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重要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節慶重要性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LilithDorsey寫的 【自然元素魔法系列套書】(四冊):《水系魔法》、《風系魔法》、《火系魔法》、《土系魔法》 和鄭安齊的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國的節日也說明:“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遊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製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橡實文化 和沃時文化有限公司所出版 。

銘傳大學 觀光事業學系碩士班 羅健文所指導 王筑君的 鄉村與智慧之結合?建構鄉村智慧旅遊目的地指標之研究 (2021),提出節慶重要性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智慧旅遊、鄉村旅遊、模糊德爾菲法、重要-表現分析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蔡淑瑩、彭光輝所指導 謝秋吟的 以五營文化探討文化景觀暨地方產業促進地方創生-以臺南市學甲寮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文化景觀、地方創生、五營、地方特色產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節慶重要性的解答。

最後網站觀光節慶 - 新竹縣旅遊網則補充:隨著社會的變遷,義民廟的重要性也如同其不斷擴大的崇祀區域一樣,與日俱增,從竹塹地區的宗教信仰中心,逐漸演變為全台客家人認同的象徵。經由回溯義民廟創建過程的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節慶重要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自然元素魔法系列套書】(四冊):《水系魔法》、《風系魔法》、《火系魔法》、《土系魔法》

為了解決節慶重要性的問題,作者LilithDorsey 這樣論述:

  本套書組合:《水系魔法【自然元素魔法系列1】:關於愛、療癒、豐盛的魔法》+《風系魔法【自然元素魔法系列2】:關於智慧、溝通、改變的魔法》+《火系魔法【自然元素魔法系列3】:關於力量、創造、重生的魔法》+《土系魔法【自然元素魔法系列4】:關於穩定、安全、興旺的魔法》   自然元素魔法──水、風、火、土四部曲套書   魔法和靈性工作者必備收藏!   【自然魔法四大元素】   幾世紀以來,透過許多祕傳的實務做法,四大自然元素一直是魔法工作的基石。   無論是占星學或現代巫術,這四大元素都在更廣大的多維靈性架構範圍內創造出結構。     「水元素」是我們的血液和汗水,以及

我們的記憶,它統治我們的情緒,顯化成為眼淚。   「風元素」在我們周圍,它是我們的呼吸、是我們的聲音、我們的念頭、我們的點子。   「火元素」可以溫暖,也可以毀滅。它有力量轉化,是我們的熱情和我們繼續前進的意志。   「土元素」是我們行走其上的地面,也是我們的身體等物質顯化,是我們穩定的基礎。   《水系魔法【自然元素魔法系列1】:關於愛、療癒、豐盛的魔法》   水、風、火、土四大元素魔法・首部曲   以神聖的水元素能量,召喚愛與豐盛的生活   ★世界各地水神、水系神獸、魔力水域   ★水系魔法藥草植物、水晶礦石、動物指導靈   ★水系魔法的儀式與生活應用   一切生命,乃是透由水孕育

而生   上善若水,能滌淨苦厄,也具有毀滅的力量   使用水元素的轉化特性,創造愛與療癒的生活   水作為自然魔法四大元素之一,在我們自己裡面,也在我們的環境中。它以無數種方式結合火、風、土等其他元素一同起作用。水與火結合產生蒸汽。水與風結合產生水氣和濕氣。水與土結合形成泥漿。   水最早的靈性用途之一是洗禮。古代的阿茲特克人使用一種水洗禮來庇佑新生嬰兒,基督教也有精心設計的洗禮儀式,旨在重生、滌罪、保護進入基督教信仰的個人。它據說可以將上帝的恩典直接賦予個人。   在魔法中,水往往以下述標誌符號標明,它象徵杯子、聖杯、或其他可以盛水的容器。在方位中,水通常與西方有關聯。代表水的顏色是藍

