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喪期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服喪期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若權寫的 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 和彭林的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是否可以說聲生日快樂?也說明:想請問各位媽咪~要是家中有親戚過世了,而在服喪期間剛好也有家人生日,大家認為可以小小的慶祝生日嗎?或說聲'生日快樂'會很過分嗎?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悅知文化 和華品文創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 利翠珊所指導 苑容華的 成年前期女兒照顧癌末母親之經驗探究-個人發展與照顧責任的天秤 (2018),提出服喪期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成年前期女兒、個人發展、照顧責任。

而第二篇論文玄奘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羅宗濤所指導 吳慧玲的 禮記檀弓篇之性質與文學表現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禮記的重點而找出了 服喪期間的解答。

最後網站施易男服喪期間愛貓「骨折」腿骨插出急送醫手術 - 娛樂星聞則補充:藝人施易男的母親「小明明」巫明霞上月在家中意外過世,在國外宣傳的他也趕緊飛奔回台替母親處理後事,沒想到在服喪期間,昨(9)日晚間家中愛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服喪期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

為了解決服喪期間的問題,作者吳若權 這樣論述:

當外在變動不安, 安頓自己,是給世界最好的祝福。     這是一個最迷亂的時代,   卻也最有機會找回初心。   透過一字一句貼近生活的誠懇解讀,   讓我們再一次,讀懂《心經》。      ◆經典長銷.全新增訂版    ◆隨書附贈:靜心.《心經》手抄頁     《心經》的奧義甚深,   經過解釋後,又可以非常淺白地貼近人生。   它並不只是一部佛學經典,   而是可以普遍應用日常的實用智慧。     喜歡自己,包括喜歡自己的名字;   滿意自己,就算明明知道有些無傷大雅的缺點;   相信自己,認為

無論遭遇多麼糟的困境,都可以努力找到突破難關的方法;   祝福自己,只要心存善念,就能吸引更多的好運上門。     不否認、不質疑、不抵抗、不掙扎、不議論,   割捨對所有二元對立的批判與論斷,   消除內心的恐懼不安,   更進一步地放下,並且完全徹底地接納與臣服。     人生,是一座遊樂園。所有的困境,都是一種愛的鍛鍊。   請時時記起自己,完美的靈性。   其實我們從未真正受困,而且一直擁有翱翔的能力。     用最優美的姿態、最深刻的智慧,   面對最虛幻無常的世界、做最真實勇敢的自己。  

服喪期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親人過世百日內的禁忌有哪些?
如果參加朋友婚禮,會喜喪相沖嗎?
或是守喪期間,只能穿黑色或白色的衣服嗎?

今天就來聊聊,服喪期間該注意什麼?
以及這些禁忌的背後,
究竟有哪些含義呢?!

#百日禁忌 #守孝 #守喪 #對年 #百日 #出殯 #告別式 #小冬瓜 #單程旅行社 #冬瓜行旅




💻 冬瓜行旅官方網站:
https://owt.com.tw
冬瓜行旅部落格:
https://owt.com.tw/funeral-encyclopedia/

📱 臉書粉絲專頁:
冬瓜行旅_小冬瓜
https://www.facebook.com/dk0926555558​
單程旅行社
https://www.facebook.com/owt2016​

📹 YouTube 頻道:
冬瓜行旅_小冬瓜
https://pros.is/melonlifetravel

成年前期女兒照顧癌末母親之經驗探究-個人發展與照顧責任的天秤

為了解決服喪期間的問題,作者苑容華 這樣論述:

論文題目:成年前期女兒照顧癌末父母之經驗探究:個人發展與照顧責任的天秤校院系所:天主教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研究生:苑容華指導教授:利翠珊教授論文頁數:88頁  本研究的起點來自於自身的經驗,我在母親罹癌的過程中擔任主要照顧者,那時的我正準備大展身手,踏上我的尋夢旅程,卻因為照顧母親而停滯了原先的計畫,對於正處在成年前期的我來說,是感到多麼的煎熬與矛盾,於是我開始關心和我也有相同經驗的人,希望得知她們是否與我面臨了相同的處境,帶著這樣的好奇,開啟了這一趟的研究之旅。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進行,並使用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共計一位研究參與者接受訪談,並輔以研究者的自身相關經歷。  我在

