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夏族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賽夏族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與第三部門 和羅烈師,陳龍田,梁廷毓,劉柳書琴,羅文君,IbanNokan的 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形成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原住民族各族語推動組織承辦團體通訊資料一覽表也說明:954臺東縣卑南. 鄉美農村高臺. 13 號. 賽德克. 族. 台灣原住民族. 賽德克族語言. 文化學會. 詹素娥. 校長. 白玉珍. 0937-488268. 0985-356860.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巨流圖書公司 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跨域研究所 陳愷璜、高俊宏所指導 豆宜臻的 重返之路:現身、續存、認同 (2020),提出賽夏族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原民現身、賽夏族、遷移、當代原住民藝術、行動、pinatatoroe'an。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江明親所指導 陳宥吟的 原住民族無形文化遺產教育實踐課題─以南庄地區原住民重點學校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原住民族無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賽夏族、原住民重點學校的重點而找出了 賽夏族語的解答。

最後網站族語復振的合作模式:賽夏族經驗1則補充:本文為科技部計畫「原住民族語教師專業成長模式與原住民族語推廣策略之探究分析: 以賽夏族語為例」(MOST 104-2420-H-134-003-MY3)部分成果,感謝兩位審查人對文.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賽夏族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與第三部門

為了解決賽夏族語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臺灣原住民族在特殊的文化、生活型態、資源配置、地理區域及歷史發展等因素下,原鄉的長期照顧服務模式仍有待建構與發展。作者探討居住於偏鄉地區的原住民族,如何透過在地的組織力量,在健康與社會照顧資源侷限且受地理限制的狀態下,落實在地健康老化的服務理念,以及在現今長照2.0政策下,在地族群文化與在地部落組織面對的照顧困境與挑戰。   本書以「原住民族長期照顧」為主軸,分別論述相關政策與議題、第三部門,並對部落進行個案分析。首先敘述涵蓋原住民族長照政策的規劃與執行;其次談論不同領域的組織投入長照服務的議題,包括機構式照顧、日間照顧中心、文化健康站、照顧組織等,反映第三部門在長照

服務體系下,服務原住民老人的特性;最後從服務使用者的觀點,說明長者對於照顧議題的期待與增進照顧品質的具體作法。

賽夏族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打開《 #貢丸湯》雜誌,多樣化的版面編排與插畫設計,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每一頁都充滿驚喜!
《貢丸湯》最新刊 Vol.22 #心向大山 封面封底裡藏著許多有趣的設計:圓潤的字體與圖樣設計、特殊色與雷射後加工、泰雅族與賽夏族語的新竹山名...


#貢丸湯料理教室
#Step05 #貢丸湯的插畫設計與新刊封面大解密


追蹤見域工作室FB🔍:https://www.facebook.com/CitiLens/
追蹤見域工作室IG📷:https://www.instagram.com/citi.lens/


▍購買《貢丸湯》請至👉🏻
📖博客來網路書店
📖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
📖全台誠品、金石堂、墊腳石書店
📖各地獨立書店:https://pse.is/GM9TG
📖見域小賣店:https://pse.is/TEJJ5
✨《貢丸湯》訂戶徵集中:https://pse.is/PFRF2

重返之路:現身、續存、認同

為了解決賽夏族語的問題,作者豆宜臻 這樣論述:

本創作研究論文以自身賽夏族身份為研究切面,以藝術創作作為原住民身份 認知與文化探究的實踐方法,從家族系譜建構、返鄉田野踏查、到遷移路徑探索, 歷經兩年的行動完成階段性自我身份探究與藝術計畫;創作計畫前期研究透過文 獻回顧、實地調查、耆老口訪,以類似人類學研究方法建構家族系譜、家族遷移 史,進入苗栗南庄、獅潭山區,重返 150 年前的家族遷移路徑;藉由藝術行動開 展《lohizaw 越山:重返賽夏遷移路徑》創作計畫,創作幫助自己與部落的關係 重建,進而自我主體建構。本論文藉以美國人類學家 James Clifford《復返:21 世 紀成為原住民》一書中「原民現身」、「身份續存」等觀點反觀自己

