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山登山步道入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柴山登山步道入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龍保、陳旻昱寫的 遇見斯文豪-發現台灣生物多樣性(含DVD)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雄 壽山 北壽山登山步道 近距離欣賞台灣獼猴 雅座亭 龍 ...也說明:北壽山龍泉寺登山口《高雄鼓山》|用餐健行時間 106年02月4日地址高雄市鼓山區青泉街(鼓山高中西側為北壽山停車場)|公車資訊38、219、紅32 龍泉寺 ...

亞洲大學 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張祐誠所指導 楊惠甄的 臺中市大肚區、龍井區、烏日區 登山步道景觀之研究 (2020),提出柴山登山步道入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登山、步道、景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李文環所指導 黃雅婷的 壽山植被變遷之歷史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壽山、植被、自然史、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重點而找出了 柴山登山步道入口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雄超夯免費消暑之龍巖冽泉,正港透心涼的好玩地點x 高雄柴山則補充:高雄大家熟知的柴山,台灣獼猴最多的聚集地常爬柴山的民眾,都是知道這個清涼消暑勝地龍巖冽泉,位於柴山登山口爬完山可以脫鞋泡腳放鬆的好地方,如今成為親子同樂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柴山登山步道入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遇見斯文豪-發現台灣生物多樣性(含DVD)

為了解決柴山登山步道入口的問題,作者蔡龍保、陳旻昱 這樣論述:

「異人」斯文豪V.S. 「台灣」生物多樣性 台灣生物多樣性立體寫真模型: 1.打狗英國領事館   打狗英國領事館是1878?1879年間完成的建築,位西子灣旁的山頂上,三面環海,視野遼闊,可鳥瞰高雄港和西子灣。這棟建築歷盡滄桑且幾經改建,現在的紅磚建物是1985年改建而成,目前列為二級古蹟。 2.旗津渡船頭   高雄與旗津之間有內海相隔,因此渡輪成為兩地最方便的運具。日治時期原為私人所經營,直到1924年方轉為市營。由於近年來旗津地區的整體觀光規劃,吸引不少尋覓新鮮海產與遊覽海岸風光的遊客搭乘渡輪前來。 3.柴山台灣獼猴   柴山,早期西方人稱為猴山,是斯文豪首次採集台灣彌猴的

地方。現設置「高雄市壽山自然公園」,山林間佈滿登山步道,是高雄市民運動休閒好地方,來來往往的登山客與成群的獼猴在林間和平共處。 4.旗后砲台   旗后砲台位於旗津區之旗后山上,清領時期為了戰備需要而聘請英藉工程師所建造,雖然是西式的砲台,卻有一個中國式的八字型大門作為入口,兩側磚牆上還可見到「囍」字圖案,建築樣式兼具中西特色,內政部已公告為二級古蹟。 旗后燈塔   旗后燈塔又稱旗津燈塔,位旗津北端的旗后山頂。1863年,打狗港正式開港,船務頻繁,導航設施迫切需要。1883年,當時水師副將王福祿聘請英國工程師興建一方型紅磚燈塔,但現存的燈塔建築卻是日治時期1918年改建的,現列為市定古蹟

。 5.洲仔濕地   「洲仔濕地」位於高雄市左營區蓮池潭畔。早先這裡原為水稻田和菱角田,100多年前,斯文豪在這一帶的大水塘首次採集到「水雉」。2002年,高雄市政府將附近窪地營造為人工濕地,成功地讓原本已消失的水雉再次出現。 6.台大昆蟲系實驗室   台大昆蟲系李春霖博士的實驗室,該系積極投入台灣昆蟲生態的研究。2004年該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在棲蘭山區捕獲的「橙斑厚角金龜」,經考證確定為斯文豪以後未曾被人採集過的珍稀物種。 7.魚路古道   「魚路古道」,又稱「金包里大路」。連接金包里(今金山)與士林,總長約30公里。百年前,金包里的漁民就是走在這條古道,挑著魚貨翻山越嶺,到士林販

售。1856年,斯文豪亦走過這段道路,清晨從金包里出發,晚間 本書特色 建築模型DIY   「異人的足跡」系列是描述16世紀至19世紀末葉來台的外國人,對台灣歷史、產業或文化發展的影響。本系列叢書附有旅遊節目模式的紀錄片DVD,另外一大特色是歷史旅遊書的製作,將每位異人在台事蹟、足跡有關的文化遺址或歷史場景共32處,透過Fotomo的攝影技術,將實體的人物、器具、建築等場景,製作出可讓讀者自行剪貼、重現相片場景配置的「寫真立體模型」,讓讀者在欣賞影片及閱覽旅遊圖文資訊外,可以享受自行拼貼DIY的樂趣,倘佯在栩栩如生的歷史場景中。 作者簡介 斯文豪(1836-1877)   生於印度,為英

