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特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鄒族特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殷寶寧寫的 在建築與文化之間,我們設計 和朱雙一的 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問答】布農族和鄒族的特點 2022旅遊台灣也說明:【問答】布農族和鄒族的特點第1頁。布農族(布農語:Bunun),日治時期稱為武崙族:104,為臺灣南島民族的一支。人口約六萬餘人。 目录. 1 族群分類; 2 地理分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典藏藝術家庭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南華大學 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班 丁誌魰所指導 李蕙娟的 以網路旅遊平台評論探討旅遊意象及體驗價值-以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為例 (2021),提出鄒族特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旅遊意象、體驗價值、共詞分析、多元尺度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劉元安所指導 顏婉華的 從廚師經驗探索台菜道地性之建構 (2020),提出因為有 台菜、道地性、飲食文化、敘事探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鄒族特徵的解答。

最後網站鄒族 - 台灣Word則補充:鄒族 (Tsou;Cou)在早期的文獻里稱為「曹族」, 為台灣原住民族的一支, ... 上呈現出一個主要中心,周圍環境數個旁支,中心與旁支彼此有明顯的高低階序關係的特徵。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鄒族特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在建築與文化之間,我們設計

為了解決鄒族特徵的問題,作者殷寶寧 這樣論述:

  乘載臺北人三十年記憶的中華商場   從黑手打鐵的赤峰街到文青的赤峰街   2022年全世界最期待的建築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曾經荒置的公務眷舍審計新村,搖身成為臺中最受歡迎文創景點   從孩子日常生活的視角,將鄒族文化傳統融入設計的阿里山達邦國小     五個建築場域,   五段文化歷程,   以設計作為一種文化抵抗的策略和反抗基地。     本書集結了建築學者殷寶寧近年來在建築、設計與文化領域的研究與寫作。看似獨立成篇,但共同貫串的,來自於對文化深層的關注與提問。     殷寶寧以地域為經,年代為緯,在建築與文化的交織論述中,觀察設計如何回應使用者的想像與實境。最初以中華商場啟章,在

於該建築承載了臺灣在戰後現代化過程中,追求在城市景觀與建築表徵上的現代性之夢。接著來到捷運中山站與雙連站之間的赤峰街街區,曾經是黑手油氣產業聚集之處,而今反差萌地構成文青青睞的文創聚落。     再往北邊走一點,回到劍潭與基隆河前世的探索中,一座明星建築要如何轉身變為一座演藝廳呢?離開臺北,臺中的審計新村,創意工作者的群聚及其構成的創意聚落,帶動區域活化,具體回應了設計文化不僅是一個過程,更具高度能動性的價值。繼續往南到了北回歸線,百年達邦國小重建,應該長成什麼樣子?「設計」如何作為一種傳遞文化與歷史重量的媒介?建築生產要如何滿足這個社會單位,並且傳遞出具鄒族族群主體意識的文化形式?     

透過這些詰問,我們在殷寶寧的文字中飛越臺灣的百年建築構成,以鳥瞰的視角,踏實的取材,照見設計在建築與文化之間以何樣的角色現身。   好評推薦     處在城市快速變貌的時代,我們需要殷寶寧這樣的城市研究者。一方面為城市召喚失去的記憶,也為城市的高速發展擴張,提出具有理想性的思考方向與設計方式。———于國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如是犀利而溫柔的提醒:這片土地的人民該如何不卑不亢地瞭望與實作另類的想像,嘗試設計建築出能貼合島國肌理又促成文化改變的永續生活空間。———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本書研究案例取樣多元,涵蓋多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域

街區與文史建築。作者殷寶寧細密爬梳城市變遷的治理歷史,為讀者提供相關建物、街區的地誌文獻,甚而擴及全球化底下文化輸出與美學轉移的政治經濟脈絡。———陳正菁|浮光、春秋書店創辦人

