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米產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池上米產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宣衛寫的 成為池上:地方的可能性 和YingC.陳穎的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味道、風格、神髓,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池上多力米》有機香米 - 萬物糧倉大地慶典也說明:池上多力米股份有限公司為池上80年三代老米廠-建興碾米工廠,致力推廣高品質「池上米」,民國90年極力推廣「產地認證標章」,與池上鄉公所、池上鄉農會和在地米廠共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日出出版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羅晉所指導 徐慧莉的 以政策網絡檢視地方治理的樣態:玉里米產地標章的應用為例 (2016),提出池上米產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政策網絡、地方治理、產地標章、玉里米。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財經法律系研究所 陳文吟所指導 何姿穎的 論我國商標法對著名地方特色產業之保護 (2016),提出因為有 地方特色產業、地理標示、一鄉鎮一特產、產地證明標章、產地團體商標、日本傳產法、歐盟傳統特產保證制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池上米產地的解答。

最後網站314期【米的田野】守護富饒傳世米香 - 農訓雜誌T&D則補充:314期【米的田野】守護富饒傳世米香. 池上米. 守護富饒傳世米香 ... 推動的示範生產區,為追求稻米品質的提升也開始推動「產地認證」及「有機栽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池上米產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成為池上:地方的可能性

為了解決池上米產地的問題,作者黃宣衛 這樣論述:

我們如何想像地方發展的可能性?     池上,或許是台灣最有名、自我經營最成功的鄉鎮。    在「地方創生」這個名詞尚未成為流行用語之前,伯朗大道、金城武樹,還有那片無敵稻景,早已成為我們講到池上時理所當然浮現出的景象。「池上米」、「秋收稻穗藝術節」,更是將當地主要產業及歲時活動,成功打造成品牌、行銷推廣的知名案例。     池上如何成為池上?或許我們該問的是:台灣的地方社會具備怎樣的能動性,除了壯大自身,更為台灣的未來摸索出一條可能的出路?     本書從講述這塊平原的歷史及人群開始。從清代到戰後,不同統治者的治理政策及疆域劃定,地理政治上的界線逐漸明確;從島內到島外,不同地區、不同族群

的住民陸續移入,產業生計、人群互動、宗教儀式,一步一步凝聚出池上的「地方感」。     1990年代之後,WTO帶來的稻米產業衝擊、城鄉差距及人口組成所造成的社會問題,新自由主義經濟對每一個人的生活都造成影響,池上結合官方資源與民間動能,推動池上米認證、發展兼顧生態與觀光的大坡池國家級濕地和無敵稻景等景點,充實地方經濟,並進行各種形式的財富再分配,規畫出一套改變地方的社福制度。     三十年前,社區發展、社區總體營造蔚為風潮,近幾年則轉型為地方創生,但我們究竟如何想像地方發展的可能性?或者說,我們「該」如何想像?而人類學的視角可以為地方創生帶來怎樣不同的視野?     傳統人類學擅長村落研究

,透過田野調查及歷史文獻的爬梳撰寫地方的故事。《成為池上》將空間尺度擴大到鄉鎮層次,納入「政府」與「人」的互動,並著重描寫每一個人的行動是如何環環牽動地方的改變;本書也將池上近三十年來的變化嵌進台灣社會發展脈絡,從過去的社造到今日的地方創生,地方社會的民主參與,何嘗不是社會運動回歸在地的生活實踐呢?     《成為池上》從對「池上現象」的好奇,寫出一個「池上如何成為池上」的故事。   名人推薦     林瑋嬪,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陳東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本

