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神話傳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排灣族神話傳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國立臺灣博物館寫的 太陽底下的排灣王國(英文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王昱心所指導 李主音的 探討當代長老教會建築體的文化元素 以屏東排灣族達瓦達旺教會為例 (2020),提出排灣族神話傳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排灣族、達瓦達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文化元素、舊達來部落。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 林文寶所指導 呂美琴的 原住民兒童文學的建構與轉化-從 《排灣族100個文本》出發 (2019),提出因為有 原住民兒童文學、兒童文學、原住民文學、排灣族的重點而找出了 排灣族神話傳說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排灣族神話傳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太陽底下的排灣王國(英文版)

為了解決排灣族神話傳說的問題,作者國立臺灣博物館 這樣論述:

  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神話傳說故事。The Taiwanese indigenous community have no written linguistic system. Instead, history and culture are ingrained and inherited in mythical lore and rites. The book chronicles the myths that have survived in the indigenous community by word of mouth, complemented with char

ming illustrations to provide a vividly comprehensive sense of their cultural character and values of life.

排灣族神話傳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套書」排灣族:巴里的紅眼睛
  
專訪: 孫大川(總策劃)
    里慕伊.阿紀(泰雅族作家)
  
本書特色:
達悟族知多少?
‧達悟Tao語意是「人」,現在蘭嶼人都以達悟族自稱。
‧「雅美」一詞是日本人統治時所使用,也是現在台灣官方的稱法。
‧達悟的拼板舟、半穴居、語言、文化等,與菲律賓巴丹島相近,同為人類學家所稱的「南島語族」。
‧製造拼板舟大致有七種木材:龍骨與舟底可選用堅硬厚實的番龍眼、欖仁舅或蘭嶼赤楠,船身則選可浮在水面的輕質綠島榕、大葉山欖或麵包樹;並以小葉桑削成接合用的小木釘。
‧達悟人生性和平,不使用武器攻擊敵人、不獵首,近年來曾為核廢料問題憤怒抗爭。
‧每年3-6月是蘭嶼飛魚祭,但由於各地的大量捕捉,能夠隨著黑潮洄游到蘭嶼的飛魚已年年減少。
  
達悟族神話與傳說
1. 竹生人和石生人:蘭嶼是達悟「人之島」
  美麗的蘭嶼被一群古怪的人佔領並破壞,天上的人以大洪水淹沒,並在九年後恢復美好生態。接著在漁人部落、紅頭部落降下石生人、竹生人兩個孩子,開始繁衍後代,以珍惜之心守護,並將蘭嶼命名為達悟之島。
  
2. 飛魚之神:飛魚的捕捉與食用法則
  達悟族人吃了飛魚後,全身奇癢難治,飛魚之神託夢給族中長老,教導正確捕捉與食用方法:男女分工虔誠合作、只捕一年份量不貪多、不在戶外吃、要樂於分享親友弱勢…。
  
3. 達悟拼板舟:向地底人學造舟
  天上的人派地底人化身的老鼠到底底參觀學習:共有共享、合力造舟,預先種植祭船儀式所需食材,適當選材、不破壞山林,不罵人或說話不禮貌,夥伴若遭遇不幸時必須暫停表示悼念…。
  
4 林投樹下的男孩:正直、寬厚的健康人格
  年輕女孩未婚生子,在族人壓力下只好丟棄在林投樹底下,幸好被老夫婦撿回,以愛心溫柔養育。男孩長大後英俊孝順又懂事,舉辦了達悟族最隆重的筵席回報老夫婦,也邀請生母、族人一起享用。
  
總策劃:孫大川
  監察院副院長、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山海文化》雜誌創辦人;卑南族