鄒族特徵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南島民族廳

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再來就是要進入了南島民族廳,邀請到展示教育組 #蔡念儒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臺灣南島文化與臺灣的16個族群。

展覽說明: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方式,介紹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面向,包含族群關係、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建築文化、兩性與親屬、海洋文化、會所制度、生計方式、祭儀、精靈觀念、分合與連結等。展廳中除了呈現原九族文化,亦介紹近年歷經民族識別過程的七族,以完整呈現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的重要發展歷程,及其族群文化,並且延伸介紹世界南島語族跨越海洋的文化連結。觀眾參觀所有的展示廳之後,對於南島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並且做為更進一步探討的基礎。

社會人群關係:

  本展示室為南島民族廳的第一廳,介紹了世界南島語族的範圍以及可能擴張的途徑,試以說明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的關係。透過多媒體的互動,一覽臺灣原住民族的基本概況,同時在展廳內迴廊上,還有多媒體觸控語言學習機,以真人發聲,學習臺灣原住民族的基本問候語。本展示室另呈現族群之間的人群關係,諸如透過契約的展示介紹平埔族與外來族群的互動關係。泰雅族與周邊族群的多元文化融合,在文面與織布文化上,又擁有在地的文化獨特性。排灣族的聚落與建築是以大型繪圖介紹部落的選址與空間佈局,而建築生活空間,則是以石板屋立體模型呈現。此外,在族群人群關係中,還介紹了阿美族重要的兩性分工的互動模式。

工藝、生計與社會:

  本展示室的主題為雅美族(達悟族)海洋文化的工藝技術、卑南族會所制度的社會組織、魯凱族現代的生計方式等。縮為「工藝、生計與社會」作為展示室的標題。本展示室最醒目吸引人的,即是放置展廳中間的三艘雅美族拼板舟,並採用多媒體播放方式介紹整體架構的組成。展示中有十二人座的大型刻紋的拼板舟,也有小型無紋飾的拼板舟,它各具什麼特性,邀請您來參觀討論。在卑南族會所制度的介紹是運用多媒體播放,同時也放置了少年會所的模型,並且透過大型繪圖介紹了會所內學習的內容。此外,為了讓大眾瞭解臺灣原住民的現代生活情況,特別將魯凱族散布在各行各業的工作照片,製作成大型百工圖呈現在展示室的挑高牆面上。

祭儀與精靈觀念:

  臺灣原住民族的原始信仰相當地特殊,本廳採用大型繪圖、文物與看板介紹賽夏族、鄒族、布農族的祭儀與精靈觀念。 並以多媒體播放賽夏族、鄒族的祭典紀錄片。賽夏族的矮人祭是南島民族之中相當特殊的祭典,祭祀中述說著族人與矮人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族人展現傳統祭儀、服飾與

社會型態的重要祭典:

  戰祭與小米祭是鄒族的重要祭典,呈現部落與家屋的結構關係。近年來鄒族積極走出部落,進行以傳統儀式為基礎的文化展演,1997年演出舞台劇《Tsou伊底帕斯》。 布農族的巫術具有除病消災或使人身陷災厄的效果。巫術多由巫師進行,成巫儀式、法器以及每年增強法力的祭典是巫師力量的來源。但巫術絕非巫師的專利,而是所有的人都想要嘗試學會的一種能力。

分合與連結:

  近年臺灣原住民族的民族意識逐漸提升,2000年後政府識別出七個民族。本主題除了用圖文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概況,以及識別出的七族傳統文化,同時也呈現七族強化的文化特質。如噶瑪蘭族的香蕉絲文創產業;撒奇萊雅族的重現火神祭;太魯閣族語言文字化的族語詞典;賽德克族文化展演的多媒體運用產物;邵族的觀光在地發展的神話商品;拉阿魯哇族的貝神祭;卡那卡那富族的米貢祭。此外,臺灣原住民族的發展,已跨越到世界南島語族的視野。在最後,以大量的活動照片(包括南島語族文化特徵,以及在臺灣與海外舉辦的各項交流活動「南島文化節」、「世界原住民廣電聯展」、「南島語族至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探尋」、「臺灣原住民族海外南島文化交流」等),呈現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族的重要關係。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以網路旅遊平台評論探討旅遊意象及體驗價值-以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為例