書跳脫了台灣人類學研究區分原住民與漢人的傳統框架,以獨特多元族群視角帶我們進入池上,並以更大的空間尺度展現東台灣國家治理與民間動能。池上的環境地理、歷史脈絡以及人們的群策群力在黃宣衛教授細膩且紮實的筆觸中真實且生動地呈現出來。──林瑋嬪,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成為池上》是讓從事社會實踐和社區營造研究的學者引領期待的一本作品。1990年代開始推動的社區營造發展至今,需要有根據台灣在地經驗為基礎所發展的理論,方能使地方社會近二十年來的不同變遷路徑,有一個創新理解的視角,而本書達成這樣的目標。本書從紮實的社會人類學田野調查出發,以鄉作為社區的範圍,放置在全球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脈絡和台灣國

家體制下,並且相當細膩地將微視層次和鉅視層次材料整合在一起來進行分析,不僅讓我們知道池上如何成為一個獨特的地方社會,更重要的是在這塊土地上所建立的另類合作經濟形態,揭示一個嫁接在新自由主義體制、由下往上的資源分配與提供所有成員福祉的創新模式是可能發生的。我相信本書的出版會對許多在地方蹲點的朋友有很大的鼓舞,除了分析地方社會議題的能耐得以提升,更實際看到了真實烏托邦的存在。──陳東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綿密且活躍的地方社團與透過宗教活動而來的地方感,不僅生產了「池上米」與伯朗大道,也打造出了共善與共好的池上地方社會。本書整合歷史縱深、田野工作與當代議題,並且以親近讀者的方式來

呈現紮實的研究發現。想了解地方社會如何創意地因應世界巨變的讀者,都可以從本書獲得深刻的啟發。──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這是一本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專著,卻能突破人類學的方法與視角,從池上一隅,映照台灣東部多元族群的社會文化發展歷程,經小區域的深入探究,書寫的是台灣的大歷史。──謝國興,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池上米產地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乾爹:
台灣在地本土農民精心製作的各式米糧產品,以行動支持台灣在地農民💪

霧峰農會【酒粕香米捲】:https://www.twwfsake.com/product.php?cat=3
初霧清酒酒粕入料,清酒酒粕烘培研磨,無酒精保留米香。霧峰香米天然穀物精華,淡雅酒粕清香,酥香化口營養豐富。

好米芽【米香龜】:https://www.homiya.co/
米香龜:用最好的米表達最大的敬意,龜」字,傳統意涵中有延年益壽、長命百歲之意,發音同「歸」,有歸鄉及回歸初衷之意,在傳統祭祀習俗上,拜紅麵龜、麵龜、壽龜,並在祭祀完後食用,象徵著「呷平安」的隱喻,而食來運轉 好運龜來有祈求好運降臨 ; 平安龜來有祈求平安順心 ; 百歲龜來有祈求延年益壽的美意。

慶全科技農業【冰烤地瓜】:https://www.chingchiuansp.com/zh/products/
熱食,有烘烤釋出的蜜糖焦香;冰食,有著綿密柔軟的口感質地。我們嚴選地瓜的產地,並經過甜度、口感、外型等多道程序的評鑑,只留下不到一成被認定規格完美的地瓜,最後經由通過衛生安全管理的機械烘烤設備製成冰烤地瓜。秉持天然無添加的精神,在咬下去的瞬間,都讓口中充滿濃郁甜美的自然好滋味。為便於食用,推出了輕巧易拿取的小包裝,共同分享健康又可口的香甜美味。

池上鄉農會【池上米餅-椒鹽口味】:https://www.csfa.com.tw/product/category/8/池農副產品
來自台東純淨田野種植出的稻米,微微烘烤至焦香,鋪上一層微甜的雪衣,在灑上椒鹽讓味覺多層次交替。採用池上優質米製做成的好零嘴,口感香酥,天然無負擔超刷嘴,保證一吃停不下來。 中華民國農會

中華民國農會【啥米碎碎戀】:https://www.county.com.tw/page/produc...
臺灣首款米點心麵–「啥米碎碎戀」添加20%正港臺灣米磨製之米榖粉,和傳統點心麵相比,添加米榖粉使「啥米碎碎戀」麵體吸油率低,產品含油量約可減少30%,且完全不添加化製澱粉,產品更健康,享受美味同時可降低油膩感,輕食少負擔。


請訂閱我們的頻道:http://bit.ly/2pC9d4e
第一時間看我們的新作品,參與直播!