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珍珍在照顧歷程中考量到弟弟在照顧母親上較不方便而主動成為主要照顧者,在這之中絲毫不顧慮到自己的感受,而以母親為優先考量。在個人發展方面的三個範疇(生涯規劃、同儕關係、親密關係)中又以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為最大;而照顧責任中又可畫分成主要照顧者、經濟提供者、協調者、凝聚者等四種角色,若將個人發展與照顧責任用天秤的意象來看,照顧責任的重視程度遠超過於個人發展。  緊接著的是本研究者與珍珍經歷的相互呼應與差異,我們身處在相似的背景下,但其背後的脈絡卻是大相逕庭,而這異中之處是源自於我們個人信念的不同,珍珍以家為重,只要家能夠圓滿,自己處在最後位也沒關係、而我則是以自己為主要考量,害怕

被貼上不孝順的標籤。  另外,本研究者發現孝道的確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珍珍與我,我們為母親的付出也代表著在盡一部分的孝道。  而珍珍與我的家人關係隨著時期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對於珍珍來說,家人關係一直都是處在親近與更親近的狀態,唯有母親離世時短暫造成家人間的疏離;相比之下,我的家人關係則是變動較多,在母親罹癌前到罹癌時,家人間的關係從有連結但不親近轉變成親近,但母親離世後因為爭吵而與父親和小哥疏離,卻也因為服喪期間與大哥、大姐的談話,而拉近彼此的距離。關鍵字:成年前期女兒、個人發展、照顧責任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為了解決服喪期間的問題,作者彭林 這樣論述:

中華禮學的活力與魅力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播於海外。相傳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瞭解中國禮儀文化。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萬世一貫的,而只能與時俱變,棄其糟粕,取

其精華。優秀文化的因子,往往歷久彌新,長久地存活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影響著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西元前6世紀前後,是世界古文明的軸心時代,出現了諸如孔子、老子、孫子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釋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經典。兩千多年來,他們始終伴隨著歷史的進程,我們幾乎處處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存在。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還每每要回到那個時代去尋找智慧。對於孔子倡導的禮樂文化,我們也應該作如是觀。   作者簡介 彭林   清華大學教授,1949年10月15日出生於江蘇無錫市。198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儒

學聯合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26國學網禮樂高級顧問。主要從事先秦史等歷史文獻學和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的教學和研究,偏愛經學,尤其注重對儒家經典《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以及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研究。2018年1月,入選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專著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禮樂人生:成就你的君子風範》、《中華傳統禮儀概要》、《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儒家禮樂文明講演錄》、《中華傳統禮儀讀本》、《〈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增訂版)》。   獲獎記錄   2005在清華大學主講的「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課,

獲教育部「國家精品課程」稱號;2006獲教育部「寶鋼優秀教師獎」;2007「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9在清華大學主講的「中國古代禮儀文明」課,獲「北京市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課程」稱號;2010榮獲清華大學首屆「十佳教師」稱號。   自序 ............ 1 第一章 禮是什麼 ............ 1 第二章 禮緣何而作 ............ 13 第三章 禮的分類 ............ 29 一 吉禮 ............ 32 二 凶禮 ............ 37 三 軍禮

............ 39 四 賓禮 ............ 42 五 嘉禮 ............ 44 第四章 禮的要素 ............ 47 一 禮法 ............ 49 二 禮義 ............ 51 三 禮器 ............ 52 四 辭令 ............ 56 五 禮容 ............ 58 六 等差 ............ 62 第五章 禮與樂 ............ 65 一 德音之謂樂 ............ 67 二 盛德之帝必有盛樂 ............ 71 三 音樂通乎政 ......

...... 73 四 樂內禮外 ............ 76 五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 79 第六章 以人法天的理想國綱領 ——《周禮》 ............ 83 一 聚訟千年的學術公案 ............ 85 二 理想化的國家典制 ............ 88 三 以人法天的思想內核 ............ 92 四 學術與治術兼包 ............ 95 第七章 貫串生死的人生禮儀 ——《儀禮》 ............ 95 一 《儀禮》的名稱、傳本 和今古文問題 ............ 103 二 《儀禮》的作者與撰作年代 ..

