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藝術村嘉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必買單品、推薦清單和精選懶人包

鐵道藝術村嘉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許傑寫的 台灣老街:從街屋建築、城市文化、庶民美食,看見最懷念的時代故事,尋訪最道地的台灣味【暢銷新版】 和unknow的 金剛演義:劉柏村雕塑個展2020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嘉義鐵道藝術村展覽場地申請簡章也說明:嘉義鐵道藝術村 展覽場地申請簡章. General Rules of Application for Exhibition Location at Art Site of Chiayi Railway Warehouse. 一、 主旨.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PCuSER電腦人文化 和北星所出版 。

南華大學 美學與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 謝榮鋒所指導 呂桂春的 從資源基礎觀點初探鐵道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利用-以斗南火車站為例 (2009),提出鐵道藝術村嘉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鐵道文化資產、文化觀光資源、永續競爭優勢、資源基礎觀點。

最後網站嘉義嘉義鐵道藝術村觀光旅遊景點介紹 - Expedia則補充:嘉義鐵道藝術村 千萬不要錯過的嘉義旅遊景點。到嘉義觀光景點多所以Expedia 提供不同嘉義景點好去處,助您籌劃嘉義,嘉義自由行必去旅遊景點,美食及住宿攻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鐵道藝術村嘉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老街:從街屋建築、城市文化、庶民美食,看見最懷念的時代故事,尋訪最道地的台灣味【暢銷新版】

為了解決鐵道藝術村嘉義的問題,作者許傑 這樣論述:

從北到南走訪各鄉鎮老街,帶回一個個扣人心弦的在地故事, 找回老街風華,重現舊時台灣的生活況味。 透過一步一腳印的街區漫遊, 愛上濃厚人情、愛上這塊土地, 屬於台灣,最美的風景。 從街廓延伸出去的,不只是歲月光景, 還有各鄉鎮的特色樣貌與在地人情。 到越夜越熱鬧的台版築地市場基隆崁仔頂體驗糶手叫賣; 在雨霧中的九份山城巷弄緩慢行旅; 漫步菁寮老街的時光長廊感受滿溢人情; 喝一口新城老街最人氣的檸檬汁, 旅途回憶就像無法忘懷的沁涼酸甜在心裡漾開, 然後期待,下一次再次踏上旅程。   品嚐庶民美食、體驗節慶文化、欣賞建築之美、聆聽人文故事 出發,一起來一場台灣懷舊小旅行吧!

鐵道藝術村嘉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陶塑展 黃偉茜 (Weichien Huang)專訪
 
黃偉茜不可一世的孤獨 讓我們看見陶瓷創作者的驕傲
 
  創作者黃偉茜來自於高雄橋頭,由於橋頭區屬熱帶季風氣候,終年維持溫暖怡人的好天氣,如此的地域特色也使得熱帶植物蓬勃發展,生長在此的黃偉茜,自小便喜愛穿梭於榕樹林之間,大自然給予的深刻記憶,也烙印在她日後的創作裡。
 
對夢想的毅力—不輕易放棄
  從小便響往藝術的黃偉茜,礙於種種的機緣因素,在大學前始終與創作擦身而過。當時黃偉茜就讀於中文系,得知系上有選修輔系的機會,熱愛畫畫的她第一個念頭就想到「美術系」,而申請輔系的名額角逐也是相當地競爭,黃偉茜因此報名了畫室從頭開始學習,也從此奠定了她走向藝術之路的基礎。
 
與陶土的相遇
  自認與藝術相識甚晚的黃偉茜,十分地珍惜學習藝術的任何機會,「因為對我而言,那是我花了很多力氣、得來不易的夢想。」大學期間修習的多數是平面繪畫,而後黃偉茜考取上嘉義大學視覺藝術應用所時,對於立體創作的學習躍躍欲試,就在當時接觸到視覺藝術應用所所長—廖瑞章老師的陶瓷創作,廖老師作品多以自然物為基礎發展,深深的吸引了黃偉茜的目光—「原來陶瓷可以這麼做啊…。」,也為此與陶土結下了不解之緣。
 
