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出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出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秋田麻早子寫的 名畫的構造:從焦點、路徑、平衡、色彩到構圖,偉大的作品是怎麼畫出來的? 22堂結合「敏感度」與「邏輯訓練」的視覺識讀課 和磯達雄的 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西日本篇):走訪29座1945~1975年的日本前衛名作,打開你的建築想像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未來出路 - 時尚造型科也說明:以創意設計與實務兼備為主軸,發展服裝設計、珠寶設計與時尚造型設計,學系教育 ... 培育與設計創作結果,將一般流行產業提升並精緻化為具時尚美學與文化藝術之產業。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牌出版 和日出出版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陳韻文所指導 陳奕錡的 皮影戲的當代傳承-以高雄市皮影戲館2017-2020年「偶的傳人」藝生培訓計畫為例 (2021),提出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出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皮影戲、高雄皮影戲館、偶的傳人藝生培訓計畫、傳統技藝傳承、文化資產保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陳淳迪所指導 黃秀珠的 書法入門概念暨用筆技法分析訓練之教學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書法教學、讀帖教學、書法用筆技法分析訓練的重點而找出了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出路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藝術組則補充:本系組為師培與非師培並行系組。 一、本組學生未來出路:國小藝術教師/藝術跨域整合人才/創作實務人才。 二、本組師資多元,課程跨域、修課彈性,理論與實務並重,滿足跨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出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名畫的構造:從焦點、路徑、平衡、色彩到構圖,偉大的作品是怎麼畫出來的? 22堂結合「敏感度」與「邏輯訓練」的視覺識讀課

為了解決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出路的問題,作者秋田麻早子 這樣論述:

偉大的作品是怎麼畫出來的? ◤ 22堂結合「敏感度」與「邏輯訓練」的視覺識讀課 ◢ 為什麼藝術要這樣鑑賞?那樣思考? 從隱藏在畫中的「線條」開始, 西洋美術權威Step by Step帶你透視名畫的構造!   繪畫表現靠的是造形,而不是言語。   我們從圖像中所接收到的,   是「資訊」與「感覺」混合在一起的狀態,難以一語道盡……   這本書將顛覆這個想法,   告訴你:只要洞悉作品背後的邏輯思考,   你也可以解讀──那些藏在圖像中的布局、意念與秩序!   而且不只是繪畫,你還可以將這套方法論,   運用在數位時代中,各式各樣的圖像創作與識讀上。   ◤原來如此!我也可以看得懂  

 本書的第一個目標,是提出盡可能客觀解讀繪畫的方法。希望能藉此讓大家不僅是讀取訊息或是憑直覺,而是有邏輯地理解「名畫優於其他作品的理由」──這其實是將「視覺資訊」轉變成「語言資訊」的翻譯作業。   Class 1 這幅畫的主角在哪裡?──牽動眼動的焦點   Class 2 為何名畫總能吸引人的目光?──尋找圖像中的路徑   Class 3  「這幅畫感覺很協調」是什麼意思?──平衡的要素   Class 4 為什麼是這個顏色?──顏料與顏色的祕密   Class 5 名畫背後的構造──完美的構圖與比例   Class 6 所以說,名畫就是名畫啊──無可動搖的統一感   本書將打造一個平台,

讓大家分享自己從繪畫中獲得的感受。過去大家對自己覺得很美的事物,往往羞於言傳,不敢與人分享討論。當你說不出來、得不到理解的時候,不妨試著把從本書學會的方法,當作是「傳達自己感受」的框架。   ◤圖像識讀──新世代必備的破框思維   「喜歡哪一幅畫、怎麼看、怎麼感受,都是隨個人喜好」,這一點並沒有改變。但是,如果能清楚知道自己被這幅畫的什麼特徵所吸引、從哪裡感受到什麼,那就是把握自己價值觀──這也是美學意識的開端。你可以自我分析,也可以進一步了解他人!   本書分為6章,將會透過各種方案,逐步解析「繪畫原來是這麼回事」。   在〈第1章〉,我們要學會判斷畫中的「主角」在哪裡。配角為何是配角

?與主角是什麼關係?將會一一浮現。如此即使不知道畫作的背景,也能大概看出描繪的是怎樣的故事。   我們都希望能培養出經過美術教育薰陶的「眼動」,在〈第2章〉就可以學到。其實畫作當中都有指引順序的「路徑」,找出路徑,就可以像受過美術教育的人一樣觀賞了。   即便不知道繪畫的路徑,一幅畫協調與否,我們還是能隱約感覺得出來。〈第3章〉將解說所謂「平衡」是怎麼測量、判斷出來的。名畫一定都很平衡,那也是因為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判斷,淘汰掉不平衡,只留下好的。   相信有許多人不曾想過平衡的問題,但若聊起「顏色」,大家就能侃侃而談。這是因為顏色總是讓人印象深刻,如果事前沒有做過功課,也很可能只是看看