色,有時候是灰色。在某些傳統裡,這也是祖先、死者、其他世界的存有的方向。因為這種與已離世者的連結,在一些威卡魔法中,也以吟誦和召喚水元素開始他們的儀式。   在中國的風水系統中,從「風和水」兩種元素的重要性,水是風水中的五大神聖元素之一,它有助於將自由和流動吸引到你的空間裡,水據說可以決定地位、財富、繁榮。本書將帶領你認識關於水元素的能量特性,並運用水系魔法,創造物質與情感豐盛的人生。 各方推薦   YOYO╱YOYO 心靈角落創辦人   一個台灣巫師的影子書   女巫凱特琳╱女巫的一千零一夜   女巫Yvette╱療癒天使的愛情聖殿   宇色╱「我在人間系列」作家、靈修、瑜伽士   孫

正欣╱Alisa的豐饒角:用塔羅寫日記   羅美華Willow Mystic/克龍、靈巫途徑啟蒙者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榮耀內在的生命之水,用水系魔法豐盛你的生活!」——孫正欣,Alisa的豐饒角:用塔羅寫日記   「透過植物、水晶、貝殼、神聖水域,《水系魔法》將會帶領你下潛至歷史和魔法的神祕深淵,帶著你安全地上岸,向你生命中的這股大自然力量致敬。」──佩姬.范德貝克(Paige Vanderbeck),《綠色巫術》(Green Witchcraft)作者   「《水系魔法》深入探究,揭露這個難以捉摸的水元素的奧祕,以強而有力的洞見談論水元素的歷史和關聯。精彩可期,可以從這

本書得到大量實務做法的啟發,包括能量水、神聖沐浴、夢境詮譯、神奇的地板清洗等許多用法。」──艾絲翠.泰勒(Astrea Taylor),《直覺巫術》(Intuitive Witchcraft)作者   「《水系魔法》是一本令人愉悅的手冊,記載了肯定是水元素的神話、魔法、雄偉的每一個要點。從製作配方和儀式,到傳說和魔法的屬性,水元素神聖且攸關生命,而這本小書則是水元素知識的發電廠。」──卡崔娜.芮斯博德(Katrina Rasbold),《神聖的巫術》(The Sacred Art of Brujeria)作者   「如果你是魔法修習者,期待深化你與水的連結,這就是適合你的著作。此外,本書也

徹底探索水在種種傳統中的神奇效用,而且就實作水魔法而言,它是方便的參考指南,效用雙倍。」──傑森.曼基(Jason Mankey),《女巫的年輪》(Witch’s Wheel of the Year)作者   《風系魔法【自然元素魔法系列2】:關於智慧、溝通、改變的魔法》   水、風、火、土四大元素魔法・二部曲   以神聖的風元素能量,啟動溝通與改變的生活   ★世界各國風神、風系神獸、風之聖域   ★風系魔法藥草植物、水晶礦石、動物指導靈   ★風系魔法的儀式與生活應用   風,是維持一切生命的氣息   我們呼吸、說話、思考、甚至與神明溝通   善用風元素的傳導性,讓許願更快上達天聽

  歷史上著名的每一個文明,幾乎都有統治風、空氣、暴風雨、天空的神明,這些神明創造了宇宙、地球、人類生命。他們擁有的力量和權威,勝過大部分其他神明,可說是萬神殿的最高統治者。   風系神明會具體化現風元素的物理和靈性面向,包含掌管溝通、聰明、智慧、正義、真理等等。風元素神明可以擔任你的人生指路人,協助你邁向目標,此刻即接受啟發,運用你的聲音,這些風元素的力量將會聽你差遣。   本書中提供許多魔法儀式、靜心冥想的練習,可增強你與風元素的連結,啟動內在的風元素能量,以及將你的意圖傳送到風元素之中。運用書中指導,深入覺察言語、風、聲音、香氣的魔法,不但可增強靈性修習、得到力量灌注,還可以提升

你的能力,讓你可以善用風元素帶來改變、振翅高飛。 各方推薦   YOYO╱YOYO心靈角落創辦人   一個台灣巫師的影子書   女巫凱特琳╱女巫的一千零一夜   女巫Yvette╱療癒天使的愛情聖殿   宇色╱靈元院創辦人、「我在人間系列」靈修作家   孫正欣╱Alisa的豐饒角:用塔羅寫日記   羅美華Willow Mystic/克龍、靈巫途徑啟蒙者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由於風元素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因此《風系魔法》既廣泛又詳細也就不足為奇了。艾絲翠.泰勒提供容易理解的智慧和個人的知曉,同時分享儀式,幫助我深化我與風元素的關係。從神話到神明,再到生物和守護者,這本書

