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學詞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植物生理學詞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KristenWilleumier寫的 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 和曼羅迪諾的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園藝學系所 林慧玲所指導 徐筱晴的 鉀濃度對‘台農1號’百香果生育之影響 (2019),提出植物生理學詞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百香果、果實品質、巨量營養元素、微量營養元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園藝學系所 黃三光所指導 林秀容的 小白菜與莧菜對淹水之耐受性評估及對高溫下不同CO2濃度之反應 (2018),提出因為有 二氧化碳、淹水、高溫、C3及C4代謝的重點而找出了 植物生理學詞彙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植物生理學詞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

為了解決植物生理學詞彙的問題,作者KristenWilleumier 這樣論述:

掌握飲食、運動、補水、抗壓、營養補充、健腦遊戲……等簡單訣竅, 就能促進腦細胞再生、增加腦部血流量,提升大腦健康與認知能力! 健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想擁有健康的大腦與滿意的生活品質,你只要: ♠這樣吃:避開加工食品、優質全穀類、好油脂、多蔬食、間歇性斷食…… ♠這樣動:走路、慢跑、瑜伽、游泳、做園藝…… ♠這樣補:Omega-3、Q10、維生素、益生菌、薑黃素…… ♠這樣做:冥想、保持正念、閱讀、記生字、玩拼圖…… 由於目睹摯愛的父親飽受帕金森氏症折磨,神經科學家克莉絲汀.威勒米爾博士於是投注最大熱情,致力改善人們的認知健康。她從事科學與臨床研究多年,更曾成功幫助比賽時難免會腦震盪的橄

欖球員修復腦部損傷,提升大腦功能。 在這本健腦終極指南裡,威勒米爾博士透過自身、橄欖球運動員和其他患者的體驗,以重點條列式的解說告訴我們,只要簡單改變生活習慣,就能增進認知健康,提振活力,順便甩掉一些多餘的脂肪。她也經由研究與實例分析,說明大腦基本知識,教我們如何調整日常飲食、補充營養,並且利用體能活動和健腦遊戲修復過去的認知損傷,找到長久易行的大腦健康攻略! 本書特色: ♠專業背景與專業推薦:作者具備跨學科專業背景,又有2020-21年度評鑑為全美第二名醫院的神經外科醫師,以及國內專業人士推薦作序。 ♠臨床經驗與病患見證:作者有照顧帕金森氏症父親的經驗,在父親罹病後直到過世前,成功幫助父

親改善病況,並維持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她也曾經幫助職業橄欖球員及一般大眾修復受損的大腦細胞與功能。 ♠重點條列式的說明:文字風趣易懂,不會看到長串艱深的醫學說明,所提供的方法易行且經過科學實證。 ♠內含有趣的大腦知識:像是大腦有2500萬G容量,可儲存3000萬小時的影片,等於可以在電視連續播放超過300年;大腦本身沒有痛覺,開腦時不麻醉也不會痛;大腦60%是油脂組成,因此吃對油很重要;吃冰時會頭痛,是一種保護大腦的急凍機制;內向者的灰質通常比外向者厚,也比較擅長抽象思考…… ♠打破常見的大腦迷思:我們並非只使用10%的大腦,而是100%,睡覺的時候也是;聽古典樂不會讓人更聰明;健忘其實有助避

免大腦資訊超載…… 各界推薦: 作者一一歸納整理健腦配方,搭配大量案例,讓對這塊領域不熟悉的人也能輕鬆掌握概念。真心推薦本書! ——中研院語言所/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 周家如博士 本書原著由專精於腦科學研究的威勒米爾博士所寫,字字句句都附有參考文獻與相關的醫學研究,絕對適合喜歡獨立思考跟強調證據的讀者。 ——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任 劉議謙醫師 我經常希望有一本可以提供給病人的手冊,介紹一些我們有信心能增進腦部健康的方法。現在有了。 ——美國西德斯西奈醫學中心神經外科學系主任兼教授  基斯.布雷克(Keith L. Black)醫學博士 本書充滿智慧、希望和

