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農會銀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樹林農會銀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安妮.雷納德寫的 垃圾與它們的產地: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 和野島剛的 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世紀資通-查詢行庫代碼也說明:006, 合作金庫商業銀行, 101, 瑞興商業銀行, 600, 財團法人全國農漁業及金融資訊 ... 山鄉農會、7750016土城區農會、7770018中和地區農會、7790010樹林區農會、7850019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聯經所出版 。

開南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法律碩士在職專班 鄭善印所指導 黃永光的 貸款詐欺之研究 (2020),提出樹林農會銀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財產犯罪、金融犯罪、高報酬低風險、純網路銀行、人頭帳戶。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大學 科技管理學系 陳棟樑、楊振隆所指導 劉興聲的 新竹農田水利會辦理停灌休耕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農田水利會、停灌休耕、服務品質、滿意度、重要度表現分析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樹林農會銀行的解答。

最後網站上線銀行 - 網路繳稅服務則補充:晶片金融卡繳稅參加銀行累計51家,包括農漁會共計372家金融機構。 ... 會、北投區農會、士林區農會、木柵區農會、員山鄉農會、土城區農會、中和地區農會、樹林區農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樹林農會銀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垃圾與它們的產地: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

為了解決樹林農會銀行的問題,作者安妮.雷納德 這樣論述:

本書影片《東西的故事》在YouTube上超過500萬人次點閱!6000名網友熱烈回應! 環保暢銷書《東西的故事》在台破萬經典改版, 再一次感受消費與環境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以前手機能用10年,但現在手機平均使用1年後就GG?!   家電和電子產品的維修費過高,直接買新的還比較便宜?!   流行時尚每季主題大不相同,沒穿當季款就遜掉了?!   我們生產東西、汰換物品,看起來是再平常也不過的事,但為何現在的產品壽命越來越短?我們也越買越多?不知不覺間還造成環境汙染?!     本書作者安妮.雷納德在親眼目睹垃圾掩埋場的驚人景象之後,便開始追蹤垃圾的身世來歷,描繪出東西變成垃圾的完整過程

。她發現商人刻意製造壽命短、易毀損的商品,甚至還製造過時就不適用或落伍的印象,大力鼓吹我們花錢購買不需要的垃圾,以提高企業獲利。但同時,地球環境卻因此每下愈況。即便我們努力做好環保,若不能減低購買物品和製造垃圾的頻率,地球的資源與生態仍會持續耗竭。   安妮並不是鼓勵大家不要購物,而是不喜歡現今「肥了大企業,卻沒有讓消費者跟地球更好」的模式。與其讓錢流入財團手中,不如聰明消費,讓地球跟自己都過得更快樂。   透過本書,安妮除了跟我們討論「東西的故事」以外,也提供了四個愛護地球的消費提案。如何邊滿足自己的購物欲同時邊做環保?就從安妮的方法開始實驗吧!   安妮的4個消費提案:   ✔ 購買

在地生產製造或農會的商品。   ✔ 選擇對環境友善、符合公平交易認證的商品。   ✔ 購物前先到二手市集或網拍上找找有無類似的東西。   ✔ 調整自己的花錢模式,不拿購物來滿足社交、情感需求,或定義自己身分地位。   *初版書名為《東西的故事》。 名人推薦   警告:看完這本書或《東西的故事》的影片後,請務必做好心理準備,迎接無所適從、迷惑、憤怒的狀態,同時你將會難以與沒看過本書或本影片的人溝通。如果看完本書後,你的整個人生觀沒有產生劇烈極端的變動,請立刻洽詢精神科醫師。特別提醒民選官員、公務員、公共人物、在大學或其他教育機構任教職,以及於任何公司擔任任何職位的人士:請千萬不要看這本書─

─除非你已有身心靈各方面的準備,足以在閱讀完本書後,勇於公開疾呼並提倡當代人拋棄「消費者」的身分和心態,回歸一個「公民」身分和價值的完整人類。──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辦人/文魯彬   常有人說:「眼不見為淨。」以為看不見「東西」的來源,就可放心使用;以為看不到「東西」的去向,就可任意丟棄,但,眼不見真的就為淨嗎?我很榮幸推薦《垃圾與它們的產地》這本書,作者詳實地提醒了我們,蒙上眼睛並不代表沒事,很多東西的來源與歸宿,正透過各種不同的管道,深刻影響你、我。如何避免環境風險?請瞭解東西的故事,並調整你我面對東西的態度。──爸爸非核陣線召集人/李卓翰   在這個消費時代裡,大部份人醒著的時間不

