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昆蟲棲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水生昆蟲棲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高瑞卿,周銘泰,張瑞宗,廖竣寫的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蝦圖鑑 和RobinWallKimmerer的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微觀苔蘚,找回我們曾與自然共享的語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漫遊者文化所出版 。

崑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童淑珠所指導 劉益成的 阿公店溪人工濕地棲地營造及水質淨化效益評估 (2021),提出水生昆蟲棲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棲地營造、人工濕地、水質淨化。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環境教育碩士在職專班 陳建志所指導 李凱云的 大安森林公園蜻蛉目昆蟲及棲地經營管理 (2020),提出因為有 大安森林公園、蜻蛉目、生態池、大理石紋螯蝦的重點而找出了 水生昆蟲棲地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水生昆蟲棲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蝦圖鑑

為了解決水生昆蟲棲地的問題,作者高瑞卿,周銘泰,張瑞宗,廖竣 這樣論述:

  本書是2011年出版《臺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的修訂新版,新版中加入了近年來學者們發表的新種與新紀錄種,並擴大淡水魚的定義,將凡是能進入河口區的海魚都編列進來,除此之外,更增列淡水蝦類的介紹。物種主要以科名英文字母依序介紹,講解關於其活動環境、生活習性、形態特徵、防禦方式及攝食種類,並於側欄標註物種的鹽度耐受度等資訊;至於常見外來種魚蝦部分則編列於書後以附錄方式簡介。     臺灣島上遍布溪流,除了大、小型溪流外,野塘池沼、水田溝渠、湖泊水庫或是河口汽水域都有機會觀察到淡水魚蝦的蹤跡,而淡水魚蝦是臺灣溪流生態中最重要的成員,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淡水魚蝦之美,本書收錄了420餘種淡

水及河口魚類及40種原生淡水蝦類,透過作者們將多年來對於淡水魚蝦觀察的發現及心得分享,引導您進入多彩多姿的淡水魚蝦世界。   本書特色     ●精美生態圖片,清楚掌握淡水魚形態特徵   透過600餘幅清晰的活體生態照,讓您發現臺灣淡水及河口魚深具生命力的美感。     ●收錄臺灣常見40種原生種淡水蝦類   詳介臺灣常見40種原生淡水蝦類,並針對外來魚蝦物種另闢專章歸納介紹,以增加讀者對原生物種的認識與保護意識。

