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김반아寫的 我為什麼總是對媽媽發火?:別再糾結了,斷開情緒臍帶吧! 和姜賢植(Nudasim) 崔恩惠的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相關新聞懶人包, 照片, 影片, 報導, 資訊 ...也說明:身為心理學者,聽過無數令人唏噓的故事,但特別是這件事情讓我掛心許多,因為我可以理解父親與兒子的立場,希望他們父子之間能夠坐下來好好的談談,確認彼此的心情。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凱特文化 和方言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系 陳建雄、張文智所指導 楊騏鴻的 消費者購買玩具之消費行為 與兒童喜好玩具原因之探討 (2019),提出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玩具、兒童、購買動機、考慮因素、兒童喜好、玩具喜好。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教育研究所 葉安華、鄧文章所指導 林敏妮的 至少還有你,至少孩有妮 (2019),提出因為有 親職化、自我分化、自我敘說的重點而找出了 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的解答。

最後網站«被討厭的勇氣»讀後心得:被討厭就能獲得自由?而且是通往 ...則補充:不過幾年後,倒是出了這一本講如何變得幸福的阿德勒心理學書籍。 ... 目的是怕即使花時間做,老闆一樣覺得很糟,到時就沒理由讓自己好過了。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為什麼總是對媽媽發火?:別再糾結了,斷開情緒臍帶吧!

為了解決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的問題,作者김반아 這樣論述:

  別再對媽媽發火了!   ——為總是受傷的母女之間所提出的「治癒計劃」。   接受「不完美」的關係,斬斷所有的情緒勒索,   找到彼此之間那一把關係的鑰匙!   「情緒臍帶」是一種看不見、感受不到的限制與約束,   情緒臍帶帶給自己過度的解讀,   細究後會發現,那是被情緒臍帶糾結的自我意識,   媽媽的情緒臍帶,成為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   在各種親緣關係中,都可能被情緒臍帶所糾纏,事實上所有關係皆需要情感治癒,本書將範圍限定於其中最敏感的母親與女兒之間的傷(The mother wound),透過兩位女兒與媽媽的案例,在互相整理情緒臍帶的過程,建立正常的、美好的

母女關係,核心價值是懂得尊重對方的不同,進而帶出親密感與尊重之間的關係。   情緒有缺陷的母親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會開始出現情緒臍帶的關係,當女兒進入青春期時,就會出現衝突,此時,不懂尊重的情緒臍帶關係會讓母女都陷於痛苦。書中以案例方式提供母女之間會出現的問題及其根源,提供我們如何修補的契機與方式,找出母女之間互相尊重的一條路。 本書特色   ★本書專為與母親關係捉模不定的人,摸索出一套治癒方法,特別在親子關係中,更為敏感的母女之間,能否斬斷情緒臍帶(情緒勒索)、建立自信心,找出母女之間互相尊重的一條路。   ★YES 24網站高分推薦!由長久旅居國外,研究情感流域、情緒臍帶的梵娜博士的「

想法」以及對於身為韓國男性,有深切體驗與苦惱的朴範埈編輯的「問題意識」結合而成。  

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有字幕#心靈塔羅#療癒

影片所用的《厭愛症:情慾生活指引卡》
由「小瑜星座」贊助,關注小瑜星座臉書:www.facebook.com/Joannaccccc

募資活動已結束,未來想買請關注「大戶人家官網」選購https://www.dahupeople.com/



❤️關注我:
FB:(Anna安娜塔羅)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3707199859

IG(Anna安娜塔羅):@hello _ms_anna
https://www.instagram.com/invites/contact/?i=18d198s4jdobo&utm_content=4yvih4c

👉影片配樂:

YouTube免費音樂:
Just stay-Aakash Gandhi

愛你們❤️

❤️各位親愛的觀眾朋友你們好,我是Anna,
是一個用塔羅來療癒大家的心靈療癒者
頻道關於愛自己/塔羅與生活、靈性相關

❤️大眾占卜是一個心靈探索的工具,
塔羅牌和心靈牌卡也是,
探索你現在的能量來占卜未來可能的發生,
或是檢測當下與過去有沒有調整與平衡


❤️最後提醒大家,這是一個大眾占卜,
如果不符合個別狀況,請別胡思亂想,
占卜的目的是給你一個心靈思考的空間,
人生要怎麼過,
還是決定於你的意願唷!

