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百步蛇傳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布農族百步蛇傳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阿力曼,劉政暉寫的 山與祂的子民:阿力曼與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和奧威尼・卡露斯,亞榮隆・撒可努,潘秋榮,簡史朗的 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3):魯凱族、排灣族、賽夏族、邵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布農族神話故事也說明:... 百步蛇復仇的事。於是集合勇士,也上山捕殺百步蛇,要將百步蛇除盡,後來由於蜥蜴出面講和(據傳說蜥蜴也是布農族的子弟變來的),同時訂下互不侵犯的約定:如果布農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玉山社 和新自然主義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表演藝術研究所 梁志民所指導 陳冠吟的 原創音樂劇《回家的路》劇本創作暨詮釋報告 (2014),提出布農族百步蛇傳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都市原住民、原住民神話、百步蛇傳說、音樂劇劇本。

最後網站百步蛇傳說 - YouTube則補充:相對之下「魯凱族」奉 百步蛇 為守護神,並流傳一首受到祝福的鬼湖戀曲。當 百步蛇 ... 當 百步蛇 遊走在不同文化交疊的國度裡,牠將如何面對這一切呢? 百步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布農族百步蛇傳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山與祂的子民:阿力曼與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為了解決布農族百步蛇傳說的問題,作者阿力曼,劉政暉 這樣論述:

  以無形的「文化精神」作為最重要的「藏品」,   不僅成功保護了大自然,   也在「全球化」的深刻影響下,   從「在地思維」與「祖先智慧」中,   找到一個「傳統文化」與「商業經營」的平衡之道。     阿力曼,一位住在台東的布農族人,二○○三年面臨到財團欲購入故鄉土地,以開發靈骨塔、渡假村的危機,在得到環團、銀行經理、大學教授等人的幫助與理念認同下,為台灣保留下大片的鸞山原始森林,經營「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為台灣開啟了「部落生態觀光」的無限可能。今日的「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不僅是許多學校戶外教學首選,更是許多政府單位、國人們向國外介紹台灣的窗口之一。     本書詳實記錄了「鸞山

森林文化博物館」十八年來尋找古老生活智慧和土地倫理,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建構人跟土地永續對等的森林銀行概念發展模式,希望除了能讓更多人來到鸞山、體驗並認識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經驗,成為一起保護地球的朋友之外,更能讓大家改變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重新看見台灣原住民在自己土地上的尊榮和希望。   本書特色     1.揭開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的創建源由與創建理念,以及創建人阿力曼的生命故事。   2.藉由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園區內的安排與行程規劃,展現布農族人的傳統觀念,及其對於土地的禮敬。   好評推薦     希望藉由阿力曼的生命故事,有更多人能夠找到內心真正的安息!更期待,這樣的生命故事

,讓我們見證立足台灣、分享國際的信心!――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創會理事長)                            在此利用這本書呼籲大家共同珍惜部落文化,支持阿力曼和許多從城邦文化殖民中解放出來的原住民,一起重返祖先的原居地,讓文化根植於傳統領域的部落重生,也同時讓台灣山林繼續為地球的生態系統服務。――劉烱錫(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總幹事、台東大學教授)

布農族百步蛇傳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套書」布農族:與月亮的盟約
  
專訪: 孫大川(總策劃)
   阿浪•滿拉旺(布農族作者)
   
本書特色:
布農族知多少?
‧美妙的八部合音pasibutbut
‧生活在1500公尺以上高山(所以小腿最粗壯)
‧「木刻畫曆」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的文字表徵
‧典型的父系社會
‧沒有最高信仰的神,但祭典最豐富
‧男女服裝辨識(附圖)
‧金曲歌后秀蘭瑪雅是布農族人
  
布農族神話與傳說
1. 與月亮的約定:布農族規範與祭典的起源
  兩輪熾熱的太陽讓萬物萎靡,一對父子為了全人類的生存,合力將一個太陽射瞎成為月亮,並且與月亮有了神聖的約定,這就是布農族規範與祭典的美麗起源。
  
2. 布農之女阿朵兒:以機智勇氣與尊重治理部落
  美如天仙的阿朵兒懷著身孕時,被阿美族人擄走為妻,請看她如何能以過人的機智與勇氣,帶領兒子迪樣回到故鄉?阿朵兒又為何幻化成夜鶯悲泣離迪樣而去?迪樣如何成為部落推崇的領導者?
  
