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儀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祭祖儀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潘鳳娟寫的 孝道西遊:孝經翻譯與歐洲漢學的源起 和野蠻小邦周的 周公哪有這麼神:課本沒教的兩周史教室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祭祖的起源也說明: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種鬼神二類。 ... 中國人多承襲了祭祖的傳統。 ... 死之祭容易流於儀式和裝假,而生之孝則很符合古代賢人的主張,正如歐陽修所說:「祭之豐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康寧大學 餐飲管理研究所 張世強所指導 彭于展的 台灣宗教素食飲食文化初探以一貫道寶光崇正道場為例 (2021),提出祭祖儀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一貫道、素食、寶光崇正道場。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歷史系研究所 李若文所指導 翁烔慶的 清代臺灣宗族的形成與建構: 以義竹翁家、鹿草林家及後壁林家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集體記憶、宗族建構、血緣關係、地緣聚落、社會變遷的重點而找出了 祭祖儀式的解答。

最後網站皇家祭祖儀式及宗廟祭禮樂 -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則補充:皇家祭祖儀式及宗廟祭禮樂 ... 宗廟位於首爾(漢城),是舉行儒教儀禮、供奉朝鮮王朝(14至19世紀)祖先、進行禮樂祭祀的地方。現在這種儀式於每年五月的第一個星期天舉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祭祖儀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孝道西遊:孝經翻譯與歐洲漢學的源起

為了解決祭祖儀式的問題,作者潘鳳娟 這樣論述:

「一部文本解釋和翻譯史的極佳範例。」 ——鐘鳴旦(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教授)   《孝道西遊》以十八至十九世紀的六個《孝經》翻譯為個案,   依時序解析西方傳教士與漢學家如何在不同譯本中各自表述,   並隨著相異的時代背景,展現出對於中國文化多樣的詮釋,   由此探索中歐雙方的學術變化與相互迴響的文化效應,   也為歐洲漢學的源起與流衍提供了新穎的理解視角。   兩百年間,《孝經》經典以不同語言和不同詮釋方式,在其他文化中出版與流傳。「被翻譯的孝道」彷彿具有新生命一般,以「新作」之姿,引導不同時期的西方讀者探入該經典所欲傳達的深層理念。   本書藉在不同脈絡中被翻譯的譯本,追溯出一個

西方重新建構中國禮儀的核心——孝道——的知識體系,並以此翻譯史的研究為基底,建構了具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經典翻譯研究模式。   而基於近代傳教士對中國的研究與翻譯,進而建立起來的國際漢學,作者也就其方法論與學科性質提出反思,並倡議一種作為「第二序」的國際漢學研究。   書中收錄六種譯本全文與中文原文的對照表,在這些跨文化的翻譯歷程中的譯本,可一覽其內容與進路各自的傳承性和衍異性。

祭祖儀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清明是傳統習俗中非常重要的節氣和節日之一,在清明前後十天或清明節當天掃墓祭拜都可以,但記得要挑選良辰吉日,農民曆有「宜祭祀」才能聚集人氣,避開不吉利氣場,最忌「諸事不宜」或是沒人掃墓的日子。

1. 準備供品:金銀紙,拜后土用的水果與餅乾。
2. 除草:周圍的雜草清除並整理一下。
3. 掛紙:將長方形黃紙用石頭或小木塊壓在祖墳上,作為拜墓標誌。
4. 感謝土地公對祖先的守護:供上祭品,先拜墳前的后土,即土地公,然後燒土地公金紙。
5. 祭祖儀式:祭拜祖先,點燭,上香,便可燒金紙。

***
【清明節十大禁忌】
1. 懷孕、生病和小小孩別掃墓,掃墓時間太早太晚都不好
2. 忌穿鮮豔、暴露的衣服
3. 不要去探視親友
4. 不要去掃別人家的墓
5. 盡量不要在墓地照相
6. 掃墓時配戴護身符
7. 不要嘻笑喧鬧
8. 踩過墳頭、碰到他人塔位
9. 不要呼叫全名
10.香不可插供品上


#十大禁忌 #清明節
-----------------------------------------------------------------------------------------------------------
【網友最愛單元馬上看】
👌 3分鐘!隨身開運不求人,風水開運小教室上課囉 ➤ https://pse.is/3ce2cv
🍴 超易學!健康快料理,吃出好運及健康 ➤ https://pse.is/39cqc3

