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室內遊樂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彰化室內遊樂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藍色水銀寫的 寶島遊:大台北美景多II 和陳淑琴等的 幼兒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務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樂園】遊戲愛樂園彰化家樂福店YukidsIsland 溜滑梯球池 ...也說明:我們這次來到 彰化 遊戲愛樂園,感覺這一家的姊姊更是親切可愛耶!我們還在這進行了可愛的小遊戲,玩的超開心的啦^^#遊戲愛樂園# 室內 親子樂園#宇你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華都文化所出版 。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多媒體設計系數位內容創意產業碩士班 廖敦如所指導 李文玉的 地方文化館互動式展覽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南鎮他里霧生活美學館為例 (2021),提出彰化室內遊樂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方文化館、互動式展覽、他里霧生活美學館、大東社區。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倪晶瑋、曹拯元所指導 黃惠鈴的 高密度集合住宅高齡者對社區開放空間之需求 (2020),提出因為有 高齡社會、戶外體健設施、高齡友善城市的重點而找出了 彰化室內遊樂場的解答。

最後網站玩一整天也不膩!全台15個親子室內樂園:「空中飛人」、足撞球則補充:△「綺麗親子夢想館」是蘇澳最大親子室內遊樂場。 ... 另外也設計可以讓孩子從運輸採買、烹飪販售皆可體驗,引進來自彰化二水的小鐵牛,重現農村情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彰化室內遊樂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寶島遊:大台北美景多II

為了解決彰化室內遊樂場的問題,作者藍色水銀 這樣論述:

這除了是一本旅遊散文攝影書,也是一本人文和心靈的寫真集。     ◎寶島遊系列,大台北美景多第二彈,再次為你獻上北北基28個景點賞玩攻略。   ◎大台北拍攝祕境披露+周邊景點小旅行規劃,賞景、拍照、散心、吃美食一次搞定。   ◎展大+藍色水銀,給你最有視覺爽度與文化深度的賞玩情報。     旅行的時候,細細品味大自然的美,看清街頭上的悲歡離合,會有許多美好的回憶湧現,也有可能喚醒沉睡的傷口,但,這就是人生。     五股濕地、坪林茶園、雲森瀑布、艋舺龍山寺、剝皮寮歷史街區、台北奧萬大、東方寺櫻花、新富町。東三水街、紀州庵文學森林、八斗子、潮境公園、正濱漁港……

    大台北去處極多,但選擇太多有時也是一種煩惱,你也常一到假日卻因太多選擇,反而無法決定行止,最後只能縮頭蒙被宅在家中虛度一日的好時光嗎?     最強全天候衝景達人:展大+骨灰級攝影、旅遊作家:藍色水銀聯袂出擊!     繼《寶島遊:大台北美景多》後,再次為你規劃北北基28個景點賞玩攻略,從人間玩到仙境,自山巔拍到海邊,在景點多到數不完的大台北,這是你最不能缺少的攝影+賞玩攻略!     不論你是要無負擔的賞景小旅行,還是裝備齊全的衝景美拍,都能在本書找到最佳的建議與計畫。     還等什麼?賞玩大台北,說走就走! 作者簡介   藍色水銀(

本名:劉明輝)     台中市人,2009年開始寫作,當時作品以手寫草稿為主,2011年起將草稿變成電子檔,並於PChome個人新聞台發表,匿稱吉米布萊特Jimmy Bright,因為臉書崛起,個人部落格式微而中止發表。因為喜歡昆蟲而成為業餘生態攝影師,進而擔任攝影家手札網站藝廊版主,Viewbug網站前10%攝影師。     著有:   科幻小說:《重返地球》   寫實小說:《數字遊戲》、《沒有靈魂的軀體》、《不存在的世界》   驚悚小說:《撿屍魔》、《逃出九號公墓》、《逃出九號公墓二之人間煉獄》、《鬼咒》(合著)   愛情小說:《情禁》(合著)、《替身愛人》