.......... 108 三 《儀禮》的傳授與研習 ............ 110 四 《儀禮》的價值 ............ 113 第八章 闡發禮義的妙語集萃 ——《禮記》 ............ 117 一 《禮記》的成書 ............ 119 二 《禮記》的分類與作者 ............ 123 三 《禮記》的人本主義思想 ............ 126 四 哲理與格言 ............ 128 五 《禮記》的流傳與影響 ............ 131 第九章 冠者禮之始也:冠禮 ............ 137 一 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

............ 139 二 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也 ............ 141 三 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 143 四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 147 五 以成人之禮見尊者、長者 ............ 148 六 古代社會中的冠禮 ............ 150 七 女子的笄禮 ............ 154 第十章 合二姓之好:婚禮 ............ 157 一 婚姻之義 ............ 159 二 議婚和定親 ............ 162 三 親迎 ............ 165 四 成婚

............ 168 五 拜見舅姑 ............ 170 六 古代婚禮的幾個特色 ............ 171 第十一章 禮尚往來:士相見禮 ............ 177 一 不以摯,不敢見尊者 ............ 179 二 來而不往,非禮也 ............ 182 三 士、大夫、國君交往的雜儀 ............ 184 四 燕見國君的雜儀 ............ 187 第十二章 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鄉飲酒禮............ 191 一 賓興賢能:在鄉學舉行的鄉飲酒禮............ 193 二 在鄉序齒:

養老的鄉飲酒禮 ............ 203 三 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 ............ 206 第十三章 立德正己之禮:射禮 ............ 209 一 射禮梗概 ............ 211 二 射以觀盛德 ............ 219 三 「發而不中,反求諸己」 ............ 221 四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 223 五 射禮與擇士 ............ 226 六 孔子射於矍相之圃 ............ 226 第十四章 明君臣上下相尊之義:燕禮 ............ 229 一 燕禮的陳設

............ 232 二 席位與尊卑 ............ 233 三 賓與主人 ............ 234 四 賓主的一獻之禮 ............ 236 五 四舉旅酬 ............ 239 六 燕禮所要表達的君臣大義 ............ 242 第十五章 諸侯相接以敬讓:聘禮 ............ 245 一 聘禮梗概 ............ 247 二 聖王貴勇敢強有力者 ............ 251 三 圭璋與德 ............ 253 四 還玉與重禮輕財 ............ 255 五 介紹而傳命,敬之至也 .

........... 256 六 最早的外交禮儀程式 ............ 258 第十六章 稱情而立文:喪服(上) ............ 261 一 以三為五,以五為九:親屬關係的確立 ............ 263 二 上殺、下殺、旁殺:喪服等差的確立 ............ 266 三 五等喪服的十一小類 ............ 269 四 服術有六:確定喪服的原則 ............ 272 第十七章 稱情而立文:喪服(下) ............ 275 五 喪服的精粗與輕重 ............ 277 六 喪期的加隆與減殺 ............

281 七 宗親、外親與妻親 ............ 284 八 恩服與義服 ............ 286 九 服喪期間必須堅守的原則 ............ 287 十 喪服制度在海外的孑遺 ............ 289 第十八章 侍奉逝者的魂魄:士喪禮............ 293 一 壽終正寢 ............ 295 二 復 ............ 296 三 奠 ............ 297 四 哭位 ............ 300 五 報喪和弔唁 ............ 300 六 沐浴 飯含 襲 ............ 301 七 為銘和設重

............ 303 八 小斂 ............ 304 九 大斂 ............ 305 十 國君親臨大斂 ............ 306 十一 成踴、代哭、朝夕哭 ............ 308 十二 筮擇墓地和卜葬日 ............ 309 第十九章 埋藏親人的遺體:既夕禮 ............ 311 一 殯後居喪 ............ 313 二 啟殯 ............ 314 三 朝祖 ............ 316 四 裝飾柩車 ............ 317 五 陳明器 ............ 318 六 祖

奠 ............ 319 七 贈送助葬之物 ............ 320 八 大遣奠 ............ 321 九 發引 ............ 322 十 窆和執綍 ............ 324 十一 反哭 ............ 325 第二十章 安魂之祭:士虞禮 ............ 327 一 立屍............ 330 二 陰厭............ 331 三 饗屍............ 332 四 三虞、卒哭 ............ 334 五 祔廟與作主 ............ 335 六 小祥、大祥和禫 ........