無數精妙方法,讓你擁有更健康的大腦和更美好的人生。我跟威勒米爾博士共事超過10年,深知她充滿奉獻熱忱,而且善於表達,這點從本書的字裡行間不難看出。我高度推薦本書。 ——美國亞曼診所創辦人兼執行長,《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丹尼爾.亞曼(Daniel Amen) 想提升心智能力的人,讀這本書必定獲益良多。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威勒米爾博士這本書提供簡單可行的祕訣,教導讀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活用認知訓練。  ——《女性阿茲海默症防治每週通訊》(The Womens Alzheimers Movement Weekly Newsletter)    這是一本方

便操作的指南書,教導我們活出健康的大腦。 ——《哈潑時尚阿拉伯版》(Harper’s Bazaar Arabia) 本書是一流的腦部健康指南,能夠滋養你的身心靈。 ——國際級靜坐導師,《紐約時報》暢銷書《超覺靜坐的力量》(Strength in Stillness)作者 鮑伯.羅斯(Bob Roth) 我在國家橄欖球聯盟打職業賽多年後,決定深入探索我最重要的器官:大腦。我有幸遇見威勒米爾博士,她是這方面的專家,熟悉最先進的研究成果、知識與實用方法,幫助我們為大腦找回全新的生機與活力。她秉持無人能及的熱情與無私奉獻,協助運動員修復腦部功能。我非常開心,因為你也有機會分享多年來她傳授給我的寶貴

智慧。 ——前國家橄欖聯盟後衛球員 伊曼紐爾.阿喬(Emmanuel Acho) 對於想要提升大腦功能或逆轉重複撞擊造成的腦部損傷的人,本書是不可或缺的指南。展讀威勒米爾博士精心發掘、善加利用的新祕密,也許能拯救你的腦部功能。 ——美國運動經紀人,斯坦伯格運動娛樂公司執行長 李伊.斯坦伯格(Leigh Steinberg) 隨著健康導向的穿戴裝置成為趨勢,我們預期生理攻略會是2021年的熱門話題,本書的出現恰恰證實這個預測。頂尖神經科學家克莉絲汀.威勒米爾博士告訴我們,只要簡單改變生活習慣,就能為腦部注入滿滿能量,進而提升認知表現,避免記憶喪失。  ——綠身心健康情報媒體網站(mindbo

dygreen)   

鉀濃度對‘台農1號’百香果生育之影響

為了解決植物生理學詞彙的問題,作者徐筱晴 這樣論述:

摘要本研究目的探討鉀對‘台農1號’(Passiflora edulis x P. edulis f. flavicarpa)百香果生長之影響,並藉由調查台灣百香果主要產區:南投縣埔里鎮大坪頂地區之10果園,了解在台灣慣行栽培模式下百香果葉片礦物元素與果實品質之週年變化。由於埔里地區的土壤多為紅土,性質偏酸,同時許多前人研究指出,百香果在酸性的土壤環境中生長較佳,且營養吸收與土壤酸鹼值高度相關,因此利用水耕栽培系統控制酸鹼值,探討酸鹼值對百香果生長之影響。結果顯示以pH 5.5在葉片數、株高、側芽數、莖鮮重、葉鮮重、根乾重、莖乾種、葉乾重顯著高於pH 7.0。進一步探討鉀濃度對百香果生長之影響

,以水耕栽培系統調整鉀濃度為6(對照)、4.5(花後增加為9 mM)、3.0、1.5、0.75與0 mM的水耕液栽培百香果,比較不同濃度鉀溶液對百香果生長量及果實品質之影響。結果顯示,以0 mM處理後3週在老葉出現缺鉀徵狀,莖長、葉片數及側芽數隨鉀濃度降低,顯著低於對照組。葉綠素a、b、總葉綠素及類胡蘿蔔素含量隨鉀濃度降低而降低,且葉片過氧化物酶活性下降,植株根、莖及葉片之乾鮮重,隨鉀濃度降低而降低。9 mM之葉片可溶性糖、澱粉濃度顯著高於其他處理。上、中、下位葉之葉片鉀濃度與水耕液之鉀濃度皆呈正相關,缺鉀處理葉片鉀、鐵含量顯著低於對照組。缺鉀處理之平均果實鮮重、大小、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實