(合著)   旅遊書:《寶島遊:大台北美景多》(合著)、《寶島遊:台中美景多》(合著)、《寶島遊:彰化南投美景多》、《寶島遊:苗栗美景多》 攝影者簡介 展大(本名:許展源)     台灣台北人,退伍後從事設計相關工作,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數位相機,從DC到DSLR。從單純的部落格到攝影講師,目前是專職攝影講師及攝影工作者!     經歷   PENTAX 專任講師   第五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初選   第三屆Xuite部落客百傑獎-旅遊類 TOP100入選   DCView100寶島100 入選   PFC (Pentax Fa

ns Club)-夜間風華版版主   企業攝影社團攝影講師   巧連智雜誌特約攝影   夜間景觀特約攝影等…… 序 3 1.五股濕地 9 2.坪林茶園 14 3.松山彩虹橋 19 4.南雅奇石 24 5.雲森瀑布 30 6.新北市歡樂耶誕城 35 7.新莊運動中心 40 8.擎天崗 45 9.艋舺龍山寺 50 10.士林官邸 55 11.內湖白石湖吊橋 61 12.剝皮寮歷史街區 66 13.淡水漁人碼頭 71 14.台北奧萬大 76 15.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82 16.石門婚紗廣場 87 17.老梅綠

石槽 93 18.鼻頭角 98 19.東方寺櫻花 103 20.統一時代百貨——愛‧SHARING耶誕城 108 21.新富町。東三水街 113 22.北投溫泉博物館 118 23.自來水博物館 123 24.金水公路與黃金瀑布 128 25.紀州庵文學森林 133 26.科學教育館與新兒童樂園 138 27.古亭河濱公園 143 28.八斗子、潮境公園、正濱漁港 148 作者序     大台北地區可以玩的地方實在很多,即使是給我一百篇來介紹恐怕也不夠,這也是為什麼會有第二本的原因,如果沒有這麼多地方可以玩,台北人一定會很無聊吧!距離上一

次到台北也只不過是幾個月前的事,那是我第一次在淡水租機車,先騎車到最遠的十八王公廟參拜,回程順道逛了廟旁邊的石門風力發電站、老梅、富貴角、淡水漁人碼頭跟西門町,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因為這樣可以邊騎邊欣賞海景,北海岸的天空就是藍,我非常喜歡這樣的感覺,而西門町則是給我許多回憶的地方,或許店家換了不少,但在街頭的感受還是沒變的。     一個人旅行的好處不算多,但最大的優點就是想走就走,就算是半夜出發也可以,不必配合家人的假期跟作習,到了目的地附近,租台機車就可以玩了,想停那裡就停那裡,幾乎沒有停車的問題,玩累了就找一家便利商店,坐下來喝杯咖啡,肚子餓了,想吃什麼小吃都可以,不必配合別人肚

子餓的時間和口味,或許在欣賞風景時會有股落寞的感覺,在熱鬧的街頭會感到寂寞,但唯有如此才能把心投入在風景上,細細品味大自然的美,看清街頭上的悲歡離合,於是我突發奇想在西門町拍了幾十張黑白照片。     過了幾週又回到台北,可惜下了一整天的雨,只能乖乖在室內看攝影器材展,那天,除了展大之外,還有我的攝影啟蒙老師之一的位子,三個完全不同類型的攝影人,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展大以風景跟夜景為主,位子以人文及創作為主,而我則是偏好微距及光影顏色的變化,同時跟兩個大師級的人物一起聊天,是非常難得且特別的經驗,頓時功力大增。     四年前的跨年,為了拍攝101大樓的煙火加倒影,下午兩點就

