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佳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現代詩佳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騰蛟寫的 筆花:張騰蛟散文選(1973-2010)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現代詩選也說明:佳句 輯要 ... 提倡﹁新現代主義﹂,撼動了當時文壇對於﹁新詩﹂的認識, ... 現代詩. 季刊,四十五年號召組成. 現4. 代派. ,造成新詩創作的巨大變革。在.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回流中文碩士班 林惠美所指導 黃慧淑的 汪元量及其詞研究 (2008),提出現代詩佳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南宋、汪元量詞、音樂意象、用典、聯章、集句。

而第二篇論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中國語文研究所 李孟晉所指導 林梧衛的 李白詩歌酒意象之研究 (2003),提出因為有 李白、酒詩、酒意象、創作靈感、藝術特色的重點而找出了 現代詩佳句的解答。

最後網站08.現代詩選與習作- 阿芳簿絡閣YA!則補充:徐紀芳:目前擔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專任教授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好,我知道了. 阿芳簿絡閣YA! 導覽. 最新訊息 · 動態影音照片.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現代詩佳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筆花:張騰蛟散文選(1973-2010)

為了解決現代詩佳句的問題,作者張騰蛟 這樣論述:

  ★獲選國立台灣文學館100年度文學好書     《筆花--張騰蛟散文選(1973-2010)》是作者的第十四部散文專著,新章舊作並陳,近四十年來的散文菁華多在其中。此書另一特色:幾篇代表作的文末均附有該文「小史」,包括當初的出處、流傳以及國文課本編輯為該文所撰的研析或短評,極具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張騰蛟   筆名魯蛟(寫詩用的),民國十九(一九三○)年農曆閏六月二十二(國曆八月十六)日出生在山東省高密縣。童少年在戰亂中度過,民國三十八年的耶誕之夜隨軍抵達高雄碼頭。曾經服務於陸軍基層、總部、國防部、行政院新聞局等單位,共達四十七年。民國四十三年開始發表作品,曾是詩人紀弦所倡組的「現代派

」成員。著有詩、散文、小說與傳記文學等二十五種。有散文作品七篇先後入選兩岸三地十三個版本的各級國文各類作品兩百餘篇(首)被選入一百八十多種刊物中。曾獲多項重要文學獎。

汪元量及其詞研究

為了解決現代詩佳句的問題,作者黃慧淑 這樣論述:

摘 要 本文著重探究汪元量生平及其詞,文本以孔凡禮輯校的《增訂湖山類稿》中所收的詩四百八十首,詞五十二首為主,更參酌該書中所彙集歷來有關的序跋、傳記軼事、友人酬和的詩詞,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汪元量的生平及其詞的創作表現有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首先將汪元量生平分為宮廷時期、北上前後、拘燕時期、南歸後四個時期,文中以其詩為主、詞為輔,探究其生平與創作風格:宮廷時期「多半透露出歡娛欣喜之情」;北上前後「看似沉靜但卻哀傷」;拘燕時期「可以『哀愁』二字概括」;南歸後「大抵是沉鬱的」。 接著將汪元量傳世五十二闋詞依內涵表現分為應景適情的酬贈唱和之作、感事傷時的懷古羈旅之作、寄興遣玩

的詠物賞景之作三類,對個別詞作逐一詳加探析。由探析中可見時局、遭際對其創作之影響。其詞作是特殊時代背景中的生命書寫,既有鮮明的時代印記,也有獨特的人生風貌。今人更指出其詞或可以「詞史」稱之。 在分期及內涵探究的基礎上,繼而歸結汪元量詞作的特色。就擇調而論:五十二闋詞,用了三十三種詞調填製。使用同一詞調,在創作題材上也力求變化有新意;並善用聯章方式補救短小篇幅的限制,展現更複雜紛云的情思;又自製新調,可見其審音創調的才能以及創作的巧思。就用韻而論:汪元量大部分的詞,的確能做到文情與律調的諧和,凸顯詞人所欲傳達的各種情思;並且就同一詞調而論,其不同時期,不同生命經驗的創作,在聲韻上正流露出詞

人不同的情懷。就意象的運用而論:在音樂意象上,利用音樂氛圍的營造,樂音動態的表現,及古今時空不同而相似的遭遇,帶出對自身遭際、心境及歷史的反思;在典故意象上,能活用與時局以及自身遭遇切合的語典、事典,並根據詞調要求,精心安排。就多聯章、集句而論:聯章之作,讓汪元量可以大篇幅的記錄當時的社會政治狀況,充分抒發自己的心境。集句之作,雖然是用別人的句子,卻能夠信手拈來,融入自己的情感,因而能將各種情思表達得相當真切,宛如是自己所寫出的字句一般的動人心弦。 最後探討汪元量詞的價值與影響,先由「汪元量詞不如詩之思辨」論起,雖說詞的數量遠不及詩,而且對現實的反映也不及詩來得深、廣,但同為傷時感事的作

品,在詞裡往往表現得更為深刻動人。在「汪元量與劉辰翁詞較論」中,將兩人詞作中的愛國詞篇以及個別的創作心態略作比較。發現兩人的愛國詞篇風格相近,較常使用質樸自然的白描手法直抒胸憶;不過劉辰翁的詞情顯得較為強烈,汪元量的詞情相對較為淒婉。在創作心態上,兩人都常以懷念故都舊物以及對歷史的反思,來發抒亡國之悲,以及對主政者的譴責;較為不同的是,劉辰翁一直是較為激憤進取的,汪元量在拘燕後期,尤其是南歸隱居之後,不再是激昂慷慨,而轉以沉沉哀音細訴愁思。最後探究「歷代對汪元量詞的評選」,可知與汪元量同時期之友人對其評價不低,但目前所見資料不多;元明兩代似乎未見選錄及評論;直至清代朱彝尊編、王昶續補《詞綜》以

及陳廷焯編選《詞則》才將汪元量詞選入其中;直至今日學者選評汪元量詞的也不多。至於評價部分,幾乎都是將汪元量詞以德祐之變為劃分,認為其宮廷時期的創作境界不高,德祐之變後他將家國之感、黍離之悲,發於詞篇,有著強烈的渲染力,雖然為數不多,但確實是南宋末年的詞壇中的佳構。依筆者所見,汪元量宮廷時期的佳作雖不多,但還是有些情意深厚的作品,未能一概否定其價值;至於後期的創作表現,尤能印證汪元量詞的創作地位與價值是不宜輕忽的。

李白詩歌酒意象之研究

為了解決現代詩佳句的問題,作者林梧衛 這樣論述:

李白是中國詩壇上一顆閃亮巨星,他愛酒,更愛酒後作詩。在〈襄陽歌〉唱道:「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在〈行路難〉唱道:「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而〈將進酒〉中更留下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千古留傳的佳句。在李白詩歌王國,「酒」是最重要的元素、成份。以歷來詩人好詩酒來觀察,論其酒量及詩量成汪洋大海者,當屬李白為第一人。 縱觀古今,尚未見從理論上系統地去探討酒對詩人的思想,心靈和感情之重大作用的論文,有鑑於此,筆者不揣譾陋,欲從人文薈萃的唐代中尋求一位「有代表」性的詩人以為「切片樣本」,來考察酒入詩人腹中所引發的中種種化學變化,及其詩人因酒精成份

的浸染所成就的精神境界;然而在大唐有這資格者,當首推李白,冀盼透過本文的研究,能讓喜愛古典詩文的人,更對李白的詩酒天地,有進一部的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