色彩運用就沒下文了。〈第4章〉將針對「色彩」的作用,從三個觀點來探討。而在此之前的準備工作,就是先思考一下「顏料」這種物質。   先前看的這些要素,要如何分配在畫面當中,就是〈第5章〉的主題。畫面裡的色彩或線條該如何配置,與作品的主題有很大的關係。名畫總是「意象鮮明」,其原因何在?──「比例」的重要功能,是理解作品的目的與效果的必備知識。知道了名畫背後的構造,你一定會大吃一驚。   最後在〈第6章〉我們要思考「表面的特徵」與「構造」。我們將細細觀賞幾幅珍貴的作品,好好複習一下全部的要素。   有了這些方案,就能看懂繪畫作品都包含了哪些設計。學會正確觀察肉眼可見的部分,明白了名畫令人驚嘆的

箇中道理,便能知道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來自畫中的什麼地方。換句話說,你將能具體理解自己的感性──訓練圖像識讀的基本技巧,也能讓自己的美學意識更客觀。   學會如何「正確觀察」之後,還可以利用網路,盡情搜尋更詳細的資訊。本書希望大家能藉由這個方法,培養自己真正屬於獨到的鑑賞眼光。   最後,作者還準備了一份評量表,幫助大家發掘自己內心的美學意識。不僅能知道繪畫作品該如何觀賞,還能掌握自己的喜好和美感。請大家務必要試試看! 本書特色   ★打造美學素養即戰力   ★超過120幅全彩西洋名畫全解析 名人推薦   ▋B6速寫男(速寫創作者)   ▋Krenz Cushart(線上美術教育講師

)   ▋王建傑(水彩畫家)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 核心講師)   藝術家、創意人、親子美學素養教育者───共感推薦 ★★★★★

皮影戲的當代傳承-以高雄市皮影戲館2017-2020年「偶的傳人」藝生培訓計畫為例

為了解決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出路的問題,作者陳奕錡 這樣論述:

臺灣皮影戲相傳於清代中葉由中國傳入臺灣南部。歷經繁盛,也因影視娛樂衝擊而衰微。目前政府認證為無形文化資產的皮影戲劇團中,僅剩3個團隊仍有運作,有鑑於大部分皮影劇團人手不足,高雄皮影戲館於2017年展開為期四年(2017-2020年)「偶的傳人」傳統文化保存與培訓計畫,為有需要的劇團充實人力。研究者為該計畫的五位培訓藝生之一,本研究旨在了解皮影戲團當前的演出現況與困境、該計畫的安排與實施與藝生們的學習心得,並以ADDIE之教學基本模式對該計畫進行分析,相關研究資源包括文件、課堂筆記與照片,以及對博物館工作人員、皮影戲藝師及其他藝生的談訪,據以對未來傳統文化保存與培訓計畫提出建言。

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西日本篇):走訪29座1945~1975年的日本前衛名作,打開你的建築想像力

為了解決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出路的問題,作者磯達雄 這樣論述:

  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雜誌《日經建築》專題連載集結。   以熱情知性的精闢文章+感性詼諧的手繪建築漫畫+現場實景照片   帶你認識丹下健三、菊竹清訓、磯崎新等日本建築大師作品,   呈現這些走在時代尖端、具實驗性嘗試的現代建築為何這麼棒!   「我想用全新的眼光,找出有趣的角度來看這些現代建築。」──磯達雄。   昭和戰後三十年(1945~1975年)間,   日本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現代建築道路,   為日本建築史上極為重要的承先啟後時代。   創造出許多走在時代尖端、具實驗性的現代建築,   從現代主義、代謝派到後現代,   這一代建築師成就了日本建築的黃金

時代。   本書走訪29座出自不同名家的建築作品,   並收錄「現代建築也是成熟有韻味的」對談內容,   探討現代建築被視為文化財的可能性與意義。   ◎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雜誌《日經建築》專欄集結作品   《日經建築》(日経ア-キテクチュア)雜誌,創刊於1976年,提供日本及國際建築界的最新動態,為日本建築界人士必看的雜誌。本書為《日經建築》雜誌上連載中的報導,加上專為本書而寫的「順道巡禮」系列報導,以及建築達人對談「現代建築也是成熟有韻味的」等內容。本系列另有《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東日本篇)》。   ◎走訪29座日本後昭和時期(1945~1975年)的現代建築   日經建

