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軌夢時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輕軌夢時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辛金順寫的 軌道上奔馳的時光 和侯慶謀,陳玉霖,陳佑中,陳家宇,陳坤毅,黃于津,黃則維,劉呈祥,蔡侑樺,蔡寧,龍霈的 見築百講:1684-2020高雄經典建築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統一夢時代購物中心- 高雄捷運全球資訊網也說明:統一夢時代購物中心 · 捷運站點: R6 凱旋 · 地址位置:高雄市前鎮區中華五路789號 · 聯絡電話:07-9733888 · 開放時間:星期一~星期五11:00-22:30 星期六10: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合文學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視覺設計學系 李億勳所指導 歐陽宜的 扁平高雄:高雄城市意象視覺創作研究 (2017),提出輕軌夢時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扁平化設計、城市意象、高雄。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研究所 朱政德所指導 龔哲永的 高雄市大坪數集合住宅之建築計畫的供給特性 :以第44期重劃區與農16區段徵收區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高雄市、第44期重劃區、農16區段徵收區、大坪數集合住宅、建築計畫、供給特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輕軌夢時代的解答。

最後網站補遺:高雄前鎮|搖晃的夢時代摩天輪 - 記憶鮮明則補充:這幾年,高雄輕軌路線通車的地方又從前鎮一路到了哈瑪星,沿途經過的亞洲新灣區、駁二等知名景點,也讓我在體驗輕軌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輕軌夢時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軌道上奔馳的時光

為了解決輕軌夢時代的問題,作者辛金順 這樣論述:

捷運路線所串起的起點和落點, 無疑是測量城市記憶的最佳尺度。   捷運系統不僅是一個都市的交通樞紐,更象徵了地方的情感與記憶。高雄捷運的站點如美麗島,以紀念美麗島事件和標誌民主、人權而命名;世運站的名稱,則代表曾在此地舉行的世界運動會;哈瑪星、鹽埕埔、後驛、五塊厝、獅甲等站名,也連接了港都的身世和歷史。   詩集裡每一捷運站的瀏覽,彷彿循著時光列車進入了在地人的集體回憶,同時也將港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扭合在一起,並在列車的來去中,帶出了這座城市的性格,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對高雄人而言,自捷運通車後,紅橘線交叉而延伸出去的路線圖,以及後來臨港與濱海環狀輕軌的逐一完成,正也圈起了他們

對港都層疊累積的記憶。每一捷運站所連接的地景,或歷史,都有各異的故事;新時間和舊時間在站前與站後出入口的對望,也會牽連出那地方的情感記憶來。而那些,都是一個城市所看見和看不見的時光分量。   正如馬克・歐傑(Marc Augé)在《巴黎地鐵站的人類學家》一書所言:「地鐵站和地鐵路線,實可做為對一座城市的備忘錄,或一個繪製記憶的地圖。甚至某些站可以連接到在地者的生活和生命意識裡頭去,形成一種在地情感的認同。」因而,通過站與站的詩寫,綰結了港都日常,博物館、公園、經濟商圈、菜市場;或臨接水岸碼頭港口,銜壤糖廠農地,以及靠向藝術表演廳等等場景,讓詩在這些地方走過,並留下聲音和註記,記錄每個站出入口

周遭所具有的內涵,歷史、以及生命和詩意,由此串連起整本詩集的結構骨幹,展現出港都的城市意象。   辛金順:「我們常常處於明亮的車廂內相對,或在捷運站交錯而過。日常裡的路線,來來去去,日子在進站和出站間不知不覺流逝掉了。而一站一站記憶的累積,對我而言,無疑是去認識高雄的一種最好方式。」   「閱讀他的詩行,彷彿是走過自己年少時期的記憶⋯⋯許多詩人為了保持詩的純潔性,往往避開政治不談。事實上各種政治事件或歷史事件,往往最能衝擊人的感情。逃避它,就是逃避真實的感覺。抒情是一種誠實的呈現,辛金順為我們做了恰當的示範。」──陳芳明(政治大學台文所講座教授)  

輕軌夢時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感謝攝影師英俊峰鼎力相助
rider : feather lin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K3Qr8yIsBwIsu7aC8kb_Q

