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團體 香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壓力團體 香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子峰寫的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和鄭明真謝敏林鳳兒的 破噤:亞洲首個同志教會的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熱點——做議員不是搞壓力團體 - 頭條日報也說明:香港 的反對派源自七十年代的壓力團體,後來政制開放,部份壓力團體成員憑藉現成的群眾基礎,先後當選為區議員和立法會議員。成為立法會議員後,參...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華 和印象文字InPress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伍維婷所指導 何沁舫的 微光初探的同志從政之路-1980~2021年香港同志運動與參政研究 (2021),提出壓力團體 香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同志參政、同志運動、民主運動、政治機會結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謝智謀所指導 李協信的 一所公立實驗學校前期發展歷程個案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公立實驗教育、另類學校、另類教育、開放系統理論、實驗學校發展歷程的重點而找出了 壓力團體 香港的解答。

最後網站怎麼辦?——香港民眾運動的回顧與前瞻呂大樂則補充:七十年代的民眾運動到後期發展為壓力團體政治﹐個別團體或透過組織聯合行動﹐繼續向政府施壓。基於當時殖民地統治系統相當封閉﹐壓力團體的發展祗能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壓力團體 香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速讀香港史(1949-2020)

為了解決壓力團體 香港的問題,作者周子峰 這樣論述:

  寫給中學生的極簡香港史   本書特色     * 歷史時序清晰,下冊梳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回歸後香港的發展軌跡,以2020年為下限。   * 劃線重點,輕鬆解構香港歷史的發展脈絡,易讀易記。   * 貼近學生溫習方式,提供速讀筆記,以點連線,加深記憶。

壓力團體 香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主持:李永達、羅健熙、Edith

把花生留住,請付費支持:轉賬至滙豐銀行 023-280233-838,抬頭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花生網頁: www.hkpeanut.com
PayPal 付款賬號: [email protected]
FB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peanut/

微光初探的同志從政之路-1980~2021年香港同志運動與參政研究

為了解決壓力團體 香港的問題,作者何沁舫 這樣論述:

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岑子杰、張錦雄和韋少力三位同志候選人當選為區議員。他們的背景具相似之處,皆於同志運動圈耕耘多年,亦為民主運動的倡議者。究竟香港政治機會結構產生什麼樣的變化,使同志得以藉由選舉進入體制內呢?本文假設政治機會結構對香港民主運動和同志運動的發展有重大影響,而兩者的發展會影響同志進入政治體制內的機會。透過文獻分析法及訪談法,爬梳1980~2021年香港政治結構、社會運動和同志參政的相關資料;訪談六位同志議員與同志友善議員,了解他們從政前的經歷、參選動機及對同志議題的見解。最後綜合整理文獻和訪談內容,並運用政治機會理論分析之。本研究發現,影響1980~2021年香港同志參政的

政治機會結構,有以下六項:第一,港英時期民主改革;第二,《基本法》;第三,人權條例制訂與推動;第四,國民教育科的推行;第五,《逃犯條例》及《刑事互助條例》;第六,《香港國安法》。上述政治機會結構,導致多場抗爭行動出現,同志亦參與其中,逐漸成為民主運動核心成員,同志運動與民主運動的發展產生密切連結。從同志參政者的經驗,可得知每項政治機會結構產生的威脅或機會不一定作用在全部的同志參政者身上。這些參與民主運動的同志,他們被動員的結構高度重疊,對現況會產生共同解釋。當他們對政治機會結構的變化有相同回應時,會使他們面臨到相似的政治機會或威脅。港英時期的民主改革、人權條例制訂與推動跟《香港國安法》這三項政

治機會結構,對這個時期的民主運動和同志運動發展很重要,影響了每位同志參政者,建構同志日後參政的條件。

破噤:亞洲首個同志教會的故事

為了解決壓力團體 香港的問題,作者鄭明真謝敏林鳳兒 這樣論述:

我們的心靈深處,同樣渴求共融, 因為我們有同一創造主所賜的心。 共融的邀請, 需要預設條件或道德底線嗎?     「我們相信神,全能的創造主。祂按自己形像,創造多元眾生,視之為美好,使所有性別、種族、階級、年齡的人,可藉著愛和公義,得享豐盛生命。」—〈我們的信仰綱領〉(基恩之家)     「基恩之家」是香港首個由同性戀者創立的基督新教教會,也是亞洲第一個正式註冊的同志基督教團體。     不過,「基恩之家」雖孕育並發展於香港,卻不表示香港是一處同志友善的地方。事實上,就香港的社會文化和法律環境而言,一度對性小眾極之排斥,而教會內外更長期充斥著恐同文化,直到如今皆然。     故此,《破噤》所展