乾重、果皮相對含水量皆顯著低於對照組。第二年度試驗以缺鉀配方為基礎添加氯化鉀配置之鉀濃度為12、6(對照)與0 mM的水耕液栽培百香果。結果顯示,0 mM處理表現與第一年度試驗結果相符,在植株生長量、開花、果實品質等各方面生長表現皆顯著低於其他處理。而整體生長上以12 mM的鉀含量處理在各方面生長表現較佳,其果實品質如果實重、總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果皮鮮重、果皮含水率皆顯著高於缺鉀(0 mM)處理。在相同濃度下以硫酸鉀搭配磷酸二氫鉀作為鉀源之處理,在莖鮮重、莖乾重、葉乾種及果皮全可溶性糖含量上顯著高於以氯化鉀作為鉀源之處理,而在果汁總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上顯著低於氯化鉀處理。本研

究結果顯示缺鉀對百香果營養生長及果實品質均有負面影響,且植株缺鉀易誘導新葉黃白化缺鐵症,進而影響葉綠素含量。基於在鉀濃度試驗中觀察到鉀缺乏誘導鐵缺乏之表現,因此進一步探討鐵缺乏對百香果生長之影響。結果顯示缺鐵直接抑制百香果生長,0.04 mM(每週添加3次EDTA-Fe)處理在株高、側芽數、莖乾重、葉片鐵、錳含量上顯著高於缺鐵(0 mM)處理。同時0 mM處理之果汁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顯著低於其他處理。本研究結果顯示鉀肥對百香果營養生長及果實品質影響皆巨,須審慎使用。為提高‘台農1號’百香果生長並生產高品質果實,應控制土壤酸鹼值於4.5至5.5間,並自營養生長期即施用鉀,同時注意鐵的補充。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

為了解決植物生理學詞彙的問題,作者曼羅迪諾 這樣論述:

  潛意識如何控制我們的行為?     暢銷科普作家曼羅迪諾進行的研究讓我們大開眼界。   例如我們常誤解我們與家人、朋友、事業伙伴的關係,   誤會了投資舉動的原因,甚至記錯了重要的紀念日。   而這些,都與潛意識有關。     我們對政治人物的偏好、對食物的喜好,甚至對所有的選擇判斷,   其實都是意識與潛意識這兩種層次的心智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們清清楚楚知道我們的意識,但潛意識卻是我們無法察覺的。   而且一直到最近二十年,科學家才有足夠的工具能夠探索潛意識。   這方面的研究稱為新潛意識研究,研究的是潛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     曼羅迪諾以一貫的風趣幽默,   介紹潛意識研究

,解開我們的心智運作之謎,   我們如何與朋友、配偶、同事,甚至陌生人互動,   在過程中,我們會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與周遭的世界。 作者簡介   曼羅迪諾 Leonard Mlodinow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理論物理學博士,曾任馬克斯普朗克學院洪堡研究員,現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著作頗豐,並曾有三本躍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分別是《隨機法則》、與霍金合著的《大設計》、與喬布拉合著的《世界觀的戰爭》(War of Worldviews),另著有《費曼的彩虹》、《歐幾里得之窗》。並曾為電視影集「百戰天龍」、「星鑑奇航記:銀河飛龍」編劇。   譯者簡介   鄭方逸     1979年生於

