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諮詢 專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心理健康 諮詢 專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楚蒂.吉伯特-艾略特寫的 療癒次級創傷: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 和許禮安的 許醫師,有沒有可以學習怎樣活得健康的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本府衛生局109年「整合型心理健康工作計畫」心理衛生宣導 ...也說明:戒酒並不難,拒絕被酒精綁架!相關戒酒資訊請洽諮詢專線03-9351087。宜蘭縣政府衛生局關心您!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海鴿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 張齡尹、陳秀熙所指導 陳萱佳的 台灣生命線1995電話協談特性:與各縣市自殺數據之關係及介入計畫發展 (2021),提出心理健康 諮詢 專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命線、志工協談專線、自殺防治、自殺通報、資訊化。

而第二篇論文靜宜大學 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 王秀燕所指導 李盈嬌的 老老照顧家庭中主要照顧者照顧壓力與因應 (2020),提出因為有 高齡照顧者、照顧壓力、壓力因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心理健康 諮詢 專線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最新消息 - 台大醫院則補充:台大醫院網站提供醫療團隊、特色醫療中心、就醫指南、尋找醫師、門診掛號(含看診、檢查、抽血、領藥等進度)、衛教與用藥須知、探病須知、護理照護、健康檢查、最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心理健康 諮詢 專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療癒次級創傷: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

為了解決心理健康 諮詢 專線的問題,作者楚蒂.吉伯特-艾略特 這樣論述:

  創傷(重大意外、突發事件、受害等)會對直接相關的人(譬如受害者、災民)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這種創傷會延伸到專業人員,如急救人員和社工諮詢師,以及創傷倖存者的朋友和家人――即使他們並不是親身經歷。     《療癒次級創傷》是一本溫和的指南,它可以幫助你識別症狀、理解感受,並開始進行自己創傷的癒合。通過針對護理人員和專業人員的互動練習和策略(cutting-edge strategies),幫助您解決同情疲勞、壓力和焦慮的日常。     這是一本   提供照顧者、醫護人員、專業人員,處理壓力、焦慮和同情疲乏的策略指南。     透過這本書,讀者可以習得:  

  重新找回自己――   學習如何處理和管理你的情緒反應,讓你感覺更平靜、更有存在感、更能控制自己。     規劃自我撫平傷痛的健康計劃――   通過個人化的自我護理計劃和策略自我治療之路,讓您同情心低落時,可以重新產生同理心。     要告訴您:「您並不孤單」――   書中的真實案例都告訴我們,次級創傷如何以不同方式影響我們所有人。而你絕非單獨的那一個。     Begin the healing process from your secondary trauma today.   ――――――――――――――――――― 現在就開始創傷自我治療之

旅!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陳淑惠   審定   立法委員  王婉諭   專文推薦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  諶立中   序文推薦 作者簡介   楚蒂‧吉伯特—艾略特  博士 Trudy Gilbert-Eliot PhD     美國認證心理治療師,擁有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的「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專業認證」(Licensed Marriage & Family Therapist,LMFT)。於加州州立大學溪口校區(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Chico)拿到碩士學位後,前往明尼蘇達州卡佩拉大學(Capel

la University)深造,取得博士學位。     吉伯特—艾略特專職協助一線救助人員,同時也是拉斯維加斯市警局的特約治療師。     從業二十五年來,他協助許多經歷創傷的人,像是受虐兒童、家暴受害者、精神病患、成癮者與酒癮者、現役軍人、退役軍警以及一線救助人員等。此外,她也為幫助遭逢重大事件的人,諸如大規模槍擊事件、人質挾持、自殺、武裝搶劫等,提供心理支援,幫助他們走出心底幽谷。     作者目前在私人診所工作,督導其他婚姻及家庭治療師、藥酒癮諮商師,並於內華達大學雷諾校區(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的工作坊授課。   譯者簡介

