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公主歌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國立東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 潘小雪所指導 陳俞臻的 探尋原住民音樂表演的烏托邦 (2011),提出排灣族公主歌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原住民創作音樂、後殖民主義、霍米.巴巴。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排灣族公主歌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探尋原住民音樂表演的烏托邦

為了解決排灣族公主歌手的問題,作者陳俞臻 這樣論述:

「音樂」穿透了國界、族群、文化的藩籬,拉近彼此的距離,踏破隔閡的界線,族人們用樂符溝通做為彼此的信念,用樂譜描繪傳遞最動人的樂章。對口傳歷史文化的民族而言,原住民樂舞無疑是台灣原住民的無形文化資產,並在多重殖民的背景下,呈現出原住民音樂的多樣風貌,為傳統古調注入新的活力。但在音樂型態多變的當下,從原住民流行音樂作品中是否隱藏著後殖民的陰影,及資本主義下為迎合消費大眾的主流喜好,而產生變形或過度包裝的原住民音樂或歌手。從日據時期到國民政府,原住民音樂型態也逐漸由歌謠轉變為音樂,早期的陸森寶到「唱自己的歌」胡德夫,深深影響了1970年代後的原住民音樂,在角頭音樂讓原音被看見,「好久沒敬我

了你」激情演出過後還剩下什麼?音樂製作人鄭捷任提出如此的反思,較為遺憾的是原住民的好聲音卻是在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中,透過Enigma(謎)樂團的拼貼創作,歌名為〈Return to Innocence〉將其帶入「原聲」國的主流音樂市場。但在之後的現在,原住民音樂的發展似乎漸漸走向流行音樂的趨勢,是否該如Enigma樂團的歌名反璞歸真,亦或是在不同音樂文化的撞擊下激發出新的可能。 本研究試圖以霍米巴巴的後殖民論述,跳脫二元對立的方式來解讀,探討其原住民當代流行音樂的現況,了解原住民音樂創作者在其創作過程對生活美學的實現,觀察與分析台灣原住民音樂工作者在音樂文化實踐上,對殖民情境的解

構與重建過程,並進一步提出對原住民音樂之建議,而不該落入薩伊德口中「他者」的圈套,淪為「世界音樂」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