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修 劇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李國修 劇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金士傑,王耿瑜,邱俊龍寫的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和金士傑,王耿瑜,邱俊龍的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作者簽名限量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辣 和大辣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王友輝、李貞慧所指導 許正平的 劇本敘事中的家・國再造: 以李國修、紀蔚然、吳念真劇作為核心 (2021),提出李國修 劇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現代戲劇、本土論述、李國修、紀蔚然、吳念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 劉晉立所指導 郭玳均的 以基進女性主義析論《徵婚啟事》 (2021),提出因為有 徵婚啟事、基進女性主義、李國修的重點而找出了 李國修 劇團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李國修 劇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為了解決李國修 劇團的問題,作者金士傑,王耿瑜,邱俊龍 這樣論述:

老蘭陵 新故事 蘭陵劇坊經典作品《演員實驗教室》傳奇再現   1980年代,蘭陵劇團,一個臺灣現代劇場的開始 金士傑、李立群、李國修、楊麗音、游安順等, 眾多演員╱編劇╱導演戲碼,都從這個劇場出發! 《演員實驗教室》是1983年蘭陵創作經典劇碼, 40年後,老友新秀重聚,演出生命中的一個片刻……     ★《演員實驗教室》2022年3月在臺灣開始巡演(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     1983-2022     此戲為蘭陵最該重演之戲碼,它敘述著演員的人生,   誠誠實實,一層一層往心裡尋覓。   ――李國修(1955-201

3,蘭陵劇坊團員、屏風表演班創辦人)     《演員實驗教室》的演出是一場夢幻之旅,   亦是對青春的最後一次回望。   ――金士傑(演員、導演)     這版的《演員實驗教室》,堪稱金寶在舞臺上寫的一首散文詩,   大夥則是不經意合力完成了一部臺灣斷代史。   ――馬汀尼(曾任北藝大戲劇系所主任暨研究所所長)     原名為耕莘實驗劇場的蘭陵,從1977年開始醞釀、1980年正式成立,在這約莫十年的運作過程中,曾推出多部影響臺灣劇場歷史的經典作品,包括《荷珠新配》《貓的天堂》等,而當年從蘭陵劇坊出身的表演者或導演,如今也都成為臺灣當代劇場的大師級人物,

如金士傑、李國修、劉若瑀、馬汀尼、楊麗音、趙自強、李永豐等人     蘭陵劇坊培育了不少人才,包括杜可風、李天柱、顧寶明、李立群等演藝圈實力派演員,1991年劇團解散之後,開枝散葉孕育出至少15個臺灣劇團誕生,包括屏風表演班、優人神鼓、表演工作坊、紙風車劇團、如果兒童劇團等,讓臺灣的表演藝術得以百花齊放,影響深遠。     蘭陵劇坊推出新版舞臺劇《演員實驗教室》,規劃以十四段的演出,以集體創作的方式來重現他們如何走進劇場這條路,如何成為蘭陵人的故事,這些片段不僅代表著他們的個人生命歷程,也直接呈現出臺灣社會的變遷,不管是思想的或是生活上的,也因為這些人對臺灣劇場的代表性,更可從

中看到臺灣表演藝術發展的過程,可說是ㄧ個深具意義的演出。     關於《演員實驗教室》      蘭陵劇團的推手――吳靜吉博士表示:「基本上大家的人生不管怎樣改變,都有個基調,然後有變奏。隨著年齡、隨著關係、隨著環境互動或整個大環境變化,你開始會有一些變奏。我常常覺得,這個《演員實驗教室》從以前到現在(1983-2018),每一個人到某個年齡的時候都應該來一次這樣的自我探索,然後去發現,讓自己再……我們叫『清償』,把自己整個過去清償一次,看看能夠在未來怎麼樣做一些指引。」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首演   時間:2018年5/4(五) ~ 5/6(日)   