-----------------------------------------------------------------------------------------------------------
▷ #訂閱頻道得好運 ➤ https://pse.is/KJKE8
▷ Make sure you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hit the notification bell, so you don’t miss any of my new videos ➤ https://pse.is/KJKE8

台灣宗教素食飲食文化初探以一貫道寶光崇正道場為例

為了解決祭祖儀式的問題,作者彭于展 這樣論述:

本篇研究之目的探討一貫道信徒在成為嚴謹之素食者後,日常生活必然也會遇到相當程度的變化,後期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所影響不僅僅是飲食方式而已,進而其人際關係、社交生活、心靈上的變化等,研究方法是選擇一個一貫道的單位,採質性研究以參與式觀察及深度訪談輔以文獻回顧的方式,訪問四位一貫道的道親,來研究一貫道寶光崇正道場的素食飲食文化推廣情形。以一貫道的素食觀來看,主要是和一貫道的彌勒信仰有關,彌勒祖師初發心就是以不食肉,所以開始修行第一步驟就是從不食肉開始,一貫道也相信因果報應以及四生六道的道理,因此不僅是食的方面,只要牽涉到生命的問題都很謹慎而且也提出了各教經典裡的記載來支持素食觀。 訪談結果顯示一

貫道吃素並非採強迫方式,而是提倡以自願的方式,所以除了發愿清口茹素的道親吃全素(蛋奶素)之外,其他人吃素的程度與習慣都不一樣,甚至有許多道親只是被人拉攏求了道,卻沒有吃素與接近佛堂的,不過基本上為表虔誠與敬意,上佛堂那天都是要吃素的,寶光崇正道場藉由教育的方式使信徒了解素食持齋的真義,故仍有為數不少的信徒發心立愿清口茹素成為清口道親,經訪談了解一貫道道親改變飲食習慣成為素食者後,就會鼓勵立下「清口愿」以期成為終生之素食者。國內雖在素食飲食行為方面的研究不少,但大多是以各大宗教的素食養生飲食為研究對象,針對為研究其飲食文化內涵的對象則非常少,且針對飲食文化推廣的「個人」生活環境變化及心理(靈)層

面的討論進行研究者目前可說是付諸闕如,由於道場飲食文化與修行內涵有著密切的關係,修道是為心靈提升追尋不同的人生境界,飲食是身而為人之基本需求,兩者一是無形,一是有形,卻是緊密結合缺一不可,也相互影響,因此值得探討研究。

周公哪有這麼神:課本沒教的兩周史教室

為了解決祭祖儀式的問題,作者野蠻小邦周 這樣論述:

寫給臺灣人的商周史PART 2 不說教、不枯燥,只有讓你讀得想笑的兩周史話! 野蠻小邦周再度顛覆你的商周印象, 周公哪有這麼神?古人沒你想的那麼不一樣, 開發弊案、禁酒令、旅遊意外、官商勾結樣樣不缺, 滿滿笑哏又讓人讚嘆的兩周史教室~開講囉!   ‧上古聖人周公旦竟是個用祭品威脅神明的惡質信徒?老愛在《尚書》裡碎碎唸的他是如何成就小邦周價值,繼而影響中國文化三千年?   ‧古公亶父不喜歡打架,看見敵人入侵竟然落跑,說國家給夷狄統治也一樣!更妙的是,一大票死忠粉絲竟然舉家跟著他跑?   ‧天選之人周文王阿昌帶頭衝衝衝,立下小邦周的強國基業,姓姬名昌但稱呼他「姬昌」可是個千年大誤會啊!   ‧

靠爸不稀奇,靠舅才有力?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竟是個完全靠舅舅當工具人的軟爛中年……   近百年來考古學的發展,讓我們對商、周的認識已經遠遠超越古人古書的記載,在這本書裡,野蠻小邦周結合最新出土史料與考古新發現,重新解譯兩周史,帶著讀者一起回到上古時期,看看歷史人物活靈活現的超時空表現,除了悲喜、算計、勇敢,更有普通的私生活或惡趣味。   還有還有,本書各篇追加相關文字的前世今生,兩千年來,有些漢字挺過了殘酷的競爭;有些誤打誤撞、寄生上流;有些最終悉數消失,就像生物的演化史一樣高潮迭起,令人嘆為觀止! 推薦人   Cheap/知名YouTuber   黃聖松/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謝金魚/歷史作家 專文推薦   野蠻小邦周透過對於史料趣味而不失真實的解讀,用現代人能夠輕易理解的語言,把一個又一個好玩、稀奇的故事帶到讀者面前。這本《周公哪有這麼神》,真的不愧是近年最好懂的周史著作。讀者如對周史熟悉,不妨翻開來看看,是否有未曾發現的巧妙之處;如果對周史不熟悉,本書則不失為一本很好的上手讀物。──Cheap/知名YouTuber   野蠻小邦周以淺白、詼諧與年輕世代常用流行詞彙敘述兩周時代有趣故事,引人入勝欲罷不能。讀者既可輕鬆涉獵兩周史與漢字之梗概,更重要者是在讀者心田播下一顆種子,讓他們對歷史與文字不再感到陌生乃至於畏懼。對普遍講求效益的世代而言,《周公哪有這麼神》