在國父紀念館的翠湖佔位置,朋友跟兒子也在這裡待了十個小時,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瘋狂,而且看完煙火立即驅車回台中,真是累癱了,從此以後便決定不再如此瘋狂,身體健康還是比一時的高興重要吧!     關於台北的記憶實在是蠻多的,五歲就跟著父母親、叔叔、嬸嬸到榮星花園,還有當時還看不懂的故宮博物院,後來國小的旅遊又到了故宮博物院一遍。最特別的應該是1989年發生天安門事件,跟著勤益工專的同學到中正紀念堂靜坐,身上只有500元的我,只能跟平常口袋飽飽的同學開口,聲援自由民主的前提是自己要有錢,否則遊覽車是不會載我們去的,回台中後也是跟同學說再會的時候了,因為我被退學了,但這也沒什麼不好,我身上共

有十幾處的小傷是因為機械造成的,其中一處還差點要了我的命,那時我才十六歲,幸虧菩薩保佑,機械本來就不適合我,也曾經親眼看著同事的手被捲入機台內,當場粉碎性骨折,整條手臂嚴重變形,還好我當時在他後面,第一時間切斷電源,不過他未能逃過截肢的命運,這也是我下定決心要離開工廠的主因,或許扯的太遠了,但這就是記憶,旅行的時候,會有許多美好的回憶,也有可能喚醒沉睡的傷口,但這就是人生,你覺得它是美的,它就是美的,不是嗎!?   藍色水銀 1.五股濕地 這裡沒有五光十色的人造霓虹燈,但是因為視野遼闊,所以不論是日出還是日落都非常迷人,就算是白天造訪,雲彩倒映在水面上的顏色也非常美麗,在北部的攝影圈

,他們稱此處是台北水沙連,如果拍攝日出日落,記得帶上腳架,至於怎麼拍?我建議多看看阿展的攝影日記,也就是展大拍的照片,或許就能得到答案了。 那麼,除了看風景,來這裡要做什麼呢?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不想做功課而隨興來的,可以來這裡看看植物,包括蘆葦、水筆仔、象草等共有四十多種植物,想了解更多的話,可以參加荒野保護協會的活動,資訊請上他們的官方網查詢。 每年七月至九月中的傍晚,你可以看到無數的燕子在頭頂飛翔、急轉彎、俯衝,然後進入蘆葦叢中棲身。除了燕子之外,春天及秋天的過境鳥數量非常多,冬天有上千的濱鷸在退潮後覓食,總之,退潮後的灘地非常熱鬧,自2002年起,在此出現過的鳥類超過一百六十種,如果不

是太冷,數量龐大的彈塗魚也會出現,還有數種招潮蟹跟其他的螃蟹,被列為瀕危物種的豆娘:四斑細蟌,體長僅三公分左右,想發現牠可要考你的眼力。所以,五股濕地的重點在於豐富的生態,對於喜歡生態的人,這裡是個大型的遊樂場。 荒野保護協會認養之後,將此分成五大區域,疏洪生態公園、大生態池、大蘆葦叢、圳邊公園、疏洪沼澤公園,要特別注意的是此處位於河川區域,如果中央氣象局發布陸上颱風警報的話,就不開放。 年輕人也可以冒險一下,在微風運河風帆及獨木舟基地,可以玩風帆、獨木舟、風浪板等,完全外行也沒關係,此地有專業的教練開課教獨木舟,至於費用跟裝備就請先做好功課,事先準備好,並且注意安全最重要。 

地方文化館互動式展覽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南鎮他里霧生活美學館為例

為了解決彰化室內遊樂場的問題,作者李文玉 這樣論述:

  地方文化館是在地政府與居民雙向互動發展的文化場所,臺灣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推動地方文化館的相關政策以及計畫,現今地方文化館已然是在地文化保存的重要場域。本研究以「地方文化館互動式展覽」為主題,以雲林縣現有之地方文化館─他里霧生活美學館為場域,將在地社區(大東社區)地方文化作為展覽主題,策劃出一場與社區文化有關的互動式展覽。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如下:一、探討何謂地方文化館以及地方文化館的特質;二、策劃一場和在地社區文化有關的互動式展覽。  本研究在為期一年的研究時間,首先對地方文化館以及互動式展覽作相關文獻探討,以各類場館之互動式展覽案例作案例分析,透過親訪在地社區盤點社區文化資源,將社區文化