地點:國家戲劇院   主辦單位:國家兩廳院   藝術總顧問:吳靜吉   導演/編劇統籌:金士傑   副導演/演員:劉若瑀、馬汀尼   演員:金士傑、卓明、王仁里、楊麗音、鄧安寧、趙自強、游安順、陳芑旂、柯清心、王耿瑜、賀四英、邱俊龍、黃哲斌等人     導演金士傑(金寶)   還記得1983年4月3日那天晚上在南海路的藝術館,看完《演員實驗教室》,坐中興號回嘉義的興奮。我在筆記上寫著:「終於看到一齣戲該有的樣子。」我自己的人生戲碼,也從此改變。     2018年5月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為了「蘭陵40」,召集了老夥伴,一年前開始籌備,導演金寶(金士傑)在2

017年6月就出了許多充滿個人風格的問題,要演員回答:     「和戲劇的初戀故事?為什麼你是現在的你?你喜歡嗎?不喜歡嗎?你愛甚麼?怕甚麼?最難為情?惹你失眠的╱一個謊言、一個背德、一個圓滿、一個高潮╱一個有關健康/靈魂的問題╱一個和劇場有關的小故事╱我與性感的關係╱我與偉大/死亡 最靠近的一次?╱我與憂鬱╱最痛/最快樂的一天╱最難忘的一張臉/最喜歡的一堂課。」     這些提問,讓這些人站上舞臺,回首自身,悲喜坦然。     忽忽四十年過去,原來的這群人已過了人生折返點,有些繼續著演員的身分、有人去教表演、有人去拍電影、有人做出版、有人畫畫甚至餐飲……大家在人生的舞

臺上,各自精采、各自有趣。     就像馬汀尼當年在節目單上說的:「起初喜歡演戲,只是覺得跟自己很多『症狀』相似,後來發現病痛和生活盤纏不清。」      既名為實驗,其意義在於對過程的重視更勝結果,或是說:不預設結果好壞,但對未來抱有期待。一如人生,我們從來不知道劇本的結局!     當創作的按鈕被啟動,每位蘭陵人都用一種絕對原創的方式去面對之後的人生和工作。這段劇場生活,讓大家理解,如何活生生的活著,才是重點。     蘭陵劇坊,創立於1980年,是臺灣第一個業餘的實驗劇團,為臺灣小劇場運動的主要推動者,蘭陵劇坊在1990年停止活動,1991年解散。  

  有了劇場的演出,這個戲開始活出她自己的樣貌,   有了一本書,用來記錄一齣戲,我們看到了演員的人生,與幕後光景,   以及這數十年的成長時光。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足跡   2018    5/4.5.6 臺北╱10/23.24烏鎮╱11/16.17北京      2019   4/29.30  5/1 上海╱7/20.21 西安╱8/30.31 廈門╱9/29. 30 成都     2022   臺中 國家歌劇院 3月11.12.13日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3月18.19.20日   臺北 國家戲劇

院 4月1.2.3日

李國修 劇團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訂閱播吧YT https://bit.ly/2TZO7ep
每週四晚上9點播吧直播:https://boba.ettoday.net/category/269
ETtoday姐妹雲臉書同步直播完整版:
https://www.facebook.com/ETtodaySISTER/videos/1928110817316989/
震撼!精彩!經典!
再多詞彙都無法描述有多好看~

#黃嘉千#竇智孔 #范乙霏 #楊千霈 #歌舞劇 #吻我吧娜娜 #果陀 #果陀劇團 #張雨生 #櫻井弘二 #陳樂華 #傅薇 #姚黛瑋 #黃小琥 #卜學亮 #郭子乾 #曾國城 #唐從聖 #王月 #李國修 #楊謹華 #楊銘威 #張立東 #陳大天 #小蝦 #Albee #果陀劇場 #國父紀念館 #舞台劇 #演員 #豐華唱片 #滾石唱片 #玉女歌手 #玉米 #柔軟 #華岡藝校 #劈腿 #一字馬 #播吧 #直播 #姐姐不解事 #ET姐妹雲