  相較於其他的立體媒材,黃偉茜在選擇上其實也經過多方的比較,她認為陶土就像幼時小朋友們捏黏土一樣,能夠簡易的上手、有甚麼想法可以馬上做出來,表現方式也非常多元,依照不同的釉、土、燒窯方式會有各種特有的變化,陶瓷高度的可塑性,也能滿足容易對媒材喜新厭舊的她,「土對我來說很自由,很能呈現出我的想法!」
 
創作中的存在與擴張
  在黃偉茜的作品當中,「大肚人」是一個常見的創作語彙。從她研究所時期便延續至今,大肚人就像是黃偉茜對於人生的演繹,「對我而言,壓抑就像是肚子裡藏了很多東西。」有時候大肚人的肚子會圓圓滾滾的,時而封閉、或是展開,甚至會長出一些東西—「而想法就是從這裡延伸而出!」肚子就像是基底般的,有許多的變化由它而衍生。
 
  與大自然間的關係,一直是黃偉茜作品中相當關鍵的要素,如「在林中」系列,是她對於高雄橋頭的感受。因熱帶氣候的影響,橋頭的榕樹林一年四季皆欣欣向榮、綠意盎然,當黃偉茜覺得心情憂鬱時,於樹林中漫無目的的散步,總能療癒她的心情。有次她看到一棵枯木,即便樹都禿了,一片葉子沒有,但它的樹枝卻多又茂密的拔地而起,爭相往密林中小小的一片天空伸展,當下給黃偉茜很大的震憾與啟示,而那些樹枝與氣根的纏繞糾結,因此反覆地出現在她的作品當中。
 
  主打作品「不可一世的孤獨」系列,是2014年她去日本陶藝之森駐村時的感受。那是一個地廣人稀,被大片自然環抱的地方,在國外語言不通的時候,長時間的靜默讓黃偉茜更能深刻感受環境:喧囂的蟬鳴、深沉夜晚中悶哼的柴窯、劃破夜空的流星、在遠方路燈下若隱若現的母鹿…,尤其是野生的鹿群,更是讓她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與靈力,凌晨兩三點的暗瞑,一隻母鹿帶著小鹿們,方始現身,在極暗極遠的距離下,她還是發現了黃偉茜。遠遠地盯著她,以一種傲然的姿態警告:我們是不怕妳,但妳最好不要再靠近了喔!「第一次,我覺得離異世界那麼近…。」那母鹿就好像自然的使者,孤傲凜然不可欺。而大自然的孤傲,引發了黃偉茜這系列的聯想。
 
  「人生而孤獨。」黃偉茜身為一個創作者,更需要大量面對。一個人在工作室思考、做作品、面對空白,或隻身出國駐村,接觸種種陌生的人事物等。這些孤獨,在侵蝕創作者身心靈的同時,也賦予了她更真誠易感的心性,「在這樣的狀態下,聲音流入了,影像流入了,各種四面八方的細微震動鼓膜,在內心產生共鳴,再化身為作品,以另一種語言與他人交流。」所以,黃偉茜認為:孤獨對創作者而言是必要之惡,既討厭孤獨帶來的寂寞,又需要孤獨帶來的充盈。
 
創作孤獨,卻豐富
  「吳爾芙曾說女人應該擁有自己的房間,我認為藝術家也是!」創作就是一種刻化自我的歷程,這種「自我」探究到最後會成為共通的「人性」,就好像每一個在孤獨中奮力創作的人一樣,黃偉茜企圖以一種「中立」的方式來敘述孤獨。它不是好,也不是不好,就是一種「狀態」,雖然孤獨讓人感到寂寞,但是從這個狀態中,我們去感受、去擷取,藉由孤獨豐富人生。
 