提供了擴展遼闊的禮物,深入探究我們看不見但卻深知的事物。」──伊莉桑雅.穆恩(Irisanya Moon),《阿芙蘿黛蒂:愛與啟蒙的女神》(Aphrodite)作者   「《風系魔法》是一趟煥然一新的探索,探究始終與我們同在的風元素。或許艾絲翠運用她自己的某種風系魔法,精心製作了一本既明確又簡潔的書籍,引領讀者穿越歷史、個人經驗、實務做法,為有興趣與風元素的力量連結的人們提供一份絕佳的概述。」──辛蒂.布蘭寧(Cyndi Brannen),《進入赫卡特的花園》(Entering Hekate’s Garden)作者   「《風系魔法》完成了將生命氣息吹入風系魔法的出色任務。風是創造與顯化、

旅行與轉化的元素,它在我們周圍,也在我們裡面。關於這個生死攸關的元素,艾絲翠.泰勒為我們帶來我們需要知道的每一樣東西,以及許許多多的其他信息。」──莉莉絲.朵西(Lilith Dorsey),《水系魔法》作者   《火系魔法【自然元素魔法系列3】:關於力量、創造、重生的魔法》   水、風、火、土四大元素魔法・三部曲   以神聖的火元素能量,淨化恐懼、召喚光明   ★世界各國火神、火系神獸、火之聖域   ★火系魔法藥草植物、水晶礦石、動物指導靈   ★火系魔法的儀式與生活應用   火,是許多節慶與儀式的必備元素   歷史上不同文明,一致崇敬火與光明   使用火元素,驅散邪惡、點燃勇氣與行

動力   火元素是魔法中的萬能元素。你可以運用火元素的不同能量面向,召喚火來轉化、改變、毀滅、創造、療癒、激發行動。有些人在前途未卜的時候,召喚火元素來照亮道路,或內在世界變得黯淡寒冷時,召喚火元素帶來內心的溫暖。   在許多方面,火都是一種使人們更親近的元素。我們圍坐在營火旁,與愛的人熱情相擁,與家人共享溫暖和熱食,或分享交流彼此的想法,以求創造比自己更大的事物。因此,火是一種非常具有人性的元素。   但另一方面,火元素也凌駕在我們之上,超越人類的所知所想。火是太陽的光和熱,維繫這個星球上的生命,支配著我們的生活。   本書中提供許多可實作的魔法儀式,特別是各種用火儀式和蠟燭魔法,使

你充分運用火元素的能量,為生活增添新意和行動力,將熱情帶入生活之中。跟著書中的建議,在注意安全的情況下,你能夠創造自己的用火儀式,讓你在面對困難時充滿力量,並為他人帶來溫暖。 各方推薦   YOYO╱YOYO心靈角落創辦人   一個台灣巫師的影子書   女巫凱特琳╱女巫的一千零一夜   女巫Yvette╱療癒天使的愛情聖殿   宇色╱靈元院創辦人、「我在人間系列」靈修作家   孫正欣╱Alisa的豐饒角:用塔羅寫日記   羅美華Willow Mystic/克龍、靈巫途徑啟蒙者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土系魔法【自然元素魔法系列4】:關於穩定、安全、興旺的魔法》   水、風、火

、土四大元素魔法・四部曲   以神聖的土元素能量,奠定現世生活的堅實基礎   ★世界各處大地神明、土系神獸、土系聖域   ★土系魔法藥草植物、水晶礦石、動物指導靈   ★土系魔法的儀式與生活應用   土,能承載萬物,在四元素中為穩定魔法的基石   從礦石、植物到動物,任何存有的顯化都需要土元素   使用土元素,圓滿俗世層面,強化與大地母親的連結   土元素有別於火、水、風等其他元素,「土」代表穩定可靠、扎根接地、親近自然。   土元素涉及我們的思想、行為、欲望的物質顯化,賜予我們創造力,卻也鼓勵我們要歡慶、盡情享受、好好照顧自己生活的世俗面向。   在慶祝活動上,土元素最基本的表現是食