👍👍請大家記住:「你是自己最重要的主人」,
選擇權也永遠在你們手上,請大家一定要好好愛自己

讓我們一起自我成長與探索和療癒心靈
👩‍🎨👩‍🎨👩‍🎨👩‍🎨👩‍🎨👩‍🎨

❤❤還想看到更多的Anna熱門影片❤❤

❤如果想探討愛情:
👉👉他對你的真實想法?接下來可能會?(限單戀/曖昧/復合)(有字幕,請開啟字幕)https://youtu.be/GS7q3mhVr_0
👉👉半年內讓我脫單吧!他的特徵?運勢?自身能量調整?(無時間限制)
https://youtu.be/zcNoKifEezE
👉👉最近有人暗戀你或喜歡你嗎?你身上吸引人的特質是
https://youtu.be/adRYwXhJR7w
👉👉(愛情限曖昧、單身)他對你們關係的看法是?
https://youtu.be/CUuxCottptc
👉👉你和他有機會嗎?他在想些什麼?
https://youtu.be/yTWHnLMKJ3k
👉👉(復合、斷聯)與你斷聯的他,想些什麼?你們有機會嗎?
https://youtu.be/oKK-DBtK2-I

❤❤想要自我探索或療癒:
👉👉最近宇宙要給你的祝福與療癒訊息?https://youtu.be/bXxhmbE1QvE
👉👉未來的你,想要對你說些什麼?
https://youtu.be/Sw-bDTGiuAM
👉👉你的心想要跟你說些什麼?
https://youtu.be/2Z3BpIMPH7M
👉👉你的人生任務與天賦 ?
https://youtu.be/znOlQ44vsIc
👉👉如何重新點燃人生的熱情?找回心中渴望?
https://youtu.be/KsJ2b1MRexE
👉👉你的靈魂深處想對你表達的愛
https://youtu.be/FQxj8tXcyqg

❤❤❤宇宙、天使們給你的指引與能量
👉👉你的守護天使想對你說?想要給你的祝福與指引(有字幕)https://youtu.be/a5awWyDK0vk
👉👉來自你的大天使、守護天使及宇宙萬物之神要給你的訊息與祝福
https://youtu.be/Lp5Jv7GEBo0
👉👉工作上,宇宙要給你的提點與祝福?
https://youtu.be/ynSMmOvZ9ek
👉👉你需要面對與克服的心魔,宇宙所要給你的能量https://youtu.be/_OReUThVT_Q

❤️❤️Anna副頻道上線啦:
快搜尋「Anna娜些年」心靈陪伴


有更多心靈陪伴、有趣的心理學等等,看到不一樣的Anna,一樣想要帶給大家療癒唷❤️❤️

消費者購買玩具之消費行為 與兒童喜好玩具原因之探討

為了解決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的問題,作者楊騏鴻 這樣論述:

隨著玩具產業快速變遷,台灣在玩具產業逐漸從製造端邁向設計端,一項玩具產品,除了兒童喜歡玩以外,還需要有消費者願意購買。本研究主要目的為幫助玩具設計者了解消費者購買玩具之消費行為與兒童喜好玩具之原因。首先本研究主要以紙本問卷探討消費者購買玩具之消費行為以及不同性別、年齡消費者在消費行為上之差異,並了解不同考慮因素對消費者購買玩具之重要程度影響。兒童喜好玩具之原因則採用親子訪談的方式進行,透過產品情感模型依照不同性別、年齡喜好玩具之原因進行分析,並針對家長選購玩具之看法進行補充,本研究發現如下: (1)消費者較容易因為「兒童生日」、「外出發現」、「兒童表現良好」、「過年過節」產生購買動機。而31