.... 338 七 居喪要則 ............ 340 第二十一章 祭祀萬世師表:釋奠禮 ............ 345 一 孔子的學行與生平 ............ 347 二 釋奠說略 ............ 350 三 四配 ............ 354 四 十二哲 ............ 357 五 先賢、先儒從祀 ............ 358 六 祭祀孔子的文化意義 ............ 359 七 釋奠禮在今日韓國 ............ 363 第二十二章 詩禮傳家:家禮 ............ 365 一 不學禮,無以立 .........

... 367 二 《禮記》所見的先秦家庭禮儀 ............ 368 三 《顏氏家訓》 ............ 372 四 司馬光的《書儀》與《家範》 ............ 375 五 朱子《家禮》 ............ 377 六 《家禮》在朝鮮 ............ 380 第二十三章 不見面的禮儀:書信 ............ 383 一 書信格式 ............ 385 二 敬稱 ............ 387 三 謙稱 ............ 389 四 提稱語 ............ 391 五 思慕語 ............ 392

六 書信中的平和闕 ............ 393 七 師生之間的稱謂 ............ 394 八 祝願語及署名敬詞 ............ 396 九 信封用語 ............ 397 後記 401   自序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播於海外。相傳在 三千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

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 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瞭解中國禮儀文化。   不無遺憾的是,近代以來,禮樂文化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反而受到了種種責難,歸結起來,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   一是禮樂文化的性質問題。有人認為,禮樂文化是封建時代的文化,早已過時,誰再提倡,誰就是逆潮流而動。態度最激烈的是「文革」時期的江青等人,他們誣蔑孔子是搞復辟的祖師爺,說孔子「克己復禮」就是要復辟奴隸制。   二是禮樂文化是否還有現代價值。有人認為,當今的時代已經完全不同於先秦、兩漢,社會面貌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三禮》表述的禮儀對我們已 經毫無用處。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萬世一貫的,而只能與時俱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優秀文化的因子,往往歷久彌新,長久地存活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影 響著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西元前6世紀前後,是世界古文明的軸心時代,出現了諸如孔子、老子、孫子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釋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經典。兩千多年來,他們始終伴隨著歷史的進程,我們幾乎處處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存在。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還每每要回到那個時代去尋找智慧。對於孔子倡導的禮樂文化,我們也應該作如是觀。   近代以來,由於國勢衰微,列強入侵,國人激於時變,把落後挨打歸咎於傳統文化,這有一

定的道理,但不盡然。試想,一個知書達理的書生挨了強盜的打,人們可以責怪他沒有拳勇,但卻不可以責怪他不該知書達理。如果書生從此丟掉書本,只練武功,變成了沒有文化的「強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劇。人類社會終將進入一個人人講信修睦、彼此謙敬禮讓的文明時代。因此,我們既要習武強身,又要弘揚既有的文化,禮樂文化終究會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江青等人批孔、批「克己復禮」,是出於批「周 公」的罪惡目的,完全沒有學術依據可言。孔子真是復辟狂嗎?只要讀讀《禮記•禮運》就可以知道,孔子的 政治理想是要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它曾經鼓舞了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千千萬萬的志士仁人為之奮鬥。「克己復禮」就是復辟奴隸制嗎?奴