為了解決鄒族特徵的問題,作者李蕙娟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透由旅遊平台評論,瞭解遊客對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旅遊意象、體驗與感受,讓管理單位思索:如何經營,才能讓遊客在非花季期間,一樣渴望進入園區,體驗和花季不同的享受。先以語義網絡分析作質化探究,再運用中文斷詞系統(CKIP)找出關鍵詞進行詞頻分析、共詞分析及多元尺度分析做量化統計,探討旅遊目的地意象的元素與體驗價值。  研究結果發現:(1)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有櫻花與蒸氣火車相互輝映的美景、最具特色的曙光、如夢似幻的高山雲海、幽靜森林、紓解生活壓力的芬多精,這些親近大自然的體驗讓人讚嘆,值得再次造訪。(2)因園區大、景點多,建議可以過夜,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慢活享受自然的洗禮。(3

)停車場、車位數量不足,假日或花季期間,停車位是一位難求,抱怨在所難免,所幸,花季期間有貼心的接駁服務,但因美景實在太吸引人了,知道花季期間或假日一定人潮湧現,遊客仍願意上山,與櫻花來一場美麗的約會。(4)遊樂區內,步道及各項措施規劃完善且持續更新中,連外國人都稱讚,是休閒的好選擇。據上述研究結果,建議:(1)應該改善停車空間不足的問題(2)提升非花季期間旅遊人次(3)棧道與步道應利於輪椅、嬰兒推車前進

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

為了解決鄒族特徵的問題,作者朱雙一 這樣論述:

  本書是目前兩岸綜述臺灣文學的諸多著作中,最具水準的一部。朱雙一教授依據長期授課累積的教案,不斷勤苦蒐集資料,所寫就的力作,即融合了各家觀點,卻又別具慧眼的自成一家之言。《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可以媲美本間久維的《歐洲文藝思潮概論》、勃蘭兌斯的《十九世紀文學之主潮》,在臺灣文學研究的領域,發揮歷久彌新的功能,是教授、學習臺灣文學的教師、學生們極佳的教科書,也是研究、喜愛臺灣文學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讀物。 作者簡介 朱雙一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台灣研究中心教授。為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著有《彼岸的繆斯—一台灣詩歌論》(與劉登翰合作)

、《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脈》(台灣版改題《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閩台文學的文化親緣》、《海峽兩岸新文學思潮的淵源和比較》(與張羽合作),《台一灣文學與中華地域文化》、《百年台灣文學散點透視》,參與編撰《台灣文學史》、《台灣新文學概觀》、《台港澳文學教程》、《揚子江和阿里山的對話》、《中國文化中的台灣文學》、《文化親緣與兩岸關系》、《台灣百部小說大展》等書,並在海內外報刊發表學術論文或文學評論文章二百餘篇。 導言 第一章 古代臺灣的鄉土描繪和抗敵抒寫 第一節 古代臺灣文學的鄉土描繪 第二節 古代臺灣的抗敵詩文 第三節 乙未割臺前後的詩文創作 第二章 臺灣新文學的產生和

發展 第一節 臺灣文學現代性的起源 第二節 「新」與「舊」的折衝和過渡 第三節 新舊文學之爭與臺灣新文學的誕生 第三章 日據時期臺灣文學運動和創作主題 第一節 日據時期臺灣鄉土文學運動 第二節 抗議與隱忍:殊途同歸的文學主題 第三節 皇民化和「中國性」的衝突和糾葛 第四章 左翼文學的仆倒和「反共文學」的泛起 第一節 光復初期兩岸文化匯流 第二節 反對官僚統治的時代主題 第三節 極端政治化的「反共文藝」 第五章 「自由派」、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衰和特點 第一節 自由人文主義的突圍 第二節 當代臺灣現代主義詩潮 第三節 現代主義文學高潮及其特徵 第四節 現代主義的自我調整及其成因和意義 第六章