劇本敘事中的家・國再造: 以李國修、紀蔚然、吳念真劇作為核心

為了解決李國修 劇團的問題,作者許正平 這樣論述:

八〇年代的小劇場運動是臺灣現代戲劇與劇場發展上的分水嶺。在美學上,小劇場運動逐漸揚棄了盤桓臺灣戲劇創作年深日久的寫實主義,從實驗劇場開始,而前衛劇場,在八〇年代後半發展出反敘事、反文學性、反鏡框舞臺、去中心意義、解構的後現代劇場風格。在意識形態上,則從反共抗俄、大中國主義等由統治官方宰制的集體大敘述中解放出來,並與解嚴後勃發的本土主體意識呼應,勇於涉入過往被視為言論禁忌的種種議題,也各式的社會運動或政治場合現身,使劇場從過去的政策宣傳工具,一轉而為激進的社會抗爭利器。美學與政治的雙重轉向,造成的影響之一是,導演劇場的興起,劇作家與劇本的影響力式微,甚至遭到劇場排除。九〇年代後,雖純粹能以劇作

家身份持續寫作,並獲得演出製作的創作者,紀蔚然是其中之少數,但多數劇場創作者則同時擁有包括劇作家、導演、演員等複合式的創作主體,如李國修、王友輝、汪其楣等,而吳念真則是從電影的編導轉進劇場創作領域,足見此時期劇作家跨域之多元。本文試圖從美學與政治的二元對立分法中另闢蹊徑,觀察前衛劇場潮流與解嚴之後,實際投入劇本寫作並演出的李國修、紀蔚然、吳念真等三位劇作家作品,他們在導演做為創作主體的當代劇場裡發展出什麼樣的劇本敘述策略,衍異出新的美學形式?其中,編導演三位一體的李國修,以拼貼與後設的結構,打散線性敘事的封閉性與整體性,探問個體記憶的虛實真假;紀蔚然則透過「反傳統的敘事模式」,突出說話者的欲望

和主體,質疑寫實、客觀敘事的可靠性;從電影轉進劇場的吳念真則結合了通俗劇敘事與臺灣新電影的新寫實主義美學,將可能是規訓式的集體大敘述轉化成抒情的個人微型敘述。同時,也援引解嚴後臺灣文學學界的後殖民論述,及另外演繹出的本土後遺民寫作研究,討論三位劇作家在面對本土主體意識興起的新政治敘述時各自殊異的創作關懷。身為外省第二代的李國修面對主體意識的轉換,油然而生花果飄零的感嘆與焦慮,這樣的困境或許不完全來自於自己的不認同,而是本土情境本身所形成的排他性,他是一個被排擠出去的他者,於是,他只能後設式的透過自己的創作打造一個只有不在了的父親(和自己)存在其中的理想(家)國。對於本土主流論述對於家國的重塑,

紀蔚然則採取激進亦虛無的解構策略,集體的大敘述實則只是集體的妄想,明顯呼應了後殖民的多元差異觀點。吳念真則往往採取女性視角來觀照男性的敘述霸權,構成了家與國雙重壓迫下幽微的女性史詩。在美學與政治的雙線對照下,勾勒出劇本創作在集體敘述瓦解之後,如何重塑自身的敘述策略,又如何回應現實的多元發展。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作者簽名限量版)

為了解決李國修 劇團的問題,作者金士傑,王耿瑜,邱俊龍 這樣論述:

老蘭陵 新故事 蘭陵劇坊經典作品《演員實驗教室》傳奇再現   1980年代,蘭陵劇團,一個臺灣現代劇場的開始 金士傑、李立群、李國修、楊麗音、游安順等, 眾多演員╱編劇╱導演戲碼,都從這個劇場出發! 《演員實驗教室》是1983年蘭陵創作經典劇碼, 40年後,老友新秀重聚,演出生命中的一個片刻……     ★《演員實驗教室》2022年3月在臺灣開始巡演(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     1983-2022     此戲為蘭陵最該重演之戲碼,它敘述著演員的人生,   誠誠實實,一層一層往心裡尋覓。   ――李國修(1955-2013,蘭陵劇坊團員、屏風表演班創辦人)     《

