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連接處裂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指甲連接處裂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小林正明寫的 在大自然裡找玩具:一起來玩100種花草遊戲!野餐‧露營‧近郊散步,動手玩自然 和SallyB.Oldset.al的 婦嬰護理學—產科、婦科及婦女健康(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指甲| 人體組織 - 曉茵萬事通也說明:指甲 是人和猿猴類指(趾)端背面扁平的甲狀結構,屬于結締組織。為爪的變形,又稱扁爪, ... 如果不加以調養,隨著病情的發展指甲會變得高低不平,甚至會裂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浩斯 和華杏所出版 。

最後網站雙手有3個特徵,可能肝毒很深了!小心肝病要來,別忽視則補充:我们的身体各部位连接着五脏六腑,当各部位发生变化时,及时发现,有助于我们及早发现病情, ... 指甲易斷、易裂開,又薄又脆,也是肝臟不好的表現。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指甲連接處裂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在大自然裡找玩具:一起來玩100種花草遊戲!野餐‧露營‧近郊散步,動手玩自然

為了解決指甲連接處裂開的問題,作者小林正明 這樣論述:

滿載100個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的遊戲提案, 利用花草、種子、果實的特色來玩遊戲, 野餐‧露營‧散步‧爬山,隨手捻來就開始玩, 從此不必費心攜帶玩具、也不用擔心玩壞弄丟, 用趣味玩耍的方式接觸自然,找回與大自然互動的喜悅!     在爸爸媽媽、阿公阿嬤那個年代,沒有那麼多的玩具製品、3C娛樂,常就近利用身邊的東西來玩耍,像是把鬼針草當飛鏢、隨手捻來的葉片,捲一捲吹出嗶嗶的聲音;揉揉捏捏花朵,幫指甲染上顏色,還有用狗尾草當逗貓棒、玩花瓣占卜、花生殼裂縫夾住耳垂當耳環、編織花戒指玩扮家家酒、…大自然的素材變化多端,怎麼玩都不會膩!   書中介紹100種花草童玩、趣味遊戲。曾經也有過童年的阿公、

阿嬤、爸爸、媽媽、們,看了想必也會以充滿懷念的心情說道「啊,這個遊戲,我玩過!」   現在,就帶著孫子、小孩、學生一起到野外,就地取材的花花草草,運用簡單的吹、捏、撕、綁、拋、拉、畫、拍打、旋轉、編織、纏繞…等簡單操作,在大自然自己做玩具跟同伴玩耍,甚至是品嘗一下花朵果實的原味,大人、小孩都能一起同樂! 書中有哪些好玩的遊戲? ●女孩兒最愛的扮家家酒:編織花草戒指髮飾、來包花草壽司捲、花朵占卜緣分、亮晶晶的薏苡串珠、來煮紅色花花飯… ●闔家歡樂、老少咸宜:製作無患子泡泡水、可漂流的竹葉小船、吹奏有高低音的葉笛花草笛、菖蒲泡澡驅邪、來吹牽牛花氣球、花生殼手指偶說故事、用大葉片做面具或扇子、誰先

找到代表幸運的四葉草… ●追趕跑跳、競技格鬥:奔跑會轉的葉風車、果實戰鬥陀螺、刺激的葉子拔河相撲、蔥做的噴水槍、砰砰響的竹槍、來比賽用花蕊釣螞蟻、藤蔓編的套圈圈遊戲、比比看誰的彈力果實跳的高、誰的花花降落傘最會飛… ●當個自然派創作家:在葉片花瓣上作畫與增添表情、用黏人的植物玩貼畫、吹奏果實嗶嗶哨、用紅葉綠葉摺出人偶動物… 玩花草遊戲的目的? ●增加戶外活動的樂趣,累積開心的童年時光。 ●在遊戲中激發創意想像、增進感覺統合能力。 ●在玩樂中學會辨識植物、觀察植物神奇的構造。 本書特色 1. 書中植物不必遠求,公園、近郊就能找到好玩的素材,隨手都是花草遊戲。 2. 每種遊戲都使用童趣感的插

畫來表達進行方式,一看就懂。 3. 細心補充台灣在地可以使用的植物,以及延伸的遊戲方式,激發出更多玩法。 各界人士好評推薦 ●陳坤燦_園藝研究家/「愛花人集合!」版主 ●李偉文_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黃香萍_荒野保護協會解說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暨副總召集人 ●璐露野_法國白色野餐台灣發起人/野餐達人 ●蔡靜芬_野家院子-兒童自然美學創辦人 ●梁群健_臺大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臺大農場技士/園藝暢銷書作者 ●番紅花_菜市場的文學課創辦人/親子教養作者 -------------------------------------------------------------------------