築記者宮澤洋在調查丹下健三早期作品的現況時,發現日本在戰後所蓋的建築不知不覺都消失了,即使曾被稱為「名作」,也不會引起任何話題,就無聲無息地被拆除了。   為了讓大家深入了解現代建築之美,宮澤洋和建築作家磯達雄一起由西往東探訪建於1945至1975年的現代建築,西日本篇介紹了沖繩、九州、中國、四國、關西等地區的21座建築,以及8座順遊建築。在書中,以磯達雄的精闢文章、宮澤洋的手繪建築漫畫,搭配精美實景照片,帶讀者深入了解這些現代建築的設計巧思及特色。   ◎從現代主義、代謝派到後現代   在這段期間,以丹下健三為首的現代主義建築已逐漸趨向完熟;而藉由東京世界設計會議的舞臺而瀟灑登場的「

代謝派」,則是由日本發動的前衛建築運動。代謝派的源起可追溯到戰前的日本都市規畫內容,在此時則由菊竹清訓和黑川紀章等人所主導,以生物為範本,將建築分成長期不變的主幹和短期內可交換的葉片,由此構想了各式各樣的建築,外形看起來有科幻電影的場景,也蘊含當代最時興的綠色建築理念。   本書所介紹的建築,如都城市民會館、津山文化中心、坂出人工土地、箕面觀光飯店、希望之丘青年之城等,都有代謝派的影子,可以理解後昭和的復興時期對都市化生活的想像與應對態度,也有助於我們重新省思當下建築與環境的關係。   ◎本書登場建築師   菊竹清訓、丹下健三、坂倉準三、吉阪隆正、今井兼次、高橋靗一、內田祥哉、磯崎新、

佐藤武夫、川島甲士、林雅子、大高正人、野口勇、山本忠司、浦邊鎮太郎、村野藤吾、清家清、太田隆信、中島勝壽、大谷幸夫、山田守、中島龍彥、金城信吉、金城俊光、片岡獻(以上依登場順序排列)   ‧菊竹清訓(1928~2011)   代謝派主要成員。他所設計的「都城市民會館」從過去到現在,總是被比喻為各式各樣的東西,如蝸牛、箭豬、水車等等。若要比喻成怪獸,《超人七號》裡的「恐龍戰車」應該更好;它是鋼筋混凝土和鋼骨結構的嵌合體。「東光園」從外觀上看是一棟很不可思議的建築物,一樓到三樓是建築物,四樓的部分完全掏空,五樓往上還有建築。為什麼要這樣設計?解答就在本書中。   ‧丹下健三(1913~2

005)   日本現代建築領導者。名作「日南市文化中心」呈現了岩山排列般的獨特外形,各種形狀開口的鮮明陰影在牆壁上映照成一幅抽象畫;而「倉敷市立美術館」有著現代藝術般的正面分配,光靠開口部分和接縫就能讓立面有這麼多變化,令人嘆為觀止。   ‧磯崎新(1931~)   他所設計的「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是運用半圓形剖面的拱形屋頂這個單純形狀,施以彎曲、切斷、並置等各種操作,才做出這棟建築物。雖然是凝聚結構技術精華才能成就的設計,卻讓人忘記那些技術,是個有深度的空間。 本書特色   1.第一手的珍貴建築資料整理,以文字+實景照片+手繪建築漫畫,深入淺出且全方位呈現經典建築之美。

  2.文字切入重點,閱讀與欣賞建築的觀點引人入勝。   3.手繪建築能透過線條強調出建築結構,讓人更能了解設計上的精妙之處。   4.實景照片搭配文字說明,從另一種角度領略日本現代建築之美。   5.各篇附上建築所在位置地圖,讀者可按圖索驥前往日本實地探訪。   6.特別補充登場建築師介紹,有助廣泛了解日本建築界與日本現代建築發展。 名人推薦   國內建築學界一致讚賞   興奮推薦   【專文導讀】謝宗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兼系

主任)   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楊恩達(逢甲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創辦人)   劉育東(亞洲大學副校長)、橋爪紳也(大阪市立大學教授)、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建築學者  強力推薦   「本書是日本戰後復興時期的建築觀察報告,在那個熱血的現代建築年代,許多前衛、甚至科幻的建築想像被提出,令人又驚訝又讚嘆!這本書以漫畫圖解方式介紹昭和時期的現代建築,一方面吸引人深入瞭解當時建築師的想像力;一方面也藉此呼籲大眾,珍惜保存這些日本青春年代的建築遺產。對於想認識日本現代建築發展的人,我十分推薦這兩本精彩又有趣的書!」--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

