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大圖書館校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輔大圖書館校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崔家蓉寫的 逆風無畏:旅美華人船王趙錫成白手起家的傳奇人生與智慧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本系獲頒傑出校友名單也說明:畢業系別, 圖書館學系. 入學年度, 1976. 畢業年度, 1980. 現職. 國家圖書館館長兼漢學研究中心主任.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兼任. 講座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 ...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彭明輝所指導 張揚舞的 北平輔仁大學與中西交通史的萌芽 (2021),提出輔大圖書館校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北平輔仁大學、學術共和國、中西交通史、現代中國史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李君山所指導 李定榮的 搶救平津學人之研究(1948─1949) (2020),提出因為有 國共內戰、教育史、教育行政、搶救學人、1949的重點而找出了 輔大圖書館校友的解答。

最後網站輔大校友贈巡迴玩具車 - 今天,不談輔具則補充:輔仁大學 全球校友總會與台北市校友會共同捐贈一台○○七玩具圖書館專用的巡迴玩具車「輔大校友號」,將全國各地募集的二手玩具,帶到台灣偏鄉地區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輔大圖書館校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逆風無畏:旅美華人船王趙錫成白手起家的傳奇人生與智慧

為了解決輔大圖書館校友的問題,作者崔家蓉 這樣論述:

上海、台灣、美國,一個戰亂年代, 也是一個懷抱夢想不放棄,不被環境決定命運的時代。   他堅定樂觀, 乘風破浪,即便從清寒出發,也能跨越時代的困境。   他感恩給予,重視傳承,建立全球首屈一指的永續航運集團。   他打破了哈佛近四百年的歷史,捐贈了首座以華人命名的高階經理人才培訓中心。   他在歐巴馬宴請習近平的國宴中,是第一組走入會場的貴賓。   他是美國第一位華裔部長趙小蘭的父親,   他就是華裔航運鉅子、福茂集團創辦人趙錫成。   從今日的光耀回溯,趙錫成長於戰火紛亂的時代,一九四九年從上海到了台灣,二十九歲成為台灣當時上最年輕的遠洋輪船長,三十歲成為台灣甲級船長特種考試的狀元。

然而他卻放棄高薪赴美深造,在美國白天處理船務,晚上到餐廳端盤子,曾被多所大學拒收,仍堅持苦讀。   趙錫成到美國僅僅六年的時間,就成立了福茂公司,他買船、造船,至今仍是美國在中國造船市場的第一大買家,擁有龐大的環保散貨輪船隊,與美中台三地的領導人交好。他注重家庭教育,結合中西文化的價值與優點,教育六位女兒,個個卓越出色。他感恩給予,在教育領域捐出逾數千萬美元。設立專助華裔學生的「趙朱木蘭獎學基金」,並在哈佛商學院興建「趙朱木蘭中心」,每年超過一萬名國際高階管理人才在此交流。在台灣,為了鼓勵航運相關科系學生開闊視野,他每年提供獎學金資助績優畢業生赴美深造,並進入福茂集團實習。   環境永遠充

滿挑戰,趙錫成面對生存的壓力、語言的障礙、文化的衝擊、精神的孤獨,但是他堅定樂觀,永不放棄,在極度競爭的美國主流文化的世界裡,開創自己的價值與地位。就算時代環境再艱難,他全力以赴,永無止境地實現了與時俱進的自我。 重量推薦   「失敗後站起的力量,美國夢的最佳典範。」第四十四任美國總統 歐巴馬(Barack Obama)   「克服無數難關,成就今日種種。」第四十三任美國總統 布希(George W. Bush)   「趙錫成與愛妻一生相信獻身教育的美善與價值。」第四十二任美國總統 柯林頓(Bill Clinton)   「趙錫成對家人和他人的愛,值得和眾人分享。」第四十任美國總統 布希(

George H. W. Bush)   「展現希望、樂觀、努力、以及教育的重要性。」第三十九任美國總統 卡特(Jimmy Carter)   「體現保持樂觀、充滿希望及幫助他人的精神。」第四十四任美國副總統 拜登(Joe Biden) 各界推薦   「屢屢艱困仍撥雲見青天的楷模。」——輔仁大學校長江漢聲   「重視人格養成的生命態度注入正向力量。」——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講座教授吳妍華   「一生奮鬥精華,溫暖厚實惕勵人心。」——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   「理想、智慧、奮鬥及貢獻的故事。」——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   「移民奮鬥的實踐,基督愛人的見證。」——前福茂航運集團總裁李明清   「最優

質的東西方價值啟發困境中面對挑戰的人。」——趙小蘭,美國前勞工部長   「經營家庭的智慧。」——趙小美,哈佛大學管理學碩士,前紐約州消費廳廳長   「大場景與細節得兼的領導者。」——趙小甫,福茂集團總律師   「身教是理想婚姻的體現。」——趙小婷,哥倫比亞大學應用人類學博士   「有可用之處就應該親力親為。」——趙安吉,福茂集團副董事長暨資深副總裁  

北平輔仁大學與中西交通史的萌芽

為了解決輔大圖書館校友的問題,作者張揚舞 這樣論述:

本文以北平輔仁大學為個案,從學術機構之角度,分析史料收藏、時代回應、機構宗旨、人際網絡與典範傳承,如何促成中西交通史的萌芽與形塑?中西交通史大略在1920-30前後逐漸萌芽。然窮本溯源,可上溯至晚清域外史地、西北史地、元史學,與域外東方學之匯流。此專史類門之型塑,背後所體現之研究動能,除史料、方法之傳承外,亦反映在與歐洲文明交會後,知識分子再思對古代中國於世界上之地位。1922年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主張觀察「世界中的中國史」,1924年章太炎在〈救學弊論〉斥當代中國史研究是為外人而作,即反映了此專史之時代特性。1928年張星烺於《中西交通史料彙編》自序中對西與中的編排,明確表示出中西交通