3. 憤怒的百步蛇:以誓約化敵為友,融入服飾花色
  布農族婦女帶回一隻小百步蛇,作為編織服飾的參考圖案,卻因為不知珍惜與一再說謊,引來雙方世代挾怨報復;幸好最後布農族人和百步蛇以智慧共同化解危機。

4. 獵人的信仰:「人定勝天」以致帶來死難
  好強的獵人們不顧颱風侵襲冒險趕路而遇害,留給後人教訓:要嚴肅敬重大自然無窮的神祕力量,唯有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才是人類之福。 
    
總策劃:孫大川
  監察院副院長、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山海文化》雜誌創辦人;卑南族

原創音樂劇《回家的路》劇本創作暨詮釋報告

為了解決布農族百步蛇傳說的問題,作者陳冠吟 這樣論述:

在臺灣一九六零年代起,大量原住民青年離開原鄉來到都市生活而成為「都市原住民」,劇本《回家的路》背景便是發生在此時期,講述著三個分別來自不同部落的原住民少女在高雄紡織工廠裡工作,她們都有著對家鄉的思念、對愛情的期待,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在山下生活的期間,她們遇到了心儀的對象,卻有著跟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身分,在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擔下,到底是該選擇勇敢面對責任?還是選擇遺忘自己過去的文化,只為了自己想要得到的愛情?本劇本除了探討原住民文化在時代變遷下的式微,更利用原住民神話傳說中所傳遞的訊息,來探討現代人在追求夢想之餘,是否因為慾望高漲而強求不屬於自己的事、物,而失去了原本單純的自己。《回家的路

》全劇加上尾聲共有八場,預估演出時間為九十分鐘。此一創作以音樂劇劇本為創作模式,並以原住民神話傳說為劇情主要架構,呈現手法以表現當時的現實生活為主,而劇本中角色心理狀態則顯示出整個核心價值。此論文除劇本創作外,還運用理論分析作為創作依據以及角色的詮釋方法。 本論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討文獻,章節劃分如下,第一章「緒論」敘述創作與研究的動機、目的以及限制範圍。第二章「原住民百步蛇傳說之探討」,主要探討排灣族、魯凱族、布農族這三族間百步蛇傳說的關聯性,與對後世的影響。第二部分主要在敘述劇本創作的取材以及詮釋上的分析,第三章「創作方法」,針對於本劇所運用到的百步蛇傳說故事提出創作取材的部分

,並結合了哪些原住民文化,再來說明創作的主題及劇本情節。第四章「表現技巧」將劇本中所創造的角色從性格、動作與衝突進行說明,最後針對本劇本的歌詞說明創作素材,並進行歌詞分析,使得詮釋角色上更為完整。

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3):魯凱族、排灣族、賽夏族、邵族

為了解決布農族百步蛇傳說的問題,作者奧威尼・卡露斯,亞榮隆・撒可努,潘秋榮,簡史朗 這樣論述:

  ★ 感謝讀者長久以來支持的臺灣原住民十冊的神話與傳說!   ★ 把十冊變為三冊,在購書與收藏上更為方便!   ★ 紙風車劇團曾出演排灣族《巴里的紅眼睛》!   ★ 榮獲新聞局第21次中小學生優良讀物圖畫類推薦!   ★ 2003年《賽夏族:巴斯達隘傳說》榮獲新聞局金鼎獎優良讀物推薦!     在這個面積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婆娑美麗之島上,孕育出卑南、泰雅、阿美、邵族、魯凱、賽夏、鄒族、排灣、達悟、布農等等原住民族群,形成豐富多樣的台灣原生文化。     台灣原住民儘管各族的生活文化不盡相同,但卻一致的敬畏、順從大自然的規律與力量,尊重、愛惜天生萬物。他們以祭儀節慶謝天

、祭祖,敬天且感恩;以禁地、禁忌告誡後代子孫,默默維護水源地及山林資源。     由孫大川教授策畫出版的原住民神話與傳說,邀集了許多優秀的原住民,如卑南族的故事採集者就是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館長林志興、繪者則是金曲獎知名創作者陳建年,排灣族故事採集撒可努不但創作還創辦了獵人學校,達悟族繪者席‧傑勒吉藍、魯凱族繪者伊誕‧巴瓦瓦隆等知名藝術家,共同參與圖文製作及編輯。嘗試透過生動的故事,搭配精緻彩繪圖畫,勾勒出原住民信仰、儀式、禁忌、圖騰、生活智慧與技能,並透過中、英文對照,希望讓國人以及海外讀者能認識台灣原住民寶貴的生活文化遺產,也讓台灣這段遠古歷史變得清晰、鮮活、可親。    

 讓我們在經濟起飛帶來了對自然與生態的重大衝擊與危機之際,從原住民與大地共生的生活文化中得到智慧。是青少年了解原鄉文化的最佳圖畫書。   本書特色     * 中英文對照,讓國人以及海外讀者可一起閱讀了解原住民文化。   * 許多單詞註釋,方便更加了解原住民文化與用詞。   * 各族語言、漢語拼音和羅馬拼音對照表,讓你開口溝通沒煩惱~   * 各族文化導覽圖,拜訪也可以輕輕鬆鬆的!  好評推薦   王雅萍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伍麗華 校長立委   阿爆(阿仍仍)   吳密察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台灣史學者   胡德夫 民歌之父/原權會創會會長

  陳耀昌 醫師   薛化元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