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支架組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氣球支架組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曹乃文寫的 重返生死線:葉克膜現場的30堂修練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張復瑜所指導 徐全福的 支架壓縮裝置與控制系統設計和開發 (2020),提出氣球支架組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醫支架、支架壓縮裝置、支架徑向力、有限元素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奈米科技碩士學位學程 謝明發所指導 沈博元的 管狀支架的光固化立體列印及其鑑定 (2019),提出因為有 客製化、管狀支架、三維列印、生物相容的重點而找出了 氣球支架組裝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氣球支架組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重返生死線:葉克膜現場的30堂修練

為了解決氣球支架組裝的問題,作者曹乃文 這樣論述:

二十世紀中,心臟外科手術問世, 打破了「心臟不能碰,一碰就會死」的迷思; ECMO的誕生,則進一步改寫了生死的定義!   鑽研心臟血管外科二十餘年、嫻熟ECMO權威醫師的第一手心得   華文地區首本ECMO科普專書,醫護專業、大眾都能快速輕鬆入門   逾80幅資訊圖表,全面導覽ECMO在急重症領域的應用與關鍵機轉     醫學上有個說法叫「回不去的臨界點(no return point)」, 一旦生命越過這個點,就進入死亡狀態,無法恢復。ECMO之所以能在重症醫學上占一席之地,正是因為它能在這關鍵的生死一線間,讓醫師得以「向上帝借時間」,做更多的醫療努力。過去我們以為必死無疑、根本

不必花時間來救的患者,大有機會能被救回來。     1994年,臺大醫院引進ECMO,當時算是相當昂貴的自費項目,成功機率也不高,醫院甚至經常收不到錢。2002年12月,ECMO被納入健保給付,使用人次馬上增加了三分之一。但由於ECMO是相當複雜先進的治療,即使健保納入給付,使用還不算上普及。直到發生全國矚目的「邵曉鈴事件」,引進台灣12年的ECMO,一夕爆紅。   2009年,ECMO用量暴增,原因是健保擴展了ECMO的適應症,原本只用於心臟外科手術的治療,後來發現內科、感染科、急救各種病症都可以處理。未來的醫院、特別是專責重症的醫師不可以再說:「我不會ECMO。」因為ECMO即將成為各醫

院的「常備治療項目」。     事實上,台灣近年的ECMO病例數已發展到令人驚愕的程度,使用密度世界第一。北部一家500張病床的中型醫院,每年ECMO治療量竟超過了整個澳洲。2018年之前,中國儘管有14億的人口,在ECMO治療的絕對數量也少於台灣。   過去,ECMO集中在專業度較高的醫學中心裡,如今全台灣幾乎中型以上的醫院都配置了ECMO。然而,裝備有了,相關醫護的培訓、臨床經驗大多還未跟上。主要原因是醫學院的相關課程太少,有的只上過一堂課,甚至有的只聽過ECMO這個縮寫。醫護專業如此,遑論一般大眾普遍對ECMO感到陌生,特別是對病家來說,往往因為時間緊迫、原理複雜、病情渾沌、費用龐大,

要在分秒必爭的當下做出「知情同意」的決定真是很不容易。   ECMO的難,除了開銷龐大,更因為它有著陌生的臨床表現、獨特的併發症、複雜的管理。事實上,ECMO的操作高度要求經驗跟技術,需要相當長的學習曲線,相關知識並非看書就能掌握,需要實務的經驗累積。研究指出,ECMO核心團隊的專業與否,跟患者存活率有密切關係。不同的團隊,在同一段時間、同一家醫院、同一個加護病房,用同一種ECMO機器,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臨床結果,患者存活率可以相差到五倍!也有論文研究證實,ECMO放愈多的醫院跟醫師,治療結果存活率就會比較好。   若哪一天不幸病情急重送醫,社會大眾必定期待醫院內有專業的ECMO醫護團隊,

可以提供最妥善的照護。一支夠精銳的ECMO團隊,足讓原本因時間、地點、科室、人員而處於變動不定的醫療反應能力,提升至另一個水準。   本書作者曹乃文醫師,投身重症醫療二十年,自2003年至今,帶領臺北榮總、北醫加護重症團隊完成近六百例的ECMO治療。有感於ECMO在醫療上的應用日益廣泛,然相關知識經驗的傳遞仍嫌遲滯,大眾困惑於ECMO是「救命神器」抑或「醫療濫用」的爭論之中,於是決定利用餘暇費時一年完成此書。從心臟外科手術的簡史開始,談到ECMO的問世、原理、構成,再一一詳述適應症與禁忌症、臨床表現、併發症、裝機脫機的時間點、合理存活率、跨科際合作重要性、全方面照護方式等等,深入淺出。  