回歸傳統和現實關切:鄉土文學再出發 第一節 臺灣鄉土文學的傳承和當代再出發 第二節 20世紀70年代鄉土文學的創作主題和實績 第三節 「鄉土文學論戰」的焦點和「盲點」 第七章 20世紀80年代以來鄉土文學的延續和演變 第一節 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文壇的「統」、「獨」論爭 第二節 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文學的文化視角 第三節 族群議題的文學介入 第八章 都市化與後現代語境下的臺灣文學 第一節 都市文學的崛起和現代主義的再興 第二節 後工業文明與後現代文學 第三節 後殖民主義和「文化研究」思潮 第四節 60年來兩岸文壇關係的演變 後記   導言   文學思潮是某一時期作家、文學

創作者乃至讀者、評論家共同參與而形成的集體思維,是具有廣泛影響的文學思想和文學創作的潮流。之所以會形成「集體思維」,則與時代變遷、社會環境、當時人們普遍的精神指向和關注,以及文學自身的新舊遞嬗等,有著密切的關係。   無可否認,文學思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文學創作本為個體性的精神活動,如果分別考察,未免只是一些孤立、零散的點,其實各個體之間以及他們與讀者之間,往往通過某種紐帶而相互聯繫著。這種聯繫如果形成某種集體性的思維,即是文學思潮,而文學思潮也成為文學史的貫串線索和骨架。個體的創作只要是優秀的,遲早都會與「思潮」發生某種關聯。因此本書試圖以文學思潮為考察焦點,以近代以來為重心,提綱

挈領勾勒數百年來臺灣文學的發展歷程。   中國學界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一波文學、文藝思潮史論的編著熱潮,如先後出現黃懺華《近代文學思潮》、佘祥森《現代德國文學思潮》、呂天石《歐洲近代文藝思潮》、高滔《近代歐洲文藝思潮史綱》、孫席珍《近代文藝思潮》、徐懋庸《文藝思潮小史》、朱維之《中國文藝思潮史略》、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等書以及本間久雄《歐洲近代文藝思潮概論》、廚川白村《文藝思潮論》、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之主潮》等外國學者著作。   不過新中國建立後的前30年,「文學思潮」似乎並未成為學界關注和撰述的焦點,直到改革開放後的「新時期文學思潮」這一概念才又頻繁出現在文學研究著作

的書名中。   也許由於新的創作潮流層出不窮、轉換快速,80年代的文學思潮研究專著多以新時期文學為研究物件。90年代,文學思潮研究在量上有了可觀的增長,進入新世紀,更有了爆發式的猛增,甚至有了對「文學思潮」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研究的物件和方法等問題的專門理論探討。「文學思潮」受到學界的高度重視,自然是其本身的重要性所致。   只是「文學思潮」其實包含著「理論思潮」和「創作思潮」兩方面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內容。有些學者側重於從文學運動、思想論爭、理論宣導等來定義「文學思潮」,這也是較普遍、常見的用法,如朱寨於1987年編著出版的《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   近年來有些學者則改以「創作思潮」為主

的角度來立論並得到學界同行的肯定,如許志英、鄒恬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主潮》。筆者極為同意這樣的觀點:文學思潮之為「文學」的思潮,並不僅僅是文學理論的思潮,它固然有一定的社會思潮、哲學思潮作基礎,有一定的文學理論批評思想在起指導作用,但這些最終必須是經過一大批創作方法、藝術風格、美學追求相近的文學作品來加以體現;一部文學史主要是作品的歷史,而一個時代的思潮也是更生動更豐富地體現在作家的創作中。因此,本書書名即以「文學創作思潮」這一概念來涵蓋書中將理論思潮和創作思潮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論述內容。   一、中華故事圈中的臺灣少數民族口傳文學 臺灣是凸起於中國東部大陸架淺海地帶上的島嶼,與福建咫尺望。