-------------------- 作者序   陽光和煦、百花齊放,吸引人們走訪戶外接近大自然。原野上綠油油的草皮及遍地綻放的花朵,讓人感受到舒適愜意的空氣,但是其中鮮少看到小孩子的身影。   八成是黏在電視或電動前吧!這對小孩子來說有趣多了。這也無可厚非。現在的孩子從小就生長在電視環境下,上下學途中也不可無故逗留。我希望孩子們能夠無拘無束地度過自由時間。若發現田裡的小蝌蚪,請留心多看幾眼;若看到蒲公英的冠毛,不妨吹一口氣讓它們在空中飛舞吧!期盼孩子們能夠體會大自然遊戲的趣味及魅力。   孩子們相互分享童玩遊戲的口耳相傳也變少了,或許是因為缺乏自由時間、例行排程變多,以及少子化導致缺

乏玩伴的緣故。也有人實踐著「孩子最好從小就接觸自然與生物」的想法。這些人在大自然中設立托兒所,提供孩子在大自然嬉戲的環境。吹草笛、採花製作髮飾,偶爾還會培育蔬菜。   到野外遊玩時,自然中的小發現與驚喜讓人雀躍,或許偶爾會起點小爭執,或是受到磨破膝蓋的皮肉傷,但也正因為如此,孩子們才得以健康茁壯的成長,也不會遇到一點挫折就感到沮喪,不是嗎?   現實中也許孩子無法隨時接觸大自然,不妨趁著在院子玩耍或出外野餐時,輕柔地摘取花草樹木的葉片,實際體驗一下本書中介紹的遊戲。磨練對自然的感性,憐愛生命,培養敏銳感受自然環境變化的心。想要培育出這樣的孩子,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本書是以我任教於飯田

女子短期大學時,與立志成為托兒所或幼兒園老師的學生實踐過的內容為基礎,再加上古早的童玩遊戲所彙整而成。插畫也是交由其中一位學生小林茉由來繪製。   不只是孩子們,也由衷期盼本書能提供用心育兒的媽媽們、托兒所及幼兒園的老師們,在花草遊戲方面的一臂之力。    

婦嬰護理學—產科、婦科及婦女健康(下)

為了解決指甲連接處裂開的問題,作者SallyB.Oldset.al 這樣論述:

chapter 34 產後適應及護理評估Postpartal Adaptation and Nursing Assessment   我曾聽說有關負面的影響──疲倦、孤寂、失去自我,但沒人告訴我有關美好的部分:緊抱著我的寶寶、看她第一次露出的微笑、看她一天一天的成長與變得更有反應。我該如何形容當她吸吮我的乳房時,或與我對望時,或像一個歌劇演唱者拱起眉毛時的感受呢?這是我所感受到與其他人最深的聯繫。有時這種熱情幾乎使我吃驚。這是我第一次要照顧自己以外的某人,且我將做任何事來養育與保護她。 ~ The New Our Bodies, Ourselves ~   產褥期(puerperium)

或稱產後期,是一段婦女對於懷孕與生產的身體與心理調適時期,其在產後立即開始並持續將近6週,或直到身體恢復到接近孕前的狀態為止。   本章在敘述產後生理及心理的變化與適應以及完整產後評估的基本層面。 產後身體適應   全面性護理評估是基於徹底了解產褥期正常解剖及生理的過程,這些過程包括生殖器官及其他主要的身體系統。 生殖系統 子宮的復舊(Involution of the Uterus)   復舊(involution)一詞是用來描述子宮快速變小,且恢復到相似於孕前的狀態,但仍比初次懷孕之前的子宮略大。特別是子宮的重量在產後期立即從1,000公克減少至第一週結束時的500公克,其在第二週結束時達

到300公克,而最後復舊過程結束時重量為100公克或更少(Cunningham, Gant, Leveno, et al, 2001)。   復舊的機轉敘述於下文。在胎盤剛剝離後,子宮蛻膜不規則、不整齊、厚度各有不同。隨著胎盤的剝離,循環中的動情素與黃體素值劇烈的減少,子宮細胞萎縮,使得懷孕時的增生現象開始逆轉。此過程為細胞顯著變小;細胞的數量並無減少。蛋白溶解?(proteolytic enzymes)被釋放出來,巨噬細胞移行至子宮以促使自體溶解(自我消化),在子宮壁內的蛋白質會被毀壞及吸收。蛻膜的海綿層脫落形成惡露,而基底層仍留在子宮內,且在產後48 ~ 72小時內分化為兩層。最外層會壞死

