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新書院 惜 字 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耿慧玲、江寶釵所指導 魏慧菁的 明新書院建置的文化意涵 (2017),提出明新書院 惜 字 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明新書院、文昌祠、孔廟、文教。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民間文學研究所 楊振良所指導 吳煬和的 文教、信仰與文化建構─台灣六堆敬字風俗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客家、六堆、敬字、風俗、鸞堂的重點而找出了 明新書院 惜 字 亭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明新書院 惜 字 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明新書院建置的文化意涵

為了解決明新書院 惜 字 亭的問題,作者魏慧菁 這樣論述:

明新書院建置與文化意涵魏慧菁摘要南投縣的開發始於乾隆年間,隨著土地拓墾,漢人移往,這時教育事業才漸漸興起。明新書院,於光緒初年,由於開鑿中央山脈八通關古道、加上樟腦業發達,當地士紳組濟濟社,擬建明新書院於柴橋頭庄,光緒9年(1883)明新書院乃由集集堡總理陳長江(1848-1872 )倡建。光緒11年(1885)竣工,立匾「掌握文衡」是為義學。光緒28年(1902)年學田及廟地充作集集公學校用地。光緒34年(1908)遷建於柴橋頭庄現址。光復前曾修建,光復初年成立永昌國校,廟地劃為用永昌國校用地。民國40年(1951)以後,局部修建。民國58年(1969)年成立修建委員會,重新整修。民國73

年(1984)年台灣省政府及內政部撥款整建。由明新書院的沿革觀察到,數次遷建整修書院,卻始終結合學校教育。明新書院不僅是古蹟,也有重振文風,倡導儒學的使命,長久來也都致力於文教推動。分別舉辦「明新書院110年民俗采風」、「三級古蹟明新書院文化祭」、「明新書院120年民俗采風」、「明新書院131週年以及文昌帝君誕辰」等盛大活動。關鍵字:明新書院、 文昌祠、孔廟、文教 

文教、信仰與文化建構─台灣六堆敬字風俗研究

為了解決明新書院 惜 字 亭的問題,作者吳煬和 這樣論述: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討清代以來「敬字」風俗在台灣六堆地區的發展。「敬字」為文字發明後基於傳承知識的功能性及其在宗教上扮演神人溝通工具的神聖性,所衍生一種對於文字的敬重態度;明清之後,因科舉制度造成社會向上流動管道的專一與窄化,士紳熱衷借助「文字」此一象徵符號結合宗教「善惡果報」觀念,祈求向上提升的力量並成為社會成員共有的行為規範,具體表現在撿拾字紙、興建敬字亭、組織敬字社團、舉辦送聖蹟儀式等行動。 清初,「敬字」風俗隨著移民臺灣傳入並普及於西部各地,成為以書院文人為核心推動的風俗;「六堆」屬客家族群領域位居台灣南部開發邊陲,亦屬整體「敬字」風俗傳播區域,然歷經清代、日治、光復時空

更易,「敬字」風俗在台灣各地各有變遷消長,「六堆」有異於台灣各地的風俗演變模式,明顯成為本地特有風俗,因此六堆「敬字」風俗變遷是本文論述重點。 第一章導論,針對「敬字」風俗進行歷史背景分析。文字因其功能屬性,故發明後即受敬重;商周甲骨文字、漢代讖緯突顯文字的神聖性;宋代話本、明清筆記小說大量相關「敬字」故事、宗教善書、碑記則說明「敬字」風俗的普遍性;清代台灣地區眾多文獻也說明「敬字」風俗在台灣地區的傳播情形及風俗全貌;末節論述學界相關研究成果及可再深入探討部分。 第二章論述清代六堆「敬字」風俗建構的教育基礎。清代六堆客家人位處政經邊陲,族群人數較少加上族群衝突等因素,故為爭取家族及

族群生存,六堆客家人以家族、地區、六堆等不同構成主體,醵資成立學堂會、科舉會、祀典等各種以興學為宗旨的團體,興辦教育、獎助舉業、獎勵功名等,為建構「敬字」風俗提供濃厚且必要的文教氛圍。 第三章論述日治時期六堆「敬字」風俗的宗教推動力量。二十世紀初,鸞堂信仰由北部新竹傳入六堆,陸續在今高雄縣杉林鄉、美濃鎮開堂闡教;美濃地區並以廣善堂信眾為主體成立「聖蹟會」,號召信眾在美濃各庄頭撿拾字紙、舉行「送聖蹟」儀式,爾後鸞堂信仰以美濃廣善堂為中心陸續在美濃地區傳播並傳入今屏東縣內埔鄉、竹田鄉等地,今留存之鸞堂善書記載大量「敬字」行蹟、詩詞文章及「敬字亭」興建源起,足以說明:隨著鸞堂信仰在六堆各庄頭傳

播,鸞堂成為「敬字」風俗傳播的主要載體。 第四章論述「敬字」風俗與聚落空間關係。日治時期少數興建於聚落庄頭的敬字亭已具風水功能,如美濃龍肚庄敬字亭,台灣光復後,美濃、內埔、竹田、萬巒等地庄頭、鸞堂推動興建、改建敬字亭,在原焚化字紙功能上添加風水之說、文風塔象徵,提供聚落空間厭勝、振興文運等功能,成為聚落神聖空間一環。風水功能滲入,使六堆敬字亭有異於台灣其他各處的象徵意涵。 第五章論述「敬字」風俗與國家權力關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因客家意識興起、客家機構、社團紛紛成立,為突顯「客家」象徵,「敬字」風俗被各級客家機構刻意操作定義為客家象徵。 第六章論述「敬字」風俗在六堆的發展現

況。因六堆各地有不同的發展過程,分為美濃及周邊六龜、旗山、里港地區,內埔及周邊竹田、萬巒地區,佳冬、新埤地區等三個區域,本章論述三地區不同的發展過程及區域特色。 第七章結論,綜論六堆「敬字」風俗所蘊含的本地人的內心想法和渴望,這些概念以約定俗成的方式,自覺、不自覺的代代相傳。「敬字」雖只是一個小的行動,但其所透露的意識正是人民具體願望的實踐。 綜言之,近年來台灣地區流傳「敬字」風俗係客家人「耕讀傳家」族群特色,此說法一方面基於現今六堆地區的「敬字」風俗相對突顯;一方面亦突顯客家族群追求族群文化特色之強烈需求。究其本質,推動六堆「敬字」風俗的動力來自六堆民眾依循的生活邏輯─風水學說、

文教信仰,鸞堂則是風俗的載體,因此,未來風水學說、鸞堂、文教信仰對民眾影響力消長,仍是決定六堆「敬字」風俗存續的關鍵力量。關鍵詞:客家、六堆、敬字、風俗、鸞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