值得讀者一再品味。──黃聖松/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作者簡介 野蠻小邦周   從上古穿越來現代的五顆星星,為了想找到回去的方法,目前正苦逼蹲結界讀上古史。   原生於網路,廣受喜愛和分享的商周歷史科普文。   臉書專頁: facebook.com/ XiauBanZhou 黃庭頎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專長甲骨文、青銅器銘文、簡帛文字、古文字學,可能還有書法。著有《鑄勒功名:春秋青銅禮器銘文的演變與特色》、《穿越吧吉祥話:周朝的漢字劇場》、《爆料商周:上古史超譯筆記》等書。 謝博霖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專長青銅器銘文、古文

字學以及在「野蠻小邦周」粉專中發沒人看的學術哏圖廢文,著有《穿越吧吉祥話:周朝的漢字劇場》、《爆料商周:上古史超譯筆記》。   推薦序 作者序   一、狠心生母無端懷孕,初生男嬰遭扔大排 二、成家難?周朝無殼蝸牛好辛苦 三、阿公指定真金孫,昌昌帶你衝衝衝 四、阿發狠嗆紂王,撿到槍?誰才是對的人? 五、大不敬!這款信徒居然當眾要脅神明 六、叔侄大鬥法──上古惡龍封印大陣竟一夕破功 七、來自西方的「新」中國? 八、江南開發新弊案? 九、地表最嚴禁酒令?誰將生存到最後? 十、旅遊意外頻傳,元首也難逃死劫 十一、井流發威!是福還是禍? 十二、西周經營之神──裘衛的致富之道 十三、員

工怒告上司,竟遭判決鞭刑一千 十四、厲王還是烈王?一場被抹黑的失敗改革 十五、西周王朝的影子軍團──武公和他的戰神們 十六、真人版大富翁竟玩出國安危機? 十七、最後的疼愛是手放開 十八、兩個太陽?一個天子豈能各表! 十九、女力天下——周王朝的關鍵少數 二十、兄「友」弟「攻」 二十一、靠爸不稀奇,靠舅才有力! 二十二、請世界別為我傾倒 二十三、魯蛇變鬼還是廢?子產揭露殘酷真相 二十四、讓古人教你「夢的解析」 二十五、今生不做周國人   【附錄】 本書兩周大事年代對照表 參考資料 西周至春秋時期周王室世系   作者序 開箱吧!穿越時空的包裹   「古巴比倫王頒布了《漢摩拉比法典》,刻在黑色

的玄武岩,距今已經三千七百多年。」這是歌手周杰倫出道早期的名曲〈愛在西元前〉。我們常常在想,為什麼大家對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北歐的盧恩符文甚至是馬雅圖象文字如此感興趣,卻對甲骨文或金文無感呢?   「祭司、神殿、征戰、弓箭」,不只是巴比倫的從前,也是商周兩代的從前。然而我們卻對這商周時代既熟悉,又陌生。在儒家將夏商周三代渲染上禮義聖人的色彩後,那些曾經活生生的人們,都成了遙遠陌生的存在。   在課本上、古書裡,商紂王按慣例是大壞人,周武王則是正義化身,周幽王是好色昏君,褒姒是亡國妖女。我們彷彿只要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誰建立了制度,而誰又讓一切化為灰燼,這樣就是所謂的讀歷史了。   若