物與烹調。   飲食幫助我們扎根接地,使我們重新連結到身體的最基本需求。   與最親近且最親愛的人們聚會,分享食物和彼此陪伴,是人類古老的慶祝活動。   我們分享地球母親的慷慨贈予,食材滋養我們的身體,也滋養我們的靈魂。   成為廚房女巫,把廚房看作寺廟,把廚房內準備的食物看作是慷慨的神聖供品。   重點在於,不把任何事物看作是理所當然,感激植物和動物作為食物的犧牲,以及注意不要浪費資源。本書提供許多方法和指南,使我們更好的取用生活周遭的土元素,並幫助自己更落地生活。 各方推薦   YOYO╱YOYO心靈角落創辦人   一個台灣巫師的影子書   女巫凱特琳╱女巫的一千零一夜   女巫Yv

ette╱療癒天使的愛情聖殿   宇色╱靈元院創辦人、「我在人間系列」靈修作家   孫正欣╱Alisa的豐饒角:用塔羅寫日記   羅美華Willow Mystic/克龍、靈巫途徑啟蒙者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這本精彩好書將會深化和加強你與你所居住的土地、土元素,以及與地球的關係。本書深入探究人類與土元素之關係的神話、歷史、民間傳說、象徵意義,邀請您探索自己與這個元素的關係。」──伊芳.阿布羅(Yvonne Aburrow),《黑暗之鏡》(Dark Mirror)作者   「這本具教育意義的書籍,是任何以土為基礎的修行的絕佳同伴。透過致力於蓋亞的意識、應用、運作,以及她移動的週期

,將覺知帶回給地球母親。這是一件了不起的藝術品!」──烏鴉孫女(Granddaughter Crow),《自然世界的智慧》(Wisdom of the Natural World)作者   「難得的好書,如同百科全書包羅萬象,方法啟發人心,涵蓋了礦石、植物、樹木等可觸知的魔法,以及神明、神話生物、聖域等喚起人心的魔法,《土系魔法》提供範圍廣泛的工具、技術、做法、構想,這些具有強大的潛力,可以轉化個人的修行。」──蒂凡妮.拉齊克(Tiffany Lazic),《偉大的工程》(The Great Work)作者   「運用大量有幫助的練習和具支持作用的訣竅一路走來,朵荻・葛蘭姆・麥凱嫻熟地指導

讀者運用實用的方法與大自然連結、深入探究泥土、與大地景觀建立起根深柢固的關係,而且發揮土元素本身的神奇魔法。」──凱爾登(Kelden),《彎曲的小徑》(The Crooked Path)作者   「書一開始就奇妙地准許我們:好好深思我們的星球、我們的魔法,乃至直接做筆記。它開始於這個堅實的基礎,而且只從那裡逐漸發展。麥凱涵蓋了每一個層面的存有、地方、神話、土系魔法。對於任何重要的魔法與巫術收藏來說,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著作。」──莉莉絲.朵西(Lilith Dorsey),《水系魔法》作者

節慶重要性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鄉村與智慧之結合?建構鄉村智慧旅遊目的地指標之研究

為了解決節慶重要性的問題,作者王筑君 這樣論述:

全球科技技術快速攀升,手機行動網路等通訊軟體已與我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在旅遊方面也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型態,資訊貫穿了旅遊活動的主要核心,且對於遊客的互動體驗與旅遊服務品質也更加重視,故智慧旅遊(Smart Tourism)所帶來資訊的方便性與個人化便成為現今的旅遊發展趨勢。除此之外,鄉村旅遊(Rural Tourism)發展面臨各式問題,如遊客對於鄉村旅遊認知缺乏、鄉村旅遊產品單一化、基礎設施設置不完善等各種問題有待解決與改善,然而智慧旅遊的推動是否可以改善鄉村旅遊之困境卻鮮少探討,故本研究以智慧旅遊目的地為聚焦,在供給端透過專家問卷並以模糊德爾菲法(Fuzzy Delphi Method,