歲-40 歲以及41 歲以上之消費者會因為「兒童表現良好」產生購買動機顯著大於30 歲以下之消費者。(2)「安全性」為消費者購買玩具時首要考慮之因素,沒有符合安全性的玩具消費者通常不願意選購。「教育性」、「價格合理性」、「趣味性」、「兒童喜好」、「耐玩性」與「品質」等六項考慮因素若能達成消費者訴求,則消費者會提升購買玩具之意願,研發者能依照自己公司內部的需求與資源,擬定銷售策略,提升消費者購買玩具之意願。「造形」、「品牌」、「顏色」為消費者選購玩具時,較不會影響消費者購買玩具時的重要考慮要素。(3)消費者最常選擇「玩具專賣店」與「網路商店」作為購買玩具之管道,其中女性前往玩具專賣店購買玩具之

可能性大於男性。(4)在34 款兒童喜好的玩具中,兒童較喜歡能滿足成就感之玩具,就性別而言,男性兒童較容易受玩具功能之吸引,女性兒童則是以滿足成就感為主。以年齡而言,3-6 歲兒童著重於玩具外觀造形,7-9 歲兒童喜歡玩具帶來的成就感,10-12 歲兒童則重於玩具的遊戲體驗。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

為了解決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的問題,作者姜賢植(Nudasim) 崔恩惠 這樣論述:

不敢生氣,身心會嚴重受傷,更是可怕的未爆彈! 做自己的「私密心理師」,找出情緒問題,也找回快樂   —不懂生氣,你怎麼做自己?!— 情緒無分好壞,更是「自我防衛武器」,關鍵在怎麼正確表達 懂「理解自我內心」心理技術,不僅建立自信,更擁有人際優勢     ◎憂鬱是「對自己的憤怒」,你知道嗎?   ◎家庭暴力是會繼承的,別懷疑!   ◎你很可能變成自己討厭的人,要小心!     ★無人可以逃避的負面情緒問題   「你怎麼回事會搞成這樣?」「這世界原本就讓人如此疲憊嗎?」   面對他人與自我的情緒,究竟該如何應對,才能不傷己傷人?每個人都希望他人能對自己的情緒產生共鳴,希望對方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並且

得到認同。情緒就好比是自我內在的小孩,擁有最原始的渴求,希望被重視以及呵護。   對此我們必須聆聽對方的想法,同時也要適當地對他人表達自我情緒,要認知到表現情緒沒關係,並理解所有情緒都是對的,只要學會調整負面情緒以及傾聽他人聲音,人生就能因此而變得更加快樂。     ★不敢生氣?!你將付出更大的代價   「你可以生氣,沒有關係。」   許多人都認為,生氣就是不對,一生起氣來就會破壞關係,讓人受傷。但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反而可能會出現令人擔憂的一次性大爆發,嚴重時將造成憂鬱等精神問題。   這時需要做的是「認同」自己的情緒,憤怒需要調整,也必須適當的表現出來,才能讓別人願意聆聽與顧慮自己的情緒。

因為世上沒有不能生氣的人,也沒有不會生氣的人。   學會適當生氣,不再怨恨他人或責備自己,能得到情緒轉化成力量的經驗,是成功人際關係的根基。     ★八個真實故事,找到你自己的身影與問題   .不敢生氣   擔心被人指責、被人討厭,於是不斷的忍耐,好像自己的人生目標就是「不給別人造成麻煩」……。   .夫妻衝突   新婚變怨偶,在外過度隱藏自己情緒,將所承受的一切都帶回家裡,無處發洩的怒火就此燒向枕邊人……。   .壓抑情緒   努力讓自己感受不到,並隱藏負面情緒,想極力避免與人發生衝突,卻反而造成人際關係上的不足,當無可避免的衝突來臨時,只能選擇逃避……。   .說不出口   沉默是一種被