並脫落在惡露之中,最接近子宮肌層的一層包含有子宮內膜腺體的基底,而這些腺體為新的子宮內膜的基礎。除了在胎盤位置的部分,此過程大約在3週內可完成。   胎盤位置的復舊是一相似的過程,但需要6 ~ 7週才能完成。隨著胎盤剝離,胎盤位置收縮至直徑約8 ~ 10公分大小,呈現隆起、不規則,且高於子宮表面4 ~ 10公分;隨後在第二週,癒合中的胎盤部位大小為直徑3 ~ 4公分(Blackburn, 2003)。由胎盤部位較大子宮血管之出血可由具收縮性的子宮肌肉纖維之壓迫來控制,血塊可逐漸地由身體吸收。這些血管的部分最終會被銷毀,而由具有較小管腔的新血管來替換。   相較於在蛻膜形成纖維性的疤痕,胎盤部位

的癒合是一種剝落(exfoliation)的過程。胎盤部位是在成長的子宮內膜組織之下,來自於此部位的邊緣及基底層中子宮內膜腺體的基底。此梗塞的表面組織隨後會變得壞死並脫落。剝落是復舊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如果胎盤部位的癒合留下纖維性疤痕,則在之後可能的懷孕次數中可再植入的區域將有所限制。   增進復舊的因素包括:無合併症的待產及生產、羊膜與胎盤的娩出、哺餵母奶、剖腹產時以人工方式移除胎盤及早期下床。減緩子宮復舊的因素與每個因素的相關原理列於表34-1。 子宮底位置的變化(Changes in Fundal Position)   隨著胎盤娩出後,子宮立即收縮變硬成一個大柚子般。子宮底(fundu

s)(子宮的頂端部分)位於腹部中線,在恥骨聯合與肚臍的1/2 ~ 2/3之間(圖34-1)。收縮的子宮約有4 ~ 5公分厚,皆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且子宮血管被子宮肌層穩固地壓縮。在產後6 ~ 12小時內,由於血液及血塊仍留在子宮內,韌帶支持子宮改變,使得子宮底升高到肚臍的高度。在肚臍上且柔韌的(感覺柔軟且似海綿狀而非堅硬且收縮良好)子宮底與子宮大量出血有關;當血流積聚且在子宮內形成血塊時,子宮底會升高,而子宮肌肉的變硬收縮會受到阻礙,造成子宮柔韌現象(boggy uterus)。當子宮底高於預期的位置且偏離中線(通常是偏右)時,應懷疑是膀胱膨脹。因為子宮韌帶仍受到牽扯,所以滿脹的膀胱可以將子宮推

移。   產後子宮底的最高點仍維持在肚臍高度約半天之久;產後第1天(即分娩後第1天),子宮底的最高點約在肚臍下1公分處。子宮底的最高點每日下降大約一指寬(食指、中指的寬度)或1公分,平均2週內可降入骨盆中(Cunningham et al, 2001)。根據Cluett、Alexander與Pickering(1997)的研究發現,健康產婦在產後11 ~ 22天即摸不到子宮底,平均天數為13.57。   如果母親正在哺餵母乳,吸吮會造成腦下垂體後葉釋放內生性催產素,以加速此過程。除非有合併症,如感染或胎盤碎片殘留,子宮需花費4週的時間才能達到孕前的大小與位置(Cunningham et al,

2001)。若在懷孕期間子宮就過大(羊水過多、產下LGA新生兒或多胞胎),其子宮復舊過程的時間就會加長。如果有子宮內感染,則子宮底下降就變得更緩慢。當疑似感染時,則除了復舊遲緩外,也應該評估是否有其他臨床症狀,如發燒、心跳過快。任何下降減緩的現象均稱為子宮復舊不全(subinvolution)(子宮復舊不全深入的討論見第37章)。 惡露(Lochia)   子宮所獨具的能力之一是在產後能自行除去其殘餘的部分,此排出物稱為惡露,並依照其外觀及內容物來分類。紅惡露(lochia rubra)是由拉丁字“red”來命名,是暗紅色,其在產後最初3 ~ 4天出現,包含上皮細胞、紅血球、白血球、細菌、蛻