是在賣東西賺錢,不然就是在買東西花錢,我們也很習慣將東西很快消費後變成垃圾,不瞭解即便回收都會對地球造成沉重的負擔。這本《垃圾與它們的產地》讓我們看到世界的真相,也期盼人類也因此能重回幾十年前沒有垃圾的社會。──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   《垃圾與它們的產地》不但淺顯有趣,在力行節能減碳的生活裡還非常實用。作者安妮.雷納德不但有個讓人驚嘆的好奇心,與追根究柢的積極態度,更可貴的是,她願意而且也能夠用活潑創意的方式與大家分享。她確實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   我們是否該停下腳步,重新反省文明的本質。每天我們汲汲營營追求經濟發展與個人財富所得,卻從不

思考可以少花多少錢,少用多少東西,而變本加厲地發展以滿足欲望。到底我們將留下什麼給下一代的孩子?讓我們從閱讀本書做起,一起創造永續的土地與未來。──東海和平咖啡館店長、農村武裝青年樂團創作主唱/阿達   我們的這個消費世界,就像一大片拼圖。聳動的商業性電視新聞台、廣告行銷宣傳裡的花俏口號,都急著伸手攪亂這一片拼圖。他們的動機各不相同,有的因為無知、有的是故意說謊。很好,現在安妮.雷納德來了。她帶著本書來幫我們重組拼圖,掀開謊言。這才是現代人必備的消費生活指南。──好客愛吃飯樂團主唱/冠宇   作者以其豐富的知識和親身經歷,對物品的一生,從原料到廢棄物的各個階段深入淺出地剖析,揭露出目前經濟

貿易體系破壞自然生態、汙染環境、違反公平正義,導致人類自我毀滅的本質,並更進一步提出改變這個體系的作法。本書是現代人應讀的好書。──前臺灣大學化工系教授、107年公民參與委員會委員/施信民   好久沒有看到讓我「不忍釋手」的書了。當地球發高燒,不能再哺育全體生態系時,號稱全球最有權力的領袖們,卻還在相互指責哪個國家該負最大的責任,卻徒讓自我拯救的時間與機會白白流逝。安妮‧雷納德以最平民化的語言,旅行四十餘國,探索東西真相的歷程,為我們演示出不必高亢呼號「說環保」,不能冷漠全球化的「患不均而非患寡」問題,不能坐視東西從「出生到墳墓」的揮霍經濟,更不能坐以待斃的等待救贖!「永遠都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是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啟示。──友善農產品銷售平台綠農的家創辦人/洪輝祥   通常我們在餐廳吃到一道好菜,會欽佩廚師的手藝好,不會說農民的菜種得好;在咖啡店喝到一杯好咖啡,會讚嘆店老闆的技術好,不會想到咖啡農的辛苦。如果農民的勞動價值在買賣過程中是如此不被消費者肯定,農業的生產方式就會一直朝向剝削土地或剝削農民的方式進行。《垃圾與它們的產地》帶領我們認識商品背後的故事,突破包裝與價格的表象,深入了解商品的生產過程,聰明選擇一個不傷害環境、不傷害生產者、不傷害自己健康的好商品。──公平貿易運動倡議者、生態綠創辦人/徐文彥   相信在使用這些光鮮亮麗的「東西」時,沒有誰會希望是在剝削勞工或是汙染

環境的情況下生產而成,但要避免這些情況發生,我們要仰賴的絕不僅是企業的自律與政府的把關而已,唯一可靠的是獨立思考與資訊公開!當綠色消費成為潮流,我們要怎麼分辨什麼是真的環保?什麼又只是廠商的宣傳?這本書絕對可以成為最佳指南!──《貢寮,你好嗎?》導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崔愫欣   讀過這本書的人,一定會清楚體認到台灣人和美國人一樣浪費。而且,我們對「浪費」這件事的無知,比美國人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別忘了,台灣的能源99%來自其他的國家;我們砍別人的樹來保護自己的森林;我們犧牲了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才有咖啡喝和漢堡吃;連快炒九九的海瓜子都是來自馬來西亞!但是,我們津津樂道、引以為傲的電子業,卻