動攻擊武器,對人生氣只會默默隱忍,自認為自己是被害者,將永遠跳脫不出情緒的漩渦,認為所有的事都是別人的錯,覺得自己委屈、不被理解,這時不斷的沉默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壞的境界。   .厭世憂鬱   厭惡自己、覺得世界都仇視自己、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悲觀、沒有幹勁、好想死……。   憂鬱是「對自己的憤怒」,人生不如意時,傷心與生氣是正常反應,顯露適當情緒之時,也需要努力學會把情緒轉化成力量,重要的是要對自己多出一點自信。   .情緒勒索   對人際關係的執著,產生了焦慮、不安全感、擔心被拋棄。因為恐懼對方離開,開始以恐嚇、自殘來威脅,企圖讓對方擔心、不敢離開自己……。自殘與自殺是對自己憤恨的表現,是為了不

想受傷所以傷害自己,然而這種作法卻給了對方莫大的壓力。   .童年創傷   幼年時父母的衝突,向自己投射而來的情緒,在內心形成了一股壓力。害怕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難以承擔負面情緒的交流,這種預期性的不安若不及時得到緩解,將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   .想被重視   一直覺得自己被排在第二順位,想被愛卻不被愛。想成為能討父母歡心的孩子,希望他人多重視自己的情緒。這時沉默只會帶來誤解,如何正確表達及自我調節,是通往自由人際的關鍵。     ★你也是心理師,「六項情緒檢測」自己就能做   所有情緒問題都有其心理機制,如何正確判別,並接納自我,將會是人生的一大課題。   本書特別收錄兩大心理單元,

藉由「心理小學堂」了解情緒的原因,以及大腦與情緒間的作用機制;另外「做自己的心理師」能幫助你了解目前的情緒問題,並根據結果進行探討及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困境,讓你在學會如何認同他人之時更懂得接納自己。     六項情緒檢測,自己做   .迴避型人格障礙   .被動攻擊人格   .憂鬱症自我查驗   .侵擾性情緒失調   .邊緣型人格障礙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本書特色     1. 八篇故事,依題而解,教你如何正確理解自己的情緒。   2. 六項情緒測驗,做自己的心理師。   3. 六堂心理學小教室,認識情緒與大腦間的作用機制。   專業推薦     許嬰寧|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

師   諮商師好評不斷     社會總提醒人們「忍耐是美德」,但作者引證真實故事告訴你,「隱忍生氣」將會造成哪些心理疾病。這本書能帶給讀者勇氣,是重新理解與表達憤怒情緒的最佳獻禮。──樹林心理諮商中心主任 許又京     強烈推薦!不敢生氣,認為「憤怒」是負面的人一定得讀!你將目睹不顯露負面情緒而痛苦的故事,理解如何適當表達更有好人際。作者藉由傳遞情感共鳴,引導你理解自己、愛自己,並找出改變自己的線索。──諮商心理師 金智英     一本讓我感受到真誠內心指導的書。從溫暖視線看待來談者,時而點頭同理、時而有技巧地面質,每一篇故事都將完全溫暖你的心。──心理諮商中心喘息小院院長 崔京淑 作者簡

介   姜賢植(筆名Nudasim)     Nudasim心理學學院與心理諮商中心代表,早期以「Nudasim心理部落格」倡導心理學大眾化,是韓國暢銷作家、心理學專欄作家及超人氣演說家,活躍於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等大眾傳媒,並於政府機關、企業、大學等進行演講活動。筆名「Nudasim」意指「誰都能接觸的心理學」,藉由寫作和演講,以簡單有趣的方式介紹真正的心理學給大眾。著有《第一次學心理學》、《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讀過一次就絕對不會忘記的心理學》、《從心理學角度觀看朝鮮王朝實錄》、《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學》等。部落格:blog.naver.com/nudasim IG:@nudasim.

center   崔恩惠     在韓國諮商研究大學修讀完成諮商心理學碩士課程,曾任職於大學生諮商,現任「Nudasim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師,與各行各業的職人交心,並將感受想法與情緒以文字、繪圖等方式分享在社群網絡上多所好評,期望藉此讓大眾更靠近心理學。部落格:blog.naver.com/scstoosos IG:@graceu29r   譯者簡介   陳聖薇     旅居韓國近十年,現為自由譯者。喜歡透過文字翻譯傳遞韓國的日常、韓國的生活、韓國的各種不同能量。譯作有《音樂家被告中》、《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少數意見》、《網軍部隊》、《為愛重生:找尋希望的翅膀》、《為了好好活著,我們最