膜碎片以及偶爾會出現胎便、胎毛及胎脂。惡露中不應包含大的血塊,如果出現大血塊,應立即查明原因;少量的小血塊(不大於一個鎳幣)被認為是正常的。漿惡露(lochia serosa)是淡紅色到褐色的,其約在產後第4 ~ 10天出現。漿惡露包含漿液性滲出物(因此而命名)、退化蛻膜的碎片、紅血球、白血球、子宮頸黏液及許多微生物(Blackburn, 2003)。   紅血球細胞會逐漸減少,且持續出現一種乳酪狀或淡黃色的分泌物約1、2週。此最後的分泌物稱為白惡露(lochia alba),其名稱出自拉丁字“white”,主要是由白血球、蛻膜細胞、上皮細胞、脂肪、子宮頸黏液、膽固醇結晶及細菌所組成。根據Ma

rchant、Alexander、Garcia等人(1999)的研究,白惡露可能持續2 ~ 86天,平均24天;哺餵母乳的婦女其惡露可能持續超過產後6週。此惡露的流出一般被認為是與胎盤部位的剝落過程有關,直到相當時間之後才會終止(Marchant, et al, 1999)。當惡露停止時,子宮頸應該已關閉,且由陰道引起子宮的感染機會可減少。   如同月經的分泌物一般,惡露有一種腐臭的氣味,但非難以忍受的惡臭。微生物總是存在於陰道的惡露中,且在產後第2天子宮會被陰道的細菌所汙染。研究者推測由於其中的微生物比較不具傳染性,所以不會產生感染現象。此外,隨著細菌到達裸露、暴露的子宮表面時,肉芽發生的過

程就已開始,成為一種保護性的屏障。任何惡露或使用過的護墊出現惡臭的氣味則表示有感染,需要立即做額外的評估,如白血球計數與分類,以及評估子宮的柔軟度及發燒情形。   惡露的總量大約為240 ~ 270 mL(8 ~ 9 oz),且每天的量會逐漸減少(Blackburn, 2003)。由於產婦躺著睡覺時分泌物會積聚在陰道和子宮,所以分泌物的量在早晨較多。惡露的量也可能由於用力或哺餵母乳而增加。   惡露的評估是必要的,其不僅能確認是否有出血,也能評估子宮的復舊情形。惡露的型式、量與黏稠度決定了胎盤部位的癒合狀態,應該可以觀察到其顏色從產後的鮮紅色轉變到暗紅色,再轉變到粉紅色,最後轉變到白色或清澈的

進行性變化。持續排出紅惡露或回復到出現紅惡露均表示子宮復舊不全或是出現晚期產後出血(見第37章)。   護理人員應在產後立即執行出血的評估。持續的滲血與子宮頸或陰道的撕裂傷較有關,且當此出血是連同子宮的堅硬度一起評估時較可有效地做診斷。如果子宮是堅硬的且是預期中的大小,又無血塊排出,則應懷疑為撕裂傷。 子宮頸的變化(Cervical Changes)   隨著生產之後,子宮頸似海綿狀、鬆軟薄弱、無一定形式,且可能出現瘀傷。在生產過程中子宮外口的外側部分常出現撕裂傷(Cunningham et al, 2001)。然而,子宮頸在第一週內可恢復到最初的形式(Harrison, 2000)。外口呈現

顯著的不規則且關閉緩慢,其在產後幾天約可容納兩指,但在第1週結束時只能容納一根指尖。   外口的形狀在初次生產後即會永久產生改變。初產婦原本酒渦狀的開口會轉變成經產婦在外側有裂縫(似魚嘴狀)的開口。在嚴重的子宮頸撕裂傷或幾次撕裂傷之後,子宮頸可能出現部分下垂。因為子宮頸大小輕微的改變,因此婦女若要使用子宮隔膜或子宮帽來避孕時,需要重新安裝。 陰道的變化(Vaginal Changes)   在生產之後,陰道呈現水腫,且可能有瘀傷。小的表皮撕裂傷可能是明顯的,而陰道襞積可能會消失。陰道明顯的瘀血是來自於骨盆的充血,其會快速地消失。處女膜會被撕裂且呈鋸齒狀,癒合後會呈現不規則狀,並留下小的附屬物稱