是文中所提的「帶動汙染的火車頭」。──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陳瑞賓   每個世代都需要敢言、直言之人,給整體社會盲目進行的荒謬之事一記當頭棒喝。本書作者安妮.雷納德寫正是這樣的正義之士,對於現代社會已視為理所當然的消費文化,她勇於揭發其中不永續、不人道的真相。在這個人類生存環境愈來愈惡化的年代,每個現代人都應該閱讀《垃圾與它們的產地》,透過作者之筆一起認識消費文化之荒誕,並找出扭轉未來的解決之道。──《好城市:綠設計,慢哲學,啟動未來城市整建計畫》作者/廖桂賢   當我們追求表面的經濟成長,而忘記經濟發展是必須帶給人類世代幸福和與地球和平共存。根本沒有環境問題,只有人類的腦袋有問題。本書

就是一把開啟我們如何面對事件的表,來分析事實,進而探索環境問題真相的鑰匙。──彰化環保聯盟常務理事/蔡嘉陽   經濟與環保的衝突,延續了半世紀,即使高唱永續的現在,卻鮮少有人直指物質經濟的核心。是該好好翻修這經濟體制的時候了。本書作者思路清晰、歷練豐富,無疑是帶領讀者一起來見證物質經濟背後荒謬邏輯的最佳嚮導。──看守台灣協會常務理事/謝和霖  

貸款詐欺之研究

為了解決樹林農會銀行的問題,作者黃永光 這樣論述:

詐欺罪是目前我國刑法中最受關注的的犯罪類型之一。詐欺的型態多元,手法亦不斷演進,尤其近年來電子通訊設備的普及與網路傳播的快速發展,造成此類犯罪案件快速成長,受害人數亦急遽攀升,嚴重侵犯人民的財產安全與社會的安定。詐欺罪之構成要件嚴謹,以財產法益為核心,客觀要件間須有連貫因果關係,環環相扣,甚至互相作用;在行為人主觀要件的認定上,則須藉由外部事實逐一審酌,判斷不易,且過程中難免參雜許多非事實因素與個人價值觀判斷於其中,復因詐欺罪為財產犯罪,刑事與民事之界限,往往在一念之間,論罪科罰,天差地遠,易予外界司法審判標準不一的錯誤印象。

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

為了解決樹林農會銀行的問題,作者野島剛 這樣論述:

日本帝國最後的軍人,竟然是台灣現代國防的起點?   繼《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謎樣的清明上河圖》後,   日本知名新聞工作者野島剛從《蔣介石日記》出發,   走訪白團成員及其家屬,取得大量從未曝光的日記與自傳,   親眼目睹台灣國防大學祕藏數十年的白團書庫最高機密檔案,   耗時七年書寫時間,揭開蔣介石與日本關係、與白團的神祕面貌!   學習與克服──蔣介石的一生,反映出近現代中國與日本的糾葛 蔣介石的一生,可以說是與日本有著切也切不斷的「緣分」。這並不只限定於蔣介石個人,而是生在那個動盪時代的中國人不管願不願意,都無法不去面對時時刻刻來自鄰國日本的「時代的邀請」

。   沒有人可以否認,現代中國的歷史,可說是與蔣介石個人的命運緊緊相繫的。另一方面,從蔣介石的一生起伏,特別可以清楚看出當時日本與中國關係的投射;因此,研究蔣介石與日本的關係,就等於是探索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關係。   學習日本、利用日本、最後克服日本,   蔣介石以這樣的形式,推動著某種「歷史意志」的運作。   而在這當中,最能特別體現出橫跨在蔣介石與日本之間,可稱之為「學習與克服」這道橋梁的事物,正是《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所要探討的主題──白團。   從未公開的史料──揭開白團的神祕面紗   白團的成立與實現,正是發生在台灣的命運由黑暗轉為光明的這短短一瞬間。在美國捨棄台

灣的時候,白團誕生了,並且逐步發展;爾後不久,美國重新恢復了對台灣的支援。這時候的蔣介石,深深陷入了對美國的「絕望」以及「感謝」這兩種矛盾複雜的情緒當中。一方面,他對於在自己苦難之際仗義伸出援手的白團懷抱著深深的感謝之情,但另一方面,美國的軍事援助仍然是他賴以防衛台灣,乃至反攻大陸的關鍵,這一點也一直沒有變過。   如此看來,白團能夠在台灣活動長達二十年之久,其實是諸多偶然要素匯聚之下所產生的結果。這樣一想,若是我們將白團的存在,視為在錯綜複雜的現代亞洲孕育下猶如奇蹟般誕生下來的「怪胎」,或許一點也不為過。   野島剛以近年公開發表的《蔣介石日記》為起點,鍥而不捨探索散落台灣、美國、日本三