台南市。台大農藝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植物生理學博士,主修植物病蟲害與生物化學。長期旅居美國,現為自由譯者。譯有《看漫畫,學DNA》、《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大腦騙局》等科普書籍。 序言 解開潛意識的驚人力量 第一部 大腦的兩個層面 第一章 潛意識,悄悄操控了意識 大腦的許多運作,大部分都在意識之外進行。 我們的判斷、感覺和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往往出人意表。 第二章 你看到的跟你聽到的,都已經失真了 我們全然接受潛意識捏造出的視覺,毫不起疑, 這些建構出的視覺雖然讓我們有機會生存,卻不是最精確的圖像。 第三章 我們為什麼「記得」那些從未發生的事 回憶時我們

會不自覺的捏造事實,若一再被要求重新回想事件經過, 捏造出的記憶就愈來愈根深蒂固。 第四章 沒有人能是孤島 人們會參加支援團體,正反映了我們想與他人聯繫的需要, 顯示人類有希望得到支持、認同和友誼的基本需求。 第二部 潛意識控制了你的社交行為 第五章 你不用說,我看你的樣子就明白了 我們的手勢、體態、臉上的表情,以及說話時悄悄流露出的態度, 都會影響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但我們卻毫無所覺。 第六章 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 你多有說服力,深受你說話的方式影響,包括你的音頻、音色、 音量、抑揚頓挫、說話速度,甚至控制音頻和音量的方式。 第七章 就是忍不住要分門別類貼標籤 我們在世上遇見的人事物

都獨一無二,但若如此看待事物, 我們恐怕會無法生存,唯有分類,才能加速對外界的反應。 第八章 我們是一國,他們是另一國 我們不一定喜歡每個人,但無論我們對人類有多少愛, 潛意識自我對內團體成員的喜好,都會再多一些。 第九章 你永遠沒辦法知道,你怎麼會有這種感覺 當你試著解釋自己的感覺和行為,大腦會採取一種行動, 從你儲存的社會規範心智資料庫中,找出看似合理的答案。 第十章 尋找真正的自己 潛意識這個未知的自我,竟然如此主導著意識,實在讓人吃驚。 更令人吃驚的發現是,少了潛意識,我們會完全迷失自己。 序章   解開潛意識的驚人力量     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際遇中,   潛意識的作用似乎無

足輕重。   然而它卻是意識思考近乎無形的根。   ──榮格(Carl Jung)     一八七九年六月,美國哲學家兼科學家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乘坐蒸氣船由波士頓前往紐約。旅途中他的金錶在艙房裡被偷了,他舉報了這起竊案,堅持要船員在甲板上一字排開,讓他一一盤問,但還是找不到任何線索。     他散了一會兒步,然後做了一件很不尋常的事。即使沒有任何根據,他還是決定猜出罪犯,就好像持一手壞牌的賭徒,仍然押下所有賭注一樣。皮爾斯做完猜測後,確信自己找到了真正的竊賊。「我繞了幾圈,」他事後寫道:「不到一分鐘,我轉頭面向他們,心中疑團盡釋。」     皮爾斯充滿自信的

走近嫌犯,但嫌犯看穿他只是虛張聲勢,矢口否認指控。皮爾斯沒有任何證據或合乎邏輯的理由來支撐,在靠岸前根本束手無策。船一靠岸,他馬上跳上計程車,到當地的平克頓偵探社雇了一名偵探調查此事。     隔天偵探在一家當舖找到了皮爾斯的錶。皮爾斯請當舖老闆形容那個拿錶去典當的人,而根據他的說法,老闆的描述「活靈活現,嫌犯無疑就是我當初猜到的那人。」皮爾斯很納悶自己怎麼猜得到竊賊究竟是誰。他的結論是,一定有某種直覺在引導他,而且這種直覺是在潛意識下運作的。     你不知道的潛意識,知道的事情比你想像的多     如果這個故事僅止於單純的臆測,那麼對科學家而言,皮爾斯的解釋就跟所謂:「我耳聞一些風聲……」