資源轉化為「展覽」形式呈現,期望促使民眾深入認識家鄉,引發民眾對於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喚起民眾社區參與意識。本研究之研究結論為:一、地方文化館可作在地文化之蒐集與保存、研究教育、娛樂休閒等,為在地政府與居民雙向互動發展的重要文化場所,且地方文化館應具備有兩大重要特質,是為「在地性」與「民眾參與」;二、本研究歸納出互動式展覽應具備有三大特點,並整理出本研究的八個策展重點、四個策展維護要點,以及設計五階段的策展架構流程,策劃出一場以在地社區文化為主題的互動式展覽《風和日麗─雲林縣斗南鎮大東社區文化展》。期望本研究之研究成果能帶給相關領域研究者一些啟發與參考,亦期許未來自己能持續秉持良善的心態,用自身

專業所學回饋予社會。

幼兒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務

為了解決彰化室內遊樂場的問題,作者陳淑琴等 這樣論述:

CH05幼兒主題課程與方案教學   近年來主題課程與方案教學,似乎成為幼教領域的世界性發展趨勢,不管在較為先進的歐洲、北美洲、或是在亞洲,這兩種課程議題都是幼教領域的討論重點。不只晚近的相關專書著作、期刊論文相繼出版,在許多國際性的研討會上,也可以觀察到諸多相關課程發表與分析討論。姑且不去議論這兩種課程與教學的優劣,身為幼教專業人員,似乎不能不深入了解與關注。本章主要目的在介紹主題課程與方案教學的基本概念,以及發展培養未來與現職幼教工作人員,主題課程建構與記錄的知識與能力,同時也期望藉由分析與討論,幫助讀者了解主題課程與方案教學間的關係。本章分為三節:主題課程的定義與內涵、瑞吉歐的方案教學

模式、主題課程的建構與紀實。 第一節 主題課程的定義與內涵  近十年來主題教學(thematic teaching)儼然成為幼教課程的主流趨勢,幾乎所有的幼托機構莫不以實施主題教學自居,包括採蒙氏教學的學校也競相推出所謂的主題活動,似乎不是主題教學就趕不上潮流。事實上,大多數自稱為主題教學的學校,仍舊分不清楚單元活動和主題課程的區別,以為採用坊間現成的「主題本」進行教學就是主題課程。究竟何謂主題教學?筆者以為欲區分主題與單元教學間的差異不難,反倒是欲釐清主題與方案教學間的基本概念較為不易,原因是對於主題和方案教學模式的定義,不但學界至今仍有歧見,幼教工作夥伴更是常常將主題與方案教學混為一談。雖

然根據學者簡楚瑛的看法,單元、大單元和主題教學,基本上是在界定課程與教學的實施範圍,都是組織、統整課程的一種方式。換言之,單元、大單元和主題教學因無法呈現其教學理念和理論架構,不被認定為課程模式或教學方法,其功能被界定在說明課程的範圍(簡楚瑛,2001)。但是事實上,在幼教領域無論是學術界或實務界,似乎普遍接受單元和主題是教學模式之一的概念。這種操作定義上的爭議,確實有待相關文獻的深入探討和分析,以便做進一步的辨證和澄清。現在唯一可以確定的共識是,單元偏重教師為主導的活動設計,主題教學(或課程)則是強調幼兒為課程發展的主導角色。   至於方案教學(project method)一詞,原是由著名

