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保生大帝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新化保生大帝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喜斌寫的 跟著廟口說書人看廟趣:聽!郭喜斌戲說彩繪╳剪黏╳交趾╳木雕╳石雕經典裝飾故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化,新化保生大帝廟也說明:此網址已過期! 新化保生大帝廟 地址:臺南市新化區豐榮里127號. 電話:06 5987996 傳真:06 598532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韋煙灶所指導 戴筱薇的 臺南地區地方區劃名稱變遷之探討(1662-1920年) (2016),提出新化保生大帝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方區劃、里、保(堡)、境、(小)鄉、庄(莊)、社。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 陳旺城所指導 謝珮宜的 宜蘭冬山茅埔圍的民間信仰 (2014),提出因為有 冬山茅埔圍、民間信仰、三山國王、土地公、有應公、振安宮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化保生大帝廟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南景點】台南新化隱藏版廟埕燈會,七彩大鐘夜晚放閃去則補充:新化保生大帝廟 · 400年的保生大帝神像 · 廟埕燈會 · 本篇收錄台南半日一日遊行程規劃 ←點我 · 更多台南資訊你可以瞧瞧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化保生大帝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跟著廟口說書人看廟趣:聽!郭喜斌戲說彩繪╳剪黏╳交趾╳木雕╳石雕經典裝飾故事

為了解決新化保生大帝廟的問題,作者郭喜斌 這樣論述:

  ◎經典故事之所以經典   民間故事淵遠流長,世世代代口耳相傳,並在寺廟的裝飾藝術中擴散開來,同時也是對神明的敬仰與彰顯。而經典故事在不同的時代與世代,有其不同的精神需求,因此有了不同的價值觀。而今,跟著廟口說書人郭老師的眼與口,聽看曲折離奇的故事,欣賞工藝精彩表現,重新審視符合時代的精神面向,抒發心得,堪稱現代版的「事說新語」。     ◎裝飾工藝圖解大鑑賞   傳統的寺廟裝飾藝術中,如交趾陶、剪黏、木雕、石雕和彩繪等工藝,皆有經典故事角色扮演,也展現藝匠深厚純熟的技巧。近年由於工廠規模生產的影響,以至於充斥著無個性,也說不出故事的裝飾物件,這樣的現象與亂象令人堪慮。本書以圖解方式,解

說各式傳統工藝捏塑之角色以及戲齣故事,可充分做為寺廟裝飾藝術發展的參考。      ◎走讀全台寺廟微旅行   民間經典故事流傳久遠,一部分由傳統廟宇裝飾工藝發揚光大,但時代轉變快速,觀念與價值需有新世代的解讀與新意,藉由郭老師走讀台灣各地寺廟,群覽裝飾工藝,並重新擷取民間經典故事當中的部分情節,串聯成一寺廟一情節、一寺廟一景點的路線圖,跟著廟口說書人看廟趣,跟著經典故事走,提供讀者全台寺廟裝飾工藝的微旅行指南。   本書特色     1.台灣廟宇說書第一人郭老師,長期研究廟宇建築與工藝裝飾所乘載的歷史故事內涵,從神仙故事到傳奇演義,以生動淺白的文字,讓民眾領略與欣賞台灣廟宇故事之美,也是課外活

動走讀最佳參考讀本。此次以一鄉鎮縣市的方式走讀全台灣廟宇,理出每一縣市行政區內寺廟裝飾藝術的經典故事,每走一區即可串聯一齣以上的故事,適合短期走讀、賞析的神話、傳說與演義之社區微旅行。     2.廟宇生活圈是在地最為活絡、也最有生氣的文化與經濟命脈,透過廟宇故事說書人之口,將民間故事靈活靈現的呈現在世人眼前,讓參與廟宇活動的讀者更能體會廟宇文化的深度與廣度,也是深化認識社區民俗文化的最佳指導手冊。     3.廟會文化活動是展現在台灣生活最基層及最庶民的生猛活力,過去更是親子教育與形塑信仰的傳統場所,理解寺廟裝飾藝術所傳達的故事精隨更是不可少的文化價值。郭老師廟口說包含彩繪、剪黏、交趾、木雕

、石雕等民間工藝最常見、最容易入門的超經典故事,是認識廟宇裝飾工藝故事的最佳鑑賞導讀。

臺南地區地方區劃名稱變遷之探討(1662-1920年)