示的,是被排斥的小眾之特殊生命旅程;所縷述的,是一個個從迂迴地踽踽前行,到力抗萬難而終獲賦權,建立自己家園的故事——如何從自我懷疑,瑟縮噤聲,到漸漸找到自己的身分,重拾尊嚴,燃點信心與盼望,並學習在社會中昂首挺胸,讓一直被邊緣化的一羣人嶄露出羣體的精神力量。     本書除了回顧基恩之家成長的故事,也檢視了其一路走來的不足,藉以反思羣體生命中的種種安樂與憂患,作者期望當中的記錄、觀察和反省,可以成為同路人努力前行的借鑑。   好評推薦     「基恩之家的故事,見證了一羣同性戀兄弟姊妹的信仰掙扎和成長的故事。縱使他們被主流教會排斥了,但他們相信上主沒有排斥他們,反而他們經歷了上主對他們的愛⋯⋯

基恩之家的故事所見證的,不是如何成功建立一間純正的教會,而是何為純正的福音。」——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優質生命教育中心主任     「每次到基恩,我都被會眾對崇拜的熱情投入所感染⋯⋯我相信基恩之家的願景,就是教會中不同性別身分的信徒,可以在仰望同一位上主時結連一起,成為共融的團契。只可惜今日的教會離開這共融願景仍然遙遠,無法擁抱同志信徒一起同行。反而,經歷過風風雨雨的基恩弟兄姊妹仍然在堅持著,見證著路途雖遠,但上主必不離棄!」——黃慧貞,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項目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兼任副教授 作者簡介   鄭明真(May M. Cheng)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哲學博士(榮獲1995至1997年度香港大學的李嘉誠獎〔最佳博士論文〕)、澳洲蒙納士大學輔導學碩士、加拿大維真神學院神學碩士、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道學碩士。曾經任職於香港多個基督教機構,又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等學府擔任助理教授。退休後從事寫作和研究,研究方向包括政教關係和基督教羣體與公民社會的互動等。   謝敏(Bell Tsia)      香港大學物理系一級榮譽學士、碩士。七十後香港人,曾任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訪問學人,後來在中學教書,現全職私人教學。一直堅持自小的夢想作音樂演奏者,計劃在音樂的領域發展。2007年認識

基恩之家,2011至2018年成為該教會同工,並於2014至2017 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修畢聖經研究文憑。 推薦序一/龔立人 推薦序二/黃慧貞  作者序一/謝敏 作者序二/鄭明真 鳴謝 詞彙表 引言   第一章 荊棘的搖籃/鄭明真 1.1 香港監管同性戀行為的刑事法例 1.2 麥樂倫的故事 1.3 法律改革研究與諮詢 1.4 壓力團體及宗教組織的表述 1.5 法律改革程序與時機 1.6 性傾向歧視立法問題   第二章 隱密中誕生/鄭明真 2.1 「香港十分一會」的宗教小組 2.2 「基恩之家」雛形 2.2.1 時空會聚 2.2.2 擦出火花 2.3 擁抱同志、聚焦

復和 2.4 創會人黎頌強的故事   第三章 成長與發展/謝敏 3.1 宗旨與行政架構的建立 3.1.1 會員制度與會員大會 3.1.2 最高權力機關 3.2 同工與牧者的關係 3.3 牧養工作與部門事工的發展 3.3.1 拓展教會.百花齊放 3.3.2 擴闊視野.衝出亞洲 3.3.3 同志牧養.截然不同 3.4 友好同盟者 3.4.1 甘甜涼水 3.4.2 沿途有妳 3.4.3「Fung」雨同路 3.5 明燈路   第四章 沙漠中的導航者/林鳳兒 4.1 進入沙漠的牧者 4.2 松蘿共倚.共同牧養 4.3 招聚連結女同志 4.4 立體的跨性別 4.5 內外聯繫.與世界接軌 4.6 憧憬  

第五章 過去、現在、未來/鄭明真 5.1 會友的流動與流失 5.2 牧者更替的波折 5.3 牧養取向與教會事工現狀 5.4 同志牧人 5.5 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 5.6 願景   第六章 多元中共融/鄭明真   附錄 附錄一:基恩之家(前身香港十分一會宗教組) 1994∼1998年同志神學課程簡介 附錄二:基恩之家早年及現行的認信 1.〈同志信經〉1995年擬定 2.〈同志基督徒信經〉2000年修訂 3.〈信仰綱領〉2003年修訂 4.〈我們的信仰綱領〉2017年修訂(現行) 附錄三:基恩之家的成員資格 附錄四:辛淑雯牧師任內的對外事工 附錄五:黃國堯牧師任內的對外事工 附錄六:現任彭偉