的講法一樣缺乏說服力。然而五年後,皮爾斯修改了由生理學家韋伯(E. H. Weber, 1795-1878)於一八三四年首創的一項實驗,藉此解釋他對潛意識覺知的概念。韋伯把不同重量的小砝碼放在受試者皮膚的定點上,一次放一個,觀察受試者能察覺到的最小重量差。     而在皮爾斯及其優秀弟子查斯特羅(Joseph Jastrow)進行的實驗中,放在受試者身上的不同砝碼之間,重量差則略低於可偵測重量差的最小值(其實受試者就是皮爾斯和查斯特羅兩人,查斯特羅在皮爾斯身上做實驗,皮爾斯也在查斯特羅身上做實驗)。     儘管無法有意識的區分不同重量的砝碼,他們還是互相要求對方試著確認哪個砝碼比較重,而且每

猜一次,就要用零到三的分數,評量對猜對多有信心。很自然的,整個實驗過程中,兩人的信心指數幾乎都是零。但即使這麼沒信心,實驗中他們猜對的比例還是超過百分之六十,明顯高於原本預期的隨機機率。     當皮爾斯和查斯特羅用其他方式重複這個實驗,例如判斷不同表面在亮度上的細微差異,仍然得到類似的結果──他們雖然意識上缺少做結論需要的線索,還是常可以猜到正確答案。這是第一個科學證明,顯示我們的潛意識擁有一些意識無法察覺的知識。     對於人類可以相當準確的擷取潛意識信號,皮爾斯後來如此比喻:「這種能力就好比鳥兒歌唱和翱翔的本領……對鳥兒和人類來說,這些都是最崇高的本能。」他在別處也曾如此形容:「那就好

像內在的光……少了它,人類老早以前就會因無法通過生存試煉而滅絕。」換句話說,在人類的演化中,潛意識的運作是生存機制的關鍵。     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和臨床心理學家逐漸了解,每個人都有豐富而活躍的潛意識世界,它與意識思考和感覺平行運作。潛意識對意識影響深遠,直到現在,我們才開始能以比較精確的方式,測量潛意識的運作。     榮格曾寫道:「我們的意識會忽視一些特定事件,可以說這些事件埋藏在意識之下,它們的確發生過,但被吞入潛意識中。」英文「潛意識」(subliminal)一詞的拉丁字源意思是「界線之下」。心理學家用這個詞彙形容意識之下發生的事。     本書討論的是廣義的潛意識作用──潛意識

如何作用,對我們又有何影響。若想真正了解人類經驗,就必須先了解人類的意識自我和潛意識自我,以及兩者間的交互作用。     潛意識大腦是無形的,但深深影響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意識體驗,包括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為日常瑣事賦予的意義、臨機應變的能力(有時甚至攸關生死),以及這些直覺經驗共同造就出的行為。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榮格、佛洛伊德和其他許多人,都努力想詮釋人類的潛意識行為。他們運用的方法包括內省法、觀察外顯行為、研究腦部缺陷的病患,或把電極植入動物的大腦中。然而這些技術卻只能提供模糊且間接的知識,無法清楚解釋人類行為的真正根源。如今情勢已變。精密的新技術讓我們對意識以下的大腦運作(即

本書中所謂的潛意識世界)全然改觀。多虧了這些技術,有史以來,我們首度能以真正科學的角度研究潛意識。本書探討的主題,正是潛意識這門新科學。     這世界不只是你以為的那樣      在二十世紀以前,物理學成功詮釋了人類感知的日常世界。人們發現上升的物體通常會再度下墜,後來也計算出物體轉向墜落的時間。一六八七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和宇宙體系的數學原理》一書,書中把人類實際體驗的日常現實,以數學公式表達。牛頓推算的公式非常強大,甚至可以精確推演出月亮和遠方行星的軌道。     但到了大約一九○○年,這個舒適美妙的世界觀動搖了。科學家發現在牛頓定律刻劃的日常世界裡,原來還蘊含了另一個全然不同的現實世