黃偉茜-創作中的孤獨,終將成為無可取代的寶物,恆久而燦爛。
 
 
黃偉茜簡歷:
200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美術輔系
2007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畢
 
個展
2015 「三五記事」,醉美空間,台南市,台灣
2014 「這世界」,日本滋賀縣立陶藝之森,信樂,日本
2013 「三首小詩」,嘉義鐵道一號倉,口舍土也方,嘉義,台灣
2007 「存在與負擔」,嘉義鐵道藝術村,嘉義,台灣
2005 「空間1」,嘉義鐵道藝術村練功房,嘉義,台灣
 
駐村
2014 日本滋賀縣信樂陶藝之森駐村
2011 高雄橋頭糖場白屋駐村
2006 嘉義鐵道藝術村第五屆駐村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從資源基礎觀點初探鐵道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利用-以斗南火車站為例

為了解決鐵道藝術村嘉義的問題,作者呂桂春 這樣論述:

  文化資產再利用在近年受到極大重視,原因除了有資產保存永續化的思維外,但同時也面臨如何再利用以及發展策略的挑戰。或許鐵道文化資產在相關單位的保護之下暫時免除拆除危機,然而同質化的再利用發展及重硬體輕軟體的策略等等接踵而至的問題,也潛藏利用後再閒置的危機問題。為了深入探索文化資產再利用與發展的策略思考,本研究採用了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 Based Theory)的觀點來對鐵道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再利用情形進行審視。除了對鐵道藝術網路車站的五個個案包括台中二十號倉庫、新竹鐵道藝術村、嘉義鐵道藝術村、台東鐵道藝術村、枋寮F3藝文特區進行比較外,更以斗南車站為核心個案探討其再利用發展以及做為

區域文化觀光資源的永續競爭優勢。本研究採行質性研究的策略,以檔案資料分析、現場觀察為資料蒐集工具,並依Barney (1991)之VRIN(Valuable, Rare, In-imitable, Non-Substitutable)架構針對各站之資源分布情形進行整理。在斗南車站部分則更輔以計畫發展之利害關係人之深度訪談,以求深入探討斗南車站可利用資源之面向。   本文研究結果發現:(一) 斗南車站建築群佔有各項建築實體不可移動之特徵(immobility),站體本身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外、同時經由閒置空間再利用賦予科學教育教育場所、綠能展示館、人民故事館、提供常民文化活動集散場所,更可營造倉庫特

色並成為斗南新地標(Valuable)。(二) 區域聯結後的場域具備稀少性(Rare),外延觀光景點、周邊人文與產業特色。文化觀光與社會資源整合後有顯著之異質性、不但帶入未來觀光商機,提供新興而且是受歡迎的旅遊模式,同時不易被其他類型車站所取代(不易被取代:Non-Substitutable)。(三) 提升社區發展團隊效能、培植專業導覽員後可凝聚社區人力組織、提昇觀光服務機能,同時降低後續管理成本。(四) 延續鐵道文化資產之價值性、形塑斗南車站自然與人文資源,同時提高各種產業附加價值、創造車站週邊商店效益。(五) 雲林縣政府錄用斗南城鄉發展協員會的建議與在地居民的期望、動員志工團隊管理場域,建

立斗南倉庫再利用的完整機制,這種公私合作的模式是其他類型車站不易模仿的。(In-imitable)   本研究對斗南車站環境空間、在地文化保存與經營體系操作運用提供核心資源、核心能力、競爭策略之參考外,繼而提供保留鐵道文化資產、地方文化產業資源、觀光經營配套整合,以期能提供規劃文化資產再利用的文化行政人員、社區參與的專業規劃師、文化資產再利用策略研究者之參考面向。