  陳映廷     除了創傷需要療癒,心裡面不舒服的時候也很需要。   嘉義人,臺灣大學外文系、臺師大翻譯所畢業,希望成為佳譯人。     譯有《改變世界的政治哲學思考:人類偉大思潮30傑》、《帶領遠端團隊:跨國、在家工作、自由接案時代的卓越成就法則》、《每天做一件你害怕不敢做的事》、《從你所在的地方開始》等書。歡迎聯絡:[email protected]   陳怡君     喜歡皮拉提斯和美食,沒事最愛嗑設計,是隻勤學魔術的摩羯座,最近想把魔爪伸到烏克麗麗上。相信上輩子的陳怡君住在南極,應該是企鵝。在澳洲打工度假的期間,對語言和文化有了新的認識,覺

得生而為書蟲,小時候翻翻書,長大也可以繼續翻翻書。目前已經因為譯書敲壞了三組鍵盤,立志有朝一日會因為譯作的數量需要購買新書架。 推薦序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 諶立中        004  推薦文      立法委員 王婉諭        008  作者序      關於次級療傷        016  前   言      本書使用指南        022   第一章 認識次級創傷        024  什麼是次級創傷        027  誰是次級創傷的高風險族群        030  瞭解自身症狀的影響範圍        03

4  次級創傷會如何影響你        045   第二章 自身情緒        054  憤怒與暴躁        057  悲傷與絕望        067  疲憊與崩熬        070  同情疲乏        073  練習與追蹤        080  培養改變        082  自我照護計畫        089   第三章 內心想法        092  次級創傷會改變人的想法        096  你的想法,不等於你        099  我思故我「做」        108  回答蘇格拉底式的問題 

      115  自我照護計畫        124   第四章 身體健康        128  次級創傷會如何影響身體        131  睡眠的療癒力        141  滋養身心        158  自我照護計畫        164   第五章 人際關係        168  連結與孤立        170  朋友與社交生活        178  健康退縮與孤立傾向的差異        180  平衡工作與生活        190  自我照護計畫        202   第六章 前方道路        2

06  長程展望        209  進步之路不一定總是康莊大道        215  培養新的習慣        217  留意紅旗警訊        220  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徑        222  建立支持網絡        224   結      語        226 參考文獻        228 謝      辭        234   序     創傷倖存者曾經歷生死交關的駭人事件,大家應該都同意,他們需要協助來處理心理上的衝擊。不過,對於間接接觸創傷事件所造成的影響,我們的概念才剛萌芽。     值

勤時,急診醫護人員、軍警消人員等一線救助人員可能會直擊極端暴力的場面;治療師、緊急報案接線員和醫療照護人員心中可能會充斥著怵目驚心的畫面和描述;協助伴侶、家人或好友走出創傷的陪伴者同樣也可能會接收到創傷的資訊。如果你的角色符合上面的描述,那麼你可能也還沒意識到,其實接觸他人的創傷經驗,會讓自己的身心健康付出極大的代價。     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確實存在,也可能引發實際的症狀,但即使是在會接觸到創傷的專業工作圈中,大家也不太會討論這塊。可能警消單位和醫療院所有自己的職場文化,認為每個人會自己想辦法處理創傷的影響,如果備忘文件或是員工會議提到這件事,還可能會引起

訕笑,或是有人會輕浮以對,於是大家只好把情緒悶在心裡。至於當事人的伴侶或親人,則可能沒有資源或支援,來幫自己排解身為照顧者的情緒負擔。     雖然我自己是專業認證的心理治療師,可是在親身經歷過之前,也不是很瞭解次級創傷的概念。     就在某個星期五,我正在處理一些雜事,這時接到了一通電話,對方要我趕去內華達州雷諾市的空軍國民警衛隊基地(Air National Guard Base),因為發生了墜機事件。而就在十天前,我人還在大規模槍擊事件的案發現場支援。我和這兩起事件的生還者待在一起,協助減壓輔導,傾聽創傷經歷,當時只要一閉上眼,聽到的故事全都歷歷在目。我吃不好也睡不好,

甚至在過了幾個星期以後,還是需要特別費勁才能控制情緒。     那時我深陷在悲傷的雲霧裡,情緒原始難控,整個人非常敏感,動不動就掉眼淚,可是我本來並不是愛哭的人,而且還嚴重失眠、食慾大減。     我試過找同事幫忙,可是他們並沒有接住我,所以我的心又關上了。他們明顯表現出不自在的樣子,然後會轉移話題,沒有半句安慰的話,也沒有任何的關心詢問,於是我更加退縮,躲回自己的保護殼裡。就這樣又再過了幾個星期,我才開始向外尋求治療,踏上回歸正軌的旅程。     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開始爬梳臨床文獻,想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最後終於讓我找到了,那就是「次級創傷」。     我