界,即今日所謂的量子理論和相對論。     科學家針對物質世界推導出許多理論;身為社交動物,人類也會為自身的社交世界建立許多個人的「理論」。我們在人類社會闖蕩時,這些理論便成了社交冒險的一部分,幫助我們解讀他人的舉止、預測他人的行動、揣摩該如何從他們身上得到我們想要的,最後決定我們對他們的看法。     我們是否能把自己的金錢、健康、車子、職業生涯、孩子,甚至真心,交託給對方?社交世界就跟物質世界一樣,在我們粗淺經歷的現實背後,蘊藏著另一個全然不同的現實。     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科學家利用新科技發現了原子和次原子粒子(例如光子和電子)的奇特活動,並帶來物理學的新變革;同樣的,現今神經科

學的新技術,也讓科學家得以向人心更深處探索,了解人類自有史以來一直毫無所覺的真實世界。     以科學證據探索腦內世界     其中一種新科技尤其顛覆了心智科學,那就是於一九九○年代問世的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fMRI)。fMRI跟醫生所用的一般MRI(核磁共振造影)很相似,但fMRI是藉由偵測血流增減,觀察大腦不同部位的活動情形,因為大腦活動會些微改變血流量。     如此一來,大腦運作時,我們就能藉由fMRI得到大腦裡外的三維圖像,定位這個器官的活動情況,解析度高達一公釐。有個說法也許可以幫助你了解fMRI的功能

:如今科學家可以蒐集你大腦運作的數據,重建你所見的影像。     科學家利用fMRI取得受試者大腦活動的電磁讀數,進而重建影像,完全不需要參考實際的影像資料。大腦有些區塊會對視線的特定區域產生反應,有些則會回應不同主題。只要合併這些大腦區塊的數據,再用電腦從資料庫六百萬筆資料中,找出最符合數據的圖案,就能重建視覺影像。     此類技術帶來的震撼,就跟量子革命同樣強烈:我們藉此重新認識了大腦的運作方式,以及我們人究竟為何物。這項改革(或至少由改革發展出的新領域)有個名稱,即「社會神經科學」。二○○一年四月,科學家舉辦了這個領域的第一次正式研討會。     榮格相信,研究夢和神話,是了解人類經驗

的關鍵。歷史是人類文明中所發生事件的故事,而夢和神話則是人心的示現。榮格指出,夢和神話中的主題和原型,超越時間與文化,始於潛意識的直覺。在受到文明掩蓋、蒙蔽以前,這些直覺掌控了史前時期的人類行為,因此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類最深處的特質。     如今我們得以直接研究人類的直覺,檢視大腦中直覺的生理源頭,逐步拼湊出大腦運作的原理。想真正了解人類與其他物種間的關係,以及人類為何如此獨特,我們必須先了解潛意識如何運作。     以下章節中,我們將探索人類的演化傳承,研究在意識之下運作的那份驚人又奇特的力量。許多我們原以為有意志、理性的行為,其實都受控於潛意識直覺。潛意識的力量,絕對超乎預期。倘若你真心

想了解這個社交世界,想克服重重障礙,活出最豐富的人生,就必須了解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潛意識,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一九○四年夏末,在愛因斯坦開始他「奇蹟的一年」的幾個月前,《紐約時報》報導了另一個德國的科學奇蹟:一隻「除了說話以外幾乎什麼都會」的馬。記者信誓旦旦的說,這個故事絕非想像,普魯士教育部長指派的委員會,以及記者本人,都親眼目睹了這項奇蹟。這篇報導描述一隻後來被稱為聰明的漢斯(Clever Hans)的種馬,如何懂得數學計算,也能執行一些需要腦力的任務,程度相當於今日小學三年級的孩童。 漢斯年約九歲,若不是馬,牠的能力倒與年齡挺相符的。事實上,漢斯就像一般九歲的人類孩童一

