把表面上晦

澀難懂的文言文與歷史典故解讀得輕鬆有趣老嫗能解。什麼韓愈、柳宗元,各文人雅士在敏鎬筆下,都變成古代整天發廢文的魯蛇與宅宅!看完以後覺得,現在國高中生教科書根本應該增加教科書裡面文言文的比例!古人整天發廢文都還能名留千古了~根本比心靈雞湯什麼的更勵志啊!   《重考生的悲情日記》 重考一直是一件很尷尬的事。在我有記憶以來,我唯二感到尷尬的時候,一是小學開學時被叫到臺上自我介紹。 二是過年圍爐時和根本不認識的親戚寒暄。前者是一種被大人遺棄在陌生環境後,被迫赤裸裸在大眾面前做出一分鐘左右的自白;而後者是一種磨練,一種進社會前的強迫歷練。 圍爐時升起的裊裊氤氳,象徵著傳統教育中數不盡的矛盾

。一言蔽之,自我介紹像是殉教,而過年圍爐像是演戲,演一場腳本很爛的戲。但自從知道「重考」這件事後,我才知道,尷尬的事真的存在,而且是前者無法比擬的。但文人們注定要面臨這種尷尬的處境。託了完善文官體制發展的福,中國文人的前半生跟人生目標基本上都早早注定。前半生:讀書、考試、中舉、光宗耀祖(後半生要看自己造化)。人生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些人是為了錢啦,我比較愛後者)。現在課本上有名的文人大多幾次就過關了,像是前面提過的柳宗元柳少爺、蘇軾蘇轍兄弟、好基友元稹白居易等,就算卡關,玩到最後也會過關,一如愛起爭議的吵架王韓愈。但有些人國考遊戲玩到一半就卡關了,而且一卡就是一輩子。蒲松齡就是其

中一人。〔地獄級國考遊戲〕 許多人對考場士子有些誤會,以為考試是一件很風雅的事。事實上,考場的生活跟地獄差不多。首先,不像現在是每年一試,古代是三年一試。而且要取得當官資格,還要先考過秀才、舉人、貢士,最後才能取得最終門票:「進士」。(人生是有幾個三年?)再來,考場環境可說相當惡劣,而且考試時間相當長,一場可以考上好幾天。為了要避免考生舞弊,政府提供考生每人一間簡陋的單人房,但不供餐,所以考生要自帶乾糧,且大小便都要管制。 根據史料記載,許多考生受不了考場壓力,甚至時有自殺之類的激烈行為發生。考試內容繼承從唐宋而來的傳統,以四書五經為主,而明清兩代,更是為了讓考生能挑戰人類極限,使用了被人詬病

幾百年的文體—「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