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欣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現代詩欣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戴達寫的 我用一朵花敲鐘--給孩子的詩251首 和戴達的 會唱歌的魚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近代才女林徽因最美現代詩欣賞 - 雪花新闻也說明:近代才女林徽因最美現代詩欣賞 ...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原名林徽音,漢族,福建省閩侯縣人,建築師、教授、詩人、作家。人民英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文匯 和廣西師範大學所出版 。

佛光大學 文學系 黃維樑博士所指導 劉正偉的 早期藍星詩社(1954-1971)研究 (2011),提出現代詩欣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詩、現代詩、藍星詩社、覃子豪、余光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班 黃士純所指導 康嘉倫的 「貓意象」—記憶凝聚與遊走創作論述 (2010),提出因為有 貓意象、拼貼、具象、抽象的重點而找出了 現代詩欣賞的解答。

最後網站第一冊第一課夏夜則補充:三、楊喚詩的成就, 七、好詩欣賞 ... 一、新詩:又稱白話詩、現代詩、自由詩。 ... 以上這些限制,在古典詩歌中,「古詩」、「樂府詩」、「近體詩」各有不同,其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現代詩欣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用一朵花敲鐘--給孩子的詩251首

為了解決現代詩欣賞的問題,作者戴達 這樣論述:

童詩自選集。251首短詩,容納兒童生活方方面面,既有對大自然的歌詠,也有對學校、家庭等現實生活場景的刻劃;既有城市生活的描寫,也有農村題材的著墨。其詩趣取向呈示多元化,美學矢量指向真善美。每首詩附賞析短文。 戴達,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外童話鑒賞辭典》主編,《新詩鑒賞辭典》特約審稿人,上海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出版詩集《與情人節跳舞》,童詩集《鱷魚和月亮》,長篇童話《綠蜘蛛、抽屜人與玫瑰女王》,童話集《會唱歌的魚》,詩論《現代詩欣賞與創作》等。曾獲星星詩刊新詩大賽一等獎,冰心兒童文學獎大獎,中國童詩崇文獎,上海作協年度作品獎等。

現代詩欣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大師致敬詩歌」新專輯介紹

訪問:黃安祖

本張專輯改編的台灣大師詩人包括:余光中、鄭愁予、周夢蝶、陳義芝及陳克華。為了擴大視野並增加驚喜度,安祖跳出華語現代文學的範疇,選擇中國古代詩仙李白、民初浪漫詩人徐志摩,及十七世紀義大利歌劇大師賈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詠嘆調。並跟隨英語音樂市場的做法,將四首歌製作成remix版本,讓大家能欣賞同一首歌的不同風格詮釋。

首推單曲改編自余光中大師的詩作《與永恆拔河》,安祖以70年代民歌的飄逸脫俗風格為此詩譜曲,並以他獨特的溫暖風格,注入略帶滄桑的低沉磁嗓音,詮釋演唱此曲,此單曲於2018初發行時,首週進入中國QQ音樂榜第34名,成功將現代詩打入流行音樂市場,廣受好評,受人間衛視新聞報導為:「將文學打入流行音樂市場的傑作。」

單曲《為了下一次的重逢》改編自陳義芝大師的同名散文作品,由安祖同時掛名作詞人,一起創作本曲的歌詞。此曲敘述陳義芝之子去加拿大求學,不幸車禍喪生,陳所歷經的精神掙扎旅程。黃安祖將此散文之文字改編為歌詞,譜成一首旋律優美又充滿惆悵的深情之歌,並以誠懇及情感飽滿的歌聲來詮釋此曲,獨立音樂人龍奇弘擔任編曲及製作,他採用優雅的鋼琴彈奏與戲劇性的大提琴間奏,凸顯歌曲中澎博洶湧的感情。

單曲《沉淪》改編自前衛風格及性愛題材享譽的詩人陳克華,將一首關於生存意義的哲學詩作,改編為歐風電音曲,風格黑暗、科幻、瘋狂、迷惘。大師陳克華並獻聲加入合唱。本單曲的製作人為新生代鬼才音樂人郭冠鑫 ,為此曲打造一首風格截然不同,抒情氛圍的「雨滴」 remix,由安祖獨唱。此單曲於今年初發行時,以前衛、歐洲電音風格獲得聽眾讚譽,成功將「以詩入歌」從民歌帶到2020年電音風格。

壓軸曲《妳給予我所有》,安祖大膽地挑選十七世紀義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Puccini)的詠嘆調《親愛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重新填中文歌詞,翻唱成一首優美動人的華語情歌,證明優美的旋律是不受時空語言限制的。安祖邀請音樂夥伴Syat為此曲進行鋼琴及旋樂的編制,花很多心力,思考需如何改編,才能讓這首歌劇詠嘆調銳變為現代華語歌曲。安祖呈現的,是一首旋律極為優美,歌詞很有故事性,歌聲充滿感情的情歌。