樣,接受了主人四年的在家正式指導。牠的主人馮.奧斯頓(Herr Wilhelm von Osten)在當地中學教授數學,大家都認為他是個古怪的老人,但他本人毫不在意。馮.奧斯頓每天固定時間都會站在漢斯跟前,在鄰居能見之處,用黑板和各種教具教導這匹馬,然後以紅蘿蔔或一小塊糖當獎賞。 漢斯懂得以跺右腳來回應主人的問題。按照《紐約時報》記者的形容,有一次馮.奧斯頓要漢斯辨識不同金屬做的硬幣,若是金幣就跺一次腳,銀幣就跺兩次,銅幣就跺三次,結果牠都答對了。牠也用同樣的方式成功辨認了不同顏色的帽子。漢斯能用這種跺腳的語言辨識時刻、辨識當天是幾月或星期幾、知道八、十六、三十二都是四的倍數、算出五加九等於多

少。牠甚至算得出七除以三的餘數。

小白菜與莧菜對淹水之耐受性評估及對高溫下不同CO2濃度之反應

為了解決植物生理學詞彙的問題,作者林秀容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 cv. Quanzhou)及莧菜(Amaranthus tricolor L. cv. White leaf )在不同淹水天數(2、4、6、8天)逆境下之生長及生理反應。莧菜相較於小白菜經2天淹水處理後,植株較早出現傷害,其地上及地下部之鮮乾重、株高、根長等皆顯著下降,而隨著淹水天數提高小白菜及莧菜之大量營養元素及微量元素濃度皆有不同程度下降,尤其當淹水天數達到第8天時,小白菜及莧菜根部有可能因缺氧等因素受到傷害,因而抑制大量及微量營養元素的吸收,使植株營養缺乏。淹水處理6天後,小白菜及莧菜之光合作用速率、氣孔導度及蒸散率皆顯

著降低,顯示淹水6天對小白菜及莧菜而言皆為嚴重之逆境。小白菜在淹水2天後,其TPC含量及DPPH受淹水影響而顯著上升,顯示其抗氧化力增加,而莧菜直到淹水6天後其TPC及DPPH才會顯著上升,而到淹水第8天時,小白菜及莧菜之TPC及DPPH皆呈現顯著上升。小白菜經淹水及恢復期5天處理後之結果顯示,小白菜於恢復期間可透過恢復機制修復植株,例如根長折損率於淹水6天後為40.5%,而經過恢復期後則降低至30.8%,表示根部在恢復期間有修復之現象,進而使葉面積、地上部鮮重等之折損率降低,莧菜在淹水且經恢復期後之各地上部性狀折損率較淹水後立即調查之折損率高,顯示莧菜在淹水期間,其地上部葉片可能已發生不可逆

之危害。小白菜及莧菜皆在淹水4天並經恢復期後葉片開始出現黃化且出現脫水萎凋之徵狀,且黃化位置皆從下位葉開始發生,而淹水6天且經恢復期後,小白菜及莧菜存活率開始降低,又以小白菜存活率較低,實驗結果顯示隨著淹水天數越高小白菜及莧菜植株受到的負面影響越顯著,代表淹水天數越高,對植株生長越不利。 隨著氣候暖化導致全球溫度升高,加上大氣中CO2濃度亦逐年增加,對未來作物生長不利,本研究亦針對C3小白菜及C4莧菜在高溫(日夜溫35/30℃)下,CO2濃度分別為500及1000 ppm之環境下觀察其根部、地上部之生長及葉片之營養狀態。結果顯示小白菜在1000 ppm二氧化碳濃度下,相對於500 ppm

明顯有較高的根部及地上部之鮮乾重、莖徑、株高、葉片數及葉面積,但葉片中磷、鈣、鐵含量則較低。而莧菜在不同CO2濃度下其植株地上部性狀則無明顯差異,但在高二氧化碳下其側根數及葉片中磷、鎂、鐵則會顯著降低。綜合上述,未來高溫環境下,大氣CO2濃度的增加可能使C3植物比C4植物受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