教育學者克伯屈(Kilpatrick)所倡導的教學方法,根據克伯屈本人的定義:project乃學習者在一個特定的社會情境中,專心從事一個有目標的活動歷程(Kilpatrick, 1918)。克伯屈認為個體唯有在行動中才能獲得知識,也就是說知識的獲得必須透過個體動手操作的歷程。同時方案教學也強調步驟性的學習過程,克伯屈指出完整的方案包括決定目的、擬定計畫、執行、評鑑等步驟,與杜威的問題解決步驟(發現問題、確定問題性質、提出可行策略、實驗、問題解決)是雷同的。簡言之,方案教學結合了杜威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和「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的理念(簡楚瑛,

2001)。幾十年來project method被翻譯為設計教學法,一直到晚近才由幼教學者簡楚瑛,根據其實質內涵和意義,將之重新翻譯為方案教學(簡楚瑛,1993,1994,2001)。   方案教學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的兩個基本觀點上:結構論(structuralism)和建構論(constructivism)。皮亞傑認為個體認知發展大致區分為四個階段: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和形式運思期。處在不同階段的個體,其認知結構各有其發展特徵和需求。同時皮亞傑認為個體知識的獲得,是透過與環境產生積極主動的互動,產生認知衝突,再經由同化、調適作用而建構形成。至於個體是如何與環境

互動?如何產生認知衝突?如何進行同化、調適作用?如何建構知識?則完全取決於其發展階段和認知結構(Inhelder & Piaget, 1999)。方案教學不僅採用了皮亞傑的理論,同時也受到後皮亞傑觀點、維高斯基(Vygotsky)的社會建構論、布魯納(Bruner)學說的影響(簡楚瑛,2001)。   除此之外,根據簡楚瑛的看法,方案教學至少有以下五項要素:1方案教學是一個目標導向的教學方式,而問題解決是每一個方案的終極目標,應用方案教學之教育目的即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方案教學強調「步驟性」問題解決的學習過程;3方案教學強調學習活動對學生的意義性,引發學習動機是教學的第一步驟;

4方案教學強調「做」的要素,是杜威「做中學」和「問題解決」的具體運用;5方案教學強調「思考」的要素,整個方案探索活動就是學習者不斷思考的歷程(簡楚瑛,2001)。   Katz和Chard於《吸引兒童的心智(Engaging Children's Minds)》一書中,清楚的指出傳統的系統式教學(systematic instruction)與方案工作(project work)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的系統式教學主要目的在幫助學習者獲得技能(skills acquisition),是由教學者設計具特殊目標的教學活動,示範指導學習者透過操作練習學會某特定的新概念或新技能,學習者的學習經驗是來自

於被動的參與;而方案教學則是在強調幫助提供學習者應用技能(skills application)的機會,教學者利用情境、材料,引導學習者主動操作,應用已習得的概念或技能,學習者的學習經驗得自於主動建構,學習動機是來自於內在的需求與興趣(Katz & Chard, 1989, 2000)。國人所熟知的單元活動教學也是屬於系統式教學,單元教學由教師根據教學原理和發展理論,主導設計學習活動供學習者操作練習,目的在幫助學習者獲得新概念或新技巧。單元與方案兩者間極易區辨,但是主題與方案課程的區分就比較混淆困難,諸多探討主題與方案教學的論述未見明顯區分詮釋,部分學者甚至認為主題和方案教學只是名不同

義同,實際上都是指同一種教學模式。   在方案教學的實踐層面,Chard(1998)特別以五項結構式特性來說明之,分別為:討論(discussion)、實地參訪(fieldwork)、表徵發表(representation)、探究調查(investigation)、成果展示(display)。Chard所提出的五項結構式特性,正是方案教學的五個基本元素。「討論」是實施方案教學班級裡經常進行的活動,師生針對所欲探究的議題,透過充分討論確立探究目標和可能的解決策略,討論可以是團體的、小組的、甚至是一對一的討論;適當的戶外教學場所,可以提供幼兒共同的學習經驗。「實地參訪」包括參觀和訪問,訪問探究議題