FDM)建構鄉村智慧旅遊目的地指標,進而以需求端民眾問卷瞭解認知及滿意程度,並利用重要性-表現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探討目前在鄉村旅遊目的地的改善策略,研究發現智慧旅遊的景點吸引力、輔助性服務及便利設施在鄉村地區需進行改善,並提出具體且有效之建議供相關單位參考。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

為了解決節慶重要性的問題,作者鄭安齊 這樣論述:

閱讀德國轉型正義的紀念史,重審台灣百年不義歷史與暴政結構。   如果暴政的受害者已然消逝,我們該何從哀悼?   如果加害者的面目模糊,我們該如何指認?   如果不義的塑像已被高高豎起,我們的選擇是否只剩拆除?   如果受難者的紀念碑遲遲無法建立,我們怎麼一起合作?   閱讀本書,重新審視台灣百年的不義歷史與暴政結構。藉由德國轉型正義中的文化實踐案例,作者走訪、爬梳、研究,嘗試指出一種可能的方向:一個不再需要紀念碑的時刻。 名人推薦   ──共同思索未來,跨領域推薦必讀──   前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作家吳音寧/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林木材/駐德自由記者林育立/中山社

會科學院助理教授林傳凱/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邵允鍾/轉角國際專欄作者阿潑(黃奕瀠)/作家馬翊航/不義遺址研究者張維修/C-LAB 策展人、前《藝術家》雜誌總編輯莊偉慈/新加坡電影節前策展人、台灣國際人權影展選片人郭敏容/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陳佩甄/東吳政治系教授陳俊宏/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陳虹穎/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同運三十》作者喀飛/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彭仁郁/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專員、RCA員工關懷協會組織工作者賀光卍/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黃丞儀/台大城鄉所副教授黃舒楣/台灣文化法學會理事長、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廖凰玎/藝術家、台藝大雕塑學系助

理教授劉千瑋/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劉文/策展人、東海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蔡明君/陽明交大人社系副教授蔡晏霖/鄭南榕的女兒、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鄭竹梅/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劇作家、大慕影藝內容總監簡莉穎/《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蘇致亨/北藝大助理教授、作家顧玉玲/策展人、南藝大藝創所副教授龔卓軍 推薦文   鄭麗君,前文化部長──   我一直相信,轉型正義工作除了是法制工作、政治工作之外,更必須是一個文化反思運動,才有可能藉由重新面對歷史記憶,重建正義觀,讓整個社會的民主脫胎換骨。《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為我們指出,人如何可能通過藝術與文化的實踐,不斷與遺忘搏鬥,又會在其中遭遇什麼挫折,對轉型正

義之路從來顛簸的台灣而言,宛如一種「堅持到底」的召喚與提醒。   何欣潔,前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從各種意義、各種尺度上看來,現在都是最適合閱讀《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的時刻:台灣史上首度官方設立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將在2022年5月底退場,留下諸多未竟之業;國際戰雲密佈,俄烏戰爭迄今未歇。隨著「冷戰」重返人間,威權的陰影也再度籠罩世界各角落。盤整人類對抗威權的記憶,我們不只需要文字,更要讓記憶長出形狀,變得看得見、觸得著、得以身在其中,長出全新的思想與行動的力氣。   黃舒楣,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BLM運動影響跨界,曾推倒邱吉爾雕像而引發爭議。然而紀念碑、

銅像相關的記憶政治絕非新聞。鄭安齊這本細緻的考察研究,以德國歷史脈絡為主的探索,呈現了紀念碑在19世紀之逐漸增加,如何有效地協助建立了國家和人民之間的認同關係,透過物質及特定藝術形式,象徵物如何具體化記憶敘事,間接促成了政治的美學化,維繫政權更迭存續正當性相關的歷史敘事之延續或斷裂。所謂「過去」不一定很遙遠,如此書清楚指出,1951年,戰後西德首座紀念碑,與其說是追憶不過三年前之「過往」,更像當時呼應冷戰進行中的物質主張。   這本書即時出版,可讓難以自外於「記憶安全(mnemonic security)」、記憶武器化的華語圈讀者們提供很好的參照,畢竟不論是興建紀念計畫或重訪舊廟堂,人們的熱情