是如此,那讀歷史跟看電視機裡的戲劇表演又有什麼不同?我們不僅沒辦法因此鍛鍊出歷史的眼光,還只能像個觀眾或球迷般,討論著最喜歡的英雄人物或是最討厭的朝代。   可能也因為如此,新課綱中的歷史課本將這段遙遠而刻板的故事略去了,與其他古文明一樣,成為有興趣的人自行研讀的單元。當然,我們同意在有限的時間內,應該先學習與自身最為相關的歷史,瞭解是什麼形塑了我們當下的世界。然而我們也很難忽視,眼前記錄下這段想法的文字,也正是源於商周時代的文字。   商周時代留給漢文化相當多的遺產,有很多現代的問題,也可以在這個時代尋求答案。比方說簡化字問題,對此稍有瞭解的人應當知曉,這不是孰是孰非的問題,也不是可以一

棒子打死的事。必須要正確理解漢字的發展,尤其是古漢字,才有可能產生比較客觀的認知。   由於近百年來考古學的發展,商周時期的文物大量出土,我們對這個時代的認識已經遠遠突破古人、古書記載。我們漸漸地知道,古書中的那些歷史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曾經活著的人。他們有悲喜、有算計、有歷史課本記載的光輝勇敢的一面,但也有普通的私生活或惡趣味。   這些出土文物,有些像龐貝城一樣,因為戰亂被定格在過去的時空;有些是出於主動,用墓葬打包成穿越時光的包裹,在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的爭論中,開箱、拆封、解密,並試著逐步還原當時的場景。   在我們研究上古史的時候,常會驚喜於當時的場景與現代有所重合。像是古人

生怪病會去問神明,神明不靈驗還可能會口出威脅之語。又或者是正當高房價的現代,古人也有土地兼併的問題。武裝殖民的封建,就像現在開發某某新市鎮一樣,有些開發案成功了,延續千年,有些則湮沒無聞。   此外,當我們釐清漢字的前世今生,也會驚訝於它們兩千年來的人擇變化。有些漢字挺過了殘酷的競爭而留存至今;有些誤打誤撞,寄生上流;有些則開枝散葉,最終悉數消失。漢字的變化有如生物的演化史一樣,令人嘆為觀止。   「幾十個世紀後出土發現,泥板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巴比倫也許只剩下難解的語言,但在我們身處的當下,仍隨處可見古漢字與上古史留給我們的遺產,感知它們與現代的連結。因此,我們希望在這本書裡,讓大家

跟我們一起體驗這種開箱的驚奇與喜悅,也希望大家能多瞭解漢文化與漢字的早期樣貌。   本書的完成感謝遠足文化前總編輯李進文先生、編輯王育涵女士,因為你們的信任,我們才有勇氣完成這本書。還有感謝野蠻小邦周的其他夥伴,慶幸大家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讓我們彼此在古文字與上古史研究的路上,孤獨卻不寂寞。最後感謝教導過我們的師長,因為有前人的啟發與成果,這本書才有如此豐富的內容。 謝博霖、黃庭頎寫於二○二一年深坑總部 推薦序 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野蠻小邦周」新作《周公哪有這麼神:課本沒教的兩周史教室》,終於在萬千讀者引領企盼下與大家見面。作者邀我為新作撰序,得以先睹為快,誠是二○二一年一

大樂事。   中國先秦史因文獻資料顯寡,部分文字又詰屈聱牙不易通讀,再加以時空限制,因此世人對其瞭解甚少,甚或興趣缺缺。近世出土大批甲骨、金文、簡帛、璽印、陶片等第一手材料,使先秦史研究空前活絡,許多學者投入整理、分析、解讀地下資料,藉此補白、校對、類推傳世文獻,豐碩成果直追有清一代。先秦史研究有此盛況固然可喜,然仍僅限於學校與相關學門,其影響依然難以深遠。臺灣經學領域研究人員近二十年來一直思考幾個問題:如何將經典教育落實大學課程?如何將經學運用於日常生活?又如何能被二十一世紀新世代接受?許多學者各有創見,在此不一一列舉。若就個人想法與經驗略抒己見,大致不外「深入淺出」與「日常實用」八個字。

「深入淺出」是以淺顯易懂文字或語句讓閱聽人快速瞭解與吸收,「日常實用」指閱聽人能將所見所聞落實於生活,且能反覆操作以收實效。易言之,「深入淺出」是讓閱聽人輸入無障礙,「日常實用」謂閱聽人輸出得效益。至於實際操作方法,個人認為「深入淺出」不是白話翻譯,須陳述有人物、對白、情節且具戲劇張力的「故事」吸引閱聽人注意力。「日常實用」則可配合實際案例,告訴閱聽人如何將所讀所聽「故事」,經吸收、轉化與融會貫通後在生活實踐。一旦閱聽人能將所學發揮效益,自然願意投入時間與精神繼續深入學習。   「野蠻小邦周」《周公哪有這麼神》與個人所陳「深入淺出」與「日常實用」兩項觀點不謀而合,作者以淺白、詼諧與年輕世代常