地的龐大資料,包括從未公開的《曹士澂檔案》、白團成員家書、日記等珍貴史料,同時透過對相關人士的縝密訪談,忠實描繪「政治家蔣介石」最真實的面貌,以及日本軍事顧問團「白團」實際活動的情況,呈現白團在「報恩」和「反共」的外表形象之下,更私密更真實的人性一面。 國際媒體好評   《週刊Diamond》:翻譯家、政治・經濟評論家徳川家廣:新聞記者出身的作者善於採訪、透視人性,詳實呈現出戰敗的舊帝國軍人透過協助蔣介石對抗共產黨,而在台灣重新找到生命價值的過程。   《朝日新聞》:日本近現代史研究者、著名作家保坂正康:作者關懷層面既深且廣,不僅重建了二戰之後跨越台日兩地的祕密軍事援助體系,也注意到舊帝

國軍人缺乏戰爭反省的那一面。   《日本經濟新聞》:東大準教授川島真:瑕不掩瑜,作者發掘了密藏數十年無人知曉的史料,想要了解二戰之後東亞地區的冷戰格局,必讀本書。 作者簡介 野島剛   資深媒體人,作家。1968年出生,就讀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系期間,曾赴台灣師範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交流學習。1992年畢業後,進入朝日新聞社展開記者生涯。曾任職於朝日新聞社佐賀支局、西部本社等,2001年起擔任駐新加坡特派員。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前線採訪。   其後擔任東京本社政治部記者,2007至2010年擔任駐台北特派員。擅長採訪報導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議題,目前在日本、台灣、大

陸等地許多媒體上開闢專欄發表時事評論。著有《伊拉克戰爭從軍記》等多部作品,已在台灣出版《銀輪的巨人GIANT》、《兩個故宮的離合》(聯經)、《謎樣的清明上河圖》(聯經)。2014年將中文漫畫《中國人的人生》譯為日文,榮獲日本文化廳藝術祭漫畫部門優秀作品獎。 譯者簡介 蘆荻   台大歷史所碩士畢,大隱於市、靜觀紅塵流轉的癡人一枚。   曹雪芹與劉姥姥的愛慕者,目前正致力於如何將茄子做出雞肉味的祕訣中。 序 章  病榻上的前陸軍參謀 第一章  蔣介石是怎樣的人? 空前絕後的日記 在因緣的土地上 兩度日本體驗 第二章  岡村寧次為何獲判無罪? 身為中國通軍人的岡村寧次

「以德報怨」演說與協助國民黨 如果岡村被判處死刑的話…… 第三章  隱藏在白團幕後的推手 《曹士澂檔案》 環繞著《螞蟻雄兵》的種種 關鍵人物──小笠原清 第四章  富田直亮與根本博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日 古寧頭戰役之謎 儼然「軍師」般的存在 第五章  他們所留下的成就 奇貨可居的敗北者 在圓山的日子 模範師與總動員體制 第六章  戶梶金次郎所見的白團 軍人的肺腑之聲 不只是理想與信念 解散的預感 第七章  祕密的軍事資料 東洋第一的軍事圖書館 調研第○○號 服部機關的影子 第八章  「白團」究竟是怎樣的一段歷史? 白團的存在應當被攤在陽光下嗎? 楊鴻儒的悲劇 日中台與蔣介石,以及白團

尾聲  溫泉路一四四號 後記 附錄  調研資料一覽表(一九五二年十月) 〈革命實踐研究院軍官訓練團成立之意義〉 相關大事年表 《最後的帝國軍人》台灣版序   在這篇序文的開頭,我想先坦白承認一件事,那就是台灣史的複雜性,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種種悲劇意涵,對於像我這種位處於外部研究台灣的人而言,實在充滿著難以抗拒的魅力。對於受大和民族壓倒性的支配、走在「萬世一系」這種世界絕無僅有的線性歷史軌跡上的日本人來說,在台灣這個並不算大的島嶼上,那充滿著民族、族群、政治勢力、外國(當然也包括日本)彼此糾結交織關係的近現代史,確實是令人由衷感到驚歎不已的。   在我看來,白團的存在,正是這種台灣複

