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文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蘭嶼文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簡鴻模寫的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和崔永徽的 只有大海知道:蘭嶼觸動我的人、事、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文化之旅-令人迴盪的蘭嶼故事也說明:若能親自到蘭嶼走一遭,用心感受就能一窺達悟族豐富的文化特色。 ... 從認識傳統地下屋、拼板舟、飛魚、角鴞、珠光鳳蝶開始,隨著蘭嶼達人的腳步、聽著蘭嶼的故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玉山社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張瑋琦所指導 李秋雲的 蘭嶼達悟族的米食接觸歷程 (2021),提出蘭嶼文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蘭嶼(紅頭嶼)、達悟(雅美)、白米、飲食選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企業管理系行銷管理研究所 游蓓怡所指導 蔡婷伊的 以方法目的鏈探討中高齡者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傳遞訊息 之 目的及價值感受 (2020),提出因為有 中高齡者、即時通訊軟體、社交互動、方法目的鏈、深度訪談的重點而找出了 蘭嶼文化的解答。

最後網站獨樹一格的海洋文化—蘭嶼 - 國家圖書館則補充:位於臺灣本島東南方的蘭嶼,早期可看見紅頭岩在日落西沉時被泛紅晚霞映照,猶如趴在海上的紅色頭顱,因而得名「紅頭嶼」;1947年時改名為「蘭嶼」。蘭嶼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蘭嶼文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為了解決蘭嶼文化的問題,作者簡鴻模 這樣論述:

沒讀過這本書,別說你去過蘭嶼!     從校園走向部落創新,再從課堂進入文化體驗;   由輔大教授一步一腳印帶領我們,漫步走讀達悟文化的歷史與風采。     「蘭嶼」這個名字,是二戰後改由國民政府統治時,因島上的蘭花享譽國際而以此命名。實質上,於生長在這塊島嶼的達悟族人觀點中,面積僅四十平方公里的她,更應該被稱之為──pongso no Tao(人之島、達悟之島)。     你我也有所不知的達悟文化──   達悟傳統命名文化裡,父母得跟著小孩改名;   蘭嶼曾有過重刑犯監獄,甚至改制成「勵德班」;   除了生物與文化多樣性,蘭嶼連車牌也是多樣性;   達悟喪葬儀式限男性參加,送葬前會在家門

前擺竹竿;   特有種蘭嶼角鴞在達悟文化裡象徵著惡靈、魔鬼的眼睛;   建造一艘拼板舟要用到七種樹木、大小船的木頭數量依各部落有別。     從通識課的部落教學,搖身一變成為最熱門的體驗達悟文化行程;   徒步環島七十圈淬煉出最完整的導讀蘭嶼自然人文與鮮為人知的歷史!     從輔大通識課「認識台灣原住民」出走,透過徒步蘭嶼兩天共計四十公里的路程,解說在地的自然地景與人文歷史。本書融合部落耆老詳解達悟族裡的飲食、服飾、住居、造舟、歌舞、宗教等傳統文化,與作者二十餘年的實務教學經驗,以全面且完整、具體而生活的書寫方式,為旅人們揭示pongso no Tao的神祕面紗。   本書特色     1.

淺顯易懂的文字與生動活潑的圖像記錄,完全剖析達悟族的食、衣、住、行、育、樂。   2. 以作者二十年來的帶課/帶團經驗與走遍七十回的實地踏查,詳盡解說蘭嶼達悟文化的前世與今生。   真心推薦     中原大學榮譽教授、原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 林聖忠   台灣文史作家 曹銘宗   《台灣 Camino 指南》作者 姜樂義   ──專文推薦   口碑好評     本書對於每一位研究原住民文化及對南島風情有興趣的讀者,都是不可不讀的著作。──林聖忠 中原大學榮譽教授、原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     簡教授在書中介紹蘭嶼的政經、史地、自然、文化等,可說是一部蘭嶼百科全書。──曹銘宗 台灣文史作家    

 徒步是一種選擇,只是方法,是過程,不是目的……當您背起行囊跨出去時,請記得作者強調的:「重要的東西,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體會。」──姜樂義 《台灣 Camino 指南》作者