用流行詞彙敘述兩周時代有趣故事,引人入勝欲罷不能。每單元「漢字文化專欄」則挑選與故事相關漢字,配合出土實物說解文字本義、字形演變與意義轉換,讓讀者瞭解文字背後承載造字原因、歷史淵源及相關史事連結。讀者既可輕鬆涉獵兩周史與漢字之梗概,更重要的是在讀者心田播下一顆種子。讓他們對歷史與文字不再感到陌生乃至於畏懼,未來願意撥出更多時間多讀一本歷史或文學作品,藉此撫慰心靈與昇華精神層次。對普遍講求效益的世代而言,《周公哪有這麼神》值得讀者一再品味。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黃聖松教授 古人沒你想的那麼不一樣   野蠻小邦周的新作《周公哪有這麼神:課本沒教的兩周史教室》,真的是很有趣的歷史讀物。一

般讀者在書架上看到歷史書籍,除非是歷史愛好者,否則常常是敬而遠之、興趣缺缺。   但在這本《周公哪有這麼神》裡面,我們看到的卻是周朝人與現代人共同的煩惱,如果去掉科技與現代化的用語,會覺得周朝人的生活好像跟現代人沒有兩樣。在那個遙遠的古代,一樣有生父不明的棄嬰,被偷偷放在少有人跡的地方,試圖讓他自生自滅;一樣有古代的無殼蝸牛,不知道應該定居何處,為自己的「房」事深深苦惱。再細讀下去,發現周朝人的生活,竟然一樣有開發弊案、有禁酒令,有旅遊意外、也有官商勾結。是不是作者故意穿鑿附會?不不不,這本書講的,確確實實是當時人的第一手記載,也就是真實的周朝人生。   透過作者對史料的趣味解讀,讀者可以

發現有些煩惱是古今相通的,而人性似乎也是亙古不變的。有人靠爸靠舅,富二代再起霸業;也有人想要打倒權貴惡勢力,小蝦米拚大鯨魚。而且,在這些趣味的故事中,讀者會發覺一些過去沒有發現的歷史人物面向。比如儒家思想的創始者周公,感覺上應該是溫文儒雅的大學者,但是他卻膽敢在祭祖儀式上威脅祖先,是不是有點衝?而威風凜凜的周天子,理論上應該是天底下最有權勢的人,結果竟然死於旅遊意外,下面的人還不敢明說?野蠻小邦周透過對於史料趣味而不失真實的解讀,用現代人能夠輕易理解的語言,把一個又一個稀奇有趣的故事帶到讀者面前。這本《周公哪有這麼神》,真的不愧是近年最好懂的周史著作。讀者如對周史熟悉,不妨翻開來看看,是否有未

曾發現的巧妙之處;如果對周史不熟悉,本書則不失為一本很好的上手讀物。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本書除了趣味解讀周朝人生之外,也加入了不少漢字故事、各式史料以為佐證,左引一段《詩經》、右帶一篇《史記》,上講一個甲骨文、下解一個金文,兼顧了文字的可讀性與故事的深度。書中不僅對於各類文字古今意義的不同加以解釋,也讓讀者知道這些故事典出何處。不少有趣之處,讀來不禁令人莞爾一笑,更有許多地方令人點頭稱是,大有原來如此的開悟感。一遍遍地翻閱本書,好像看到作者就站在跟前認真指點,告訴我們這些古人是如何思考、如何過活,又是如何應對問題的,以史為鏡,不只可以知興替,還可以明得失、增智慧。再次推薦讀

者,在世局多變的現代,閱讀這本《周公哪有這麼神》,你會發現,其實古人跟現代人,真的沒有那麼不一樣,而這些精彩的故事,更是讓人受益良多。 Cheap/知名YouTuber 14 厲王還是烈王?一場被抹黑的失敗改革 在強大而殘酷的殷商滅亡之後,上古中國經歷了一段波濤洶湧的混亂期。有賴周公旦在文治武功上的苦心經營,開創了連孔子都魂牽夢縈的周代精神文明,周人體認到神與人的分際,人須盡力於行德,上天才會賜福賜壽,祭祀只是這種「德」的體現手段之一,不是全部。 這個重視德治的王國統治了兩百年後,上從天子,下到士大夫,雖然嘴上說的是仁義道德,做的卻是兼併田地、阿附高層的事情。〈散氏盤〉書寫貴族之間田界糾紛