 除了相關醫療人員能從此書有所收穫,也期盼大眾因為更多的理解,而能將相關的醫療討論與決定回歸到理性的科學上。   【精采重點】   ‧ECMO長什麼樣子?          ‧常見適應症有哪些?                        ‧如何判斷裝機、脫機的最佳時間點?        ‧如何預防及管理併發症?                 ‧照護上有哪些重要挑戰?               ‧如何打造並優化ECMO團隊?   ‧ECMO的發展與應用   ‧救命神器,還是醫療濫用?   ‧為什麼裝了ECMO還會死?   ‧為何裝上ECMO心臟變更差?   ‧存活率只有個位數,該救還是

不救? 名人推薦   周岳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管理大學助理教授、中華民國體外循環技術學會常務監事   周迺寬│臺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台灣體外維生系統學會理事長   哈多吉│台灣急救加護醫學會祕書長、輔大醫院醫務祕書   張有德│益安生醫董事長        黃正雄│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陳益祥│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    黃威融│跨界編輯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支架壓縮裝置與控制系統設計和開發

為了解決氣球支架組裝的問題,作者徐全福 這樣論述:

參考市場研究機構iData Research公司所預估,全球冠狀動脈支架的市場規模於西元2027年將達到66億美元。冠狀動脈血管病變包含動脈血管狹窄與阻塞,其治療方式主要有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與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是將金屬或非金屬氣球擴張支架,經病人手部橈動脈或腹股溝股動脈,導入至血管狹窄或阻塞處,施放支架並以氣球撐開支架,藉此將病變處撐開,使血液恢復通暢。除氣球擴張支架外,另一種自擴張支架係以形狀記憶材料製成,其施放方式除了不必以氣球撐開支架外,其餘方式與氣球擴張支架相同。不論是氣球擴張支架或是自擴張支架,其組裝過程均須將支架施予壓縮後置入支架導管內。本研究係針對支架壓縮裝

置與控制系統設計和開發進行探討,主要內容包括支架壓縮裝置之機構與控制系統設計、支架壓縮機制有限元素分析及支架壓縮裝置之製作。本研究完成支架壓縮裝置的規劃、設計、製造及實際組裝,並以多種支架進行實體測試。支架徑向力量測結果依據ASTM F3067-14規範進行探討,並與支架有限元素分析結果進行比較。應用本研究的探討結果,所開發的支架壓縮裝置與控制系統其壓縮葉片總數為12片,葉片尖端夾角為30度(21度/9度的非對稱軸間角設計),並採用所提出的第3種機構設計:單旋轉軸+直線軌道導引(內環)+圓形軌道導引(外環)。本研究結果可以用來改善下一代支架壓縮裝置使臻於完善,並作為將來進行實體支架的研究分析與

改良方向之參考。

管狀支架的光固化立體列印及其鑑定

為了解決氣球支架組裝的問題,作者沈博元 這樣論述:

由於個體差異,膽道阻塞手術需要使用客製化的管狀支架。臨床上以阻塞膽道的尺寸來找尋最接近的管狀支架,基於成本考量,核准販售的膽道支架只有標準化尺寸,近年發展的三維打印技術具有客製化管狀支架尺寸的功能且具有醫療應用的潛力。本研究使用XYZ Printer Da Vinci 2.0A duo光固化機製造管狀支架,實驗設計四種不同結構的支架(Stent I-IV)。在材料的基本性質方面,以光固化列印製備符合ASTM D638標準試片並測量其機械性質。在攝氏60度持溫1小時的熱處理後將標準試片之進行拉伸實驗,確認熱處理能提高標準試片的抗拉強度4.68 Nt及延展性2 mm。將四種支架進行拉伸實驗並將實

驗結果與標準試片比較;在四種管狀支架中Stent I為四種支架中抗拉強度最高之支架,而抗拉強度為15 Nt,此外Stent VI的原直徑為12.2 mm,可被壓縮至直徑5 mm的塑膠圓柱中,此壓縮性質有助於支架組裝於遞送導管內。在生物相容性測試中,以ISO 10993-5標準進行支架萃取物的細胞毒性。以DMEM(high glucose)培養基萃取的溶出物與L929纖維母細胞共培養24小時。四種支架的細胞存活率(MTT測試)在20% - 100%的萃取濃度中仍有95%以上的存活率。在縮時攝影中觀察到細胞正常貼附的型態,但在支架表面中細胞並不會貼附。本研究製備不同拉伸強度及延展性的管狀支架,在細

胞實驗結果顯示支架材料不具有毒性,在縮時攝影觀察到細胞並不貼附在支架上且細胞型態無改變,因此此支架具有應用於擴張膽道阻塞疾病的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