水生昆蟲棲地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跟柳丁哥哥探索大自然!看更多【好好玩自然】►►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1M5nuSRzV5AX6HOdrb6fxN
坪林除了出產有名的文山包種茶之外,還是一個有著特別生態的地方喔!因為位在翡翠水庫上游的關係,坪林的生態十分豐富,約有900多種的動植物,因此不僅僅是「茶鄉」也是一座「大自然博物館」喔!
1.台灣石賓:是台灣的特有種生物。身體略呈圓柱狀,最大可以長到60公分。有一對鬍鬚,小的時候身上有七條明顯的黑色「橫紋」,但長大以後會漸漸模糊。主要生活在湍急溪流的中游,會躲在石縫中,雖然是雜食性,但主要以石頭上的藻類以及水生昆蟲為主食。
2.溪狡蜘蛛:溪狡蜘蛛是一種大型的蜘蛛,身體大約12~30公分,棲息在台灣中低海拔各地的溪流、溪澗等有流水的地區。牠很特別的地方在於,雖然牠是蜘蛛可是它是不結網的,牠靠著感應溪水的水波震動來捕食,每當昆蟲、蝌蚪或小魚擾動水面時,溪狡蜘蛛便會一躍而上,快狠準地咬住獵物並且注入毒液,讓對方再也無法掙扎。
3.中華花鰍:喜歡棲息有泥沙堆積底部的河川或湖泊,所以又有「沙溜」的別稱。中華花鰍身體呈現扁長狀,身體側邊以及背部有明顯的縱向黑色斑塊,而且牠們眼睛和嘴巴都小小的,以濾食砂中的植物碎屑、藻類維生。值得一提的是,牠們需要很乾淨水質,因此在戶外發現牠們的身影,就可以知道這個區域的環境品質很好喲!
4.明潭吻蝦虎:是台灣特有種。因為臉部有兩條顯眼的紅色線條,又被暱稱「大花臉」、「狗甘仔」。牠們主要住在在台灣東北部到中部溪流或水庫的中、上游河段,肚子的腹鰭有類似吸盤的作用,可以用爬的方式溯溪到上游。明潭吻蝦虎體型小、數量少,再加上顏色跟石頭很相近,所以一般不太容易觀察。
5.河烏:河烏生活在溪澗,因為全身都是深褐色所以灣被鳥友戲稱為「巧克力」。牠的翅膀和尾巴都短短的,於滾滾的體型十分可愛,還有著很像眼影的白色瞬膜。河烏以捕食河中的魚蝦為主,牠獵食的模樣很特別,會用趾爪抓緊岩石,然後把頭埋進急流中。在捕食的時候尾羽或上或下的擺動,很像「蘿蔔蹲」。河烏是重要的河川生態指標鳥,有牠在就代表這裡的河川是不受汙染的!
6.鉛色水鶇:鉛色水鶇是三級保育類動物,牠們的棲地主要是在中低海拔的山區溪流和溪澗。牠們有辨識度很高的栗紅色尾巴,雄鳥的身體是藍灰色的,而雌鳥則是鉛灰色。牠們有很強的領域性,會驅趕其他溪鳥。鉛色水鶇常常停在棲於溪邊的石頭上,時不時抬頭搜尋看看空中有沒有飛蟲,一但發現便會馬上起飛來前去捕捉,抓到之後再飛回原先的寶座繼續等待。
7.翠鳥:翠鳥因為有著美麗的翠藍色羽毛而得名,牠的嘴吧和雙腳都是漂亮的赤紅色,遠遠地看很像啄木鳥。屬於中型水鳥,常常停在近水的樹枝或岩石上,以魚類為主食,因此又稱魚虎、魚狗。
8.褐樹蛙:是台灣特有種,因為常常棲息在樹上或石縫中,又被稱為「壯溪樹蛙」。體型稍大,約4~7公分,身上的體色會隨著環境改變,從淡褐色到黑褐色都有。到了7、8月份,牠們會在黃昏的時候跳到岸邊水流較緩的地方進行繁殖。雌蛙產卵前會先伸腿交互踢幾下,然後產下一團一團的卵粒,雄蛙也會配合地伸長身體,提高授精率。
9.白腹游蛇:是典型的溪流水棲蛇類,常出現在溪流、稻田或排水溝附近,不僅是水質好的指標蛇,也是台灣才有的特有種生物。有著黑棕色的身體以及灰白色的腹部,最大可以長到100公分,以蝌蚪、蛙類和小型魚類為食。當白腹游蛇發現風吹草動時,會馬上潛入水中躲藏,但只要耐心地等一下,就會發現牠浮出水面的身影。

★★寶貝學習推薦★★
YOYO熱門唱跳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0cB0juF4WI5P00JvTKmKCC
YOYO最新唱跳MV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3jfdrM6k3Rrhl7nKwtFiao
YOYO點點名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1_y1faazG7_6paODoAHwxZ
碰碰狐MV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2L-H5_Qw7QoIoYm8YfKuEn
超級總動員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cbvjX60EZ0y3aTkcYpbIe3m3kDCKlsuh
YOYO卡通綜合包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3JHRxCf93QGb3svALfuirk

【訂閱YOYOTV】►►https://www.youtube.com/user/yoyotvebc?sub_confirmation=1

阿公店溪人工濕地棲地營造及水質淨化效益評估

為了解決水生昆蟲棲地的問題,作者劉益成 這樣論述:

人工濕地可以淨化水質,當作治洪池、附有生態教育及休閒景觀場所,也可改變微氣候,在當今河川污染嚴重以及臨時強降雨的氣候中,水資源缺乏的情況下,人工濕地淨化有明顯成效,故能使水資源有更好的循環。本研究共營造螢火蟲、獨角仙、蝴蝶等三種昆蟲的棲息地,為提升環境的綠美化、生物復育及淨化水質,共栽種12種植物,兩種木本喬木落羽松、光臘樹,其餘大都為草本植物。栽種植物存活率介於33%~100%,台灣野稻、台灣狸藻、馬利筋,存活率僅約為33%。四次檢測進放流水的水質,總磷的平均去除率5.3%;氨氮平均去除率8.8%;硝酸鹽氮平均去除率21.9%,其他的水質參數皆無改善。依全國環境水質監測資訊網所公告的資訊,