把能找到的資料全都讀完,不久之後,我開辦工作坊討論這個現象,學員有治療師、護理師、兒福工作人員等,很多人在工作或私下照護他人時,都會面臨這個風險。我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也分享了用過的自我照護工具。雖然有時候聽的人會感到不自在,但我還是繼續在大家面前侃侃而談,也在過程中更加療癒了自己。     如果前面有提到你的工作領域,或是身邊的人正在修復創傷,那麼你很可能也已經暴露在創傷之中了。或許你曾經懷疑過自己有受到影響,只是又說不太上來,這本書能幫助你認識這個課題,理解想法、感受、人際關係和身體健康可能會面臨到的各種影響。同時,也會提供最優的工具和最佳的技能,讓大家在職場裡和生活中都能夠持續

照顧他人、支持旁人,還能療癒、保護並鞏固自己的整體安康。     每個人的創傷反應都不同,這屬於「個人」歷程。可以把這本書當作是地圖或是指南,依照自己的需求順位和步調來讀就可以了,所以不見得要從頭開始讀起(但是符合需求的話,自然是沒問題)。看完第一章次級創傷的概述與影響之後,可以直接翻到最切身相關的章節。如果正在面臨憤怒、悲傷、崩熬(burnout)等情緒困擾,請參考第二章;第三章說明次級創傷會如何引發負面思考、自責等失衡的想法;第四章探討次級創傷對身體的影響;第五章著重強化親友連結、伴侶相處以及與自己的關係;第六章提供長保強健的建議,如果次級創傷是工作或生活環境的常在風險,那麼就格外

需要留意。次級創傷的症狀可能會改變,過程中也可以視修復的狀況,選擇去翻閱不同的章節。     書中章節會搭配練習,將以目前的最佳臨床知識為本,教大家日常生活就能落實的健康策略。閱讀時,記得準備筆記本或日誌本來輔助,在上面完成書中練習(特別是「深入探索」的練習,內含更深入的反思與自評技巧)。     可以依照需求隨時重複練習,記得每次都要寫下日期,以利追蹤進度。要是覺得有些練習難度太高,先跳過也沒關係,等準備好了再回來完成就好。還有,過程中出現的想法、感受和反應記得都要記錄在筆記本上。 推薦文   感謝每一位助人工作者,陪伴每個生命度過那段艱難的歷程 王婉諭(立法委員

)     二○二一年四月二日,太魯閣號四○八車次的悲劇發生,許多人和我一樣,在清明的周末中懷著一個忐忑的心,焦急的想從新聞上獲取更多資訊,希望所有受傷的人都能夠平安。     這場災難事件前後,除了釐清事故所發生的原因,以及交通部門後續的檢討與責任歸屬外,我最關心的,其實還是這次事件對家屬、生還者、台鐵員工與救災人員的衝擊,以及他們需要的支持與協助。     這是一場台灣人的集體傷痛。從過去的經驗上來看,台灣社會在經歷重大災難,像是九二一大地震、八仙塵暴、普悠瑪事件等,在輿論的浪潮退去之後,家屬、生還者與救災人員即將面臨一段漫漫長路,非常需要以國家、社會整體的力量,提

供他們長期且穩定的心理支持。     災後心理精神衛生的支持,完全不亞於生理上的醫療,兩者的功能同樣重要,缺一不可。災難心理衛生服務,並非僅限於心理層次的需求,而是全面的生活照護。而這些服務,也絕對不僅僅是短暫性的、一次性的諮商服務。也因此,它無法長期仰賴外縣市的服務人力。中央如何協助地方政府,與既有的服務體系、在地的社區網絡結合,才能貼近生活在不同地區的當事人的需求。     對於失去至親、身心靈遭遇嚴重創傷的生還者與家屬,首當其衝的可能是經濟、就業或就養上的生計困難,包含傷者後續的醫療、復健、聘請看護等費用,部分罹患身體疾病或慢性病的個案,也必須特別留意,適時提供疾病衛教及