表達或冷漠忽略,都直接或間接地回饋了公共記憶的「形狀」如何存續。      顧玉玲,北藝大助理教授,作家──   記憶是多重且流動的,紀念卻不免壟斷、排他。本書以詳盡的歷史考查,搭配具體影像,並設計生動的圖表,呈現德國記憶工程的文化實踐與實驗,進一步追問:由下而上的紀念協商是可能的嗎?對於當下的台灣特別受用。以碑為鑑,民主化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   邵允鍾,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   紀念碑的創作作為一種介入記憶政治的藝術行動,背後複雜的辯證在本書獲得淋漓盡致的討論。作者積累多年的研究成果一次呈現,除了知識含金量極高,書中針對具體個案的評論也往往蘊含深刻洞見,為德國的轉型正義提供了獨特而珍

貴的觀察視角。   張維修,不義遺址研究者──   紀念碑是權力鬥爭的結晶,在空間中傳達意志、記憶與價值,它們從來都不中性,而紀念碑是目的,還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不妨從本書爬梳紀念碑如何形塑共同體的德國歷史經驗,民主與極權、甚至納粹如何利用紀念碑來治理國家。   喀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同運三十》作者──   對抗遺忘,才能讓迫害的歷史不會一再上演。德國透過紀念碑/紀念標誌面對記憶、回應受迫害者的經驗、反省歷史。其中包括了戰後半世紀1993年才開始倡議、2008年揭幕的「納粹時期受迫害同志紀念碑」。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深入各紀念碑/紀念物建立過程的權力角力

和辯證、民間意見進入決策歷程,讓人看到德國社會投注於平反和修復的豐富論述與經驗。對於近年高喊「轉型正義」、最常被關注的仍僅是政治犯平反的台灣,如何指認、平反白色恐怖期間同志遭遇的迫害,本書有相當的啟發意義。   賀光卍,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專員、RCA員工關懷協會組織工作者──   正如同在台灣30年的工傷/殤運動中,工傷者與亡者家屬企圖用工殤碑,來重省、尊重、提醒壓迫歷史的存在,讓傷痛與怨恨推動社會朝向和諧共存前進。透過此書,讓我們參照與梳理受難者的紀念模式,並提醒我們持續由下而上的實踐,才能避免階級壓迫的記憶被遺忘。   林木材,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作者以強烈的觀察

意識,從東西德合併前後,以紀念碑、紀念館、歷史遺址、藝術機構等為主體,探索暗藏其中的歷史故事與創傷痕跡,成為一扇我們思考轉型正義的重要明鏡。   莊偉慈,C-LAB 策展人、前《藝術家》雜誌總編輯──   紀念碑所代表的意義,遠超過造形所能揭示的內容,而人們多半很難一眼看穿背後錯綜複雜的歷史脈絡。   鄭安齊透過深入的研究與書寫實踐,帶著讀者從不同角度理解紀念碑的設立,如何重構人們的記憶。特別是這些被建構出來的文化記憶,多半具有受調控或被簡化的疑慮。雖然紀念碑總被視為一個能填充歷史記憶的憑弔之所,但鄭安齊的文字也提醒我們:紀念碑的出現並非轉型正義工作的終點,相反地,在揭幕的那一刻,相關歷史事

件的處理工作,才正要開始。   陳佩甄,政治大學台文所助理教授──   此書基於台德間的參照與「紀念的形式」探討歷史轉型,並不以單一國族論述、範式化的形式為準則,而是呈現有機連動的語言、藝術、性別、情感如何塑造出紀念的形狀。以紀念為引,此書細緻地重讀20世紀德國重要的歷史事件,將已知的資訊作為記憶之線,編織出未知的心靈之所。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如何「哀悼」威權的記憶並不只是一個歷史的問題,而是當代民主政治的核心議題。在戰爭持續燃燒的歐陸,這片必須處理同時納粹與蘇聯共產壓迫的現場,紀念碑並非單一敘事的傳承,更是錯綜復雜的創傷生命的延續。   陳虹穎,政治大學創新國