蘭嶼文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開始本來不知道她們在唱什麼
只是單純覺得很好聽,很可愛
後來經過他們阿嬤解釋說他們唱母語
這收歌是在講述(我的爸爸抓了很多飛魚,我好開心)
希望這份單純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最美麗的聲音

其他延伸影片⬇️

・蘭嶼秘境
https://youtu.be/Nw8q-uD88cU
・蘭嶼美食聊聊
https://youtu.be/ITn17Utt4rc
・蘭嶼颱風天海釣
https://youtu.be/Rb_X1ZO0LlA
・蘭嶼最美椰油國小
https://youtu.be/OBgI5WV4eSM
・蘭嶼哈士奇冰店
https://youtu.be/AmqYukdmGNU
・蘭嶼潛水日誌
https://youtu.be/xY2pjEkjJwE.
・蘭嶼航空站近距離看飛機
https://youtu.be/SeA4E2NH30s
・蘭嶼超美夕陽
https://youtu.be/icSdyRKjsbU
・蘭嶼爬大天池全紀錄
https://youtu.be/l0LkbC_-5PM
・關於蘭嶼的交通影片
https://youtu.be/oEnH0eD8tzQ
・蘭嶼四天三夜Vlog
https://youtu.be/ITvrcZpN3s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刺的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horn0802/
🌵刺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ava.0802/
更多工作邀稿歡迎寄到[email protected]

歡迎大家訂閱我的頻道+留言+按讚+=謝謝你的支持:)我會很開心

蘭嶼達悟族的米食接觸歷程

為了解決蘭嶼文化的問題,作者李秋雲 這樣論述:

本文聚焦於達悟族如何適應「白米」這個外來食材,取代芋頭成為日常主食。本文分作三個時期進行討論:「不食白米期(1895年以前)」、「米食引入期(1895-1945 年)」以及「米食盛行期(1945 年至今)」。本研究第二章進行地圖分析及歷史資料分析,1895年雖曾有西班牙人、荷蘭人、美國人、漢人、巴丹島人的登島紀錄,但幾乎沒有白米交流的事實,族人仍沒有食用白米,可稱作「不食白米期」。第三章著重於分析日治時期相關史料,1895至1945 年期間日本軍方及學者對蘭嶼展開多項研究,與族人有比較緊密的接觸,除了給予工作者白米作為酬勞,亦將族人帶往臺灣大島進行觀光。這時期雖與白米有接觸但生活中依然沒有依

賴白米,可稱作「米食引入期」。第四章進行多方面的資料統合,因1945 年後大量外移人員及宗教進駐、族人前往臺灣大島工作、現代化發展及國家政策的影響,白米在族人的生活中奠定成為「必需食材」基礎。此時,全島通電、電冰箱的運入、交通運輸便利、餐廳設立更為激烈,白米與族人的關係越加密不可分,可稱作「米食盛行期」。第四章最後一節透過民族誌書寫以呈現現今族人的飲食方式及影響飲食選擇的因素。本研究結論是:大部分達悟族長輩仍以芋頭地瓜為主食,接受長照照護者或年長無法到田裡農務的會隨家人食米。若同住家庭仍種植芋頭,回流的族人縱然依舊懷著旅台時的食米經驗,亦會日常食用芋頭,而家中無種植芋頭或未與原生家庭同住的回流

族人則趨向食用白米飯。本研究發現家庭對食用芋頭支持度較弱,將促使孩童直接選擇食米。學校開發民族教育教導傳統文化之餘,營養午餐亦儘量安排每周一次的食用傳統飲食,以提升孩童恢復食用芋頭。白米造成達悟族的飲食變遷並非一朝一夕所成,需從歷史脈絡去追尋族人的身體經驗,無法單憑檢討現在重不重視芋頭文化來解釋之。達悟族對白米的適應歷程雖不長,但族人食用白米是經過了飲食的選擇,而人口流動對飲食的改變往往超過自然環境所帶來的影響,「以白米為主食」在年輕的達悟族人生活當中早已根深蒂固。

只有大海知道:蘭嶼觸動我的人、事、物

為了解決蘭嶼文化的問題,作者崔永徽 這樣論述:

一個結合夢想、勇氣,以及族群意識復甦的尋根之旅, 也是導演採「窮人拍片法」,一路走來化險為夷的心情筆記。   歷時六年,《只有大海知道》同名電影上映     一個意外流放蘭嶼的天龍國老師,   一個翹首期盼爸爸回家的男孩,   一場跨海的歌舞劇比賽……   其實,在那之前蘭嶼的孩子根本不敢穿上丁字褲     《只有大海知道》改編自蘭嶼椰油國小舞蹈隊的真實故事,透過相依為命的祖孫親情、舞蹈隊老師對孩子無私的付出,讓孩子慢慢認識了自己、看見了自己內在的寶藏,也意識到自我存在的意義,並憑藉著勇氣,走出成長中的挫折,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椰油國小舞蹈隊歷年來獲獎無數,並受邀至世界各

地演出。如今他們不僅有了一個和自身族群文化接軌的橋樑,也因為重新認識了自己,臉龐有了自信的光。     「態度最真誠,最如實呈現原住民生活狀態及文化面貌的,就屬崔永徽導演」 - 虞戡平導演     導演說:「第一次看見達悟的孩子穿著丁字褲站上舞台,我的淚水就沒有停過。」在消費文明無限擴張的時代,我們早已忘記這個世界並不是靠物質在支撐著。文明對人類性靈與文化的戕害,其實不僅發生在蘭嶼。崔永徽導演決定拍出這些蘭嶼孩子的故事,拍出當代達悟文化斷層中漂泊的心靈,並同步觀照親情、遺棄與愛的命題。希望透過影像帶我們跳脫遊客的視角,走進真實的蘭嶼。     《只有大海知道》於100年度即榮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

劇本獎,因為導演的堅持──堅持由達悟族人自己演出、堅持取得當地人的信任之後再開拍、堅持影像絕不能落入消費蘭嶼的窠臼──六年之後,《只有大海知道》終於即將搬上螢幕。     本書以導演崔永徽所採的「窮人拍片法」出發,從故事原型、劇本、人物側寫、舉辦蘭嶼戲劇營隊、籌措資金,以及拍攝至殺青後,一路走來化險為夷的心情筆記,是一個追逐電影夢者的導覽,同時也希望傳達電影之外,關於蘭嶼種種生命/生活與當代文化議題,以及偏鄉生活所給予我們的啟示。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小野│作家,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   李家同│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榮譽教授   阿洛·卡力亭·巴奇辣│創作歌手

,演員,製作人   夏曼·藍波安│「世界島嶼的作家」,海洋文學家,台灣十大散文家   陳建年│金曲獎創作歌手   虞戡平│導演   魏德聖│導演   謝錦桂毓│作家,前輔仁大學英文系教授   顏子矞│椰油國小教師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以方法目的鏈探討中高齡者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傳遞訊息 之 目的及價值感受

為了解決蘭嶼文化的問題,作者蔡婷伊 這樣論述:

受到世界人口高齡化影響, 近年來 中高齡族群的議題受到重視,其中中高齡者的社交互動需求便是一大重點,隨著網路及智慧型手機普及,人們進行社交活動的方式也不再受限,即時通訊軟體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溝通互動工具,過去,年輕族群是科技的主要使用者,如今中高齡者的網路使用率亦不斷提高。本研究探討 中高齡者 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傳遞訊息的目的,透過深度訪談法了解中高齡者進行訊息傳遞的需求 以及社交互動過程中獲得的價值感受,並以方法目的鏈為基礎,系統性的彙整出 12 項不同的訊息類型、 12 項傳訊目的以及 15 項價值觀,而後繪製價值階梯圖,分析層級間的連結關係。研究結果顯示,中高齡者最為重視的價值觀分別是歡

樂、安全感及尊重 ,因此常傳遞長輩圖及貼圖兩種圖像類型的訊息,主要的兩項的傳訊需求為社交互動及即時性 。本研究依中高齡者傳遞訊息的特質將其分為四種類型:分享型、務實型、交流型及愛家型,並提供企業或政府機關進行行銷活動、政令宣導之訊息傳播內容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