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灣捷運站到駁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另外網站07-駁二的土地公廟 - 方格子也說明:或許地點很容易注意到,只是常被埋沒在川流不息的遊客身影裡。 若從捷運西子灣站往駁二蓬萊倉庫看去,這土地公廟光顏色就很醒目,就是純粹的紅黃配色 ...

國立中山大學 社會學系碩士班 李宇軒、邱花妹所指導 吳皓軒的 競爭型城市與城市權運動 ──高雄港區的研究 (2019),提出西子灣捷運站到駁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都市社會運動、城市權、都市行銷、城際競爭、高雄港區。

最後網站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Explore則補充:交通:高雄火車站→捷運紅線至美麗島站→捷運橘線至西子灣站→右轉臨海二路→左轉鼓山一路約96公尺即可抵達。或搭高雄輕軌西子灣站(A14)即可抵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西子灣捷運站到駁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競爭型城市與城市權運動 ──高雄港區的研究

為了解決西子灣捷運站到駁二的問題,作者吳皓軒 這樣論述:

本研究焦點在全球競爭脈絡下的高雄,我想瞭解高雄港區經歷的變化,及引發的都市運動的特性。為增強全球城市的競爭力,高雄透過各種方式吸引人才、資金與觀光客。從歷史脈絡中可以看出高雄是工業大城,高雄港近代從一個轉運商站,到日治時期由殖民者打造為「工業軍事港」,並由國民黨接手工業基礎,深化為發展型國家的重工業城。高雄港區的榮景直到1980年代面臨全球港灣及工業城市的競爭壓力,在全球新自由主義及國內解嚴等脈絡下,產業外移、勞動成本上升;興起的中產階級,強調生活品質及環境保護意識下;尤其中國沿海港口開放的衝擊,高雄被迫面對轉型壓力。1998年民進黨政府取得執政權,推動都市美化工程和城市行銷,藉以改變高雄市

工業的形象,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吸引人才、資金回流高雄。由於港區再造工程衝擊高雄原來產業、文史及既有聚落的存續,本研究將辯證地探討港區變化如何造成不斷出現的都市運動。港灣的高雄經歷創造性破壞的過程,我將由史料探討長期都市政經結構的變化,也將分別檢視都市權實作經驗的特性──人民透過都市運動近用都市文史保存、工作權及產業的權利。本研究的論點是高雄港區的政經發展呈現工業──後工業混雜共生的特殊情況,而相應而生的都市運動,也表現在特殊的混雜目標:(1)保存工業文化記憶聚落及產業;(2)推動後工業的創意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