,揭示著原 住民在當代社會如何靠著強烈意識的文化運動、展演、抗爭達到發聲與解殖的可 能;藝術行動不僅只是個人創作,而是能做為文化學習與文化復振的方法之一。

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形成史

為了解決賽夏族語的問題,作者羅烈師,陳龍田,梁廷毓,劉柳書琴,羅文君,IbanNokan 這樣論述:

搶奪泰雅土地?還是開發山林? 在眾多以客家為主體的地方論述中,如何重新定義原住民?     這是一部關於土地控制權的轉移歷史,一場原客展開新對話的文化運動,行動者大至世界體系下的傳統王朝、殖民帝國或當代國家等不同形式的政權統治者,中經具有武力的聯合拓墾組織、非武力的跨國公司或部落村社家族等,小到掙扎求存的個人。     本書從方志書寫、集體記憶與空間聚落等三個視角,重新檢視北臺灣原客交界聚落之歷史及其書寫,以回應原客互為主體的呼籲。書名採泰雅語與客語並列,泰雅語「qmul rhzyal Tayal」意謂搶奪泰雅土地、客語「開山打林」為開發山林之意,期透過此表達以揚棄漢人

中心開發史觀,使原客互為主體,傳遞本書重新共同書寫客庄聚落形成史的企圖。     「逆寫」一詞,則是後殖民文學理論的語彙,被殖民者以殖民者的語言書寫殖民經驗時,不得不力求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重建自身文化主體。對臺灣原住民族而言,固然是藉由「逆寫」建構自身文化主體性;對客家而言,「逆寫」則是擺脫開發史觀。本書之所以逆寫,即是為了反思在眾多以客家為主體的地方論述中,如何重新定位原住民族。     ▍逆寫視角     1. 檢視方志原住民族書寫的前因後果,並據此「史蹟保存」與「史觀重構」的原客互為主體敘事建議。     2. 蒐集北臺灣近山地區與山地提及或描寫與原住民族

相關事蹟的公眾文字資料,發現指涉原住民族的用語呈現的樣態。     3. 以泰雅耆老口述為主要材料,探討昔日原漢通婚、交易、衝突的互動,反思泰雅耆老對獵首記憶的觀點,及其在當代族人詮釋中的意涵。     4. 關切一百多年前尖石前山的重大歷史事件,在山地國家化過程中的應變身影,地景改造為何能淡化衝突記憶?     5. 旮旯牌(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內)作為在山地治理框架下應被排除的特例,其居民如何在制度與經濟開發計畫的結構縫隙間求生?     6. 以三峽大豹社為例,闡述從「蕃地」變成漢人街庄的過程,進而主張原住民族領土觀念來思考,我們需要一部高於/等於憲法層次的

鉅觀視野,重新逆寫客家重點發展區之各客庄形成的歷史。

原住民族無形文化遺產教育實踐課題─以南庄地區原住民重點學校為例

為了解決賽夏族語的問題,作者陳宥吟 這樣論述:

臺灣在1997年修憲後,確立了以「多元文化」作為國家的基本政策。教育方面,1998年通過的《原住民族教育法》更是明確地指出學校應採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原住民族群文化,也因此,原住民無形文化遺產開始能進入學校課程中進行教學與傳承。上述政策至今已行之有年,本研究核心問題為,在多元文化教育發展背景之下,原住民無形文化遺產融入正規教育的歷程與演變,以及現況為何?此外,其現況又是否能回應到最初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在臺灣原住民族群中,賽夏族為人數較少的一族,且因長期與各族群混居,居住地呈現多元族群文化匯合之特性。故本研究以賽夏族居住的南庄地區境內三所原住民重點學校為案例,透過深度訪談學校校長、教師、民族課

程教師,以及進入課堂內參與觀察等研究方法,來了解原住民無形文化遺產教育實踐的概況。本文梳理出原住民無形文化遺產進入學校教育的歷程,並將其發展做出三大關鍵分期,分別為:多元文化與鄉土意識的萌芽(1987─1996年)、以原住民族群為主體的發展(1997─2013年),以及蓬勃發展時期(2014年─)。另外,透過個案的研究調查,顯示出原住民無形文化遺產確實能以學校教育的模式進行傳承,且根據學校、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四大層面解析,發現這樣的教學是能回應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上。然而,研究結果也反應出師資難尋、流動率大,以及家長因歷史、社會、經濟因素,而對原住民無形文化遺產的學習有程度不一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