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園 捷 運 路線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國立臺南大學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班 管志明所指導 陳建都的 四鯤鯓地理環境變遷與社區文化發展之研究 (2017),提出林園 捷 運 路線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鯤鯓、虱目魚、牡蠣、環境變遷、文化及生態旅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大學 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陳啟仁所指導 陳子婕的 結合都市綠網之自行車道規劃-以高雄市鹽埕區為例 (2007),提出因為有 景觀生態元素、都市生態網路、評估模式、自行車道的重點而找出了 林園 捷 運 路線圖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林園 捷 運 路線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四鯤鯓地理環境變遷與社區文化發展之研究

為了解決林園 捷 運 路線圖的問題,作者陳建都 這樣論述:

屏障台江內海的濱外沙洲-鯤鯓嶼,四鯤鯓剛好位居七鯤鯓之中段,在七鯤鯓中唯一至今仍沿用「鯤鯓」之地名,今屬臺南市南區鯤鯓里,是個典型的傳統漁村。安平工業區及安平新港這人為開發案造成的地理環境變遷,迫使四鯤鯓居民的養殖業,必須放棄或改變生產模式;當養殖漁業不再是社區主要產業,是否影響聚落空間的發展;產業變遷後新形成的社區文化,能讓古老的漁村回復往日的繁榮景象? 這些由環境變遷產生的人地互動關係遂成為本文的研究動機。 本研究以文化與人地關係來探討,把四鯤鯓跟臺灣歷史、地理脈絡作連結,交互研究產業與社區文化之互動。採實地履勘蒐集產業的生態與運作模式,與文獻蒐集探討,運用田野資料實證的

方式,來具體媒合其人地關係的脈絡,建立社區文史,及產業的形成與發展之脈絡。歸納出四鯤鯓的虱目魚、牡蠣養殖業面對環境變遷,所採取的對應方式,及其與社區文化的互動關係。 藉由各式多樣的調查,發掘社區的地理自然資源與人文歷史,彰顯社區文化的特質,並结合社區文化、自然、文史、生態資源,成為社區發展觀光資源,處於變遷環境中的四鯤鯓,透過社區文化的持續建設,必將可以滿足未來生活的需求。本論文研究結論如下:養殖漁業因外部環境變遷與開發計畫的衝擊而改變;社區在產業結構轉變後導致空間土地利用的重組;運用社區文化與自然資源開啟文化及生態旅遊契機;文化是生活的延續與發展:藉由文化景觀的申辦凝聚地方認同,並以社

區為核心發展在地老化照顧系統。本論文意圖為本社區創造更大的福祉而努力!關鍵字:鯤鯓、虱目魚、牡蠣、環境變遷、文化及生態旅遊。

結合都市綠網之自行車道規劃-以高雄市鹽埕區為例

為了解決林園 捷 運 路線圖的問題,作者陳子婕 這樣論述:

在永續發展與生態都市的思潮下,如何透過減少消耗、再使用及循環利用等方式有效利用資源,創造出一個擁有健康生態、與自然和平共存而不危害自然的都市,已是各國家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最重要課題。本研究探討以自行車道做為生態廊道的思考為基礎,應用GIS作為研究工具,規劃自行車路線以串連綠地系統,健全都市綠色生態網路,建立永續、低衝擊的綠色交通系統。首先藉由相關文獻之回顧,初步彙整評估因子,並進一步篩選適宜之評估因子及建立因子層級架構;其次再透過專家問卷調查與層級分析法建立各評估因子權重,進而建構都市自行車綠網之路線評估模式,最後經由實證研究,確立評估架構的完整性,並提出實證基地-高雄市鹽埕區自行車路網系統路

線規劃及設置建議。從本研究探討市區自行車道結合都市綠網之評估架構共有二個層級,目標層為都市自行車道綠網建構;第一層為使用者開發潛力、生態發展潛力、空間規劃潛力三項,第二層擬定評估因子共有八項。層級與權重關係分別為:第一層級以使用者開發潛力(0.38072)較具重要性,其次是生態發展潛力(0.333)、空間規劃潛力(0.3096)。第二層級評估因子分為三組,第一組「生態發展潛力」的三項評估因子的權重高低分別是道路綠帶寬度(0.367)>連接綠地面積(0.3264)>「距棲地的距離」(0.3128);第二組「空間規劃潛力」的三項評估因子的權重高低分別是土地產業屬性(0.3796)>人行道寬度及品質

(0.305)>混合(機慢)車道寬度(0.2858);第三組「使用者開發潛力」的二項評估因子的權重高低分別是遊憩點或景觀資源連結性(0.3165)>交通運輸節點連結性(0.297)。最後再依據鹽埕區其所存在的各種主客觀條件與因素,規劃鹽埕區自行車路網及設置之策略、建議等,以作為未來市區自行車路網之示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