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政事務所112過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國立臺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班 管志明所指導 徐意惇的 永康市精忠二村聚落與眷村文化之發展 (2009),提出戶政事務所112過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精忠二村、眷村、眷村文化、眷村文物、眷村文化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潘英海所指導 廖紫均的 地方認同建構--以鹿港為例 (2006),提出因為有 地方認同、在地化、創新的傳統、再生產的儀式、古蹟、地方美食的重點而找出了 戶政事務所112過年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戶政事務所112過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永康市精忠二村聚落與眷村文化之發展

為了解決戶政事務所112過年的問題,作者徐意惇 這樣論述:

全臺灣由國防部列管的軍眷村約有886個,位於臺南縣的軍眷村有17個,分別分布於新營、善化、新化、永康、仁德等鄉鎮,其中以永康市有12個軍眷村為本縣31個鄉鎮中的軍眷村大本營。精忠二村位於臺南縣永康市成功里,是一個具有500戶眷舍的大型眷村,其成村至今約45年,歷史雖短暫,但其中的眷村文化卻是豐富且具有特色。 本論文以精忠二村為研究對象,主要透過文獻資料、田野調查及訪談討論了該村改建前後的外在建築輪廓、特殊的內部組織,及以人為中心之眷村文化與眷村文物等內在特色,更記錄了台南縣唯一的「眷村文化展」,期能完整呈現精忠二村之聚落發展及眷村文化。 精忠二村眷戶的生活空間由平面進入到立體,眷

村內部最重要的組織是自治會,而自治會隨著眷戶搬遷至精忠新城而依法裁撤,自此,眷戶不再受國防部管理,其管理納入「公寓大廈管理辦法」的社區住戶管理委員會中。「眷村」在改變,生活在眷村的人民在改變,獨特的眷村文化也在改變,如何保留且延續具有特色的眷村文化才是當今的課題。 精忠二村的眷戶已於2008年底搬遷至精忠新城,而閒置一時且造成治安死角的精忠二村地上物終於2010年1月開始拆除,眷村地上物的拆除意謂著「後眷村時代」的來臨,眷村文化不再是原始的眷村文化,而是漸漸融入更多的臺灣元素在內的「臺灣眷村文化」。

地方認同建構--以鹿港為例

為了解決戶政事務所112過年的問題,作者廖紫均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鹿港的地方認同現象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如何受到國家和現代性全球化的影響,並且表現在一連串追尋傳統的活動上。本文的目的是透過鹿港當代強調鹿港的傳統,以及清楚的界定什麼是鹿港人的現象,來探討這個認同背後的本質,以及什麼樣的社會與文化因素促成了這個現象。本文試圖從鹿港的歷史中,對比出當今的地方認同與清代地方認同的差異性,來確認當代地方認同產生的力量。鹿港的地方認同是指在地以地方作為認同的符號,將自我歸屬於其下,所謂的認同是一種歸屬感,將自我歸屬到某個群體,這種以地方作為區辨我群的方式,強調的是我群以地方作為集體的意象而形成的認同。鹿港對於我群的強調,是透過傳統的建構,來標示出我群的特色。鹿

港現今所強調的傳統展現在儀式、古蹟和地方美食三個面向。由於這些是在文化觀光的脈絡下被強調出來的,混和著鹿港歷史、與對歷史的再詮釋、現代等因素而成,因此本文將觀光產業進入鹿港的前後做出區隔,以凸顯外來資源進入後形成的變化。本文的章節安排,首先探討傳統生活中,儀式、古蹟與地方飲食所扮演的角色,接下來的三章個別探討當代興起的再生產的儀式、古蹟與伴生的工藝、地方美食,就地方與國家的糾葛、傳統與現代的迷思等來探討地方認同的建構過程。鹿港原本是個宗教濃郁的地方,角頭廟是日常生活的重心,隨著現代性的進入、人口的變遷,宗教作為維繫角頭的主要力量逐漸式微,地方劃分角頭的方式,除了逐漸式微的血緣與地緣的劃分,也因

那三個面向的興起,產生新的角頭,而這些新、舊的角頭,為了爭奪因文化觀光與國家帶來的資源,而更加分裂。不論是既有的以角頭廟為主的角頭,或是新出現的角頭,雖然彼此互不認同,但是都共同認同在鹿港以及國家之下。鹿港致力於建構過去的光輝,對於鹿港來說,重點不在於建構真實的歷史,而在於藉由這個過程,使自身所歸屬的角頭獲得資源。鹿港因觀光脈絡的進入,使得龐大的外來資源進入,這些資源會進入,純粹源於鹿港在台灣開發史中的地位所建構出的文化意象,使得鹿港作為文化觀光的景點。因此強調傳統,以及表述對地方的認同,對於各角頭來說是爭取資源的手段;鹿港展現出對於傳統的追求,狀似地方致力於在地化,其實更加深地方的分裂,地方

各角頭甚至在競逐資源的過程,會將同屬於地方的角頭轉化為不屬於地方的他者。因此鹿港當代的地方認同,背後意味著對於資源的競爭,這樣的現象其實和鹿港的歷史經歷了從清代繁華的發展,與清末至1970年代觀光脈絡進入之前的趨近於沒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