主持人:邰智源、坤達、溫妮、泱泱、阿部瑪利亞
來賓:師出吳名

木曜四超玩 每周四晚上9點直播,網址:http://bit.ly/2ih1JAN
或至play商店及App store搜尋下載「麥卡貝網路電視」

木曜周邊商品賣場資訊↓↓↓
➤木曜蝦皮賣場: https://shopee.tw/muyao4.store

Youtube頻道資訊↓↓↓
➤訂閱木曜主頻道:http://bit.ly/2pC9d4e
➤加入木曜會員:http://bit.ly/2tmO6p5
➤訂閱月曜一起玩:http://bit.ly/2pUfkoi

木曜社群資訊↓↓↓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uyao4/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uyao4/

主持人社群資訊↓↓↓
➤邰智源: https://www.instagram.com/taitaihome/
➤Kid: https://www.instagram.com/circuskidd/
➤坤達: https://www.instagram.com/hsieh_kunda/
➤溫妮: https://www.instagram.com/yuen_nnnnnn/
➤泱泱: https://www.instagram.com/lynnwu0219/

本影片屬麥卡貝網路電視所有,未經授權不得任意下載、上傳或做其他利用。
歡迎分享影片連結。
本節目合作提案請洽[email protected]

#木曜4超玩 #農糧署 #米糧俱樂部

以政策網絡檢視地方治理的樣態:玉里米產地標章的應用為例

為了解決池上米產地的問題,作者徐慧莉 這樣論述:

台灣過去研究地方治理的文獻聚焦於制度層面探討,而在政策 面向上則聚焦於探討權力外移的課責性 問題及未來發展。據此,本研究欲瞭解地 方在政策推動的過程中, 參與者之間的網絡關係,並結合政策理論觀點 以 探討 參與者的 網絡 結構、 結構、 網絡管理、賽局 網絡管理、賽局 網絡管理、賽局 的互動型態以 檢視地方治理的樣態。 本研究以花蓮玉里米標章 政策推動 的過程 為研究個案,玉里鎮花蓮地區稻米總 產量最大的地區,同時也是花蓮第一個推行稻米標章制度。 產量最大的地區,同時也是花蓮第一個推行稻米標章制度。 產量最大的地區,同時也是花蓮第一個推行稻米標章制度。 產量最大的地區,同時也是花蓮第一個推行

稻米標章制度。 研究發現: 一、網絡結構的性質 ,影響網絡成員 之間的互賴程 度,在封閉的網絡結構中其互 賴程度 較高;而鬆散的網絡結構性質互賴程度低 。鬆散的網絡特性,在政策誘因 不足及效益明的情況下 影響 網絡 的參與程 度;二、 以網絡管理的重要性 來說 , 基於正式化規則運作 及非正式的互動關係 ,有效減少網絡 之間的衝突 發生 ;三、 以地方治理的樣態來說, 由地方政府推動標章策使區域內的參與者共同合作以 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解決長期的農業困境可提升認同感。 未來建議 可以結合社會網絡理論的操作技術 、量化方法 結合本研究個案 ,以推算出網絡關 係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味道、風格、神髓,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

為了解決池上米產地的問題,作者YingC.陳穎 這樣論述:

我們既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彼此相連的—— 在法式甜點中尋找台灣,回答「我是誰」,定義其中的台灣身分識別   2020年,Ying交出了《法式甜點學》這本厚實大作。介紹了法式甜點的歷史發展、結構與技術、鑑賞方式、甜點圈內的祕密,以及法國頂尖甜點師的專訪,Ying為台灣讀者上了扎實的系列課程。書中也討論了甜點界的各種生態及面臨的挑戰,當中關於「在地化」的探討,引起了許多熱烈的回響——如何在現有的法式甜點規則及框架之下,不斷創新,並呈現出專屬於台灣的味道?   重新梳理法式甜點在台灣的發展歷程,   以及代表性職人的養成及相關作品、面對的挑戰、想傳達的概念,   並深入思考身為「台灣甜點師