業牧師領導下的對外事工(截至2019年)   參考資料/書目 推薦序     2013年3月,終於跟一位蘇格蘭老朋友在格拉斯哥(Glasgow)相聚。他曾是蘇格蘭教會(The Church of Scotland)的牧師。因種種理由,離開二十多年的牧職,從事軟件工程的工作。見面時,他分享自己前一段日子的病情,說起當時對上主的疑問。期間,他出櫃:「我是一位同性戀者。」在生病時經歷生死的一刻,決意與伴侶進行民事結合。他對我沒有驚訝的反應感到有點驚訝,可能因為他認為我不接受同性戀。我對他的分享有兩段深刻的記憶。第一,他說:「你是一位異性戀者,同性戀與你無干,但你卻關心我們,與我們一起,爭取人的尊嚴

,甚至可能為此被主流教會標籤。謝謝你!」我回應說:「你教我認識了甚麼是性,認識上主的愛。我謝謝你接待了我!」第二,他說:「雖然蘇格蘭教會會討論同性戀,但我不認為在快要舉行的大會會接納同性戀。」出乎意料的是,2013年5月,蘇格蘭教會總會(General Assembly)通過地區教會可自行決定是否聘請民事結合的同性戀牧者。2017年,蘇格蘭教會總會通過神學論壇小組報告接納同性婚姻,並下令教會為昔日錯誤對待同性戀者公開表達歉意,即時執行。至於教會因接納同性婚姻而要修改的教會法律,則要到2020年才會有報告;可惜的是,我的朋友於2013年11月離世了,他既聽不見教會的道歉,也看不見教會全面接納同性

戀者。閱讀《破噤:亞洲首個同志教會的故事》文稿時,令我回憶起以上的片段。當中有三處共鳴。第一,教會對同性戀者欠了一個道歉。在「荊棘的搖籃」那章,教會對同性戀者的污名化是鐵證如山。教會在1983年時的態度,可能是出於無知和恐懼。這或許可原諒。若值得被原諒,教會就必須公開承認她污名化同性戀者,並因此傷害了同性戀者,需要尋求他們的寬恕。但時至今日,我們還未聽見教會的道歉呢!諷刺的是,一位曾高調反對同性戀者的教會領袖(文中有提及他的名字)自傲地說,「我為同性戀者爭取同性戀行為非刑事化呀!」但他沒有為性傾向歧視條例爭取立法呢!這是悔改嗎?這是道歉嗎?第二,基恩之家的故事,見證了一羣同性戀兄弟姊妹的信仰掙

扎和成長的故事。縱使他們被主流教會排斥了,但他們相信上主沒有排斥他們,反而他們經歷了上主對他們的愛。這正如彼得所說的,「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徒十34)。     基恩之家的故事所見證的,不是如何成功建立一間純正的教會,而是何為純正的福音。這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神學。路德曾批評那些以為可以沒有罪人的教會,其實只會建立一間自己的教會,而不是上主的教會。基恩之家強調純正福音先於純正教會,這跟基恩之家第一任牧者辛淑雯在信義宗神學院接受神學裝備絕對有關。第三,雖然基恩之家是同性戀者或性小眾教會,但她更是一間普世教會,不是同性戀者也不會被排斥。她的歷史反倒見證著各方友好主動和甘

願為基恩之家提供協助。若說基恩之家需要幫助,我們更可以說,基恩之家接待了非同性戀者。     基恩之家是蒙恩的(性)小眾(教會最初的英文名稱為Blessed Minority Christian Fellowship),不只是因為上主的愛在當中,更因為她對香港教會和社會是一份祝福。謝謝你們與我分享!   黃慧貞 芝加哥大學宗教研究學博士 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項目副主席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兼任副教授 引言 「基恩之家」是香港首個由同性戀者(或稱「同志」)創立的基督新教教會,也是亞洲第一個正式註冊的同志基督教團體。這個孕育於香港的亞洲首個同志教會,她的出現和發展,絕不反映她有一