終走向更壞》等書。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前言 強忍負面情緒,後果難以想像 第一章 「我真的受夠了!」化解心中怒火 四處延燒的無名火──佳妍的故事 躲進廁所的不乖小孩 改變想法,讓情緒產生變化 比「事件」更重要的是「思考」 理性信念帶來安全感 可以哭、可以生氣,沒關係 第二章 婚前婚後兩面人的宿命,可以改變 新婚變怨偶的情緒風暴──南日的故事 只敢在家發火的男人 繼承父親的暴力男 被害人變身加害者 劇烈衝突帶來正面效果 第三章 卸下情緒隔離的防衛心,找回自我 喪失情緒的「酷女」──熙善的故事 扮演諮商師的受害者 情感離婚的和睦家庭 迴避型人格特質的挫

折 把自己情緒投射他人身上 說出不開心,才有機會開心 第四章 放掉被動攻擊武器,不再傷己傷人 生悶氣,幾乎搞砸人生──勝鍾的故事 被動攻擊更令人難受 難以抹去的記憶糾纏 自我中心的盲點 說不出口的誤會更深 第五章 厭世的無助感,徹底解脫不再憂鬱 活不下去的孤獨寂寞──勝元的故事 自己、世界與未來的「認知三角」 憂鬱是對自己的憤怒 霸凌後的無助感 反覆的受挫與習得無助 世界沒你想像的壞 第六章 癒合情緒勒索的傷痕,告別自殘 被佔有欲拋棄的女子──秀妍的故事 自我破壞的執著與挫折 帶著傷長成大人 誰能阻止自殘 理想化對象的艱難 第七章 撫平童年創傷,找回真愛的定義 容不下負面情緒的戀情──

敏京的故事 越親密就越害怕 用媽媽的眼光看世界 家庭中的三角關係 重回現場找出癥結 從自已觀點看到真相 第八章 打開嫉恨心的枷鎖,讓人際自由 總遭背叛的「嫉妒女王」──恩希的故事 誰願意當人生的配角? 不夠幸福的遺傳 有條件的「假愛」 沉默只會帶來誤解 心理小學堂 「認知錯誤」的種類 人類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 「防衛機制」的類別 何謂「知識的降頭」 「習得無助」的科學實驗 「情緒智力」的四要素 做自己的心理師 「迴避型人格障礙」自我檢測 「被動攻擊人格障礙」研究診斷基準 「重度憂鬱症」診斷基準 「侵擾性情緒失調」診斷基準 「邊緣型人格障礙」診斷基準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診斷基準 前言

  強忍負面情緒,後果難以想像     最近社群網絡常見「逼車」的影片,相當吸引人們的目光。某輛車從第二線道突然變換車道到第三線道,完全不顧及原本行駛在第三車道的車輛,幾乎處於相撞的危險狀態。     原本行駛第三車道的車輛,因為對方的危險駕駛而滿肚子火,於是也變換車道強行超車到前面,再以突然急踩方式進行報復。若這還無法發洩怒氣,更會多次急停刻意阻擋後方車輛,影片光看就令人倍感驚悚。     突然變換車道而導致危險,瞬間真會令人發怒,但因此故意做出可能產生意外的行為也不應該。在氣憤的情況下,不見得能夠像影片中的駕駛那樣,僅僅擋住後車而沒有釀成車禍。     近年來有許多類似這種因憤怒無法調節

而產生的案件,動不動就為了瑣碎小事起口角,進而演變成重大犯罪事件。從影片看來,因為小事而發脾氣,或是因無法調整憤怒情緒化,最壞的情況可能會威脅到他人的生命。     「生氣」是一種情緒,如火一般,若好好使用將對人們有益,但要是不知如何運用,不論是對自己或他人都將造成危害。在突如其來的憤怒之後,多數人多感到後悔,因為忍不住怒火做出攻擊性言語與行為導致失去工作、難以適應學校生活、夫妻離異等人際關係問題,甚至是面臨法律的訴訟。     那麼,生氣就一定不好嗎?不!極端地表現出憤怒雖是問題,但抑制怒火也同樣是個問題。長期以來到諮商所的來談者,多數是無法正確表現「生氣」這種情緒而讓自己承擔了許多痛苦。