國駐台首任領事。1856年首度訪台;1860年出任駐台副領事,4年後升任領事,直至1866年離台。在台期間利用公務之餘,到各地大量蒐集珍奇物種的活體或標本,寄回英國尋求專家鑑定,並留下篇篇的紀錄與報告,這些文件均是審視台灣由古貫今生態史的寶貴資料庫,初步解開台灣物種的神秘面紗。

臺中市大肚區、龍井區、烏日區 登山步道景觀之研究

為了解決柴山登山步道入口的問題,作者楊惠甄 這樣論述:

近年來政府推動開放山林鼓勵民眾「敬山、進山、淨山」。台中市民前往近郊登山通常會前往較為知名的大坑登山步道,然而海線地區的大肚山也開發許多步道,卻多是當地居民前往。本研究希望藉由分析海線大肚區、烏日區、龍井區三區轄內各步道興建歷史、觀賞重點及各步道景觀,經由田野調查來了解各步道民眾参與情形並做出結論及各項建議,提供相關單位或團體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本研究第一章為大烏龍三區的發展歷史,第二章為相關文獻探討,第三章研究方法以田野調查法及次級資料分析法作為本研究主軸,第四章深入分析各步道,第五章提出結論及建議。大烏龍地區三區步道皆是依著大肚山建設,皆可一覽海線風景。三區步道可串連成為大肚山大縱走,唯

建議串聯步道指示須更明確。

壽山植被變遷之歷史研究

為了解決柴山登山步道入口的問題,作者黃雅婷 這樣論述:

本文旨在研究壽山植被變遷的歷史。壽山是我國的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國家自然公園。本區面積約1,100公頃,植物生態豐富且外來種比例高。北壽山(龍泉寺)、中壽山(礦區)與南壽山各步道相距不遠,但植群型態變異很大,如此獨特的植物景觀究竟如何形成?其植被變遷的歷史令人好奇。文本中的壽山最早可追溯到荷蘭時代,當時是林木與蘿藤的產地,推測應該植被繁盛才能持續供給輸出。清代則是在地民眾獲取柴薪的「柴山」,柴薪由輸出轉為自給,此時期林產物逐漸衰竭,當清末西方旅人到來時已是嶙峋禿山。日治時期壽山因臨近開發「打狗市區」的計畫地點,為了保障市區安全,1907年成為臺灣第一座公告的保安林,肩負國土保安與水源涵養

重任。1908年打狗市區改正後,眺望景觀良好的東南角山腹被規劃為「打狗公園」。此時壽山仍是童山濯濯,臺灣總督府於1908年從壽山南側開始造林。1908~1920年「打狗公園」時期造林首重「快速成林」,樹種選用速生型經濟樹種,以水土保持及經濟效用為主,市郊公園的景觀角色則不重要。1923年裕仁皇太子行啟高雄後,壽山搖身成為承載殖民教育使命的「壽山紀念公園」。1925年本多靜六將其規劃成為一座複合式遊憩聖地,造林目標轉變為「創造花山景致」及「培育熱帶果樹」等景觀營造及遊憩體驗。樹種選擇以開花樹種為主,乘載日本生活慣習與文化,並融入南洋的異國風情,形成彰顯公共空間與殖民地教育的文化地景。1937年日

中戰爭爆發後,配合南進政策,壽山劃入「高雄要塞管制區」,成為掌控港口、海域與防空的軍事重地,自此斷絕與民眾的連結。軍事管制打亂了原本的造林計畫,降低人為干擾,使當時尚未造林的北壽山自然演替成為生物多樣性高的天然闊葉(次生)林(而非如南壽山一般生物多樣性低的人工闊葉林),埋下未來成為國家自然公園的契機。戰後部分山區逐步開放為「壽山公園」。1992年聯合國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簡稱CBD),乘著國際的保育熱潮,時值壽山東側的臺泥採礦權期滿之際,在地方民間團體奔走下,「壽山公園」成為我國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開啟「維護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的新使命。壽山紀念公園規劃者—本多靜六的觀點:「一個地區

的林相,反映了此區域的文化歷史。」壽山現在的四大種類植物社會:「天然闊葉(次生)林」(北壽山)、「人工闊葉林」(南壽山/壽山紀念公園)、「人為破壞地綠化植生」(臺泥礦區)及果園(人工闊葉果樹混合林),此四種不同的植被型態,係由「文化力」和「自然力」共同塑造,反映出此區域歷史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