粉絲頁: 吟唱詩人黃安祖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早期藍星詩社(1954-1971)研究

為了解決現代詩欣賞的問題,作者劉正偉 這樣論述:

  《早期藍星詩社(1954-1971)研究》主要在釐清早期藍星詩社的歷史:探討藍星詩社成立的動機與初期詩社的建構與發展等等。對於早期藍星詩社全部六種公開發行的詩刊,即《藍星週刊》、《藍星宜蘭版》、《藍星詩選》、《藍星詩頁》、《藍星季刊》、《藍星年刊》,就抽取樣本,討論這些新詩作品的作者背景與內容,作史實的探究與作品風格的分析;並深入論述當時各種詩學觀點在作品中的呈現。  1950年代的台灣詩人對新詩仍處於摸索階段,經過詩壇內外幾場新詩論戰的洗禮:經歷外部的質疑與論辯,以及內部詩人自身的反省與實驗,漸漸能夠對各種詩學觀點與技法融會貫通,懂得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1950年代以降的十多年中,

藍星詩社的成員以其穩健的步伐與堅定的態度,不論是為維護新詩的正面發展挺身而出的論戰與辯護,或是新詩的創作與譯介、推廣與教育,都擔當重要的角色,在台灣文學史上均有其不可抹滅的特殊意義。

會唱歌的魚

為了解決現代詩欣賞的問題,作者戴達 這樣論述:

《會唱歌的魚》是廣西師大出版社《兒童糧倉·童話館》書系推出的作品之一。 這是一部童話集,選入了作者不同創作題材的代表作品,包括《盲鴨子阿嘎》《奶油冰激凌音樂》《月光鳥》《長了老鷹翅膀的河》等18篇童話。該書想象力豐富,故事性、畫面感極強,充滿童真童趣。比如在《盲鴨子阿嘎》《藍鬍子》《奶油冰激凌音樂》等系列故事里,風可以接走船槳,太陽可以睡到老虎的眼睛里,冷氣可以通過電話線傳遞,老鷹的翅膀影子可以割下來托運河水……作品想象合理,符合兒童的好奇天性;語言典雅,富有詩意。 同時,這些看似魔幻的故事背後支撐的主線都是善良、責任、愛等積極明朗的因素,也讓作品具有感人的力量。 戴達,19

47年生,江西婺源人。供職于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中國作協會員。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外童話鑒賞辭典》主編(另一主編是任溶溶先生)。著有詩集《與情人節跳舞》、詩論集《現代詩欣賞與創作》以及《幻想大王》等多部長篇童話。長詩《舊事重提》獲《星星詩刊》新詩大賽首獎,童話《盲鴨子阿嘎》獲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大獎。童詩集《鱷魚和月亮》獲上海作協2017年度作品獎。童話作品入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兒童文學卷》。 2016年開設微信公眾號「戴達童心樹」,發布原創兒童文學作品。

「貓意象」—記憶凝聚與遊走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現代詩欣賞的問題,作者康嘉倫 這樣論述:

本創作論述具象與抽象的對應關係,在傳統東方的繪畫基礎上,融入西方的造型觀點,尋求自我創作風格,並提升藝術心靈的層次。因此,採用:一、文獻分析法:蒐集相關的文獻資料,將內容詳細分析並從中找尋系統脈絡。二、比較研究法:整理東、西方有關貓的繪畫作品,從中獲得啟發與創新。三、創作實踐法:深入探討並進一步釐清具象與抽象兩者可能的對應關係,並將理念延續至作品中。筆者在第一章緒論,說明以貓為創作主題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由一些國家的傳說來探討貓給人之印象觀,進一步去欣賞貓的優點,重新詮釋貓在一般大眾心中普遍的刻板印象,接著描述貓與筆者之間的情感關係,並在繪畫上參閱東、西方對於貓的表現形式,從內在精神作為探索,

轉化為創作的語彙。第二章探討有關貓題材創作的文獻資料,例如貓在不同文化下繪畫作品所代表的意涵、不同媒材作品的比較分析和研究等,能深入了解作品的演變及特性,了解當代藝術家所處的文化背景對其作品的影響。將這些探討結果加以歸納分析整理,有助於詮釋本創作活動的意象概念。第三章則是深入探討筆者的創作理念跟整個創作的架構,了解創作過程的演進。主要的理念是想藉由作品,表現出筆者對生活周遭的體驗與觀感。第四章進行作品分析和詮釋,本創作研究分兩大系列進行,系列一「記憶凝斂」及系列二「記憶游走」,分別以當事者及旁觀者的角度論述。第五章結論,經過學理分析與實踐創作後,筆者認為具象與抽象是可以自然融合的,除了能引導觀

賞者了解創作者所想表達的意念,更能替未來開拓更多的創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