演員實驗教室》的演出是一場夢幻之旅,   亦是對青春的最後一次回望。   ――金士傑(演員、導演)     這版的《演員實驗教室》,堪稱金寶在舞臺上寫的一首散文詩,   大夥則是不經意合力完成了一部臺灣斷代史。   ――馬汀尼(曾任北藝大戲劇系所主任暨研究所所長)     原名為耕莘實驗劇場的蘭陵,從1977年開始醞釀、1980年正式成立,在這約莫十年的運作過程中,曾推出多部影響臺灣劇場歷史的經典作品,包括《荷珠新配》《貓的天堂》等,而當年從蘭陵劇坊出身的表演者或導演,如今也都成為臺灣當代劇場的大師級人物,如金士傑、李國修、劉若瑀、馬汀尼、楊麗音、趙自強、李永豐等人     蘭陵劇坊培育了不少

人才,包括杜可風、李天柱、顧寶明、李立群等演藝圈實力派演員,1991年劇團解散之後,開枝散葉孕育出至少15個臺灣劇團誕生,包括屏風表演班、優人神鼓、表演工作坊、紙風車劇團、如果兒童劇團等,讓臺灣的表演藝術得以百花齊放,影響深遠。     蘭陵劇坊推出新版舞臺劇《演員實驗教室》,規劃以十四段的演出,以集體創作的方式來重現他們如何走進劇場這條路,如何成為蘭陵人的故事,這些片段不僅代表著他們的個人生命歷程,也直接呈現出臺灣社會的變遷,不管是思想的或是生活上的,也因為這些人對臺灣劇場的代表性,更可從中看到臺灣表演藝術發展的過程,可說是ㄧ個深具意義的演出。     關於《演員實驗教室》      蘭陵劇

團的推手――吳靜吉博士表示:「基本上大家的人生不管怎樣改變,都有個基調,然後有變奏。隨著年齡、隨著關係、隨著環境互動或整個大環境變化,你開始會有一些變奏。我常常覺得,這個《演員實驗教室》從以前到現在(1983-2018),每一個人到某個年齡的時候都應該來一次這樣的自我探索,然後去發現,讓自己再……我們叫『清償』,把自己整個過去清償一次,看看能夠在未來怎麼樣做一些指引。」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首演   時間:2018年5/4(五) ~ 5/6(日)   地點:國家戲劇院   主辦單位:國家兩廳院   藝術總顧問:吳靜吉   導演/編劇統籌:金士傑   副導演/演員:劉若瑀、馬汀尼  

 演員:金士傑、卓明、王仁里、楊麗音、鄧安寧、趙自強、游安順、陳芑旂、柯清心、王耿瑜、賀四英、邱俊龍、黃哲斌等人     導演金士傑(金寶)   還記得1983年4月3日那天晚上在南海路的藝術館,看完《演員實驗教室》,坐中興號回嘉義的興奮。我在筆記上寫著:「終於看到一齣戲該有的樣子。」我自己的人生戲碼,也從此改變。     2018年5月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為了「蘭陵40」,召集了老夥伴,一年前開始籌備,導演金寶(金士傑)在2017年6月就出了許多充滿個人風格的問題,要演員回答:     「和戲劇的初戀故事?為什麼你是現在的你?你喜歡嗎?不喜歡嗎?你愛甚麼?怕甚麼?最難為情?惹你失眠的╱一個謊言