用藥指導、協助就醫。因此,除了長期提供心理層次的關懷,更需要地方社政、衛政、勞政、教育、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等服務體系共同來協力,提供及時的轉介與支持。     這條漫漫的修復之路並不好走,政府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提供最堅定的支援。對此,衛福部啟動了太魯閣事件的心理重建計畫,將為期三年。但是,根據過去幾次類似事件的經驗,計畫往往未能好好落實。也因此,我在國會也將持續關注此專案的人力規劃、經費分配、協力單位、具體執行期程,希望盡可能敦促行政部門,建立長期可靠並保有隱私的心理支持服務。     災難事件下的救災人員     對於協助救難的軍、警、消防人員,由於目睹或經歷慘重死傷

的現場,是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次級創傷的高危險群。一如《火神的眼淚》劇中的細緻呈現,他們在救災工作結束後,可能持續出現的壓力反應,包括經驗重現、神經緊繃、逃避與麻木、惡夢連連、錯覺「回到過去」等等的狀況。     也因此,中央各部門如何積極協助前線的救援人員,長期可靠、保有隱私的心理諮商、輔導及精神醫療的資源,讓他們在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後,能夠適時地尋求支持,至關重要。     然而,如同這本書所提到的,即使次級創傷確實存在,即使是在會接觸創傷的專業工作圈中,這個議題往往也不太被討論,警消單位可能有自己的職場文化,認為每個人會自己想辦法處理。     台

灣也有類似的情況,二○一八年普悠瑪事件後,曾經發生現場救難的消防員,事後疑似因為嚴重的PTSD,不幸走上絕路的憾事。對於救災現場一線人員的PTSD或次級創傷,至今仍不一定能得到適切的協助。     太魯閣事件後,一些基層警消同仁告訴我,面對日漸複雜、不同型態的災難與悲劇事件,其實仍有部分的警消主管階層,對於出勤後一線人員可能持續出現壓力反應的現象「不以為然」,並且用「我以前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的態度,認為不需要心理諮商或治療的協助,甚至還可能私下嘲諷求助的同仁是「草莓」、「懦弱」。     對此,我在國會質詢時向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反映,警消主管階層應定期接受心理衛生相關訓練,逐

步建立正確的認知,理解當部屬、幕僚人員遭遇類似的困境時,能夠具備足夠的意識,並且提供適當的支持。     同時,基層警消同仁也反映,對於災難事件後續的長期心理支持,希望衛福部能以專案方式提供縣市資源,地方警消機關則透過宣導、主動告知專案資源在哪裡,讓基層同仁可以直接到衛福部專案提供的資源單位求助。並且基於個資保護,衛福部不得將實際使用心理支持資源的人員名單,提供給警消主管機關。     創傷、PTSD等經驗,是我們在人生歷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境,不該因此被劃上草莓、懦弱的標籤。相關行政部門何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營造友善心理健康的職場環境,並提供一線救災人員足夠的支持,是我持續

關注的課題,這也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     也期待,能夠有更多這樣的書籍,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具體的案例分享,讓更多人了解什麼是創傷與次級創傷,讓你我、一線助人工作者,獲得社會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由衷感謝每一位助人工作者,陪伴每個生命度過那段艱難的歷程。     (節錄自本書推薦序)   什麼是次級創傷 潔妮絲的工作是接聽緊急報案專線,現在她垂頭坐著,難受地訴說自己的經歷。她說:「我睡不著。就算睡著了,也會做惡夢,和工作有關的恐怖惡夢。但是這沒有道理啊!」潔妮絲的聲音明顯透露出痛苦與挫敗,「我明明沒有見過通話對象,可是他們居然會出現在