史,所欲回應西力東漸後重思歷史中的中國與世界這個時代提問。張星烺此作,為中西交通史的價值作了說明,也為此專史日後之研究,奠下重要的史料與方法基礎。輔仁雖非最早開設中西交通史課程之學校,然以下四大原因,使其在中西交通史萌芽歷程中,輔仁佔有重要關鍵。其一,陳垣長年擔任輔仁大學校長,張星烺擔任輔仁史學系主任,兩學人在中西交通史方面有重大貢獻,以此兩人外擴的人際網絡構成一中西交通史學術共和國。其二,輔仁因為是教會大學,教師來源相較北大、清華等校較不拘一格,且因為外國教會背景,長年有不同國籍學者任教其中,並參與相關學術活動,特別能顯現出其跨國性學術共和國特徵。其三,輔仁雖為一天主教會設立之教會大學,然主

持者為中國人,且以國學研究作為創校之基礎,別具溝通天主教、西方科學與中國文化之意涵。中國基督教史本身即為中西交通的重要論題,輔仁在此方面有重大貢獻。例如陳垣對元代也里可溫之考據,即出自輔仁大學前身輔仁社的社課活動。其四,輔仁創校者與師生在中西交通史研究中具有承先啟後之特性。英華、馬良與陳垣、張星烺,上承晚清西北史地與天主教中國傳教史之史料與人際;張星烺、方豪又下啟中西交通史之研究典範。若以史學類門建構而言,輔仁大學在中西交通史研究萌芽中,實為重要之環節。本文除緒論與結論外,第二章〈中西交通史論題與萌芽背景〉,自晚清元史補證、西北史地與域外史地著手,說明西北、域外這些討論中西交通史的基本材料,何

以逐漸開始受到晚清士人如魏源(1794-1857)、徐繼畬(1795-1813)、姚瑩(1795-1873)等注意,並著重於探討史家與史家間的材料承接及其人際網絡。進而討論域外東方學下漢學研究的「審邊塞」傳統,由十六世紀開始之傳教士如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577-1628),乃至十九世紀以來的歐美、日本學院漢學家如夏德(Friedrich Hirth,1845-1927)、伯希和、白鳥庫吉(1865-1942),何以著重傳統士人所不在意的邊塞、族群、外來宗教問題,並梳理域外漢學家與晚清士人的交流中,如何逐漸將這項傳統

,傳輸晚清士人與民國學者。第三章〈輔仁創校、課程與中西交通史研究傳統〉,探討輔仁大學的設立背景,自英華、馬良籌辦輔仁社談起,並整理二人之教會背景、政界背景,說明二人投入基督宗教高等教育與明清天主教研究的各項原因,揭出史料優勢與中西交通使命,乃輔仁自創校即著重於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背景因素。續論陳垣、張星烺二人的治學歷程與學術貢獻,說明二人如何為輔仁立下中西交通史的研究典範,以及陳垣接掌輔仁大學,如何透過其人際網絡羅致師資團隊,建立中西交通史課程。第四章〈輔仁對中西交通史產生之影響〉,對輔仁三大學術刊物《輔仁學誌》、《輔仁英文學誌》(Bulletin of the Catholic Universi

ty of Peking)、《華裔學誌》(Monumenta Serica)刊載之中西交通史論題發展進行分析,並討論專書出版與後期教師研究成果,證明輔仁已然何成為一跨學校、跨國界之中西交通史學術共和國。北平輔仁大學由於其創校背景與史學系執行者陳垣、張星烺之傳統奠定、學術共和國創建與葉德祿、方豪的典範傳承,為促成此中西交通史萌芽之重要關鍵。輔仁或不足以呈現中西交通史萌芽之全貌,惟在此領域之發展過程中,確然舉足輕重,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搶救平津學人之研究(1948─1949)

為了解決輔大圖書館校友的問題,作者李定榮 這樣論述:

本文透過對《朱家驊檔案》、《傅斯年檔案》、《蔣介石日記》,以及當時報章雜誌報導等資料的分析,試圖考證國共戰爭末期,平津地區「搶救學人計畫」的背景、動機、決策過程、結果與影響。這場匆忙之間臨時發起的搶救運動,起因於國民黨方在遼西會戰的迅速失利,以及徐蚌戰場的開啟,對平津地區所造成的孤立局面,關聯總統府、教育部、交通部、中央研究院、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平津鐵路管理局、國立臺灣大學等單位,以及平津地區,特別是北平的大專院校。除了對於學術文教事業的重視,以及蔣介石、朱家驊、陳雪屏、傅斯年等計畫起者與平津地區學人之間的私誼,國民黨也藉由這場行動,試圖搶救自身的黨務基礎與統治正當性。不過在搶救學人計畫先後

進行的三次撤離行動中,僅合計「搶救」出學人30名,含眷屬110餘人,與計畫之初所設定的目標相距甚遠。透過對於戰後教育史的爬梳,可以得知搶救學人計畫的失敗,原因包含有一系列教育政策的不得人心、甫經復員的學校機構與學人短時間內難以接受再次遷徙、中共的拉攏,以及學人在「去」、「留」之際,對於自身所處位置與社會角色的認知。儘管學人們在政府遷臺前後,又將再一次面臨抉擇,不過這場搶救平津學人行動的結果,也作為日後「大撤退」的前奏,預演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地區統治的謝幕,並基本劃分了1949年後兩岸的學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