    他們多半是忍了又忍,明明在生氣卻又不發作,把忍耐視為理所當然,猶如一種毫無情緒的人那樣地生活著。     基本上,整個社會對於情緒表達這件事並不重視,以至於人們在這方面的技巧是生疏的,尤其是憤怒情緒更被擺放在禁忌的角度。諸如個性不好、無情、火爆等生氣行為,都會連結到「負面情緒就是不好」的這種根深蒂固想法,也在不知不覺中透過家庭、學校與宗教深入人心,特別是國內社會氣氛相較於個人更重視團體文化與共同組織之下,因憤怒會打破和諧必須積極控制的傾向又更形嚴重了。     人不可能完全沒有負面情緒,然而許多人面對負面情緒的錯誤觀念,反而造就了否定與抑制個人相當程度的情緒表現,當不平衡的情緒持續累積

壓抑,極可能造成身體出現如胸悶或胸痛等各種狀況,而最具代表性的也就是「火病」 *譯註:「화병」直譯為火病,準確來說是「抑鬱症」。     不久前諮商室來了一位身心都出現狀況的病患,由於長期抑制個人怒火而導致影響了人際關係,他可說是長期將生氣誤解為負面情緒的代表,認為生氣是一種錯誤行為,不僅會讓關係變差還會損害自身形象,所以擅長忍耐。     不過他在諮商過程中逐漸有所改變,認知並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也首度體認到表現情緒沒關係,理解所有情緒都是對的這一事實,於是開始學會了適當調整自己的情緒。     本書收錄不知如何正確生氣而生病的案例,他們有的因瞬間憤怒而爆炸,有的則過度壓抑而憂鬱,你可以藉由

這些故事,看到他們如何透過心理諮詢而能適當表現憤怒,學會調整負面情緒的變化與成長。若這能讓有著相似問題,也就是不斷忍耐、不斷自責的人獲得具體協助,那將令我們無比歡喜。   姜賢植(Nudasim)、崔恩惠

至少還有你,至少孩有妮

為了解決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的問題,作者林敏妮 這樣論述:

生長在一個「不怎麼說」的環境中,長大並不代表什麼就自然而然都會說了。習慣用文字說話的研究者,家中排行老大,為典型親職化小孩,成長過程與母親緊密連結。青春時期總是賦新詞而強說愁地表現,對快樂一知半解。每年四月除了家庭不間斷的慶生活動,四月亦是母親不敵癌症辭世、革命伙伴意外死亡無法實現承諾的日子,生死難解的課題,憂鬱最後成了診斷內容。與人預期或非預期的斷開連結,常使研究者感覺「厭世」,而親職化小孩常有主要照顧者的「影子」,慣於照顧他人鮮少關照自我,依賴困難使得面臨困境時常有獨自承受的「寂寞」,人我互動這種反覆的不良循環,研究者到了中年除了存在自我分化的困難,也說不清楚自己的困境及想要的人生。本研

究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探究研究者「自我」的消長,與母親、親職化小孩、悲傷失落、憂鬱、寂寞、自我分化等元素的關連,透過成長經驗的事件,從過程去捕捉對研究者個人的意義及探究隱而未現的「自我」生成的可能。理解研究者在家庭、社會環境中,如何看待及定位自己的位置。重新理解厭世、寂寞、影子對研究者的意義。研究歷程因親職化角色的干擾,感覺不時偏離研究目標,當研究者去探究此番歷程的意義,反而發現母職的擔待、說不出口的寂寞、分化不清而感覺一言難盡,原來是環環相扣的,研究者的模樣漸漸清晰,連研究者喜歡隱喻的表達,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問題。於是,研究者想要「四月好過一點」的問題上,透過自我敘說看見真正難過、困住研究者的

答案所在。且在敘說的過程中,透過對話及內省,研究者漸漸「賦能」給自我,練習說得更清楚,並且與人重新產生連結,這份研究無疑是給研究者最棒的一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