雜性的象徵,而受到這種複雜性所深深吸引的我,在求知之心萌生下所誕生的成果,正是這本《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   台灣,在今年正逢開戰一百二十週年、蔚為話題的甲午戰爭中,隨著清朝遭到擊敗,被納入了日本的掌中。對於這樣的清朝感到失望、投身革命的年輕蔣介石,從日本學習了相當多的事物。爾後,蔣介石成為中國的領導者與日本交戰,並打敗了日本,但隨後卻又遭到毛澤東擊敗,狼狽地逃到了從日本手中收復的台灣島上。就在這種局勢下,以台灣為據點的蔣介石,為了抵抗共產黨「解放台灣」的攻勢,從日本號召了過去曾與自己交戰的舊日本軍人,並將重建一度土崩瓦解的軍隊之重責大任託付給了他們。   這種充滿著層層矛盾的

關係,究竟該從何開始釐清才好呢?白團的存在,或許正是解開這層迷霧的最佳素材吧!   正因為其間的關係是如此錯綜複雜,所以解明的作業也相當耗時費力。我對「白團」這個名稱有些神祕的集團產生興趣,是始於二○○八年夏天在美國史丹佛大學進行研究的時候。當時,我在閱讀蔣介石日記時發現了許多有關白團的記述,於是下定決心,要將這些內容寫成一本著作。可是,隨著調查工作的日益深入,我所涉獵的範圍,已經不止於白團活動的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八年這二十年間,還包括了從一九四五年日本敗戰到國民政府撤退台灣的這五年間,甚至一路回溯到中日戰爭,乃至於辛亥革命;在這樣的追溯過程中,我一邊蒐集資料,一邊也反覆進行著相關的訪談。

  在這樣的作業之中,我最後所探尋得出、有關這一切的原點是:現代中國的歷史,可說是與蔣介石個人的命運緊緊相繫的。學習日本、利用日本,最後克服日本,蔣介石以這樣的形式,推動著某種「歷史意志」的運作,這就是本書最後得到的結論。   我很清楚在台灣,有關蔣介石的歷史與政治評價一向是相當敏感的主題,不過我的立場是相當明確的,那就是:重新理解蔣介石,不只是對台灣、對日本乃至於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理解,也都是相當有助益之事,而這部分的工作,以現在的狀況而言,不過是剛剛起步罷了。隨著冷戰結束以及兩岸關係的變化,如今對於蔣介石的研究,正以和往昔截然不同的方式逐漸開展。在這各方面的優秀人才不斷努力踏出的步伐當中

,我希望自己的這本作品,能夠成為這廣大洪流的一部分,為正確理解蔣介石的重大任務略盡棉薄之力。更進一步說,能夠讓對蔣介石理解最深的台灣人閱讀到我的作品,對我而言是極大的榮幸,同時也是相當嚴格的試煉。但願書中描寫有關白團的過往種種,能夠多多少少喚起台灣的人們對於這段過往歷史的求知與好奇心,這是我由衷的期盼。   本書在日本付梓的時間,是二○一四年的四月。或許是十分湊巧吧,就在同一時間,日本與台灣的有志之士成立了「白團顯彰會」;顯彰會初次的活動是在新北市樹林區的海明禪寺,舉行對白團的團長富田直亮,也就是白鴻亮的逝世三十五週年追思儀式。而在這之前,他們在台北舉辦了一場演講會,會中邀請了我,以及在本書

中也有登場的陳鵬仁先生擔任講師,就白團的相關內容發表演講。和本書的刊行幾乎有志一同的顯彰會成立一事,令我不禁感到緣分的不可思議。   不只如此,在會中,有許多原來彼此互不相識的白團成員遺族從日本前來參加活動,他們一方面互相確認父親生前的活動,同時也彼此進行交流;在這過程中,我之前為了本書取材而蒐集的白團成員住所與電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對於自己多少能夠為我取材的主題─白團的成員做出一點小小的回饋,我個人感到相當欣慰。   關於白團幹部的實際情況,我這本書還有許許多多未能道盡的部分。包括我手邊所擁有的戶梶金次郎日記等資料,和留存在台灣國防大學裡,「富士俱樂部」尚未整理的龐大資料與藏書,雖然不

知對於後世的研究是否真能有所幫助,但我希望今後能為這些史料的系統性保存與整理,繼續一盡己力。   本書是我的第五本作品,就台灣譯本而言則是第四冊,同時也是聯經出版的第三冊著作。在這些著作當中,這本《最後的帝國軍人》是我寫過篇幅最長、耗費時間最多,同時也是最殫思極慮的作品。   關於本書的刊行,我想在此感謝聯經出版公司工作人員的多所關照。對於他們溫暖與寬容的態度,以及盡可能配合身在海外的筆者我諸多任性的要求,請容我在此由衷表達最深的感謝之情。同時,對於譯者蘆荻小姐力求正確且謹慎的工作精神,我也要致上深深的謝意。   時值台灣版刊行之際,最後我想說的是:台灣對我而言,不只是「採訪的現場」、「

