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蛇天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百步蛇天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江志緯、曾志明寫的 自然生活記趣:臺灣蛇類特輯 和杜銘章的 蛇類大驚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灣毒蛇簡介@ 熊鷹 - 隨意窩也說明:台灣約有59種蛇類,毒蛇約有19種,包括海蛇7種,陸上毒蛇12種。 ‧常見的陸地毒蛇有六種:. 百步蛇、龜殼花、赤尾青竹絲、雨傘節、眼鏡蛇、鎖鏈蛇. 蛇毒種類:神經毒.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印斐納禔國際精品有限公司 和遠流所出版 。

最後網站百步蛇是毒蛇吗?附百步蛇的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 - 农敢网則補充:百步蛇 是毒蛇。百步蛇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大致为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在中国,其中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储藏量最多。百步蛇主要生活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百步蛇天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自然生活記趣:臺灣蛇類特輯

為了解決百步蛇天敵的問題,作者江志緯、曾志明 這樣論述:

  台灣47種蛇類完整介紹,  七百餘張經典照片一次收錄,教您如何與蛇對話!   南蛇:沒看到我很大隻嗎?  露出得意笑容的北志明:不然你咬我啊笨蛋!   擬龜殼花:我有毒,小心我咬你喔!  大黑阿伯:我好怕喔!  以為我不知道你是「擬」龜殼花嗎?  你怕蛇嗎?蛇其實是一種比你我更膽小的動物!   今日戶外甚至有許多小朋友非常喜愛蛇類,在野外觀察時還會特別想要看牠一眼,或是爭先恐後的拿在手上把玩。如果蛇類能作出表情,身陷童稚之手的牠們或許也是一臉無奈吧!   江志緯、曾志明兩位專業攝影師,深入臺灣蛇界,上窮碧落下黃泉,攝下一幅幅優雅蜿蜒的線條及鱗甲閃耀。透過鏡頭,將每位讀者一同拉入這神秘

且奇幻的世界,靜靜地體會人蛇之間,相看兩不厭、欲辯已忘言的自然真意。   二人詼諧的口吻,深入淺出地教您具備暢遊蛇界的專業,鉅細靡遺的記錄台灣蛇類特性、生活環境,透過教育思維呈現了臺灣蛇類習性的完整記錄,活脫脫是一部臺灣蛇類的鄉土教材。舉凡蛇類的外型、習性、食物、天敵、防禦、野外記錄與觀察裝備,甚至攝影教學無所不包,不但入門學子可輕鬆習得與蛇相處的必要知識,專家學者更能增益自我拍攝專業,翻開此書,豈止熱鬧可觀,更有門道可看!   從美學的角度視之,本書更不僅僅是生態記錄。藉由人蛇互動的唯妙氛圍,提醒著我們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冷血與熱血看似各自衝突,卻能相安無事的生存哲學更是本書所呈現的獨特自然美

學。   隨書附贈A2全彩海報,史無前例地將台灣47種蛇類蛇信完整收錄!  來吧!一同栽入與蛇對話的世界吧! 本書特色   ◎不只是圖鑑!一口氣收納台灣47種蛇類專業知識,收錄照片七百餘張!透過攝影美學表現,構成一本易讀易懂風格獨特的台灣蛇類書籍。   ◎作者個人部落格榮獲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個人部落格點閱率突破500萬人次!20年經典畫面一次收錄! 作者簡介 江志緯   喜歡攝影,觀看台灣野生動物近二十年,尤其是兩棲爬蟲類攝影尤為專精,相關作品,多次用於高中、國中、小學、幼兒教科書上,   (2001)年經歷台中市攝影學會攝影基礎班、進階班班主任、  (2002)年獲台中市攝影學會博學會士、

  (2003)年經歷台中市醫護人員攝影研習班指導老師、  (2003)年作品曾獲台灣57屆全省美展第2名、  (2007)年個人部落格獲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教育應用部落格推薦優格、  (2012)年個人部落格點閱率突破500萬人次。 曾志明   愛好野外觀察、攝影,尤其對兩棲爬蟲類有特別的狂熱。   曾任  (2007)荒野台北二團野外活動講師、  (2008)溪湖高中生態營講師、  (2009)溪湖高中生態社講師、  (2009)台灣省野鳥協會講師、  (2009)溪湖高中生態營講師、  (2009)兩棲類志工培訓課程講師、  (2009)協助台灣省野鳥協會移除保育爬蟲類。  著作

有「發現坪林大自然博物館」與「2010台灣特有生物之美」。   【部落格】  自然生活記趣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nature.travel.life

蛇類大驚奇

為了解決百步蛇天敵的問題,作者杜銘章 這樣論述:

  *如果你喜歡蛇類,這本書涵蓋豐富的蛇類知識。  *如果你畏懼或厭惡蛇類,這本書提供一個大和解的機會。  什麼是蛇?爬行動物、四肢退化、沒有眼臉……,專家絕對可以繼續羅列一連串的特徵,但是這些字義恐怕都不及「令人驚慌尖叫的生物」寫實。  長久以來,蛇備受誤解,背負著過於沉重的罪名,事實上牠不邪惡、不濕黏,也鮮少主動攻擊人,你怕牠,牠或許還更怕你呢!何妨鼓起勇氣看蛇一眼,你將發現,蛇的花紋如畫,身段優雅,可以上天下海,甚至潛遁地穴,其生態適應令人嘖嘖稱奇!  本書透過55個令人目瞪口呆的認識主題,加上55種台灣蛇類圖鑑,邀你共享蛇類帶來的驚奇體驗。作者簡介:  杜銘章  1959年出生於苗栗通

霄。因從小生長於海邊,對大海和野生動物具有深厚的感情和興趣。大學時,隨呂光洋老師走入台灣的山林,進行野生動物調查,開始對蛇類有較多的接觸。  1985年,進入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陰錯陽差下做了蘭嶼的海蛇研究,自此開啟了蛇類研究之路。  1989年至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動物系進修,隨Victor H. Hutchison研究動物的生理生態,以菱斑水蛇的體溫調節行為做為博士論文。  1994年回國後,除以台灣蛇類為主要研究對象外,同時也涉獵其他動物的生態適應問題。  長年與蛇為伍,深覺一般大眾對蛇類的誤解太深,因此希望能為蛇類平反,有機會便至各社團或機關學校演講,或在自然保育季刊等雜誌撰寫文章,

宣導蛇類生態和保育。  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教授。  已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並曾兩次獲國科會甲等研究獎。著有:《蛇類大驚奇》、《台灣兩棲動物爬行圖鑑》(蛇類部分)等。 序一 蛇來解惑/呂光洋(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序二 遇到蛇是一種幸福/劉克襄(自然文學作家)【演化大驚奇】什麼是蛇──蛇的特徵 尋找祖先──蛇的起源 演化地圖──蛇的演化 蜿蜒的家譜──蛇的分類 【構造大驚奇】 我不是大怪物──蛇的尺寸 千姿百態──蛇的形態 骨氣十足──蛇的骨骼與肌肉 護身法寶──蛇的鱗片 防水外衣──蛇的表皮 脫胎換皮──蛇的蛻皮 色彩的奧祕──蛇的體色 顏色不見了──蛇的白子 吐信聞氣味,嚐出

味道來──蛇的嗅覺與味覺 視力大不同──蛇的視覺 驚聲尖叫聽不見──蛇的聽覺 響尾蛇飛彈的靈感來源──蛇的紅外線感覺 毋須盤繞的內在美──蛇的器官與系統 恐怖注射針──蛇的毒牙 致命斷魂水──蛇的毒液 毒霸天下──什麼蛇最毒? 【生活史大驚奇】 蛇是大胃王?──蛇的食量 老闆,上菜──蛇的食性 坐等與遊獵──蛇如何搜尋獵物纏繞與注毒──蛇如何制服獵物 吞之有道──蛇如何吞食獵物 獨家吃相──蛇的特殊攝食方式 不只是蛇行──蛇的運動 蛇可以爬多快?──蛇的速度 什麼時候最High?──蛇的活動模式 保持最佳狀態──蛇的體溫調節 休眠渡寒冬──蛇的冬眠 雌雄莫辨?──蛇的性別差異 何處覓芳蹤──蛇

如何尋找另一半 兩性奏鳴曲──蛇的求偶與交配 生生不息──蛇的生殖 家庭計畫──蛇的生產量與頻率 新生伊始──小蛇的出生過程 唱首搖籃曲──蛇的父母經 小蛇長大了──蛇的成長與壽命 【生態大驚奇】敵情誌──蛇的天敵 藏與逃──敵人看招首部曲 恐嚇──敵人看招二部曲 反擊──敵人看招三部曲 降低傷害或假死──敵人看招四部曲 挑戰海洋──蛇的適應本事1 克服沙漠──蛇的適應本事2 潛遁地下──蛇的適應本事3 爬上樹梢──蛇的適應本事4 從天而降──蛇的適應本事5 【文化大驚奇】 謎樣的史前時代──當人首度遇見蛇 超自然的神力──蛇類崇拜與神話 被唾棄的年代──仇蛇的迷思怕蛇心理學──人為何會怕蛇?

蛇類金算盤──蛇的經濟價值蛇毒救命術──蛇的醫療貢獻 【台灣蛇類現場】 台灣蛇類動物地理如何使用本圖鑑 格式說明 體紋辨識法 縱帶 金絲蛇帶紋赤蛇 赤背松柏根過山刀體色一致 唐水蛇水蛇鐵線蛇黑頭蛇赤尾青竹絲青蛇灰腹綠錦蛇盲蛇台灣標蛇標蛇南蛇細紋南蛇福建頸斑蛇茶斑蛇斯文豪氏游蛇梭德氏游蛇班紋 白腹游蛇臭青公花浪蛇錦蛇草花蛇史丹吉氏斜鱗蛇台灣赤煉蛇鎖蛇擬龜殼花龜殼花菊池氏龜殼花瑪家龜殼花百步蛇高砂蛇大頭蛇台灣鈍頭蛇球蟒緬甸蟒紅尾蚺玉米蛇紅斑蛇赤腹游蛇環紋 紅竹蛇赤腹松柏根白梅花蛇雨傘節環紋赤蛇 眼鏡蛇伯布拉奶蛇猩紅王蛇加州王蛇闊帶青斑海蛇黑唇青斑海蛇黃唇青斑海蛇飯島氏海蛇 【附錄】如何觀察蛇類 如