個同志友善的環境。相反,無論是在英國統治下,還是在1997年恢復中國主權後,香港的社會和法律環境都極度排斥性小眾社羣。 英國於1967年根據早十年發表的《沃爾芬登報告》的建議,頒佈了《性犯罪法》,結束了過去四百三十多年來將二十一歲以上彼此同意和私下進行的男性同性戀行為定為刑事犯罪的歷史。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卻將這樣的非刑事化法例修訂推遲到1991年才實施,聲稱修法不切合當地華人社會文化背景。其實關鍵因素還包括政府中某些重要人物的偏見。一個例子就是1979至1983年任職香港律政司的祈理士(John Griffiths)—認識祈理士的人認為他討厭同性戀者,他曾指著有關的法律修訂建議說:「只要我是

律政司,法律就永遠不會改變。」香港自1842年割讓給英國以來,一直是個儒家價值觀與基督教倫理的大熔爐。基督新教植根於香港是英國殖民統治的一部分;基督教所主導的教育體系將教會的倫理取向植入人心,相信創造主所設定的性愛和結合只限於男女,認為把同性戀者當作不法分子是合理的。再者,由於同性的性愛不能導致生育,碰上儒家文化對孝道的高度重視,孝子的責任是開枝散葉,傳宗接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此,同性結合在於儒家和基督教都是不可取的。 香港政府在殖民統治初期繼續施行清朝的婚姻法,容許男人擁有多個妻妾。香港於1969年才訂立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法,由1971年10月1日起施行。訂立一夫一妻制之前,同性

戀關係在傳統中國是被容忍的;只要履行了生育的義務,就不會引起太大的關注。中國古代更有帝皇擁有多個同性和異性性伴侶。同性戀不僅被容忍,偶爾還被炫耀。 一宗香港外籍警官的悲劇催促了有關同性戀行為法例的修訂。督察麥樂倫(John MacLennan)於1980年1月15日被發現倒斃於何文田警察宿舍內,身中五槍;經調查發現事件涉及外籍高官一些醜聞,更披露了同性戀者因當時的相關刑事法而易於被逼害或勒索,這宗醜聞在社會輿論上引起了很大的回響,促成了逾期已久的修法程序的啟動。

一所公立實驗學校前期發展歷程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壓力團體 香港的問題,作者李協信 這樣論述:

本研究藉由一所全新籌建公立實驗學校-自主實小自2015年至2018年間的創校歷程,採取個案研究法理解公立實驗學校前期的學校整體圖像、學校社會系統發展歷程,並以學校社會系統模式闡釋學校整體圖像發展歷程,研究結果如下:一、自主實小的行政相較於體制學校提供教師較高的支持彈性;在課程與教學方面,透過整體作息以及課程共備開發,建構出獨特的主題課程、每日體適能以及班群教學運作模式,成功引發學生高度學習動機、以專家角色沉浸在學習中;教師亦因班群教學模式,調整既有的教學習慣,重新學習團隊合作,雖面臨教學風格差異、班級經營方式不同、共同備課耗時及生活習慣不同所產生的困擾,卻也帶來教師間高度合作、互相學習、彼此

專長增進課程設計豐富度等優點。二、自主實小自確定辦理實驗教育開始,即在實驗教育理念、課程與教學、行政運作與組織型態發展上,從公立體制學校出發,朝向實驗學校邁進,受到學校社會系統「結構系統:創新的規訓」、「個人系統:安穩的冒險」、「文化系統:部分的集體智慧」、「政治系統:歧異的核心價值」等四個系統發展變化關鍵要素的影響,開展出「在自主中擺盪的實驗教育理念」、「教師自主的課程觀」、「團隊合作的教學觀」、「啟迪自主的師培觀」、「保留彈性的環境觀」、「折衷自主的決策觀」等與一般體制學校不同的運作觀點,貼近種籽、華德福等實驗學校的運作觀點。並提出以下建議:一、給自主實小的建議:系統性保持與體制學校、實驗

學校之親師生交流,發揮「跨界學校」之價值;建構自主實小行政願景圖像及實施計畫,嘗試教師團治校或明定各處室及班群之職掌及權責範圍;透過有效師資進用及師資培訓進行主題課程及班群教學素養增能,提升目標一致性,增進教師歸屬感與效能感;持續交流對話,澄明實驗教育理念實踐樣貌,共同實踐教育願景,降低政治系統運作。二、給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嘗試以教師團治校模式,完整授權教師辦理公立實驗教育;提供實驗教育學校教師調動較高的彈性;因應實驗教育推動,主動進行配套措施法制化三、給公立學校的建議:以「印地安發言棒」、資訊即時流通等正向模式降低校內政治系統運作,形塑校園平等互惠、論辯求真的組織文化;校長角色的自我認知與

團隊帶領能力增能;全校共同參訪備課,以拉近彼此教育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