教授)   「日本戰後三十年間的建築發展,是極重要的承先與啟後時期。本書認真梳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以文章、照片及漫畫交織的寫法,提供多層次的閱讀可能。更重要的,本書提醒我們,也當重視台灣戰後現代建築的記錄及保存,是值得向之學習的書籍。」--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   「日本經過明治時期的全面西化,到大正時期的謹慎實驗,終於在昭和時期大放光芒,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現代建築道路,它不僅與世界接軌、對話、互別苗頭,也回頭影響殖民地台灣。這時期日本建築文化累積的成果,成了出現安藤忠雄、伊東豊雄、妹島和世等的養分。」--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日本昭和年代從

1926到1989年,總共橫越了六十四年,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蕭條、韓戰、越戰、石油危機,以及戰後嬰兒潮,並於1980年代進入泡沫經濟。在這當中,日本建築師們藉著1960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設計大會,提出「不斷新陳代謝、再生重組的建築」,演變成日本於戰後最重要、也足以將日本建築思維推上世界舞臺的「代謝派」建築運動。   在介紹昭和時期建築的兩本書裡,完成於1960年代之後的作品占大多數,雖然也可以閱讀到一些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建築設計,但我將其視為一種對「代謝派」興起的前奏曲而歡迎之,而代謝派建築更是帶著日本的建築師們思考都市與建築、實踐與理論等結合的可能性,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今日伊東豊

雄、妹島和世、藤本壯介等建築師其精湛設計的推演。   一本好的建築書不見得要充滿文字或圖片,尤其在網路上已經可以找到無限多個建築作品和精彩相片的今天,兩位作者磯達雄與宮澤洋以文字和手繪圖共同完成的建築探索更讓人動容,尤其是宮澤洋的手繪漫畫經常刊載於日經BP網站上,礙於對日文的障礙,我只能試著從圖像去理解宮澤洋的想法。手繪圖勝過相片之處在於其圖像敘事的精準度,繪者為我們移除許多雜訊,專注於應該要被看見的事情上;如今可以見到中文版面市,實在令人興奮莫名。」--楊恩達(逢甲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創辦人)   「昭和時期也就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現代時期,台灣一方面直接學習歐美的科比意

、萊特、路易斯康、羅西等大師外,也對近在日本的丹下健三、菊竹清訓、黑川紀章、磯崎新等十分熟悉。本書讓我們直接閱讀日本現代時期的重要作品,為我們連結歐美與日本,也為我們連結我們更熟悉的兩位大師──推崇丹下的安藤忠雄與推崇菊竹的伊東豊雄。」--劉育東(亞洲大學副校長)   「建築是逛街的對象,對建築感興趣的人,應該也會關心戰後的建築。我想需要一個像侍酒師般的人,擁有豐富的評論和知識,告訴大家『這棟建築的這裡很棒』。只喝一口就能發出許多讚美,過去的建築評論都沒有這樣的感覺。」--橋爪紳也(大阪市立大學教授)   「如果『代謝派未來都市展』讓我們理解了日本建築如何在1945年戰後,形成一個集體

合作、面對公共責任的建築/城市運動;本書則以更清晰、詼諧而圖解的方式,鋪陳了這個從戰敗到經濟高峰前充滿樂觀的勇氣和意識,如何讓日本建築形成了一個值得注視的黃金時代。」--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書法入門概念暨用筆技法分析訓練之教學研究

為了解決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出路的問題,作者黃秀珠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是設計一套適合國小三年級初學書法學童的書法教案,以改善目前教育現場書法教學未落實之現況。盼能有效協助學童建構入門概念暨增進學童用筆技法之運筆能力,進而提升學童學習書法的意願,激發興趣的培養。文獻包含目前國民小學書法教育現場面臨的問題、十二國教課綱之書法教育、書法教學相關文獻等3層面進行文獻分析探討,進而找出解決方案之可能性。本研究以新竹市內湖國小三年乙班21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5週10堂的教學。所蒐集的資料包含學生完成的學習單(含作品)、教師手札、學習成效回饋問卷暨回饋意見彙整統計表等3面向。教學歷程為5週,教學活動設計內容分別為毛筆知多少暨筆毫各部位作用、用筆技

法123(筆尖運動與線條粗細關係)、8個面向來讀帖暨臨帖教學、用筆技法456(曲線弧度調鋒暨轉折用筆)、學習成效回饋問卷暨學習歷程檔案等5個教學單元。從各週學童完成學習單之成果顯示學童能有效建構基本入門概念暨增強用筆技法的運筆能力。學習成效回饋問卷之意見彙整亦顯示此書法教學策略確可提升學童學習書法的意願。不管前、中、後段班的學童均具有用筆技法概念認知與掌握初步技能,但在控筆技能有落差;學童學習態度從「只是書法課」到「上書法課是愉快的、有機會想再上書法課」的積極改變,證明教學內容與實施策略具有其價值性與可行性。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師、學生、未來研究者之參考。關鍵詞:書法教學、讀

帖教學、書法用筆技法分析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