我的夢裡,這根本說不通啊!」 泰瑞莎到朋友家坐坐,朋友的老公遇到了一場嚴重的車禍,人才剛出院。當話題繞著車禍打轉時,朋友就會顯得特別激動,這讓泰瑞莎非常擔心。朋友生氣地說:「我不想談車禍這件事。他一直說一直說,我要受不了了!這樣老是講個不停,只會讓我很害怕而已。」朋友全程都表現得異常憤怒激動,泰瑞莎只好提早回去了。 上面是「次級創傷」的兩個例子。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有時又稱「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與受創族群往來的人都可能會遇到,像是居家照護員、警消人員、緊急救護技術員、治療師、護理師等。照顧患者的家屬也可能會受到影響,就像泰瑞莎的朋友一樣。 

簡單來說,次級創傷是以間接的方式接觸到創傷事件,通常是因為聽到了受創當事人的詳細描述。不過,目擊事件或是看到事件影像也可能會導致次級創傷。就像潔妮絲和泰瑞莎的朋友一樣,受到次級創傷衝擊的人情緒可能會變動,情感可能會受損,還可能出現一反常態的想法與行為,讓親友覺得他們像變了一個人。不只如此,身體也可能會冒出症狀,包含睡眠障礙、飲食困難、心血管毛病、慢性疾病等。 創傷與次級創傷 定義上,創傷是指經歷的事件會讓人平時使用的因應方式難以負荷,而且有害身心。典型來說,這類事件會危及生命,或是對身心的完整性造成威脅,諸如身體傷害、情緒虐待、霸凌、社區威脅、性暴力、忽視冷落、職業危害(像是軍警消人員)等,這

些可以歸類為「直接創傷」(direct trauma),不過通常只會用「創傷」(trauma)來表示。

心理健康 諮詢 專線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提醒觀影者,此本內容涉及自殺等敏感議題,純屬戲劇效果,切勿模仿。心情低落者,請斟酌觀看。


「如果我真的像你們說的那麼好?為什麼我那麼不快樂?」

「為什麼你們每個人都要和我說加油?
為什麼每個人都覺得我一定可以。
我每天都很努力的想要好好活著,
努力想要做好一切,
想辦法不要出錯,
想辦法不要讓你們擔心……
可為什麼你們就是感受不到?」


這是女孩和男孩沉痛的告白,
也是最常發生在我們生活裡的呼喊。
今天的夫夫劇場,想要和身邊每一位需要被撐住的人說說話,
想要和你們說,你們已經很好了!
但就算我們不那麼好,又怎樣呢?


你始終是你,我們一樣值得被愛,而愛我們的人也未曾改變。


這個世界有時候糟糕的讓人喘不過氣,
每個人為了生存都有說不出口的無奈與痛,
但我們真正想說的是,
我們想要擁抱你,想要撐住你,
想要讓你知道這個世界沒有遺棄你。


讓我們一起緊緊靠著取暖,
讓我們面對這些脆弱與傷痛,
讓我們陪你,繼續往前邁進。

夫夫劇場第140篇 《我每天都在和這個世界戰鬥》
讓我們和你一起走下去。          
    


🏳‍🌈 勇敢尋求援助並非弱者的表現。
若有需要,請撥打免費專線或私訊粉絲專頁,

免費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協助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02-2392-1970
彩虹平權大平台


🏳‍🌈 導演/後製 Director |張維剛
編劇 Screenwriter|王盈堯
翻譯 English subtitle|DEAR BLUE
  
 
🏳‍🌈 演員Cast(按出場順序)
林思穎(思穎) IG:ying_ice_lin
林哲弘(哲弘) IG:_hong_noah_
陳荐宏(里歐) IG:heyitsleo_kai



🙏歡迎把這支影片傳出去,讓這支影片被更多人看見吧!


😍歡迎關注IG
夫夫之道➡️fufuknows
Leo➡️heyitsleo_kai
阿凱➡️eyo_wang


#自殺 #生命線1995 #接住你

台灣生命線1995電話協談特性:與各縣市自殺數據之關係及介入計畫發展

為了解決心理健康 諮詢 專線的問題,作者陳萱佳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目的係利用所收集之全台20個生命線協會,於2018年與2019年的服務特性資料與衛生福利部公布之各縣市自殺相關數據,分析各縣市生命線之特性及其與縣市自殺相關數據之關聯性,並根據研究結果發展自殺防治介入計畫。本研究結果發現,2019年之生命線服務人次與自殺通報人次呈現統計上顯著負相關,基於此結果,因此提出『點-線-面』的生命線自殺防治網絡量能提升介入計畫。具體而言,本計畫以彙整與盤點生命線服務資源為基礎,運用現有資訊化基礎,推動1995協談專線之集中進線、紀錄集中管理、線上集中督導與隔夜班專職協談機制,接續以個案管理模式,依個案所在地區與需求,提供適當資源轉介與服務,以落實自殺防治在地