阿公店溪中下游水體分類等級為丁類,濕地的進出流水pH(6.0≤pH≤9.0)、DO(≥3.0 mg/L)、SS(≤100mg/L)、總磷(不受限)、氨氮(不受限)符合率皆為100%,惟有機物的指標BOD丁類的符合率為0%。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微觀苔蘚,找回我們曾與自然共享的語言

為了解決水生昆蟲棲地的問題,作者RobinWallKimmerer 這樣論述:

「古老的傳說說道, 畫眉鳥、樹木、苔蘚和人類,所有的生物曾經共享一個語言。 但那個語言早已被遺忘, 所以我們得透過觀看、觀察彼此的生活方式,才能夠了解彼此。」   ★如詩般的植物學書寫★     所幸我們有了羅賓・沃爾・基默爾,   她用來自印第安部落的傳承,以及學術的精準訓練,   為我們尋找人類和苔蘚曾經共享的語言,   也將植物學與自然書寫做了最有機且極富詩意的組合。     ★榮獲2005年美國自然文學最高榮譽「約翰・巴勒斯」文學獎(John Burroughs Medal)   ★出版17年好評不墜,亞馬遜網站五星評價   ★結合「民族植物學」、「科普知識」、「人文關懷」之自然書

寫佳作   ★作者為當代最重要青苔研究權威之一,羅賓・沃爾・基默爾   ★搭配北美知名苔類專家霍華德·阿爾文·克洛姆(Howard Alvin Crum)9幅手繪插圖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楊嘉棟博士審訂     ★以小喻大,用印第安精神書寫的科普書   身為美國苔類研究權威,同時也是美國印第安波塔瓦托米族(Potawatomi)熊族後裔,加之身為人母、北美原住民作家等不同的角色經驗與獨特血統,羅賓・沃爾・基默爾既擅長精準的科學語彙,也擅長在字裡行間展現印第安人接應自然萬物的思想與深度。     「我們被教導過,   運用植物就是在向它身處的自然表達敬意,   使用植物的方式要讓它的天賦能

夠繼續滋長。」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收錄了基默爾的十九篇散文,她以科普知識為經,生命經驗與部落傳統為緯,揉合生命故事與研究苔類多年的心得。在這系列散文中,有描寫她與女兒、鄰居的日常互動;有在野外採集的刺激冒險;還有超級富豪假借復育之名,邀請她為深山密林裡一座精美絕倫的仿古青苔花園擔任顧問——但她發現,復育是為了遮掩一場遊走灰色地帶、盜取自然的犯行,而自始至終,她都無從得知富豪的真實身分。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有流暢優美的自然書寫,也有清晰洗鍊的科學語言,基默爾試著用不同的知識系統,讓我們突破尺度的限制,理解苔類這種微小植物帶來的啟發,和森林同樣弘大。作者筆調有時像哲學家的座右銘

,有時也像生態科學家的提醒警示,但更多時候,是像部落長老或母親的教誨,悠遠綿長,溫柔纏繞出人類、苔蘚與自然三者密不可分的關係。     ★古老、微小,卻支撐一整座森林的植物   苔蘚是最古老的植物,也是最早離開水域,征服陸地的植物。身形僅有雨林的三千分之一,苔蘚卻能蘊養樹木、保護土壤、涵養水分,為昆蟲遮風擋雨,也讓鳥類與熊取用築巢……在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細細密密地支持起了一座森林的運行。     ★長在城市縫隙之間的植物   長在城市裡的苔蘚,和人類有許多共通點:多元、適應力強、抗壓性高,在擁擠的環境也能活得很好,而且還經常旅行!苔蘚的葉片構造和人的肺泡有很多相似點,當它們減少消失,正是

向我們示警了空汙;還有苔蘚的抑菌以及吸收能力,都曾在一戰被廣泛當作棉花的替代品以及傷口敷料……     ★在印第安傳統裡向苔蘚禮敬   傳統的印第安人採集苔蘚,好擦去鮭魚皮上的黏液毒素,也在手套與靴子裡塞進苔蘚,隔絕冬日凜冽的寒氣;在沒有幫寶適的年代,寶寶的搖籃板裡會塞滿舒適的乾苔蘚;還有,在女性的月事隔離小屋裡,會有一籃一籃精挑細選過的苔蘚,好陪伴她們度過這段印第安人認為的靈性高峰;印第安人也將灰苔做成枕頭,據說,那會讓人做上特別的夢……     【內文摘錄】   「一位來自夏安的長輩曾告訴我,要發現事物最好的方法不能透過尋找。身為科學家的我,覺得這個想法很不可思議。他說要對目光所及之外的範