何預防蛇吻 如何處理毒蛇咬傷 養蛇先修學分 如何養好蛇類 台灣蛇類研究史 現生蛇類分類表 台灣蛇類名錄中名索引英名索引主要參考書目‧圖片來源後記 杜銘章   住家的社區緊鄰一座小山,有回中庭意外地出現了一尾臭青公的身影。住戶們被牠龐大的身軀驚嚇住,紛紛持出棍棒在社區內搜尋,但一時間無法發現,人心惶惶下,到處張貼了蛇類出沒的警告標語。  我剛好在這座小山做過三年的自然觀察,針對蛇類的出現,遂主動寫了一篇可能進入社區的蛇類報告,把七種自己見過的蛇,都簡短地做了描述,再分送給社區的住家。  基本上,我告訴大家,蛇類沒有想像的可怕,不僅很難遇見,更絕少出現被蛇主動攻擊的情形。相對的,我也提出一個積

極的建設性看法。  蛇是生態食物鏈較高位階的動物。牠們會在社區出現,表示我們生活旁邊的小山,是座森林資源豐富的自然環境。這是社區的珍貴財產,看到牠們,該高興都來不及呢!我想,大概很少人為了讓大家認識蛇類,還會寫相關的文章,如此費心地在自己的社區宣導保護吧。  只是沒想到,此事過後十年,大家對蛇的偏見仍舊存在。  事情是這樣的,前些時,一天早晨,有人沿著小山的步道散步,不小心遇見了一條小蛇,回來後,隨即在社區委員會的會議上提出。  會中沒有人質疑蛇會不會也怕人,被咬到的機率有多高?也沒有人懷疑蛇吻是否會危害生命,或者如何處理傷患。  大家竟自跳過這些可以討論的理性基本問題,直接便認定蛇是邪惡的,

會咬死人的爬行動物。  大家逕自提出如何防止蛇類入侵的辦法。最後決定,把靠近社區小山邊坡的樹林全剷除乾淨。  未幾,那兒呈現一片小小的禿裸荒地。殊未料,七二颱風過後,邊坡竟然污泥四溢,有了初期土石流的形容。大夥兒這才感到害怕,停止了盲目的砍伐。  為了防止蛇出現,竟不惜大動土木,差點毀掉現有的美麗環境。我相信,這不是自己生活的社區才會出現的荒唐措施,毋寧是許多地方人士遇到蛇時,會處理的類似舉動。  其實,我們若仔細回想平常的生活,恐怕會發現,人們被狗咬和蜂叮的經驗,恐怕遠比蛇吻超出好幾倍,有時情況甚至更為嚴重。但緣於大家對蛇既定的偏見、誤解,遂強化了對蛇的恐懼。這種人類對蛇既害怕又陌生的遙遠距

離,也非今朝今夕才發生,而是由來已久,從各種神話、傳說、電影和和民間故事等文字或影像的積非成是,逐漸累積下來的,縱使有少數的美麗傳奇,諸如經典小說《白蛇傳》來加持,多數人對蛇仍充滿負面印象。   怎樣讓大家對蛇有公平的看待,真正地瞭解蛇,又如何化解大家對蛇的疑慮,進而認識蛇奧妙的生態,相信都是本書作者和編輯群一開始即得面對,並且嚐試在這本書裡逐一挑戰的難題。在精心編排的章節裡,每篇精簡的短文都在有趣而生動地透露蛇所不為人知的習性,但也一點一滴地在抒解你的恐懼。最終,遇到蛇是生命的喜悅,遇到蛇是一種幸福,想必是他們編寫本書的共識吧。   我和作者素昧平生,但看到內容的翔實、完整,不免再度對自

然科學工作者在野外工作、研究的長期孤獨,萌生衷心的感懷。自然書籍和圖鑑,或許不是一個學者升等論文的要件,也不是學術地位的成就指標,卻是和普羅大眾對話的重要平台,也是數十年動物觀察的智慧結晶。再者,筆者和台灣館編輯群長年交往,知道他們在編輯自然書籍與圖鑑時會遇到的困境,以及做為一個專業編輯想要超越的各種挑戰。  職是之故,我自不量力,冒昧請纓,想要勉力撰序,除了本身對蛇微妙的神祕好奇和認知外,還有多年來觀察這類書籍編纂的一些感觸。   我並不指望,這本書能全然顛覆大家對蛇的觀感,但一個社會若能出版一本成熟的蛇類專書,把這個冷門的學科精緻且通俗化時,總覺得那希望之門已經打開,我們或許可以跨出友誼

的一步,跟蛇產生更貼切的互動。再深思之,假如連對十分害怕的蛇,都能嫻熟其習性,尊重其生存的權利,我們的動物保育成績應該會更值得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