化。另外,為因應本研究期間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新常態社會,近一步提出協談資源彙整、優化協談人力與積極開展多元化的網路協談管道等建議,以強化介入方案之完整性。最後,本研究調查過程中,經由工作人員與志工主動回饋許多質性資料,發現持續關心他人與社會群體利益,同時照顧自我並為自身工作生活負責,是在新興疾病下,維持心理健康復原力與生命韌性最好的方法,也強調有具備生命韌性的個人,方能建構具備復原力的社會環境。在未來新常態社會下,何項特質與認知有助於心理健康工作的推動或其與協談專線定位之關係分析,可作為後續研究之議題。

許醫師,有沒有可以學習怎樣活得健康的書

為了解決心理健康 諮詢 專線的問題,作者許禮安 這樣論述:

  ■一位安寧醫生給你健康的另類觀點   ■這本書讓你思考什麼?   以前我們教育孩子「不能偏食」的理由,說是必須要「均衡攝取營養」才會健康。但是,現在如果偏食某一味,而那一味剛好「食安(食品安全)」出問題,就會不小心中毒太深,因此「不能偏食」的理由變成是:必須「均衡攝取毒素」!   廣欽老和尚在即將圓寂之前,據說曾經出考題給徒弟,題目是叫他們隔天要唱頌整部大藏經,徒弟們都很納悶,把三藏十二部經典全部搬出來,問師父要先從哪一部開始頌,廣欽老和尚只回答:「總誦!」意思是全部都要,全部的弟子都就此傻眼。   過了一會兒,只見他老人家自顧念起「阿彌陀佛」,事後大家才知真意:原來一句阿彌陀佛就已

經是大藏經的總頌。我們常常把修行搞得五花八門,卻忘記一門深入就是總持。   我們也常常把生活搞得錯綜複雜且紛擾不堪,卻忘記最簡單的理念與想法,以及根植於人性當中的單純。   所以我認為,要「常保身心安康」,就要從「簡單生活」做起。   作者簡介 許禮安醫師   1965年生,高雄人,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曾任:   國防部陸軍第八軍團司令部軍醫官兼法醫官。   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及心蓮病房  主治醫師。   行政院衛生署花蓮醫院  家醫科主任。   花蓮縣醫師公會  理事。   屏東美和科技大學  兼任講師   現任:   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執行長   台

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  理事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  理事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  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98年4月迄今)   高雄醫學大學「生死學與生命關懷」兼任講師   作品:   《心蓮心語—安寧療護與生死學》、《在心蓮病房的故事》、《一個安寧醫生的手札—在心蓮病房的故事2》、《我還活著—在心蓮病房的故事3》、《蓮心安在—在安寧病房的故事4》、《醫院的大小事—許禮安醫師的手記》、《許禮安醫師的家醫講座》、《橫跨生死長河—病情世界的多重現象分析》、《安寧緩和療護》、《人生,求個安寧並不難》、《那些菩薩給我們的故事—安寧療護故事集》、《安寧療護的100個小故事》、《許禮安談生說死》、

《我對安寧療護的顛覆思考與經驗談》   許禮安手機(安寧諮詢專線,24小時開機):0955-784-748   許禮安e-mail:[email protected]   部落格:隨意窩Xuite日誌「許禮安的安寧療護與家醫專欄」   臉書:「許禮安」   如何常保身心安康(代序) 第一部分怎樣生活最簡單:食衣住行育樂 第二部分關於空氣污染與菸害防制:人命在呼吸之間 第三部分失智症的真相:不是故意忘記與返老還童 第四部分失眠的真相:不要用安眠藥把自己打昏 第五部分醫療常識的社會教育:醫界少做的一件大事 第六部分 癌症的預防:怎樣才不會得癌症? 第七部分 預