圍敞開各種可能性,這樣你所尋覓的自然會出現。」     「學習觀察苔類,比較像是靠聆聽,而非觀看。匆匆一瞥不足以成事。過濾一切雜訊,才能真正聽見樂音。苔類不是背景音樂,它們是交織纏繞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觀察苔的方式,可以像是細細諦聽水流撞擊岩石,溪流有很多種聲音,令人平靜,苔也有各種綠意,使人舒心。」     「在紐約州北部的奧農達加縣,一年當中有幾個向植物表達感謝的儀典,各有其時,首先是楓樹,然後是草莓、豆類、玉米。每年十月在加州的大熊湖鎮就有一場橡實的盛宴。據我所知,沒有一個特殊的儀式是獻給苔蘚的。或許禮敬這些不起眼的小小植物最好的方式,就是尋常的小小方法。溫柔盛托住小嬰兒、接住經血、為傷

口止血、保暖——我們不就是這樣在世界裡安身立命的嗎?」   共同推薦     王盛弘|作家    胖胖樹王瑞閔|植物生態與人文作家&插畫家    胡哲明|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館長    崔祖錫|山岳探險與旅遊作家    楊玉鳳|台灣苔蘚學會理事    黃仕傑|外景節目主持人&科普書籍作者    黃盛璘|園藝治療師    董景生|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    鍾國芳|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讀者好評     「一些習以為常的事物突然間變得栩栩如生,因我終於明白箇中一二。讀了這本書,我開始帶著放大鏡出門,對著樹幹仔細

端詳。羅賓・基默爾為我帶來精微細膩的風景。這不只是一本關於苔蘚的書,還是一個北美原住民女性的發聲,也是一個母親的故事,一種透過人類精神講述的科學。作為科學家,羅賓・基默爾結合了經驗論及各種認知方法,她看待世界的獨特觀點令人讚嘆,等著有心人來聆聽她真正的聲音。」──雅尼絲·瑞伊(Janisse Ray)、《餅乾童年的生態學》(Ecology of a Cracker Childhood)、《萬能棉被:回家的冒險》(Wild Card Quilt: Taking a Chance on Home)(暫譯)作者。

大安森林公園蜻蛉目昆蟲及棲地經營管理

為了解決水生昆蟲棲地的問題,作者李凱云 這樣論述:

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自1994年完工以來已有26年之久,2014年以前僅有大生態池一座,提供動植物利用。自2014年以後,財團法人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認養大安森林公園,分別在2015~2018年共完成三座生態池及活水飛輪區一座,增加公園內水域面積。藉此串聯公園綠地,成為生態廊道的核心區,水域提供動植物生長、覓食、繁衍等功能,同時提供遊客景觀、環境教育等功能。本研究以穿越線調查及定點調查法,進行大安森林公園蜻蛉目物種及群聚研究。從2019年5月到2020年9月止,共17個月24次調查,共調查到6科32種1801隻次蜻蛉目昆蟲。穿越線涵蓋九個樣區,樣區一、二、四、八沒有水池分布,樣區三、五、六、

七、九有水池分布,比較各區塊蜻蛉目之變化。樣區一共記錄到0科0種0隻次,樣區二共記錄到1科1種52隻次,樣區三共記錄到5科23種355隻次,樣區四共記錄到2科8種41隻次,樣區五共記錄到5科21種444隻次,樣區六共記錄到4科19種376隻次,樣區七共記錄到5科21種235隻次,樣區八共記錄到2科5種136隻次,樣區九共記錄到3科17種162隻次。有水池區塊蜻蛉目生物多樣性指數高於比沒有水池的區域。移動性的薄翅蜻蜓(Pantala flavescens Fabricius,1798)與綠胸晏蜓(Anax parthenope julius Brauer,1865)在初秋時在樣區二、樣區七、樣區

八、樣區九等四個區塊群聚,大安森林公園可能是日本與臺灣間蜻蜓移動的中繼站之一。人為干擾與新增水池淨化設備,對蜻蛉目生物多樣性有明顯的減少;民眾放生水生動物大理石紋螯蝦(Procambarus fallax),比較入侵前後期數據,對蜻蛉目生物多樣性與種類數有明顯的減少與變化。本研究同時建立大安森林公園蜻蛉目生物資料庫,並建議人為擾動避開蜻蜓繁殖季節,提供經營者日後管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