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甲國中班級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楊護源所指導 黃瑛明的 沙地桑田紀: 高雄前鎮沙地地區之研究(1920-1970) (2020),提出獅甲國中班級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前鎮河、前鎮國小、沙地、築港、台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許淑娟所指導 葉文雅的 原高雄市國中班級數變化與空間差異分析 (2019),提出因為有 原高雄市、少子化、國中增減班、空間差異的重點而找出了 獅甲國中班級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獅甲國中班級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沙地桑田紀: 高雄前鎮沙地地區之研究(1920-1970)

為了解決獅甲國中班級數的問題,作者黃瑛明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沙地桑田紀」顧名思義,是敘述開發沙地這個地方的歷程。《高雄前鎮沙地地區之研究 (1920〜1970)》是以前鎮沙地為中心,闡述歷史文化地景空間時間,藉著深入剝析論述,介紹認識,從而了解沙地地景和產業變化的經過,發現它的價值和意義。    沙地是一個名不見經傳、史籍忽略、地方傳說不多的小地方。但仍可由有限紀錄,從歷史脈絡,史前遺址的發現、荷蘭貿易時期、鄭王駐軍定名、清代官方駐軍、中原人士冒險渡海來此開墾,使得沙地逐漸被開發。到了日治時期,為了建設高雄南方大港,由哈瑪星起,分期築港,沙地在日治末期,被短暫推上了榮景。國民政府治台後,因國際局勢和戰略要位,美國適時援助,政府接續建

設,加工出口區、國營各事業單位、拆船業,前鎮成為經濟火車頭。一波波的建設,經濟的榮景,將沙地推向了歷史的浪頭,一脈相傳蛛絲馬跡的歷史線索,讓人得以按圖索驥,尋得沙地被先賢開發的歷程。    經濟發展後造就了許多就業機會,解決人民的生計問題,但也衍生了許多問題。住宅政策配套未跟上,求職者一房難求,只好克難蓋起違建,雖解決眼前問題,但也潛藏社區髒亂和安全的疑慮;環保意識和工作環境也隨著民智提升,對空氣、噪音和各種對人體健康潛在的影響,民眾環保訴求,抗爭越趨激烈;另外沙地位於飛機場限建範圍,法令約束趨嚴,建蔽率無法提高,是否有限空間,會影響沙地社區未來發展。種種因經濟發展,卻又限縮沙地繁榮前景,逐漸

浮出檯面。    經由閱覽史籍,實地田調,加上對於地方的使命和自己的期許,化為無窮的熱情。更覺沙地像是一塊剛被挖掘出土的璞玉,它豐碩的文化價值,如同台灣各地小鎮發展的縮影,不只可以填補高雄歷史失落的一角,也可以成為探索台灣各地小鎮發展的參考。

原高雄市國中班級數變化與空間差異分析

為了解決獅甲國中班級數的問題,作者葉文雅 這樣論述:

      逐年降低的生育率使少子化成為我國重要的人口議題,並對國民教育造成衝擊,學生數的減少使國中面臨減班、教師超額之衝擊,其中又以高雄市最為嚴重,故本研究以原高雄市81至106學年度國中學生數與班級數變化進行分析,藉此了解公立國中在少子化衝擊下之規模變化,並據此劃分顯著減少期、波動期和再縮減期三個階段,以探討階段中各校規模增減趨勢及其在空間分布上之特性。      原高雄市公立國中設校與區域發展密切相關,主要設立於人口大量成長之五、六十年代,後來隨著人口成長趨緩。至九十年代更多以遷校或設立分校的形式以因應學區成長人口。設校位置由市中心向南、北、東擴散,後期主要集中於北高雄。      原

高雄市公立國中規模在八十年代初期達到巔峰後,主要面對兩波減幅。第一階段面臨就學人數驟降與私立學校成長期,總班級數大幅降低,但各校發展差異極大,形成東增西減趨勢,而市內東側的成長型學校更對鄰近學校造成衝擊。第二階段為學生數穩定期,受調降每班人數編制政策影響,使總班級數出現先降後穩之現象,但各校發展更形擴大,除東西側的差異外,也逐漸顯現南北差距,班級數的成長主要集中於北高雄。第二階段為平衡發展差異而推行總量管制政策,然受管制學校仍成長,且因管制限制,出現了管制學校學區所得中位數偏高之現象。至第三階段又因學生數降幅大,編制政策的調整已擋不住班級數衰退趨勢,各校再次面臨大幅減班的壓力,僅剩少數北高雄受

管制學校呈現穩定成長,原市區西北側和東南側的班級數衰退嚴重。因原高雄市人口成長的停滯與老化,可預見未來就學人口數將持續降低,原高雄市國中將持續面對減班之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