防保健與健康教育:預防重於治療 第八部分 心理健康:生死悲傷都需要準備 第九部分 醫療體系的內幕:醫師觀察筆記 第十部分 心理建設的重要:看待世界保健康 代序 如何常保身心安康   106年6月9日晚上在高雄市國軍英雄館一樓「黃鶴樓」餐廳,進行「安寧.藝術.美學—安寧因藝術活得更美好」公益講座,章啓東董事長召集連他本人共三位壽星,舉辦七十大壽的壽宴,邀我去簡短演講「安寧療護」,他想要順便幫「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募款,而募款剛好是我最不擅長的工作。   張啓華基金會帶去幾箱我寫的書、畫家張啓華畫冊和「全國安寧療護繪畫比賽」十年畫冊進行義賣。來參加壽宴的客人當中有人詢問:「許醫師

,有沒有可以學習怎樣活得健康的書?」我只能回答:「目前我還沒寫出這樣的書。」其實,十幾年前我出版過一本《許禮安醫師的家醫講座》(海鴿文化95年3月),因為賣得不好,早已絕版。   近年來,我接續出版:《人生,求個安寧並不難》(華成圖書102年8月)、《那些菩薩給我們的故事—安寧療護故事集》(海鴿102年9月)、《安寧療護的100個小故事》(海鴿103年6月)、《生死關懷的100個小故事》(海鴿104年3月)、《許禮安談生說死》(海鴿105年10月)。這幾本放在會場義賣,可能不少人會覺得「生死」、「安寧」字眼,相當觸霉頭。   其實早在101年開始,我就預備寫些關於「如何永保安康」的文章。後

來,千佛山的《佛弟子月刊》,主編師父邀我連續寫了好幾期預防保健的專欄文章。期間陸續有零星的邀稿,我總是直接答應,才能讓自己在截稿期限內完成。現在既然有人在問,表示因緣俱足,該來認真寫完一整本關於預防保健或永保安康的書。   我很早就知道,有些時候主題必須轉個彎,我總說:「演講題目僅供參考,反正就算是預防保健,我還是可以講到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寫書二十多年,出版十五、六本,知道預防保健類的暢銷書大概都是:抗癌成功,永保青春、健康、美麗,養顏美容、減肥瘦身等。我習慣這樣說:「我的書不暢銷。因為要抗癌成功才會大賣,而我書中故事的主角全都死光了,所以就都賣不出去。」   其實我目前正在進行,而且

接近完成的書,是《安寧療護的100個小故事》的續集:《安寧療護的思考短文(書名暫定)》。不過,因為天生勞碌命,我已經習慣「不得休息」的狀態。總是在事情尚未但接近完成的緊迫感與倦怠感交錯的時刻,就要開始給自己下一個目標,然後才會非常有動力的點燃引擎向前衝。   我在之前的「安寧療護」演講系列題目,曾經用過「如何常保身心安康」,講義部分內容就是拿我收錄在《許禮安醫師的家醫講座》,一篇將近七千字的文章:「怎樣生活最簡單」。我過去有六本由海鴿文化出版但已經絕版的書,後來羅清維老闆幫我精選文章集結出版《那些菩薩給我們的故事—安寧療護故事集》,而「怎樣生活最簡單」一文不算安寧故事,因此就未被收錄在其中。

  我認為要「常保身心安康」就要從「簡單生活」做起,於是就決定由此出發,開始整理預防保健與健康促進的觀念。只要是我決定寫書的目標,到目前為止都可以陸續達成,但是請別誤會成「都一定可以出版」。我一向都把寫書和出書分開,寫書絕對是我可以努力達成的,至於能否出書,那就是出版社老闆要去傷腦筋的事情了。   我已經邁開寫新書的第一步,那就是先把序文寫好!   接下來,就是努力在生命結束之前,完成在人間的使命。 106-06-10(六)15:26定稿/高雄安居 怎樣生活最簡單:飲食(一) 民以食為天 這一系列文章,是以我在民國93年2月寫的一篇演講稿「怎樣生活最簡單」為骨架,開始添加細節內容,並