」的意義。   因為COVID-19疫情返台,Ying得以有機會好好拜訪、認識關注已久的台灣甜點店家、職人。台灣職人們的熱情和靈活令她感動,餐飲界的活力與無框架更使她訝異。這是異於法國巴黎,另一處生機盎然的新天地,處處皆是怒放的奇花異草卻鮮為世界所知。   於是一個全新的採訪計畫就此產生,有別於過去扮演將法國的甜點、甜點師推廣給台灣市場的角色,這次Ying要藉機深入了解台灣市場,並將台灣的法式甜點、甜點師介紹給台灣及國際讀者。   18組閃亮亮重量級指標甜點職人,   共同攜手歷經一趟自我追尋之路。   受訪名單一字排開無比華麗,可說是建構出今日台灣法式甜點市場風貌的重要人物,不同個性

、風格的甜點師,展現出多樣又精彩的台灣法式甜點。Ying發揮出自己過去做社會研究、品牌行銷工作、專業甜點師以及經營社群自媒體的多重身分及經驗,在深度訪談之餘,也將法式甜點在台灣的發展歷程重新彙整,全書以五個主題切入,探討「台灣風格」成形之可能。並且加入了喜樂可可咖啡園、香草騎士暨香草農夫的「產地拜訪」。   ●法式甜點在台灣   珠寶盒法式點心坊boîte à bijoux|林淑真   Le Ruban Pâtisserie法朋烘焙甜點坊|李依錫   187巷的法式187 allée française|謝美玲   ●台灣甜點師的養成   SEASON Artisan Pâtissier|

洪守成   Salon de Marie Antoinette瑪麗安東妮手工法國點心工作坊|吳庭槐   全統西點麵包CHUAN TUNG|陳星緯   TERRA土然、九日風、在欉紅Red on Tree|楊豐旭   ●台灣風格、台灣味的形塑   菓實日Kajitsu Pâtisserie|曹羽君、高韞豐   Quelques Pâtisseries某某。甜點|賴怡君、Lynn Lin   HUGH Dessert Dining|鄭為修、應庚宏   One Tree Hill Taipei|甘碧華、林衍成   ●國際甜點人在台灣   日式甜點 折田菓舖|折田將大   Taïrroir 態芮*

*(米其林二星)|賴思瑩   JL Studio**(米其林二星)|韓慧婷   ●台灣味的國際化   好食光Keya Jam|柯亞   Yu Chocolatier畬室法式巧克力甜點創作|鄭畬軒   JADE LI Chocolatier|黎玉璽   COFE喫茶咖啡、土生土長On the Ground|顧瑋   「誰是台灣甜點師?」、「為什麼要做法式甜點?」、「他們做的甜點真的是『法式』嗎?」、「為什麼台灣的法式甜點和其他國家的不一樣?」、「為什麼台灣的甜點師和其他國家的甜點師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在哪?」從這眾多的問題當中,Ying與甜點師們一起探向了終極的質問——「我是誰?」這不

只是一個「台灣再發現」的旅程,更是Ying的「自我再發現」旅程。訪者們用他們的生命經驗和作品告訴Ying,我們既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彼此相連的,而我們應該要為能夠說出「我們」感到驕傲。   屬於台灣的法式甜點樣貌以及吃食記憶,從來就無須經由別人來定義。藉由這本近18萬字的深度訪談,期盼讀者也能一同參與Ying與甜點師們的這趟自我發現之旅,給予台灣甜點師及相關領域職人更多關注與支持,共同創造出屬於這片土地的法式甜點世界。 名人推薦   李承宇(《料理・台灣》前總編輯、飲食書寫者)   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韓良憶(飲食旅遊作家)   ——專文推薦(