際學院助理教授──   作者透過本書,提供都市、景觀、建築、政治、社會與藝術文化愛好者,一場生動的德國紀念地景的紙上走讀。透過他深入淺出的梳理,讀者將能一同思考:紀念碑/物如何書寫東西德從對立激化到統一的歷史?紀念碑/物的空間設計與物質化,如何為(創傷)歷史提供索引?甚至,紀念碑/物的生產或取消,如何反映德國社會為「轉型正義」求解的民主化過程?   蔡晏霖,陽明交大人社系副教授──   多年前,我還沒在街頭認識本書作者鄭安齊,就已經先認識他以藝術介入社會的精彩作品。多年後,我讀了《不只哀悼》,更驚豔於安齊能將德國社會透過藝術「處理歷史」的複雜歷史,梳理得如此清晰有力。原來,為轉型正義賦形的過

程,即便在德國也一路崎嶇。本書有脈絡、有方法,更有反思,值得每一位關心轉型正義的台灣讀者借鏡。   蔡明君,策展人、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我的台灣啟蒙,來得非常晚,那是在27歲隻身到國外求學後,透過許多對話與觀察感受到文化衝擊,且很大一部分是對自己的文化。期間去到德國旅行的經驗更是帶來巨大的震撼,當時參觀紀念碑與博物館,讓我想進一步探索台灣做了些什麼。在序言最後,作者掠美紀念碑藝術家約亨.蓋茨的概念說到:「願我輩會是最後一個需要研究這樣事務的世代[...]。當社會自集體至個人,都能常對歷史持警醒態度,並將公益實踐於現世之時,那就再也不需要任何的紀念碑了。」   本書從歷史發展、

案例分析來到當代討論,細膩整理出這些文化工程與歷史、政治、生活以及藝術創作者之間的複雜關係,每個篇章都發人省思,提醒作為藝術文化工作者的我們,在轉型正義與人權議題上擔負著開啟更多對話的角色,需一起繼續努力,朝向不需要紀念碑的那一日前行。

以五營文化探討文化景觀暨地方產業促進地方創生-以臺南市學甲寮為例

為了解決節慶重要性的問題,作者謝秋吟 這樣論述:

近年我國面臨人口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衝擊,中青壯年人口大量移往城市,鄉村地區面臨勞動人口外移與老化窘境,為因應人口結構變化與均衡區域發展問題,政府將地方創生列為當前重要施政項目。於2019年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更積極協助地方政府挖掘在地文化底蘊,盤點各地方「地、產、人」的資源以「創新、創意、創業」的策略,帶動發展地方產業與提升地方文化,來達到振興地方經濟,吸引地方青年回流,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的目的。隸屬臺南市學甲區的學甲寮聚落,在人口外移、社區老化的時代洪流衝擊下也無法倖免,學甲寮聚落存有臺灣早期中南部沿海村落的五營營寨,其背後具有的文化意涵與象徵,深具保留與宣揚價值。因此本研究以學甲寮聚

落的五營文化為基礎,針對聚落內文化景觀與地方產業來挖掘,探討聚落促進地方創生的課題。本研究方法採訪談法,訪問聚落各階層人士20人;KJ調查法,調查不同年齡層的地方人士10人;再輔以田野調查法,全面收集聚落內的各種地方特色景觀資源,作為本研究提出地方創生發展策略的依據。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一、 經調查發現學甲寮的地方創生資源,有宗教文化景觀、農村聚落景觀與地方農業產品特色三項,但高齡族群對宗教文化景觀較認同,非高齡族群對農村景觀較喜好,不同年齡層對地方特色有看法差異現象。二、 宗教活動是學甲寮主要的文化景觀之一,五營營寨為當地特有的地方景觀,學甲寮的地方創生應以五營為主題,應致力於慈濟宮的遶境活

動,聚焦在學甲寮的行程上。三、 學甲寮在盤點地方特色上,需借助地方耆老經驗,在策劃推動上需凝聚社區共識,建立居民對文化景觀的保存和維護意識,以及尋求外力資源。四、 學甲寮原有農業產品,應結合地方特色與文化資源,以跨界合作、創新、創意設計促進產業升級,並連結附近觀光景點作區域結合,共同規畫行銷,讓觀光資源更多元,選擇更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