在漫長的地質變化中,臺灣與大陸時而相連,時而為一道淺淺的海峽隔開。遠古人類不難透過陸橋或借助簡易工具,從大陸來到臺灣。考古發掘證明,臺灣各史前文化層大多與中國大陸有著直接的關聯。 在漢族大規模移居之前,臺灣就生活著現在被稱為「高山族」的少 數民族同胞。關於臺灣少數民族的來源,有所謂「本土說」、「南來說」、「西來說」、「北來說」、「多源說」等等。其中「西來說」和 「多源說」有著考古發掘和民族文化研究的科學根據。比如,從中國志籍最早記述臺灣土著文化的文獻《臨海水土志》(三國時東吳丹陽太守沈瑩所撰)中有關夷州民和安家民的棧格、崖葬、獵首、缺齒、木鼓、犬祭等文化特徵及其與當今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相似性,

可得出二者都與中國大陸古代的百越、百濮民族有深厚淵源的推論。 有學者認為,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或晚期,就有一支越族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分數批渡海到了臺灣,成為泰雅、賽夏、布農、鄒族等民族的祖先。後來,又有幾支越人和濮人經過中南半島到達南洋群島,在途中分別與其他民族、人種有過接觸和融合,其中一支經由菲律賓群島進入臺灣,成為現在魯 凱、排灣、達悟、阿美、卑南等族人的祖先。這是較晚近的文化層可見一些菲律賓文化成分的原因。 神話、傳說、故事、歌謠等,往往是某一民族早期生產生活和歷史文化的現實反映。透過世代相傳的民間口傳文學,可以進一步證明臺灣少數民族與中國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密切的文化聯繫。無論是「人用杵把天

撐高」的開天闢地神話或是石生、樹生、竹生、蛇生、卵生、糞生、蟲生等人類始祖神話,以及感風而生或觸沉木而孕的神話感生母題,都可在西南少數民族那裡找到類似或相近的說法。

從廚師經驗探索台菜道地性之建構

為了解決鄒族特徵的問題,作者顏婉華 這樣論述:

所有的文獻都指出「台菜」是臺灣經歷三百年政權更迭、異族文化的交融下,發展而成具有道地性 (authenticity) 的臺灣傳統飲食文化,但是僅有少數文獻討論過台菜的道地性。廚師是台菜的「做」者,他們持續且長期生活在這個地方,熟諳台菜的文化,因此他們應是最有能力和洞見來論述台菜道地性的主體,但是這樣的文獻也付之闕如。故本研究的目的是對廚師的經驗敘說進行台菜道地性的詮釋,並建構出台菜的道地性。本研究運用敘說探究法,以立意取樣對7位擁有30年以上台菜廚藝經驗之廚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使用主題分析法進行敘說文本的分析。最後得出三個面向及十個分析主題,在「台菜道地性的根基」面向中包含烹飪場域的結構化、

烹飪慣習的鞏固、關係資本;在「台菜道地性的核心」面向中包含台菜原料的物性、台菜味道的關鍵、台菜的外在美感;在「台菜道地性的展現」面向中包含概念與獨特、經典菜餚、台菜的變化、創新的應用。經由分析與詮釋,本研究認為「台菜的道地性」的概念是指由對臺灣有深度的地方體認且有長年台菜烹飪工藝的演繹者,經歷過台菜烹飪場域的被結構化與再結構化和烹飪慣習的鞏固,擁有關係資本的底蘊基礎,憑藉對原料物性的理解、關鍵味道與外在美感的掌握,也能夠展現台菜的概念與獨特、經典、變化、和創新的脈絡下所做出的臺灣飲食。最後本研究建議保存並重視擁有豐厚台菜閱歷的師傅是讓台菜文化存續的首要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