相關的專家,以及觀察專家的操作,可以幫助學習者拓展議題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因此透過實地參訪,可以協助學習者更深入所欲探究的議題。學習者透過各種不同的「表徵發表」,呈現對探究議題的概念和思考,表徵發表可以是語言文字發表、視覺圖像、創作生產、肢體律動等的形式。「探究調查」是方案教學的途徑,學習者透過探究、調查、驗證、討論所凝聚的解決策略或假說,可以說是一種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成果展示」在呈現學習者思考和探究的歷程與結果,藉由成果展示學習者得以回顧檢視自我的思考歷程,同儕間也可以藉此檢視彼此的學習。   國內主題教學一詞最早見於佳美、新佳美幼稚園的教學分享(劉玉燕,1995),佳美、新佳美幼稚

園實施主題教學多年,也相當有成效,其教學模式特色在採用建構主義的課程觀,稱之為「主題建構教學模式」,強調課程是由教師和幼兒共同討論發展而來的建構歷程,課程涵蓋「開放角落+主題+情境」的完整呈現(劉玉燕,2003)。事實上,從無到有的生產創造過程正是新佳美的主題建構教學強調的重點,教學者認為幼兒的學習探究歷程,應包含生產創造的完整過程。換言之,教室內的探究歷程是先透過分享討論凝聚目標;再經由分組活動中生產創造;最後在開放的角落活動中,進行現實世界的應用與修正,然後再分享討論、生產創造、再應用修正(劉玉燕,2003)。新佳美的「主題建構教學模式」生產創造的課程發展循環歷程,正好符合方案教學的探究循

環:發現問題、小組討論、尋求可能的解決策略、測試驗證、解決問題或再討論、再尋求可能的解決策略、再測試驗證,如此周而復始直到問題解決。   根據新佳美「主題建構教學模式」對於主題課程的實作詮釋,加上筆者對於幼教課程與教學的長期鑽研,以及多年來藉由園所輔導對主題與方案教學的實務接觸,認為主題課程意指一種課程的組織模式(例如相對於單元活動課程),方案工作是學習者在進行主題課程時的一種探索方式,也是一種教師教學引導模式(陳淑琴,2004)。根據Katz和Chard對方案所下的定義:「方案就是一位或多位兒童針對一個特定的主題或議題所從事的深入研究(A project is an in-depth stu

dy of a particular topic that one or more children undertake)」(Katz & Chard, 1989)。根據上述兩位學者對方案工作所做的定義,既然方案工作是針對特定主題或議題的深入探究,我們可以據此推論方案工作是一種探究特定主題或議題的途徑或方式,在教學上的應用應該是一種教與學的途徑或方式,因此,方案教學與主題課程應該是相輔相成,或者我們可以認定方案工作就是學習者在進行主題活動時的一種探索方式。   我們可以對主題課程和方案工作再進一步的說明如下:主題課程的發生有幾種可能的途徑,幼兒可能因為自發性的探索興趣,也可能經由教師刻

意的引導,或是由上一個主題的延伸,經過共同討論,決定進行某一個特定的主題。例如在教室內共同建構「火車站」、共同籌劃一場藝術展覽會、合作編演一齣戲劇、或是籌劃開設過年的年貨大街等等,這些主題都是足以深入發展成為一個個脈絡完整的課程。方案教學或方案探索活動,是學習者在主題課程發展過程中,為了解決所遭遇的問題,由一個、數位學習者或是全班成員,就一個問題共同討論研商,研擬可能的解決策略,然後一起或分別進行測試驗證,如果問題獲得解決,這個方案探索自然就可以結束,但是如果經過測試驗證後,發現所採取的策略無法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就必須再經由討論、再研議可能的策略、再嘗試,一直到問題獲得改善或解決為止,這種為了