金剛演義:劉柏村雕塑個展2020

為了解決鐵道藝術村嘉義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金剛』系列命題是個人十年來創作的研究路線,也是以金屬材質表現中,最具代表性的主題系列作品。基本上「金剛」攫取健美力士的身軀形象,它參合了佛教的「金剛不壞之身」、神話、科幻、卡漫想像中所向無敵之軀的概念,是鋼鐵的化身,亦是對於工業文明實踐與參照的『理想與完美之軀』。   以尺寸與形象的大小變異、相對複製與差異、聚集與分離、繁複與增殖等等造形思維,由『金剛』形象所衍生出的造形實踐場,演繹出有:線性金剛、廢鐵金剛、金剛變身、幻彩金剛、異地金剛、異境金剛、金剛登天等系列。它們各自展現不同角色與內容,因而發展出個人藝術思考變異的『金剛演義』,這些概括種種的藝術實驗,以巨觀與微

觀方式回應工業發展與現代文明,乃至於自然、宇宙與人類存在景況的觀照。此次的『金剛演義』意味藉此一併以『全面性演出』的形式,既回溯、也延伸擴充展出的內容。   『金剛』指的或許已非只是既定認知中的金剛體,它何嘗不也是個人對工業科技文明未來發展的一種理想性憧憬?神識投射的肉身容器?亦或帶有虛空表徵的意涵?宇宙未知狀態的現在式寓言? 名人推薦   「金剛」以一複現,在無限變身的過程中,在不同的時間意識流的生產場域裡,一種以人為本位的擬人態美學觀演繹,悠遊於恆古的當下,指向描繪人類幻想的未知宇宙。-劉柏村   我個人認為,超人/金剛系列更具雕塑的挑戰性。對我而言,後來的這些作品,經營著一個較陌

生的領域,因此更讓人縈繞腦海,它們的原創性也清楚顯見而令人難忘。-菲利普. 金 劍橋大學榮譽博士/倫敦皇家學院前主席   劉柏村使用鋼鐵材質,不論是以鍛鍊成鋼板的重複切割或高溫延展、撿拾回收的現成物的焊接及表面處理,呈現一位專業雕塑家利用鋼鐵廠內的各種機具模組、設備與處理劑,甚至煉鋼爐下的爐渣(地金),創造整體場域「新語義學」的「構成文法」,以表達他對工業文明喜悅與憂慮的交感反應,不管是形式語言的決定及繁衍,或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地製造另一個創作過程寓言的激動,都是劉柏村和許多其他同樣以金屬作為材質媒介的雕塑家,非常不同而獨特的地方。-王哲雄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系所前主任所長、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教授   劉柏村的藝術創作經歷每一個不同時期的困頓與突破,才能走出如今的成熟與豐饒。如果說古典時期的雕塑是讚美諸神的藝術,那麼劉柏村做為神話已經被工業取代的時代的一個雕塑家,他的鋼鐵雕塑似乎是引領著我們回到神話誕生以前的宇宙,那裡還沒有山川萬物,還沒有日夜晨昏,只有無盡的塵土。立足在無盡的塵土中,劉柏村為鋼鐵雕塑找到母親的懷抱,他在那裡與鐵共舞,譜寫著神話誕生以前的鋼鐵史詩。-廖仁義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美學博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   終究,什麼是巨大?什麼是渺小?什麼是完美?什麼又是殘缺?何為不朽,又何為流變?⋯⋯ 在劉柏村的雕

塑中,似有無法了結的角力。他作品中歷經種種變異的身體,一再鬆動乃至推翻絕對定義,彷彿以某種的辯證循環一再嘗試脫離制約、探索與慣性和與歷史分裂的可能。劉柏村以此作為推演自己藝術的方法,並藉以作為關照世界的方式。也正是在充滿極大對比、蘊含多重歧義的辯證張力中,劉柏村造就了豐厚強烈的異質感性力量,為人體雕塑注入了獨特的新意。若說一如戲劇理論家阿赫托(Antonin Artaud)所言,「身體是個值得我們重返的戰場」,劉柏村的雕塑,即是以此,強力重返、震撼上場。-劉俊蘭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教授、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