的現實問題;〈五祀衛鼎〉暴露貴族為了取得階級表徵的玉器而販賣土地的事實;〈訓匜〉更是殘酷地書寫底層人士被上層貴族打壓的案例。 沒有任何建制是可以百年不變的,古老的制度勢必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做出相應的改革。開國以來的封建制度建立在那時日闢地千里的輝煌之上,貴族享受著周公旦在山東血戰建構的封建防禦網,直到周昭王南征失敗,周王國的征途才宣告終止。但是封建制度不會停止,有功有恩的勳舊都要封地,可是周圍已經沒有更多更好的領土可以安插。統治階級開始玩弄各種文創小物,用各種制服與器物販賣天子的無上權威。 這個由實轉虛的轉向進程,在一位天子的手中被短暫中斷,史書說他愛財,想方設法地聚斂各種財富,重用跟他一樣貪

婪的大臣汲取國家的金錢。這位天子就是周厲王,西周第十位天子,他橫徵暴斂的行為引起人民的反感,各種批評的言論如旋風一般在市井流行。 我們可以想像,一位每天上朝都被群臣歌頌的天子,在聽到這些批評時能有多憤怒。他不顧大臣的勸阻,組建特務機構抓捕那些異議者。這當然是非常愚蠢的粗糙作法,他以為讓人民不能溝通,彼此成為孤立的個體,反對的風向也就會消散。人民雖然不能發表反對言論,不知道現實的民調風向究竟如何,但他們每天在街上還是能用眼神傳遞不滿的訊息。不滿就是不滿,不可能因為民調蓋牌而自己消失,更不會因為上位者把這些看成黑厲王產業鏈而自動消解。然而得意洋洋的周厲王跟大臣召公說:「我可以消滅那些黑我的言論。」

蓋住民調,大有自以為贏得民心的自信。召公卻說:「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召公更激烈地對天子說:「你試著蓋住民調,堵住大家的悠悠之口,你根本撐不了多久!」

清代臺灣宗族的形成與建構: 以義竹翁家、鹿草林家及後壁林家為例

為了解決祭祖儀式的問題,作者翁烔慶 這樣論述:

摘要 宗族是臺灣拓墾時期先民渡臺後聚族而居的民間組織,也是臺灣早期社會底層家庭所依附的團體。河、海自古是常民聚落逐居的發源地,更是人類建立聚落和歷史發展的場域證據。早在十六世紀臺灣已經有福建人渡臺足跡。十七世紀也有福建人渡臺從事漁業的記載。1661年,鄭成功帶領一批福建人為主的軍眷東渡臺灣,以臺南安平為中心,北隅屯墾到嘉義縣義竹鄉後鎮(今後鎮村)、鹿仔草庄、下茄苳庄區域,直到清廷領臺才開啟閩、粵宗族文化遷徙到臺灣。 清代臺灣民間社會大多由地方宗族所組成,從臺灣都會到鄉村,從福佬聚落到客家伙房,至今都可以看到姓氏宗祠的蹤影。臺灣經歷數百年來的社會變遷,儘管地方宗族勢力逐漸式微凋零,但

仍有不少宗族至今還維持傳統祭祖儀式,宗族祭祖是具有臺灣文化的一種傳統性、教育性、典範性的無形文化資產價值,有必要來進行歷史研究與文化保存的討論空間。 本文將透過歐美地區、中國大陸、臺灣、日本等地區的學者研究以及地方文獻和姓氏族譜等加以梳理清代臺灣地方宗族的歷史發展,本文研究範圍將設定清代福建安溪縣先民渡臺入墾嘉義縣義竹鄉、鹿草鄉與臺南市後壁區等姓氏宗族聚落作為渡臺後重構來作為論文主角,並以歷史文獻整理、田野調查的對應,並以清代南臺灣最多安溪先民所建構宗族聚落的歷史發展為中心,最後將宗族建構及社會變遷來作為本論文的成果。關鍵字:集體記憶、宗族建構、血緣關係、地緣聚落、社會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