解決問題的不斷測試驗證歷程就是方案探索。方案探究歷程可長可短,可以是三天、一個月、甚或一個學期,端視學習者的問題是否獲得解決而定(陳淑琴,2004)。此外,在測試驗證解決策略的歷程中,極有可能發現新的問題,於是又會再衍生出新的探究議題,方案探究因此而循環不息。筆者以曾經輔導過的園所,歷經三個月所發展出的「萬聖節VS. 星星鬼屋」主題為例,來說明主題課程發展中的方案探索歷程。   事實上這個主題課程是由「萬聖節」和「星星鬼屋」兩個主題,所發展建構而成的完整課程,在發展脈絡上,後一個主題是前一個主題的延伸。主題緣起於師生在分享中秋節的過節經驗過程中,有小朋友談及晚上烤肉黑黑的有鬼,引發幼兒探索有關

「鬼」的活動,於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結合西洋萬聖節的活動,發展出萬聖節的主題,再由萬聖節延伸為星星鬼屋闖關遊樂場的主題。孩子為了布置好玩的星星鬼屋,經過班級的團體討論後,決定分成八組負責布置八個不同的闖關遊戲,例如「千手門」、「咬人樹」、「誰來晚餐」等,每一組就是一個方案。等鬼屋布置接近完工時,孩子又遇到一個難題,如何讓別人知道這裡有好玩的鬼屋闖關遊戲?於是再經過討論決定宣傳方式(又是另一個方案的循環),策略包括在校園內張貼超大型宣傳海報、騎腳踏車廣播宣傳、發送「烏漆摸黑」邀請卡、以及以電話方式邀請。於是再分組分頭製作張貼海報、錄製宣傳錄音帶和裝扮宣傳腳踏車、設計製作和發送「烏漆摸黑」邀請卡、以及

打電話給各班老師。當然開幕典禮的籌備又是另一個方案,如此由一個方案延伸出另一個方案循環不絕,但是學習者所有的探索行為,都是朝向一個共同目標和同一個主題──「星星鬼屋」(陳淑琴主編,2004)。   根據筆者對於相關文獻的分析,無論是新佳美的主題建構教學模式或方案教學模式,都是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強調以幼兒為中心探究創造取向的課程模式。在下一節裡將介紹義大利瑞吉歐愛蜜莉亞市的方案教學模式,幫助幼教師更進一步了解這種建構探究取向的課程模式。  

高密度集合住宅高齡者對社區開放空間之需求

為了解決彰化室內遊樂場的問題,作者黃惠鈴 這樣論述:

依聯合國的定義,65歲以上人口佔整個社會人口超過7%就是「高齡化社會」(aging),超過14%是「高齡社會」,超過20%是「超高齡社會」。我國老年人口占全國人口比率自1993年達7%進入高齡化社會後,2018年進一步超過14%,轉為高齡社會。預估於2025年,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成為超高齡社會。由於受到都市化的影響,居住型態逐漸轉變為高密度、高層化的集合大樓,住宅樓層的垂直分化,降低高齡者在社區中的活動機會與身體功能。因此社區中的開放空間,除滿足實質休閒活動的功能外,更應在高齡社會中,具備維持高齡者身體基本功能之目的。本研究研究目的為:了解高齡者對高密度集合住宅社區開放空間的需求與社

區開放空間中適宜的體健設施。在研究方法方面,以文獻回顧、個案分析、田野調查等方式,探討高齡者對於社區開放空間需求與國內外體健設施種類。研究結果:高齡者退休後,以從事休閒性活動達到社交的效果,與保持日常生活基本活動能力為主。在6大類型的體健設施中,以上肢肌力與下肢肌力需求最高;其次為核心肌群與腰腹臀功能體健設施;需求最低者為平衡感、手眼協調設施。後續研究建議,體健設施的種類之選擇,在預算有限之前提下,應配合社區高齡者年齡的分布情況,分期添置。故未來之研究,可陸續進行在地化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