隸制的主要特徵之一是人殉(用活人殉葬),儒家若是擁護奴隸制,就應該贊成人殉。可是,只要讀讀《禮記•檀弓》,就可以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齊國大夫陳子車客死於衛國,其妻和家宰打算用活人殉葬。子車的弟弟子亢堅決反對,說:「以殉葬,非禮也!」還有一位叫陳乾昔的貴族,臨終前要求讓兩個婢子在他身邊殉葬。他兒子拒絕照他的要求辦,理由也是「以殉葬,非禮也」!兩人都說殉 葬是「非禮」的行為,說明禮是不允許殉葬的。春秋時期,人本主義成為社會思潮的主流,人殉已不多見,一般用木俑殉葬,即便如此,孔子也覺得不能容忍,他憤憤然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 惠王上》)不僅如此,儒家還反對一切不人道的做法。魯國大旱

,穆公先是要暴曬國中的尪者,後來又要暴曬巫婆,希冀博得上天的憐憫。縣子批評說:因天不下雨而懲罰殘疾人,太過殘忍,有悖人道!類似的例子, 《禮記》中不勝枚舉。孔子反對人殉,提倡仁愛;反對苛政,提倡仁政,代表了時代的進步和人類的良知。說孔子提倡禮就是要復辟奴隸制,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那麼,儒家的禮樂文明還有沒有現實價值呢?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其一,十年動亂之後,國民道德水準嚴重倒退,不僅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而且直接影響到了經濟的發展,最明顯的例證是旅遊業。幾千年文明鑄 就的禮儀文化,原本可以成為旅遊經濟的強項,可是,許多行業成員連「對不起、謝謝、沒關係、您請」十個 字的禮貌用語都說不好

,遑論其他。儘管眼下賓館、酒店等越造越華麗,而服務品質卻始終是旅遊業發展的軟肋,令人長歎。此外,近年出境旅遊的國人與日俱增,但舉止粗俗、缺乏禮儀教養者不乏其人,海外輿論的批評時見報端,使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民族形象大受損害。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近年,政府將「明禮誠信」作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內容,如何重建符合時代要求的禮儀規範,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中國傳統的禮儀文明,是寶貴的思想資源,正可以為我們提供重要的借鑒。   其二,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競爭,將會越來越多地在文化領域中展開。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徵,文化存則民族存,文化亡則民族亡。古往今來,真正滅

絕於種族屠殺的民族並不多,而滅亡於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卻是不勝枚舉。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發生過文化中斷的。在未來的世紀中,中華文明能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強勢的本位文化,這無疑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禮樂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能否將它的精華發揚光大,對於本位文化的興衰至關重要。   令人汗顏的是,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韓國、日本保存頗多,並繼續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而在我們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卻是非常驚人。在我們的人際交 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語和舉止的人已經日漸稀少。作為民間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禮、生日禮儀等慶典,正

越來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劇地西化;而耶誕節、情人節等正日益成為中國年輕人的重大節日。作為民族文化表徵的禮儀、節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經被國民拋棄,它的消亡也就不會太遠了。炎黃子孫、有識之士,當知憂慮。   第三,中國古代禮樂文化中有許多高妙之處,可惜不為世人所認識,我們不妨以先秦的鄉射禮為例加以說明。作為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古代有沒有體育精神?如果有,它與古希臘的奧運精神有何不同?這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必須向全世界回答的重大問題。而在我們獲得奧運會的主辦權之前,幾乎沒有人考慮過。現在問題突然提出,不免令人感到手足無措。其實,中國至遲在春秋時代,民間就流行一種稱為鄉射禮的射箭比賽

,它的比賽儀則,完整地記錄在《儀禮》的《鄉射 禮》中。這是一種非常正規的競技運動,有長度固定的射道、嚴格的比賽規則。但是,評價一名射手,不僅要 看他能否命中靶心,而且要看他形體是否合於音樂節奏,此外,還要求他處處禮讓競爭對手,正確對待失敗等等,總之,要求他的身心與體魄和諧、健康地發展。這與早期奧林匹克運動片面強調體魄強健的理念判然有別,顯示著東方文明的特色。諸如此類,古代禮儀文化中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發掘。   我們這一代人,曾經身逢「文革」之亂,深刻地感受到了這場文化浩劫的創痛。「文革」之後,孔子的名 譽漸次得到恢復。自1989年起,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儒學聯合會,每五年舉辦一次紀念孔子誕辰