執筆的現場」,更是「讀者所在的現場」,這是我最深的體悟。 序章 病榻上的參謀 面臨敗戰的三十四歲 糸賀公一於一九一一年(明治四十四年)出生在出雲大社附近的島根縣簸川郡多伎町(現為出雲市),是家裡十一個兄弟姐妹中的長子。他的父親是農會會長,在地方上是相當知名的人物。 根據糸賀的長男─前富士銀行常務董事糸賀俊一所述,糸賀家原本是和歌山地方的鄉野武士,當時家族的姓是「糸我」,後來在南北朝時期隨同南朝作戰,轉戰於山陰一帶,最後輾轉來到出雲地區落腳,在這過程中才改姓為「糸賀」。 糸賀公一中學畢業之後,通過了陸軍士官學校預科的考試,從此開始踏上成為陸軍菁英的道路。一九三○年(昭和五年),他以陸士第四十四

期的身分入學,並於一九三七年(昭和十二年)自陸軍大學畢業。因為他有一陣子身體出了問題,所以留在陸士學校擔任了兩年的戰術教官;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一九四一年(昭和十六年),糸賀升任大本營陸軍參謀,並於隔年被派遣到滿洲,配屬在從馬來半島返回的山下奉文大將麾下,擔任對蘇作戰的第一方面軍參謀。 可是,隨著南方戰線的情勢日趨不穩,糸賀的任務也變了調。 滿洲的兵器漸漸被抽調走,滿洲的陸軍也被抽掉了骨幹,對蘇聯作戰已經變成了不可能之事。於是我先是轉任到參謀本部,接著又被派到新加坡。 糸賀在陸軍最後的職務,是以新加坡第七方面軍參謀身分畫上句點的。當時第七方面軍的司令官,是在東京大審中作為A級戰犯被判處死刑的板垣

征四郎。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三月糸賀升任中佐,八月戰爭便結束了。 之後,糸賀在新加坡負責與重返此地的英軍進行斡旋,在樟宜收容所和戰犯們一起度過了兩年。據俊一先生所述,糸賀幾乎不曾提起他在新加坡這段經歷,不過讓俊一先生至今印象猶新的是,父親曾經有過這樣的感想:「英軍那些傢伙的腦袋很好,也相當好說話,但是也有很多地方讓人無法掉以輕心,因此必須時時保持警戒才行。」 復員之後,三十七歲的糸賀回到了故鄉島根縣,也回到了帶著四個幼子,一直等待他回來的妻子身邊。舊日本軍的解體以及公職追放,讓糸賀半生積累的專業瞬間化為泡影。

新竹農田水利會辦理停灌休耕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樹林農會銀行的問題,作者劉興聲 這樣論述:

農田水利會以秉承政府推行農田水利事業為宗旨,為保障公共民生及工業用水穩定,配合政府公告暫停灌區農業用水並受理會員停灌補償申請、現場查核及後續補償金發放作業,故本研究以新竹農田水利會灌區之會員為研究對象,針對水利會辦理停灌休耕業務,透過重要度表現分析法(IPA)與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找出服務品質缺口,以尋求日後改善方案。本研究以實際到新竹農田水利會辦理停灌休耕業務之會員為研究對象,共回收有效問卷383份問卷。研究採用SPSS進行資料統計分析及驗證,其分析方法包含敘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並由重要度表現分析法(IPA)找出停灌休耕服務品質缺口。本研究歸納如下:1.辦理停

灌休耕業務的會員以中高年齡層為主、性別則以男性會員居多。2.不同年齡、參與農田水利耕作時間及擔任職務在不同的服務品質上有顯著差異。3.耕作種植面積介於4~6分土地的會員對於停灌休耕業務的滿意度最高。4.會員對於停灌休耕業務提供的各項服務皆感到滿意。5.停灌休耕業務的關懷性及可靠性的部分題項需要改善。本研究顯示會員對新竹農田水利會辦理停灌休耕,整體服務品質表現大致良好與肯定,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相關改善策略,來提高未來停灌休耕業務之服務品質與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