後製:lily

扁平高雄:高雄城市意象視覺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輕軌夢時代的問題,作者歐陽宜 這樣論述:

在城市之中生活,看著再熟悉不過的日常、景物、樣貌,認真思考城市的景象該是什麼樣子,有時藉由描述自己居住的城市空間,分享自己對城市空間的感受,就是認識城市最好的觀察起點。本創作研究透過想要紀錄當下的高雄城市意象,透過向量型態的圖像轉換繪製,以扁平化設計的手法,挑戰將多維空間的表面以簡明的平面形式呈現,創造成視覺化的符號系列,強化鮮明的城市意象,賦予人們對城市的記憶點,使居住者的城市印象更加清晰,並且有利於來訪者能了解城市的特徵。在尋找高雄的意象中,發現了城市的樣貌的改變,因此擷取屬於「現在」的各種城市景物,讓建築的型態、自然景致、人文景物的美好,以創作者的角度將生活的場域記錄下來,完成的高雄視

覺圖像符號象徵之作品37件,確實能做為帶給觀者了解城市特徵的另一種方式,而且能令觀者不只記憶並能勾勒城市的形貌,在觀看創作作品的同時,其象徵符號進行自我與城市之間的記憶的轉換,另外,本創作完成之作品可以廣泛應用於平面視覺,或是提供為媒體設計介面元素,能助於了解高雄這座城市的魅力和獨特的文化價值。

見築百講:1684-2020高雄經典建築

為了解決輕軌夢時代的問題,作者侯慶謀,陳玉霖,陳佑中,陳家宇,陳坤毅,黃于津,黃則維,劉呈祥,蔡侑樺,蔡寧,龍霈 這樣論述:

  高雄,這座因高雄港而崛起的港市,在1863年開港,1908年開始築港工程,城市的核心區域陸續填築完成。1919年10月田健治郎任臺灣首任文官總督,在1920年實施地方制度改革,將全臺重劃為臺北、新竹、臺中、臺南和高雄五州,至此「高雄」地名首次出現,取代原來的地名「打狗」,在2020年屆滿一百週年。     一百年來,高雄的公共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帶動了街景的改造。高雄逐步擴展成臺灣南部第一大城,座落在城市上的建築,記錄了這座城市的歲月流變。《見築百講》盤點高雄現存文化資產,以及現代化發展下的產業設施、交通建設、學校、宗教、住宅、商業大樓等建築,精選清代至今百件經典建築作品,透過專書出

版,讓大眾了解高雄現存的特色建築。

高雄市大坪數集合住宅之建築計畫的供給特性 :以第44期重劃區與農16區段徵收區為例

為了解決輕軌夢時代的問題,作者龔哲永 這樣論述:

高雄市近三十幾年之高級住宅或豪宅以集合住宅為主要的供給主流,且「大坪數」成為重要的供給指標。本研究透過高雄市建管處所列管之相關資料,針對竣工圖面之分析與測繪,以「時間軸」、「基地面積」與「室內面積」等研究視點,自供給實態、住棟構成與住戶平面計畫等三個階段,探討高雄市大坪數集合住宅的發展脈絡與供給特性。研究結果指出,高雄市大坪數集合住宅呈現【高容積率】、【低建蔽率】以及【高層化】的供給特性,而且2000年代後期~2010年代前期鼓山區之第44期重劃區與農16區段徵收區皆為主要供給區域。此外,在住棟計畫方面,兩區域之住棟配置以【單獨型】做為供給主流;住棟形態則是以【塔型】所占比率最高,【板型】居

次;住棟單元則是以【梯廳型】為主流。在住戶平面計畫部分,第44期重劃區之住戶平面空間構成均以【A1:公個分離型‧集中型】所占比率最高;農16區段徵收區則是以【D:無隔間型】為主流,得以降低二次設計之可能性。兩區域之出入口數目以【單出入口】為主流,然而第44期重劃區與農16區段徵收區分別於2000年代前期、2010年代前期開始有【雙出入口】的案例供給;兩區域之平均衛浴/個室比值達0.7,表示平均每間個室將近有一套衛浴供使用。此外,進一步發現,當室內面積達【57坪以上】時,可視為高雄市第44期重劃區與農16區段徵收區兩區之集合住宅的「大坪數」邊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