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每次都有國家領導人到會致詞,並接見與會的知名學者,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毋庸置辯的是,孔子與禮樂文化是不可分的:沒有孔子就不可能有禮樂文化;反之,離開禮樂文化就不成其為孔子。肯定孔子,就必然要肯定禮樂文化。但是,當年的「批孔」運動,是以舉 國之力、在全社會展開的,其惡劣影響至今未能徹底肅清,要使國民真正瞭解禮樂文化,還需要作很長時間的努力。   二十年前我讀研究生,選擇的研究方向就是禮學,孜孜於此,不敢旁騖,日日涵泳於《三禮》之中,在體 味古代禮樂思想的精深與高妙的同時,每每感歎它在大眾面前正變得越來越陌生。因而常想,能否用淺近的語言,比較系統地將古代禮儀文明介紹給大眾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準備,2001年春,我嘗試著給清華大學本科生開設了「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的選修課,居然受到學生的歡迎。不無巧合的是,當時適逢《文史知識》創刊二十周年,在參加紀念座談會時,時任編輯部主任的胡友鳴先生對我說,《文史知識》曾組織專家寫過許多文化史的系列專題,唯獨沒有關於禮的專題,讀者對此反映強烈。他希望由我來做這項工作,以便讓更多的讀者瞭解中國古代禮儀文化。而我為了將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這門課程建設好,也正想將講稿正式寫定。於是,雙方就將選題談定了。這是本書的緣起。   要將繁難的古禮寫成讀者易於接受的文字,是非常困難的工作。為此,每次撰作,不得不反覆斟酌,從紛繁的材料中選

擇最重要的內容來介紹。按照編輯部的要求,我原則上每月要提交一篇文稿,以便連載。而我每寫一篇,至少要耗時一周,有時甚至需要十天,其中的甘苦真是難以表述。原計畫本書有三十個專題,由於我承擔的教學科研任務非常繁重,難以長期佔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時間來寫作本書,因而在連載了兩年多之後,不得不打住,這是需要向讀者朋友致歉的。未能完成的專題,只有留待它日了。   在本書各篇的連載過程中,收到許多讀者的來信,給我以親切的鼓勵和指教。編輯部的各位同志對每篇文稿的處理都非常仔細,精益求精;呂玉華先生擔任本書的責任編輯,從版式設計到圖文安排,無不親勞駢指,感人至深。在本書結集出版之際,我的研究生張煥君、林振芬

、刁小龍、李莉等幫助校對文稿、選擇插圖,也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三申謝忱之意。   彭林

禮記檀弓篇之性質與文學表現研究

為了解決服喪期間的問題,作者吳慧玲 這樣論述:

《禮記》為十三經中的鉅著,是字數與份量皆極為可觀之經典,更是探究儒家學說及中國禮學之重要文獻。而〈檀弓〉在《禮記》四十九篇中,字數逾萬約佔全文的十分之一,由於卷帙浩繁,篇分上下,前人傳注析分章節不一,本論文則以王夢鷗先生《禮記今注今譯》所析分之202章為本,就其性質與文學表現,深入探討〈檀弓〉這專言凶禮且多論「變禮」之文。研究〈檀弓〉之性質,先概述其在古代與現代的研究狀況,接著,再探究其作者與成書時代,最後,針對〈檀弓〉所記之禮事、禮義、禮制,依其內容主旨做分類,可概分成四大類:喪禮、唁禮、變禮、其他禮事。喪禮類,依喪事降臨後的時間先後順序,自近而遠需辦理之禮儀程序、應變事宜;服喪期間之服儀

舉止、生活細節、心情態度依序分類之。唁禮類,主要在記君王、諸侯、士、大夫、師生、朋友間相互弔喪之事。變禮類則依其記錄與創作意旨,分為禮崩樂壞下的失禮行為和從其宜、臻至善的變禮兩類。其餘較零散之記禮,則全歸納於其他禮事類。而研究〈檀弓〉之文學表現,將針對其在記禮與敘禮時之立意取材、遣詞造句、與結構佈局上作分析,歸納總結出〈檀弓〉之所以能作為後世「行文」之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