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災醫療補償項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職災醫療補償項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曾育裕寫的 醫護法規(9版) 和潘致弘,杜宗禮的 職業災害勞工使用自費醫療材料情形評估研究 ILOSH110-A302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勝綸專欄】雇主職災補償的各項給付,有無給付期限?也說明:勞工發生職災時,雇主依勞基法第59條,必須發放職災勞工醫療補償、原領工資及失能補償。如果職災勞工不幸死亡,雇主尚須對遺屬發放喪葬費及死亡補償。就上開補償項目,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炫秋所指導 賴昱安的 職業災害補償調解機制之困境與解決之道 (2021),提出職災醫療補償項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調解、仲裁、職業災害補償、勞動事件法。

而第二篇論文南臺科技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羅承宗所指導 陳靖雅的 COVID-19下的人權與法制衝擊初探 --以台灣防疫措施為研究主軸 (2021),提出因為有 COVID-19、疫苗分配與外交、防疫措施、人權與法制、電子圍籬的重點而找出了 職災醫療補償項目的解答。

最後網站雇主需負擔的薪資或醫療費用的範圍?公傷假天數如何認定?則補充:雇主需負擔的薪資或醫療費用的範圍: 雇主應依勞動基準法第59條規定負擔職業災害補償責任。而針對同一事故,雇主已支付費用補償者(包括為勞工投保勞工保險、意外保險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職災醫療補償項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醫護法規(9版)

為了解決職災醫療補償項目的問題,作者曾育裕 這樣論述:

  本書主要針對醫護人員切身法律問題加以介紹分析。全書共分七章,從生死的法律觀、安樂死、自然死、安寧緩和醫療等問題出發,進而論述醫護人員的權利義務與業務分際,再進入醫護糾紛的主軸即醫護人員法律過失責任的探討,個論層面包含臨床及公共衛生等各類法律問題,並伸及新醫學科技的發展與法律倫理的關連,最後則研析醫護機構的相關法律問題以及全民健保法制等。全書除學理的論述外,亦側重相關實務運作、判決的兼顧,故引用不少實務案例,以方便讀者參照法規範內涵之解析。尤其,區別醫護臨床與公共衛生常見的法律問題,予以分類探討,體系分明,內容豐碩,深入淺出,行文簡潔,可供授課研究之用。

職業災害補償調解機制之困境與解決之道

為了解決職災醫療補償項目的問題,作者賴昱安 這樣論述:

當勞工遭遇職業災害時,輕則住院,重則導致失能、甚至死亡,所以在整個勞動關係的議題上,職業災害對勞工及其家屬造成之衝擊,更甚於一般常見的勞資爭議。勞動基準法所規範的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對於勞工來說就是最即時的經濟上支持,惟當勞資雙方對於職業災害補償,產生認知上之差異時,司法訴訟雖然係屬最後的紛爭解決手段,但漫長的審理過程,勞工需要額外負擔經濟及時間上之成本,也使得勞工視司法訴訟程序為畏途。勞資爭議調解則係屬現行實務上最廣泛被使用的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希冀透過設置此制度,能夠使勞工權益能夠更快速及更便捷的獲得救濟,惟經統計每年仍有至少約6,000件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於調解不成立以後,也未進入到司

法訴訟程序,導致勞工權利難以獲得填補。職業災害又可分成職業傷害與職業疾病2大類,其案件性質之特殊,也造成職業災害補償案件於勞資爭議調解程序中,更難以調解成立,故本文特別提出法令修正及行政措施調整之建議,期盼能夠使遭遇職業災害之勞工,權利能夠即時獲得救濟,並撫平傷痛。

職業災害勞工使用自費醫療材料情形評估研究 ILOSH110-A302

為了解決職災醫療補償項目的問題,作者潘致弘,杜宗禮 這樣論述:

  我國勞工保險職業災害醫療給付,於1995年全民健康保險開辦後,除職業傷病資格審核由勞工保險局辦理外,均按全民健康保險相關規定辦理;自2006年起患者可選用的醫療特殊材料分成屬健保全額給付、健保部分給付而得自付差額、以及健保不給付而需自付全額等三類;中央健保署主張健保給付的醫療特殊材料品項已足敷使用,未被收載納入健保給付範圍的醫療特殊材料品項可能與價格昂貴或無改善功能等因素有關。有勞工團體建議基於減輕勞工經濟負擔及有效分攤雇主補償責任,職業災害保險醫療給付範圍應與全民健康保險有所區隔、而增加非健保給付項目。本研究分析我國職業災害勞工有關自費醫療特殊材料使用情形,而深入探討

職業災害保險將自費醫療特殊材料納入給付範圍的可行性。

COVID-19下的人權與法制衝擊初探 --以台灣防疫措施為研究主軸

為了解決職災醫療補償項目的問題,作者陳靖雅 這樣論述:

COVID-19疫情自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爆發迄今已近二年,除造成全世界數千萬人傷亡外,亦導致各國經濟重創,隨著病毒的變異,各國採取各項不同強度之防疫管制措施,而防疫如同作戰,面對看不見的敵人-病毒,防疫措施之選擇與強度之拿捏掌握,囿因世界各國國情與民俗文化之不同、人民防疫意識水平之落差,突如其來之舉措,亦造成許多社會問題及具高度自由民主意識之民眾反抗與侵犯人民自由、隱私權之爭辯,均讓各國政府面臨了前所未有之挑戰。公共衛生與政治、公共衛生與人性、公共衛生與法律間所形成之錯綜複雜網絡,衍生病毒與國家、法律、人權、人性間之齣齬。本文透過該疫情之進演,探討各國與台灣所採取之防疫手段、管制措施、疫

苗採購與接種順序分配、以及運用新興科技防疫之適法性與人權、民主、自由間之衝突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