分成不同篇章主題進行改寫。我從飲食、衣服、住與行、育樂、修行等各方面,來看怎樣可以讓生活變得更簡單,這其實是一個生性懶惰的人想要「野人獻曝」,以我自身的想法與做法拿來當對照組,看看有沒有辦法讓生命變得單純一些。 「人良」為「食」與不能「偏食」 台灣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古人有言:「民以食為天」,有雜誌報導把「食」字拆開來看是「人、良」二字,說文解字:「人良為食」,現在因為「人不良,故食不安」。 以前我們教育孩子「不能偏食」的理由,說是必須要「均衡攝取營養」才會健康。但是,現在如果偏食某一味,而那一味剛好「食安(食品安全)」出問題,就會不小心中毒太深,因此「不能偏食」的理由變成是:必須「均

衡攝取毒素」! 例如:之前有幾個品牌的布丁爆發「食安」問題,其中統一布丁也「中鏢」,而我兒子從小就只愛吃統一布丁,我們親愛的家人就成為受害者。但是,統一公司卻強調他們自己也是受害者,於是就不需要為消費者負責,我們當然就得不到賠償。 此例一開,食品公司就可以不需要為食材與商品來源把關,爆發「食安問題」後還能毫髮無傷的全身而退,倒楣的只有花錢給廠商賺走的消費者,於是消費者從此就不可能得到任何保障。我認為:法官可能不知道:將來他自身和家人也會成為「無良廠商」的受害者! 從此,我們家去買布丁,就要比照企業的「多角化經營」,俗話說的好:「雞蛋不可以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樣萬一某個品牌「中鏢」:爆發「食安

」問題,我們還不至於累積攝取過量的毒素。對於這種「無良」的廠商,消費者其實不需要對它太過於忠心耿耿! 天地良心與天理報應 我在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開辦「預防保健與醫療常識」課程,頂新集團爆發餿油與劣油事件時,消費者群起抵制,有學員恨恨地公開說:「這種人將來生兒子孫子會沒屁眼!」我說:「請問他信嗎?你只能期望他將來下地獄進油鍋時,用的正是他自家生產的油!」

老老照顧家庭中主要照顧者照顧壓力與因應

為了解決心理健康 諮詢 專線的問題,作者李盈嬌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索高齡配偶的照顧現況與需求與照顧經驗與壓力因應,採用質性研究,訪談6位高齡照顧者。研究結果:第一部分成為高齡主要照顧者原因與照顧過程,原因大多是夫妻情感枷鎖,糾結情感,有一半以上照顧年資超過12年,決定照顧者是誰?多數是子女決定、亦有自己主張,以後者居多,照顧過程感受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照顧初期,大多認為表示就一樣過日子,隨著病情改變照顧方式;第二階段照顧一段時間後,研究參與者開始反問:為什麼是我?或與被照顧者的病情和平共處或隨著病情改變照顧方式;第三階段更長時間會覺得身心俱疲,一半以上認為順其自然或覺得經濟壓力大;第二部分是照顧過程中面對的問題、壓力,在照顧過程中所需要面對

的問題與挑戰包含照顧技巧-摸索、邊做邊學;最多是照顧人力缺乏,子女忙碌只能自己獨撐;福利資源不足夠;考慮送到機構的問題等。壓力分為生理、心理、經濟、社會壓力、家庭關係改變等五個層面的壓力源。第三部分是壓力的因應方式與支持資源,以擬訂變通的計畫,解決問題行動,學習新的因應技巧,或尋求相關訊息或建議,選擇認知後再去面對以正向看待問題;亦有調整情緒因應。需要社會支持需求的協助,以「訊息性支持」最為需要,其次是照顧技巧問題以及主要照顧者經濟上的補助等。據此,本研究建議有三個層面,在政策面:建立老老照顧家庭基本資料提供關懷訪參考;多元、合適的方式,加強宣導長照資源;長期照顧增加居家服務時數與提升交通車服

務便利性;提升長照照顧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功能;實務面部分:高齡服務方案增加老老照顧主要照顧者支持方案;給予經濟弱勢老老照顧主要照顧者照顧津貼、 提供老老照顧主要照顧者照顧技巧與老化知識學習;鼓勵主要照顧者改變「非我不可」照顧思維,正向積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