、一個背德、一個圓滿、一個高潮╱一個有關健康/靈魂的問題╱一個和劇場有關的小故事╱我與性感的關係╱我與偉大/死亡 最靠近的一次?╱我與憂鬱╱最痛/最快樂的一天╱最難忘的一張臉/最喜歡的一堂課。」     這些提問,讓這些人站上舞臺,回首自身,悲喜坦然。     忽忽四十年過去,原來的這群人已過了人生折返點,有些繼續著演員的身分、有人去教表演、有人去拍電影、有人做出版、有人畫畫甚至餐飲……大家在人生的舞臺上,各自精采、各自有趣。     就像馬汀尼當年在節目單上說的:「起初喜歡演戲,只是覺得跟自己很多『症狀』相似,後來發現病痛和生活盤纏不清。」      既名為實驗,其意義在於對過程的重視更勝結

果,或是說:不預設結果好壞,但對未來抱有期待。一如人生,我們從來不知道劇本的結局!     當創作的按鈕被啟動,每位蘭陵人都用一種絕對原創的方式去面對之後的人生和工作。這段劇場生活,讓大家理解,如何活生生的活著,才是重點。     蘭陵劇坊,創立於1980年,是臺灣第一個業餘的實驗劇團,為臺灣小劇場運動的主要推動者,蘭陵劇坊在1990年停止活動,1991年解散。     有了劇場的演出,這個戲開始活出她自己的樣貌,   有了一本書,用來記錄一齣戲,我們看到了演員的人生,與幕後光景,   以及這數十年的成長時光。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足跡   2018    5/4.5.6 臺北

╱10/23.24烏鎮╱11/16.17北京      2019   4/29.30  5/1 上海╱7/20.21 西安╱8/30.31 廈門╱9/29. 30 成都     2022   臺中 國家歌劇院 3月11.12.13日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3月18.19.20日   臺北 國家戲劇院 4月1.2.3日

以基進女性主義析論《徵婚啟事》

為了解決李國修 劇團的問題,作者郭玳均 這樣論述:

現今社會中,思想漸趨開放,不同於大眾的聲音也逐漸被重視,其中也包含女性議題,且有相當多元的流派和論點備受討論,象徵著女權的覺醒與不容忽視。隨著時代的演進,臺灣民眾對性別和女性的認知提高,在法律和價值觀上均有很大的改變,相關的藝術與文學作品也層出不窮,故研究者欲採集相關文獻資料,在眾多女性主義流派中,選擇基進女性主義作為研究《徵婚啟事》文本的理論根基。西元1980年代末的臺灣,社會風氣相對於現今保守,故女子登報徵婚不僅是大方展現了女人的慾望,也衝擊當時人們的思想。《徵婚啟事》小說出版後,無疑造成廣大迴響,卻也迎來許多爭論;然而,陳玉慧的此一舉動讓藝文界帶領人們向更新潮的思想邁進,首先對此改編的

便是李國修,同名舞臺劇《徵婚啟事》於1993年搬上大舞臺,他將較嚴肅的議題加入喜劇元素,讓劇作充滿詼諧和逗趣,在臺灣巡演後廣受好評,並於1998年、2003年及2010年三度演出,顯示觀眾對此劇作不僅喜愛,且接受度高。《徵婚啟事》探討的議題涉及性別、女性、女同志、婚姻、愛情,劇中不時推翻舊有思想的刻板印象,因以女性為主角,更能讓觀眾思考關於婦女的勞動、婚姻、生育、性等等議題,而國內學術論文和期刊中卻鮮少以戲劇做為女性主義的研究對象,故研究者欲以基進女性主義,從根本探討劇中的女性議題。本文將拆解劇作為主題、人物、情節、景觀、對話等五個部份,並以基進女性主義一一探討,除了利用專書、學術論文及期刊、

報章雜誌和網路資料之外,也會對具備戲劇、美術、社會學專業的三位女性訪談,並藉此對文本分析,觀察劇中擺脫父權枷鎖的行為或表徵,以及女性在經歷波折後的自我成長和意識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