為處女膜痕(carunculae myrtiformes)。   陰道會變小且襞積在3 ~ 4週內會恢復(Blackburn, 2003);雖然不會回到初產婦的狀態,但仍可促使陰道直徑變小。未哺乳婦女到6週左右,其陰道通常會正常;正在哺乳的婦女由於卵巢抑制作用,處於一種低動情素的狀態,其陰道黏膜可能是蒼白的且沒有襞積,可能導致性交疼痛(dyspareunia)。陰道口的張力與收縮能力可藉由會陰緊縮運動(凱格爾氏運動,見第16章的討論)來促進,而此運動可在產後盡早開始。已生過孩子婦女之大陰唇與小陰唇比初產婦的鬆弛。 會陰的變化(Perineal Changes)   在產後早期,會陰內與周圍的軟

組織可能出現水腫與一些瘀傷(圖34-2)。如果有行會陰切開術或撕裂傷,則其邊緣應該縫合。有時會產生瘀血,而此可能延緩癒合。 排卵與月經的重現(Recurrence of Ovulation and Menstruation)   月經與排卵的恢復每位產後婦女各有不同。未哺乳的產婦月經通常在產後6?8週之間會恢復,且最初的週期是無排卵的(Cunningham et al, 2001);90%未哺乳的產婦約在產後12週月經會重現(Scroggins, 2000)。   哺乳中的產婦其月經與排卵的恢復時間通常會延長,且與婦女哺餵母乳的時間,以及是否補充配方乳有關。如果母親哺餵母乳時間少於1個月,其月

經與排卵的恢復時間與未哺乳的母親相似。在完全哺餵母乳的婦女,月經通常可延後至少3個月。然而,因為排卵是發生在月經之前,所以哺餵母乳並非是一個可靠的避孕方式,特別是在產後的最初3週(ACOG, 2000)。 腹部    子宮韌帶(主要是圓韌帶與闊韌帶)受到牽拉且需要時間去恢復。被牽拉的腹壁呈現鬆弛與鬆軟的狀態,但其可透過運動而在2 ~ 3個月內恢復。在多次生育的經產婦、腹部被過度膨脹或在懷孕前肌肉張力就不佳的婦女,其腹部可能無法恢復良好的張力,依舊鬆軟。腹直肌分離(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是一種腹直肌分離的現象,可能會隨著懷孕而發生,尤其是出現在腹部肌肉張力不佳的婦女

身上。如果產生分離,部分的腹壁會沒有肌肉的支持,而僅由皮膚、皮下脂肪、筋膜與腹膜來構成。要改善此情形需視母親身體的狀況、懷孕的總次數、身體運動的種類與數量來決定。假若腹直肌的肌肉張力未恢復,則在往後的懷孕期間,支持度將不足,此可能造成腹部下垂及增加產婦背痛的情形。幸運的是運動可使分離的情況恢復良好,並使腹部的肌肉張力有顯著的改善。   妊娠紋(striae)是導因於皮膚的彈力纖維受牽拉與斷裂,會隨著母親的膚色而出現不同的顏色。白人母親的妊娠紋在分娩時呈現紅色到紫色,而後逐漸消退至銀色或白色;深膚色母親的妊娠紋會比周圍的皮膚顏色深,且產後仍會持續較深的顏色。妊娠紋的外觀可藉由使用處方局部藥物來改

善。 泌乳   在懷孕期間,受動情素與黃體素的影響使乳房發育,以作為泌乳的準備。在生產之後,母親的荷爾蒙交互作用,建立了母乳的製造(見第31章)。 胃腸系統   產後覺得飢餓是常見的,產婦可享用較清淡的食物;她也常會覺得相當口渴,而飲用大量的液體。喝水可幫助補充在分娩時經由尿液及排汗所流失的水分。   產後由於黃體素的遲緩作用及腹部肌肉張力的降低,而使大腸蠕動變得緩慢。接受會陰切開術的婦女可能會害怕疼痛增加,或是覺得如果用力怕縫線會裂開,因而使排便延遲。在大部分的情況中,產後初次的排便並非舒適。然而,拒絕或延遲排便可能導致便祕,且當最後要排便時才會感到更不舒適。   接受剖腹產的婦女可能在術後

不久可喝流質飲食。一旦出現腸蠕動音時,飲食即可改為固體食物。婦女可能因為脹氣而在最初有些不舒適,此種情形可以藉由早期活動及使用消除脹氣的藥物來減輕。一般可能需要幾天才能讓腸道重新恢復它的張力。對於接受剖腹產或難產的婦女而言,糞便軟化劑對其是有益的。在某些個案可能需要給予灌腸或肛門栓劑來促進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