為了解決新化保生大帝廟的問題,作者戴筱薇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地理學的空間傳統及人地觀點為立論基礎,探討鄭氏至日治中期(1662-1920年)臺南地區地方區劃名稱之變遷,透過文獻爬梳、地圖比對、網路檢索及族譜整理等科際整合的研究方法,追溯地方區劃的設立與國家力量制約、承繼原鄉對地方區劃的使用習慣之連結關係;另外透過田野調查,試圖了解今日臺南是否仍使用這些地方區劃。研究發現第一級地方區劃里、保(堡)實為國家力量對空間支配下的產物,「里」源於明代「里甲編制」,「保」則來自「保甲制」。為因應各階段的需求,里、保(堡)的設置或有差異,但大抵承襲前朝舊制,並且其空間範圍受制於自然環境。本文整理臺南世居家族族譜,發現祖籍地的空間分布具有地緣性且相當集中,綜

合考量文化、語言、生活方式與宗教信仰等因素,推論基層地方區劃-「境」、「(小)鄉」、「(小)庄」和「社」的設立是移植原鄉舊慣,且使用上具有地域差異,如:漳州多以「社」、泉州則多用「(小)鄉」稱呼漢人基層聚落。值得注意的是,基層地方區劃「社」在原鄉用以指稱漢人聚落,傳至臺灣後起初延續原鄉用法,後來因為失去存在條件加以公文書寫上的強化,改為單一族群(原住民)使用。不過在今日臺南仍可找到「社」用來稱呼漢人聚落的用法,如安平區六部社即為確切的例證;因此吾人應改變以往認為「社」只用於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在教學、教科書出版或學術論著上對於臺灣帶有「社」字之地名,在釋義上要更為謹慎。1920年總督府將地方區

劃用詞統一,沿用數百年的地方區劃改為「市」、「街」和「庄」。今日,在學甲、佳里、七股、安定、仁德和玉井等地幾乎沒有發現地方區劃的使用,僅極少數地區仍保有「境」和「社」的用法。整體而言,地方區劃的設置由簡而繁,因應各時期的需求,不斷地調整、分化和組合,極富動態性。此外,要了解臺南地區地方區劃名稱之變遷,須從多方面切入,不僅考量歷史發展與人群互動的影響,也要注意「在地化」的轉換過程。

宜蘭冬山茅埔圍的民間信仰

為了解決新化保生大帝廟的問題,作者謝珮宜 這樣論述:

台灣的民間信仰流傳自中國大陸移民來台的漢人社會,是一種富含地方色彩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信仰,該地區的民間信仰活動亦反映出該地區的風土民情。本研究以冬山茅埔圍的民間信仰為主軸,藉由信仰類型、歷史分期與信仰特徵及相關文獻整理,探究茅埔圍開發史與三大信仰系統發展緣由之間的關聯性,並闡述該地區民間信仰的發展狀況與特色。茅埔圍境內包含鼻仔頭、大埤城、茅埔城與下湖仔等四個聚落,信仰行為豐富多元,由各宮廟的祀神緣由、信仰傳說及祭典活動等,勾勒出茅埔圍地區整體的信仰概況;因鄰近泰雅原住民山區且早期開墾不易,當地居民所信仰的三山國王、土地公與有應公,除了承襲中國大陸原鄉信仰,也與防「番」、拓墾具有高度的關

聯性。三山國王廟―茅埔城振安宮緣起自順安永安宮刈香建廟,除了歷史悠久,亦流傳著三山國王殺「番」、派青草、降伏古墓,神蹟顯赫,讓當地居民更加虔誠奉祀,振安宮更成為庄頭廟宇,與當地居民之信仰中心。追溯其管理管員會的成立,也是與王爺公顯靈、信徒捐贈五甲廟地有關連;由昔日土地公會會員於廟前擲筊決定爐主,到今日每半年由振安宮信徒中擲筊負責土地公廟的管理,在在顯現出振安宮於當地的重要性。此外,振安宮的祭祀活動請媽祖、中元普渡,與地方上的拜陂、路祭,隨著時間的演變,新舊之間不斷的衝擊與融合,同時也考驗著該區特有信仰活動的存在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