以上推薦人以姓名筆劃排序)   Jean-François CASABONNE-MASONNAVE公孫孟(法國在台協會主任)   Liz 高琹雯(美食作家、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   比才(《家.酒場》、《小聚會》作者)   毛奇(飲食作家)   洪愛珠(作家)   蔡珠兒(作家)   ——激賞推薦(以上推薦人以姓名筆劃排序) 經典好評   「追尋自身根源的熱情之作!」——Liz 高琹雯(美食作家、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   「一本細膩描繪出甜點職人故事的作品,其訪談紀錄呈現了台灣專攻法式甜點師傅們的精神——這群在台的法式甜點職人不僅以精湛的技藝向長達七千多年歷史的甜點工藝

致敬,還以獨有的創意豐富了這門藝術,成為台灣帶給甜點歷史上的一大貢獻。」——Jean-François CASABONNE-MASONNAVE公孫孟(法國在台協會主任)   「Ying透過這本書,觀照了自己的人生課題,也回應了我對飲食思之再思的困惑。」——李承宇(《料理・台灣》前總編輯、飲食書寫者)   「法式甜點在本土立定腳跟,向遠眺望的時代紀錄。」——洪愛珠(作家)   「Ying則以她的精采之筆,熱情感性、同時縝密理性地,精準完整記錄、詮釋、論述了台灣法式甜點世界的追尋與實踐軌跡,別具意義。」──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在思索、探究『台

灣味』的論述已成顯學的當下,我樂見《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出版,讓『台灣味是什麼』這個尚未完成的拼圖,少了一片空白。」——韓良憶(飲食旅遊作家)

論我國商標法對著名地方特色產業之保護

為了解決池上米產地的問題,作者何姿穎 這樣論述:

我國歷史悠久且具有豐富多樣的自然環境,符合塑造地方特色產業之條件,除經歷長久時間發展而來者外,自民國78年起,我國即開始進行「一鄉鎮一特產」運動,因此,形成許多在地歷史性、文化性、獨特性或唯一性與依賴當地特殊自然環境生成等特質的地方產業。根據經濟部統計,我國著名產業產地共有346項,這些地方特色產業之存在反映了當地特殊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或氣候、地形、土壤、海拔等人文背景或自然環境,其不但具有傳承地方文化或技藝之功能外,也是地方經濟及社會穩定的支柱,並在全球貿易自由化下,能提供在地就業機會,使青年人口回流,繁榮當地經濟,達到挑戰全球市場之終極目標,成為國家經濟之後盾,是重振地方經濟不可或缺

之角色。故,對我國而言,地方特色產業相當重要,有提供其保護之必要。由於地理標示與地方特色產業之特性共通,本文以地理標示之角度探討產地及地方特色產業之保護。目前我國地方特色產業,包含地方特色產品及地方特色服務業,獲得保障之主要途徑為註冊產地證明標章及產地團體商標。然而,並非所有地方特色產業都能達到受產地標章保護之水準,例如花蓮麻糬、社頭襪子及五股家具等,且此類地方特色產業多為由人文因素所形成者,但有鑑於地方特色產業之經濟及文化價值,對於無法受到產地標章保護之地方特色產業,本文認為仍應提供其積極保障。日本傳產法以「於一定地域形成產地」為條件,透過「傳統證紙」商標保護地方特色工藝品;歐盟傳統特產保證

制度則明確訂定符合傳統特產之要件者,專有名稱使用權及排除名稱不當使用權,保護傳統農特產及食品,兩者於實行上效果顯著。故,於參考上述制度後,本文認為我國應以專法建立類似制度,明訂「於一定地域形成產地」或「在特定地域為服務提供地」為保護要件,區分農產品及食品、地方特色工藝品與服務三種不同之保護客體,分別提供類似於傳產法或傳統特產保證制度之保護,使未能受產地標章保護之地方特色產業能直接獲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