探討當代長老教會建築體的文化元素 以屏東排灣族達瓦達旺教會為例

為了解決排灣族神話傳說的問題,作者李主音 這樣論述: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在臺灣的歷史已有156年之久,它的歷史根源可以上溯至1865年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士馬雅各醫生來臺在南部展開醫療宣教,187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士馬偕牧師在臺灣北部的宣教工作。這些宣教士在早期對臺灣不僅有醫療、教育方面的貢獻,對於臺灣原住民族的語言保存也有部分的幫助。初期宣教士們學習原住民族的語言,向族人們傳教並培養部落族人成為傳道人,宣教至今各原住民族將聖經翻譯為族語聖經。創立於1950年的達瓦達旺長老教會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的達來部落,隸屬於長老教會中的排灣中會,1990年因政府的政策,部落族人從舊達來遷移到現今

的新達來部落。由於信徒人數增加舊教堂不堪使用,並於2008年進行改建,2011年完工。建築材料為鋼筋水泥和大量的石板,教堂的外圍有許多石板作為裝飾,石板上繪有達瓦達旺部落遷徙史和神話故事的圖像,少數的石板上也刻有羅馬拼音的排灣族語,呈現出基督宗教信仰與排灣族文化的融合。本文先探討長老教會在排灣族的發展以及基督教信仰對排灣族傳統文化的影響,看見基督教信仰與排灣文化的融合展現在達瓦達旺教會教堂的建築當中,再進一步對達瓦達旺長老教會教堂的文化元素進行分析。本研究範圍以屏東縣三地門鄉達來部落為研究區域,以區域內的舊達來部落以及達瓦達旺教會為主。針對教堂中的基督教文化元素以及排灣族文化元素加以討論,從教

會建築與建築體內外來看信仰與文化的運用,達瓦達旺教會的教堂兼具聖堂功能與當地文化特色,教會不僅是當地基督徒信仰的中心,也是文化傳承的場域之一。

原住民兒童文學的建構與轉化-從 《排灣族100個文本》出發

為了解決排灣族神話傳說的問題,作者呂美琴 這樣論述:

原住民兒童文學的建構與轉化-從《排灣族100個文本》出發呂美琴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摘 要台灣南島民族語言、文化的多樣性為世界所公認。在台灣因為不同政治、政權的統治,讓原住民族到了21世紀面臨語言、文化的存亡之際。我試圖從日治時期所採集之排灣族神話傳說故事,用來分析文本內容是否能以原住民兒童文學為基點,來建構出原住民兒童文學之相關論述。我認為原住民兒童文學應具有;兒童性、教育性、趣味性、文學性及文化性。而文化性在原住民兒童文學中,佔有絕對的重要位置。並透過文本轉化成為教學現場教學主題及閱讀文本。從《排灣族100個文本》之內容確實能夠符合原住民兒童文學之特性。透過文本可以建構出教學現場之

語言、文化教學內容,依據內容研發出相關之文學類型。透過分析原住民神話傳說的確有機會成為文化、語言傳遞之工具之一。本文共計七章,除緒論與結語外就以下二~六的章節說明分析內容如下:第二章 的文獻分析從西荷時期到現在,原住民在不同政權統治下語言與文化的改變,卻也看見西方教會及日本學者努力讓台灣原住民語言被紀錄下來。多少年的壓抑與苦難,卻也造就原住民文學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一股風潮。第三章 歷年政權在排灣族地區對語言、文化的採集,日本政府挹注最多,也保留最多的語言原始資料。對後續研究者或排灣族來說都豐富了研究的內容,期望提供語料幫助排灣族在語言、文化復振上有力的元素及相關驗證。第四章 藉由《排灣族100

個文本》內容分析出故事類型與情節,用來建構原住民兒童學之特性與定義,並從《排灣族100個文本》分析、對應其故事類型與情節。第五章 從《排灣族100個文本》實際看見排灣族對於文化祭儀、教養觀、生命觀、生態觀及性別議題的重要概念。呼應排灣族對於五年祭重視與堅守,排灣族對於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視,將長嗣比喻成小米種子vusam,不斷延續生命。第六章《排灣族100個文本》轉化成為族語、文化教學內容之可行性。並可延伸出其他文學樣態的表現,如:文學劇本、閱讀文本、繪本創作乃至於原住民兒童文學戲劇演出的可能性。關鍵字:原住民兒童文學、兒童文學、原住民文學、排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